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

第16章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第16章

小说: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操认为是一个大州。人口锐减到如此程度,还称做大州,其他各州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当时中原户口,据估计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到曹操统一北方、曹丕称帝、曹魏已经占有十二州土地之后,陈群还在上疏中说,当时全国人口不过相当于汉文帝、汉景帝时一个大郡的人口。杜恕也在上疏中说:“今大魏占有十州之地,但因丧乱造成破坏,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曹魏建国时,已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情况尚且如此,曹操刚定都许时的情形,就不难想见了。
  

第六章‘修耕植以蓄军资’(2)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人民的大量死亡,直接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加之人民流落四方,大批脱离上地,使得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出现了地广人稀、地无常主甚至无主的局面。由于战乱连年,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仍,一些已经耕种的土地,也往往颗粒无收,或者收之不多。这样,就发生了全局性的缺粮问题,粮价飞涨,长安在李催、郭汜混战期间谷一斛卖到50万钱,豆、麦卖到20万钱;幽州谷一石,钱十万;邺中大饥,芋一亩,也要钱三万。在更多的情况下,甚至是无粮可卖,无粮可买,形势到了十分严峻的地步。
  面对严重的粮荒,身受其害的自然首先是贫苦的百姓。在不少情况下,老百姓甚至连野菜也难以找到,只有饿死。在河南、河北、关中、江淮等地,还一再发生人吃人的现象,死者白骨堆积,恶臭满路。老百姓因无粮而饿死,劳动力锐减,反过来又加重了土地荒芜、粮食无收的现象,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统治者及其军队也深受粮荒的威胁。献帝在东迁洛阳途中,多次面临断炊的危险,随从的官员有时不得不以枣菜代粮。到洛阳后,算是安顿下来了,但下级官员还得跑到荒野中去采摘野菜。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们,平时过着“饥则寇掠,饱则弃余”的生活,等到百姓自己都饿得要死、实在无粮可抢的时候,他们的日子也就变得非常难过。袁绍的军队在河北,一度不得不靠采摘桑果过日子。袁术的军队在江淮,有一段时间仅靠捕食蛤螺充饥。公孙瓒的部将田楷在青州,因与袁绍连战两年,粮食吃尽,互掠百姓,弄得野无青草。刘备的军队在广陵,因饥饿难忍,大小官吏和士兵竟自相啖食。有的武装势力,因缺粮而混不下去,还没等到同对手打仗,就自动瓦解离散了。
  曹操也曾多次遭到粮荒的困扰。他第一次东征陶谦,就因粮食困难,不得不中途退兵。他同吕布争夺兖州,在濮阳一带同吕布相持百多天后,也因粮食接济不上,不得不暂时罢兵自守。一次程昱在自己的辖县东阿为曹操筹措军粮,想尽办法,只勉强筹得可供三天食用的粮食,其中还杂有人肉干,为此程昱后来颇遭非议,虽然曹操一直对他信用,但他终未能做到三公的高位。曹操前往洛阳迎接献帝时,途中所带的一千多人全部断粮,幸得新郑长杨沛把储存的桑果干拿了出来,才算度过了难关。曹操为此很感激杨沛,迎献帝都许后,即将杨沛调去做了长社令。
  粮食问题已严重到如此地步,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然而,单靠一般的手段,或采用通常的一套发展农业生产的办法,是不可能解决燃眉之急的。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非常手段,将劳动力和土地结合起来,以尽快获得大的效益。曹操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纳部下建议,在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不久,宣布实行屯田,将“修耕植以蓄军资”的方针落到实处,解决紧迫的军粮问题。
