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

第58章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第58章

小说: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势,于是借口帮助弹压土匪,想派遣舰队进入长江,后来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婉拒。

  张之洞告诉英国人,湖北已添重兵,并要求各州县禁止传播谣言,并全力捉拿匪徒,如果敢有故意生事的,立即正法;所有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当地政府一定尽力保护。

  张还说,长江以内,无论上下游,有我与刘坤一(两江总督)两人,一定全力行使保护之责,请英国人放心。如果英国军舰强行进入长江,民间反而会惊扰生事。再说,其他各国也像英国一样的话,恐怕对英国不利。况且,吴淞口外英国军舰最多,英舰要是不进长江的话,其他国家也没有道理进入。

  为了防止事端发生,张之洞还特意命令下属对管辖内的教堂及洋人调查清楚,加以保护。并婉言劝告洋商和传教士们,在非常时期,一定要加意检点;没什么事情不要外出游玩打鸟,免得小事致生枝节;凡与当地居民交涉,务必宽恕,化大事为小事,化小事为无事,相安无事最好。洋人也是聪明人,自然也收敛不少。

  张之洞好说歹说,总算打消了英国人进长江的念头。英国人不进,其他国家慑于大英帝国的余威,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看来,张大人“以夷制夷”之法,运用得是十分纯熟。这个事件,其实只是“东南互保”的发端。

  所谓“互保”,简单说就是:南方督抚绝不支持义和团灭洋之举动,不奉北京政府对各国的宣战之诏,并且努力保护洋人在华的安全和利益。作为交换,洋人不得在南方各省军事活动和其他过激行为。

  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元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肯督抚保护。而这也得到了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支持。

  东南各省督抚甚至暗中约定,如果北京失守,两宫不测,他们将推选李鸿章做总统以支撑危局…孙中山先生也曾提出同样建议!据说,李鸿章对这个“伯理玺天德”(即president………总统)之位也颇有兴趣。只是后来北京虽然沦陷,但慈禧太后逃至西安,这个提议也就寿终正寝。

  南方还有另一种更直接的造反方式,这就是唐才常的自立军。

  唐才常(1867―1900),湖南浏阳人。戊戌维新期间,在湖南参加变法运动,“戊戌六君子”被杀后,悲愤至极,决心推翻顽固派政权,拥立光绪帝恢复变法新政。唐才常在日本谒晤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当时康有为正大力提倡保皇,鼓动起兵勤王。康有为后来给他3万元活动经费,并表示愿以募集到的30万元继续支持。

  孙中山当时也在密谋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后来主动与康、梁联络,倡议合作在长江地区发动起义,并派吴禄贞、傅慈祥、毕永年等兴中会员直接参与其事。但康有为一心保皇,拒绝与革命派合作,而唐才常因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欣然表示愿与革命派联合起事,决心回国发难,并与梁启超、吴禄贞、林圭、秦力山等商讨起义的具体部署。

  唐才常依靠的武装力量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会党组织和新军中下级军官及士兵。1900年六、七月间,人数已达10万多人,遍布鄂、皖、赣、湘各省的会党组织及新军中。8月2日唐才常宣布组成自立军,于汉口英租界李慎德堂设立自立军机关总部,将各地自立军勤王武装分为中、前、后、左、右各军及总会亲军、先锋营,共7军,兵力约2万人。

  但后来起义因康、梁等人允诺的汇款迟迟未到,自立军粮饷无着,总起义日期后延。不料,前军安徽大通自立军未得通知,秦力山、吴禄贞等人准时起义,并一举轰毁大通盐局,占领大通县城。

  闻讯后,两江总督刘坤一、安徽巡抚王之春急调湖北、安徽两省清军全力进剿,另派3艘兵轮驶入大通江面进行堵截。秦力山、吴禄贞兵少不敌,率众退往九华山。事发后,唐才常从上海溯江西而上,抵达汉口指挥起义,但大通起义失利消息传来,湖北清军蠢蠢欲动。形势紧迫,唐才常、林圭等人决定破釜沉舟,于汉口发动起义。

