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

第59章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第59章

小说: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浇了瓢凉水,载漪于是极恨洋人。

  正好义和团兴起,以灭洋为号召,载漪听后大喜,派刚毅、赵舒翘等先后引导拳匪入北京。庚子年五月,载漪管理总理衙门兼管虎神营,兵权外交,一手掌握。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立山、联元说不能和列强开战,都被载漪所杀。各国公使前往总署赴约,载漪派虎神营埋伏在路中,将德使克林德杀掉。通州失陷后,载漪还想杀奕劻、荣禄、王文韶、廖寿恒、那桐等人,因为北京城破没有得逞。

  后来载漪跟随老太后到西安。议和后,载漪以为自己罪重,肯定要脑袋搬家了,但后听说以懿亲加恩发配新疆,永远监禁,大喜过望……总算保住一条老命!

8.11、庚子余闻一:宣战和使馆区屡攻不下的原因何在
慈禧太后并不傻,在明知不敌西方列强的情况下,何至于会悍然宣战?这个问题的确难倒了不少历史学家。

  慈禧太后的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说大概应该定义为歇斯底里。老太后虽说一直就是个泼妇,在国内,她要撒泼大家也无可奈何。但如此聪明之人,这次何至于不顾一切的撒泼撒到洋人身上,实在是让后辈好生奇怪。

  有人说,老太婆的忽然放泼,是因为一封假情报所引起的。

  我们姑且把镜头推回去,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封假情报。五月二十日慈禧太后召开御前会议,本已决定召回李鸿章和袁世凯,意在和洋人讲和。但就在这天的深夜,一个黑影急匆匆的敲开荣禄家的大门,荣禄起来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心腹江苏粮道罗嘉杰的儿子,奉父亲之命星夜赶来告密。

  罗公子带来一个坏消息,说各国公使已经联合决定,“勒令皇太后归政”,荣禄听后大惊失色,手足无措他很清楚自己在戊戌政变里所发挥的作用,如果十一国勒令皇太后归政,光绪帝复出,自己就是十个脑袋,也得搬家了!

  这可真是个难熬的夜晚啊!荣大人彷徨终夜,天刚蒙蒙亮,就紧急入宫禀告老太后。这一下,轮到老太后魂飞魄散了!慈禧太后是知道洋人厉害的,当年她的丈夫咸丰帝可不就是给洋人逼死的?现在老太后终于明白,洋人不肯朝贺王储的原因,原来是要逼她归政,拥光绪帝复出!如今一切都明白了,老太后最担心的这个可能,想不到如今竟然就要成为事实。

  老太后悲愤交集,老泪纵横,洋人这是在要她的老命哪!如今的一条路,只能和洋人拼了!要毁灭就大家一起去死吧!在自尽之前,老太婆哪里还管得了什么大清江山和亿万黎民百姓?! 

  在翌晨的御前会议上,老太后泣不成声,语无伦次。当她把这个消息公布后,全场惊愕。据说端王以下的亲贵二十余人,竟相拥哭成一片!激动之余,这些北京的当权派们发誓要效忠皇太后,不惜一切和洋人拼了。慈禧太后也说,既然战亦亡,不战亦亡,“等亡也,一战而亡不犹愈乎?”(《中国近代史资料众刊。义和团》第一册,第48…49页)

  这样,第二次御前会议,居然变成了“战前总动员”,于是乎,京师九门大开,义和团大批进京,日夜不绝。

  回头想想,慈禧太后好歹也从政近40年,何至于这次如此冲动呢?美国历史学家摩尔斯(费正清的老师)也说,“太后一向做事是留有余地的,但只有这次她这个政治家却只剩下女人家了。”也许,迫其归政,是打中老太婆,也是一切独裁者的要害了。

  各位,我们就要问问了,这个弄得宫中鸡飞狗跳的假情报是哪里来的呢?后来查此来源,原来是在上海英商所办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的一篇社论,后来此文又转载在《北华捷报》上。可能是在此文刊登前,被报社华裔职工获悉,辗转被粮道罗嘉杰所悉,结果被添油加醋当成情报给汇报了。

  历史往往无数的偶然性构成的,一念之差,生灵涂炭,夫庸何言?