  二许下屯田
  曹操实行屯田,在当时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能性,他掌握了实行屯田的一些必要条件。
  一是曹操有了比较稳定的辖区。曹操自将吕布从兖州赶走后,兖州成了自己可靠的根据地。迎献帝都许后,又将势力范围扩大到豫州,许都成为政治中心,许都周围地区被曹操牢牢控制,为在这一地区实行屯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土地不成问题。人民大量死亡和流徙使大量土地荒芜,这些荒芜无主的土地成为国家的公田,谁有力量就可随意屯垦种植。
  三是劳动力有一定保障。初平三年(192)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接受降卒三十余万,同时得到了跟黄巾军一起行动的百余万人口。这些人多是黄巾军的家属.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掌握有相当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力。建安元年(196),曹操又击败了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部,迫使其中不少人投降,进一步增加了劳动力。此外,屯田兴办起来后,还可以进一步招募流亡的农民。
   。 想看书来

第六章‘修耕植以蓄军资’(3)
四是由于曹操先后镇压招抚了青州、汝南、颍川的黄巾军,因而也就同时从他们手中掠夺到不少农具和耕牛。
  这样,土地、劳动力、耕牛都有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大体上齐备了,屯田也就可以水到渠成了。曹操后来在表扬枣祗的令文中说:“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很清楚地表明了兴办屯田和所谓“贼”之间的关系。没有黄巾军提供的劳动力和劳动资料,兴办屯田很可能会成为一句空话。
  兴办屯田的建议是由颍人枣祗先提出来的。枣祗本姓棘,因其先人避难,改姓枣。早年随曹操起兵讨董卓,东征西讨,屡建奇功。袁绍发现他是个人才,曾想把他拉过去,没能办到。曹操初到兖州,任命他为东阿令,陈宫、张邈叛乱时,他坚守东阿,抗击吕布,后又接济曹操军粮,为收复和巩固兖州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到许都后,担任拱卫京师、侍卫曹操的羽林监一职。枣祗提出兴办屯田的建议后,曹操极为重视,立即召集部下开会讨论,大议损益,权衡利弊。在兖州濮阳附近与吕布对垒时曾果断处理过劫持夏侯惇事件的韩浩,这时响应枣祗的建议,认为“当急田”,也就是应当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枣祗、韩浩的意见完全符合曹操的心愿,也增强了他办好此事的决心和信心。在基本统一认识之后,曹操正式公布了《置屯田令》: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良式”,良好的榜样。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厉行耕战,加紧发展农业生产,实现了强兵足食,最后终于统一天下。汉武帝时,为了巩固西北边防,抗击匈奴侵扰,曾在东起朔方、西至令居的大片地区设置屯田,调动大量戍卒屯垦。平定西域后,又在西域屯田,就地解决军粮问题,省却了许多转运之劳,对平定西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曹操认为这些做法都很值得借鉴,这样做可以使兵力强盛,粮食充足,达到安定天下的目的。曹操正是在充分吸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推行屯田这一重要战略决策的。不同的是,汉武帝是在西北边疆地区实行屯田,曹操则是在中原地区实行屯田;汉武帝实行的是军屯,曹操最初主要实行民屯,后来才又逐步扩展到军屯。这些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的变通。如果不知变通,墨守成规,是不可能在中原地区蓬勃发展起屯田事业来的。