  殊不知,张之洞对自立军的活动早有了解。但鉴于北京政府的情势不明,且英国策动康有为指使自立军拥立张之洞在长江流域宣布独立,在清廷、英国和自立军三者之间,张之洞反复权衡,态度暖昧。但自立军起事前,慈禧与光绪已逃往西安,清政府得以苟延残喘,加上英国主张与北京政府和解,对自立军转变了态度,于是张之洞决定剿灭自立军。随后清军包围唐才常、林圭的住所和自立军总部,逮捕了唐才常、林圭多人,并于次日清晨将唐、林等二十余人处死,自立军起义最终失败。 

  自立军吸收新军士兵参与的起义形式,成为革命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后来的保路运动和辛亥武昌首义的酝酿爆发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方式。有意思的是,在这之前,北方当权派们所控制的武卫军,他们的很多士兵却参加了义和团,历史总是和中国南北方的人们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8.10、“罪魁祸首”们的下场
《辛丑条约》既已签订,庚子年的荒唐事也就暂告一段落了。

  四亿五千万国民最后被代打板子,每人罚款一两了事,惹祸的叶赫那拉老太后却因祸得福…江山不改,归政免谈。老太后做梦也没有想到,洋人竟然没有提她最担心的归政要求。老太后惹下这么大麻烦,最后居然寸土未失,不过让全国人民赔银子了事,这在大清国的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外交上的“奇迹”!

  于是乎,老太后尽弃前嫌,携光绪帝乐颠颠的从西安重返北京。只可惜肃毅伯李鸿章大人鞠躬尽瘁,还没等到老太后加封“一等候”,就翘了辫子,一命归西。

  老太后是安然无恙了,但替她去死的却大有人在。这里不得不说说庚子年的罪魁祸首,原北京的那些当权派们最后的悲惨命运。

  要说庚子之乱,实际上是起于毓贤,成于端王载漪、刚毅。但最初的源头,却是原山东巡抚李秉衡。李秉衡做山东巡抚的时候,乃有清官之誉,但此人个性偏执,见不得洋人洋派。山东大刀会杀了两个德国传教士,李秉衡给予包庇,结果德国人到朝廷告上一状,李大人最后被革职了事。

  载漪、刚毅当权后,李秉衡被派去巡视长江水师。在天津陷落后的危急时候,李秉衡入京勤王,这对此时惶惶不可终日的慈禧太后来说,简直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了老太后最后的希望。只可惜,李秉衡虽然统帅四军,还拜了义和团大师兄纠集三千拳民,但仍旧是一战而溃,无脸再见江东父老,最后吞金自杀。

  毓贤本是李秉衡的亲信,接班做了山东巡抚,其政策也是萧规曹随,和老上司李秉衡一脉相承。义和拳山东作乱,树起“保清灭洋”大旗,毓贤于是赐名“义和团”,首先将之合法化。义和拳在山东抢掠教民,焚烧教堂,毓贤置之不理。法国公使于是告到朝廷,毓贤和前上司一样,被免职召回北京。

  庚子年毓贤在当权派载漪、刚毅等人面前夸赞义和团忠勇可恃,载漪等人大喜,毓贤咸鱼翻身,最后官拜山西巡抚。谁知这一去,既害了山西洋教士们的众多性命,也误了卿家性命!后来列强要求惩办罪魁祸首,首犯李秉衡,其次就是毓贤。

  朝廷当时本已将毓贤撤职并发配极边,刚走到甘肃,上面又下令对毓贤即行正法。甘肃总督李廷箫,当时因为附和毓贤,纵容义和拳杀戮教民,转告毓贤正法之令后,大概是考虑到自己责任难逃,也随之服毒自尽。

  义和团进北京,实际上是刚毅导引的。刚毅识字不多,却常以清正自诩。慈禧太后立端王载漪之子溥俊为大阿哥的时候,刚毅大力支持,捞取了政治资本,后来干脆依附载漪,身居要职。刚毅仇洋,只要见到谈洋务的,都斥之为汉奸走狗,貌似粪青!庚子年事发后,刚毅屡屡称义和团忠勇神灵,利用义和团消灭洋人,大有可为。大臣赵舒翘也大拍刚毅的马屁,连声附和,于是慈禧太后命刚毅将义和团带入北京。慈禧太后西逃后,刚毅跟随到西安,自知罪大,心力憔悴,不及和议就病死了,死后仍旧被追夺原官。