  那有朋友要问了,既然打算和洋人拼命,那进攻使馆又为何屡攻不下?

  事实上,老太后虽然一时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但还是留有余地的。下令进攻使馆,也许只是想胁迫各国公使撤回归政要求。何况,即使把洋公使给拼掉,到时候她也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借口推托,把责任往诸将身上一推―――后来证明她就是这么干的。但问题是,各国公使们哪里知道有什么要求归政的要求,在清兵的进攻之下,他们也只能选择抵抗待援了!

  身为国防军(武卫军)的头头,荣禄也不是傻瓜,万一到时把使馆夷为平地,杀死公使,洋人要是追究起来,那可不是好玩的。于是乎,从一开始荣大人就装病,把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全是德式装备)调开,上面逼得紧了,就让董福祥的甘军去拼命打。

  在广州观战的李鸿章听说后,呵呵大笑,告诉外面的媒体朋友说,“使馆无恙,大家尽管放心!”原来,以董福祥土匪军的能力,是不可能攻下使馆的。理由很简单,董福祥的军队没有西洋大炮,有的都是些土制大炮,只听炮声轰轰响,却不见弹下来!

  何况,荣大人见老太后政策前后反复,矛盾百出,一会宣战,一会却又送进西瓜蔬菜慰问品,心里也犯嘀咕,怎么着也得给自己留条后路。于是,荣大人还真的就“里通外国”了,他令人假扮盗匪,大量接济使馆内军火子弹,那可都崭新的德国军火,远胜于甘军的土火药!

  最搞笑的是,当董福祥的甘军猛攻使馆十数天,一筹莫展的时候,端王载漪以太后上谕的方式,调来武卫中军分统(大概相当于旅长)张怀芝派“开花大炮”前来助战。张分统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军校科班出身,后来的“贿选总统”曹锟,就是他的老同学。

  刚开始,张分统还以为自己立功的机会到了。要知道,这德制“开花大炮”(弹头开花)威力巨大,是当时德国最新的武器,只要三五炮下去,使馆还不夷为平地!

  但正当要下令开炮的时候,我们的张分统忽然又觉得不对,万一这炮声一响,后果就无法收拾了!于是他又下令缓发,自己立马奔上司荣禄那里去,非要荣大人下手谕作为命令的证据。荣禄是个老狐狸,当然不肯留下书面证据,最后被缠不过,只好说,“横竖炮声一响,里面(宫里)是听得见的!”

  张分统听后,一下就明白过来了。回去后他谎称炮位不准,需要重新瞄准,调整后把目标定在了使馆后的空地,一时间众炮齐发,好不热闹!结果是使馆区是受了一夜的虚惊,但张分统也交差了。

  这位张怀芝大人果然不是笨人,后来一路做到山东巡抚,民国后还做过山东督军。

  50天后,一大队打着英国旗帜的印度锡克兵冲进巷内,使馆围解,北京城破矣!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8.12、庚子余闻二:庚子赔款和留学生
8.12、庚子余闻二:庚子赔款和留学生

  庚子赔款是国人的巨耻。这个赔款数额并非经过具体核算,而是按中国当时人口四亿五千万平摊,每人一两,共计四点五亿两,分三十九年还清。这笔巨款连本带息,总数达白银十亿两以上,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十二倍。

  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实际支付的赔款数额共五亿七千六百多万两,约占总数的58%,中国少付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世界局势的变化和各国的退赔。

  最早和美国政府交涉退款的是驻美公使梁诚。梁诚是广东番禺人,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1875年随清廷所派第四批留美幼童生赴美留学,时年仅12岁。1878年,梁诚进入麻省安度华学校及安姆赫斯学院就学,后因中美“交恶”而提前回国。回国后一直在清政府外事系统里做事。庚子事变后,醇亲王载沣依约赴德“谢罪”,幸好有梁诚交涉得当,才免去德人要求载沣向德皇下跪的有意侮辱。

  1907年,梁诚向美国当局提出核减赔款,得到国务卿海约翰的同情。不巧海约翰突然去世,梁诚又争取到总统西奥多&;#8226;罗斯福的同意就是那个以“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而闻名的老罗斯福总统。