  屯田首先在许都周围地区推行,以期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曹操把原黄巾军的一些人及从各地招募来的流民,用军队形式加以编制,组织成屯田民(或称田客)。屯田的基层组织为屯,民屯每屯约有五、六十人,配给一定数量的土地、耕牛和农具等。为了加强对屯田农民的管理,自下而上建立了堪称严密的组织系统。管理一屯的屯田官称屯田司马,管理一县屯田事宜的屯田官称屯田都尉(地位相当于县令、长),管理一郡屯田事宜的屯田官称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地位相当于郡太守)。在中央,屯田事宜则由司空掾属(后来是丞相掾属)权管,建安十八年(213)置大司农后,则由大司农全权负责。此外,后来还有典农丞(可能是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的助手)、绥集都尉(可能相当于屯田都尉)、典农功曹、典农纲纪等名目。“中郎将”、“校尉”、“都尉”等本来都是军官职名,由于曹操所实行的民屯是承袭武帝时的军屯制度而来,屯田民又都是按军队形式组织起来的,因此屯田官也套用了军职名称,使民屯涂上了浓厚的军事色彩。
  屯田官管理所辖屯田区内的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等有关事宜,直接对上一级屯田官负责,和当地的郡守、县令等不相统属,郡守、县令无权过问有关屯田的事宜。这一点,一直坚持了多年没有改变。建安十六年(211)曹操西征马超途经弘农时,认为这里是通往关中的必经之路,位置很重要,让贾逵兼任弘农太守。曹操召见贾逵,与之共商大事,觉得贾逵很有才能,大为高兴,对左右说:“要是天下二千石的官员都能象贾逵这样,我还有什么可发愁的事情呢?”但后来贾逵却因与屯田官发生摩擦,差点翻了船。贾逵因怀疑郡内一个屯田都尉藏匿逃亡人口,前去询问,这个屯田都尉自以为不属郡守管辖,出言不逊,冲撞贾逵。贾逵一怒之下,将他抓起来打断了腿。这个都尉的上级典农校尉知道后出面干涉,并告发了贾逵,结果贾逵遭到了免官的处罚。曹操赏识贾逵,后来又任命他做了丞相主簿。从这件事不难看出,贾逵虽然有理,曹操也知道他是一片忠心,但对他介入屯田事务这件事本身,却没有从正面表示丝毫支持,可见各级地方官员不能过问屯田事务的制度是执行得十分严格的。从这个角度说,曹操赋予了各级屯田官处理屯田事务的绝对权力,其目的是要他们尽心尽责,不受任何干扰,把屯田的事情办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章‘修耕植以蓄军资’(4)
羽林监枣祗是屯田的首倡者,被曹操任命为屯田都尉,具体负责屯田事宜。附议枣祗的韩浩,也被提升为护军,仍留在军中。曹操的堂妹夫任峻被任命为典农中郎将。屯田最初只在许都附近地区推行,规模远不如后来那么大,曹操将相当于郡太守的职务交给任峻,实际上是让任峻担当起了屯田的最高领导工作。这样做,一因任峻早在曹操首起义兵、西讨董卓时即已加入曹操阵营,曹操对他非常信任,平时任峻有什么建议,曹操总是乐于接受;二因任峻投入曹操阵营后,一直负责后勤方面的工作,曹操每次出兵征伐,任峻常在后方留守供给粮草,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三因任峻为人宽厚,富于同情心,平时每当饥荒发生时,他常收抚朋友遗孤,对亲戚宗族中的贫寒者也常给予周济,因此对解决粮荒问题自然比别人更多一分切肤之痛、紧迫之感。曹操重用任峻等人,既表明了他对这些人的信任,也表明了他对屯回事业的重视。
  在如何收取地租的问题上,曾经历过一番争论。最初不少人主张采用“计牛输谷”的办法,即按屯田客使用国家耕牛的多少,来确定不同的租额。这个办法已经定了下来,并开始付诸实行。但枣祗经过反复考虑,觉得这个办法不妥,认为如按这个办法,收成好的年份也只能按原来的定额收租,国家并不能增加收入,而收成坏的年份,国家还不得不减免,对国家太不利。主张实行“分田之术”,根据每年的实际收成,按一定比例收取租谷,丰收多收,歉收少收。枣祗向曹操反映这一意见,建议重新考虑,但曹操认为已经做出决定,丰收年成也用不着再改变了。枣祗仍坚持自己的意见,一次又一次地去找曹操,曹操终于犹豫起来,于是就让枣祗去同尚书令荀彧商议决定。
  荀彧为此专门召开讨论会。在会上,军师祭酒侯声说:“按照租用官牛的头数收租,是为扩大官田着想。如果按枣祗的意见去办,对官家有好处,对屯田客却没有好处。”荀彧一听,也犹豫起来,觉得两种办法都有道理。因为按牛收租的办法,由于规定的租额是不变的,屯田客为增加收获,就会扩大种植面积,开垦荒地,增加官田;如实行按产量分成收租的办法,收成增加了地租也要跟着增加,屯田客不能完全占有自己的增产所得,就会失去扩大种植面积的积极性,但对增加国家收入又确实有利。荀彧一时难以作出最后决定,会议只好不了了之。
  于是,枣祗又去找曹操,非常自信地坚持自己的意见。曹操终于被他说动,最后采纳了按产量分成收租的办法。按照这个办法,屯田客用官牛耕种的,要将收成的百分之六十交给国家,自己只得百分之四十;如果用自己的牛耕种,收成则各得百分之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