  1907年底,老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交议案,要求授权退还已多赔的庚款,这项提案在国会顺利通过后,于次年生效,首次退赔达一千多万美元,主要是用于留美学生及兴办清华学堂之用,第二次退款则作为发展教育文化之用。除之之外,美国人还在中国兴建了12所教会大学,包括后来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

  说句公道话,当时美国在对华态度上,与其他侵略国的确有明显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所持的这种“与众不同”的立场,与其“平等、公正”的建国理念及“民主、和平”的理想主义外交理念是相一致的。也许美国另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但客观上来说,对中国的长远发展还是有益的。 

  1909年,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清华大学的雏形),地址就设在皇家园林之清华园,并开始考选留学生赴美学习。1911年初,在游美学务处的基础上,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由此派出的留美学生达一千多人。1928年,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由罗家伦出任校长。清华从创建伊始,其年度预算都是由美国的庚子退款作保障的。

  当年清华学校毕业走出去的留学生,如竺可桢、侯德榜、金岳霖、茅以升、叶企荪、梁思成、王力等,在学成后的几十年间,都成为了中国学术界的大师和泰斗级人物,这也算是机缘巧合,歪打正着吧!

  1914年一战爆发,中国于1917年8月参加协约国集团,反对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于是在当年即停付德国之赔款。191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战败,《凡尔赛和约》第128款规定德国放弃1917年3月14日以后的赔款,德国赔款即告终止。奥匈帝国一战后瓦解,奥地利和匈牙利也分别于1919年和1920年放弃所占奥匈帝国赔款。

  1917年俄国发生革命,苏俄政府宣布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其中包括了庚子赔款中尚未付给的部分。

  1921年,美国带头把尚未偿付的庚子欠款全部退还。美国的退款对各国均发生启示作用,各国竞相效仿。1924年法国退还庚款;1925年比利时订立中比协定退还庚款;1926年,英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退款用于向英国选派留学生等教育项目;同年,荷兰将庚款全部还给中国,指定用于水利事业65%,文化事业35%;1933年意大利退还庚款。

  惟有日本的退款,波折很大,争执颇多。庚子事变中,日本获益多多,对赔款的退还却不积极、不配合,包藏祸心。日本的所作所为,为世人所不齿。庚子年拳乱中,本对日本影响甚小事实上,中国人和日本同文同种,当时的义和团并没有把日本人当作金发碧眼的洋人看待,但日本却出兵积极,其目的是为了在列强面前显示自己的国力,并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的影响,其野心昭然若揭。 

  日本军队攻占天津后,抢银23万余两,在通州又抢银12万余两。攻占北京后,日军抢在各国之前,先从户部银库抢走291万多两银子送到日本使馆,继则从户部的缎匹库和颜料库抢走大量的绫罗锦缎,并洗劫了内务府仓库,抢走所有的仓米和银两。据统计,日本抢劫的物品价值共计367万余两。

  日本的抢劫,都是有组织的军队行为,其抢劫的对象都是清政府的官衙,所抢劫的银两、武器、粮食大部分归于国家,其中交给日本中央金库193万两,占总额的66%,其余的则归陆军省支配。也许正因为如此,日军才较少去骚扰民间,而俄、德、英等国士兵则多从民间抢劫。

  不仅如此,日本在庚子赔款总额中,所得赔款本额占中国庚子赔款总数的%。后在各国纷纷退赔庚子赔款时,日本态度消极,始终坚持以庚子退款的手段,在华搞所谓的“文化事业”。1923年到1936年间,其部分事业略具亲善旨意,但此时中日关系已经相当紧张,中国无一团体申请日本的退款补助。1936年以后,庚子赔款则全部用于侵华战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尾声
尾 声

  写到这里,《被谋杀的帝国晚清的死亡日记》就算告一段落了。看完本书的朋友也许要问,大清帝国还没结束呢,怎么就说是帝国的死亡日记呢?

  诚然,按道理笔者应该继续写一章《1911:革命纪》之类的,而且,笔者已经为此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已经着手开始写作,但最后却放弃了。

  笔者认为,帝国的死亡并不是因为外力的破坏,而是其本身已经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