  赵舒翘本刑部任职,经刚毅的推荐做了尚书。赵舒翘紧跟刚毅,大力支持其义和团政策。北京城破后,随慈禧太后到了西安。后来各国要求惩办罪魁,赵舒翘先被定为斩监候,洋人不满意,后又被赐令自尽,由陕西巡抚岑春煊监刑。赵舒翘先是吞金,老死不了,痛苦万状,还骂道:“刚子良(即刚毅)害我!” 岑春煊见状不忍,再让他服用鸦片烟,仍不死。岑春煊只好命人再进砒霜,到半夜还没断气,没办法,最后用厚纸蘸上热酒,蔽住七窍,才总算魂归西天。

  徐桐本是汉军翰林,官拜大学士,以理学自命,对新学恨之入骨。他有两个门生,一个叫李家驹的,戊戌变法时去京师大学堂任职,另一个叫严修请开考经济特科,徐桐听了十分厌恶,把二人的名字贴在自家门上,不准两人进门。最可恨是他老人家住在东交民巷旁,老先生最讨厌见洋楼,为不从洋楼前经过,每次出城拜客,都绕一大圈子从地安门出去。

  庚子年间,老先生已经八十岁了,头不混,眼不花,慈禧太后尊重他是老臣,大政方针常来咨询他,弄得老头子心花怒放,经常倚老卖老,很是骄横。义和团大反洋人后,老先生大喜,赠对联一幅:“创千古未有奇闻,非左非邪,攻异端而正人心,忠孝节廉,只此精减未泯;为斯世少留佳话,一惊一喜,仗神威以寒夷胆,农工商贾,于今怨愤能消。”

  八国联军攻破京城后,徐桐仓皇失措,其子侍郎徐承煜说:“老爸你庇护拳匪,现在洋人来了,恐怕死罪难逃,不如我们现在殉国,还可以保住大臣的体面,到时我到地下伺候您吧。”老先生开始不想死,小徐非要拿绳子给他,无奈之下只好上吊了。后来,徐家十八位女眷集自杀,最为惨烈,但小徐自己却逃了,但还是被日本兵抓到,后拘回刑部后奉旨正法。

  董福祥本是回中枭雄,后投降了左宗棠,做了甘军首领。慈禧太后把甘军调到北京后召见了他,老董说:“臣无他能,惟能杀洋人耳。”其实就是一个莽夫。甘军本是土匪军,一向军纪败坏,武器装备也差,庚子年乱时,甘军就没少参加抢劫,后奉命攻打使馆,两个月都拿不下来,而使馆守兵仅有四百人。

  八国联军进京后,董军大掠后逃回老家甘肃。因董福祥是回部将领,要惩杀罪魁的时候,恐怕会激起回民叛乱,不敢对老董处以死罪,最后将之革职禁锢在家了事。后来端王载漪被免一死,发配新疆,据说董福祥还想挟回部之众,拥端王叛乱,但只是个传言,董福祥最后老死回中。

  启秀也是翰林出身,后官至尚书。同为理学爱好者的老资格徐桐对他很欣赏,把他推荐给了当权派刚毅,于是一起搞仇洋活动。主和派袁昶、许景澄被杀的诏书,就是出自启秀的手笔。慈禧太后逃跑后,启秀没有及时跟上,结果与侍郎徐承煜一起被日本兵抓去。

  徐承煜就是大学士徐桐的儿子,当时的刑部侍郎。袁昶、许景澄、立山、徐用仪、联元的被杀现场,都是由小徐监斩,小徐当时还颇为洋洋自得,许景澄临时前,小徐,我先到阴间等你啊。后来小徐果然没有多活几天。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后,小徐跟老徐说,老爸你自杀吧,我到阴间去伺候您!老爸上当又上吊,但千古一难惟一死,小徐对自己下不了手,但后来还是被日军抓到,与启秀一起被关在日军驻地。

  辛丑年正月,朝廷下诏处死徐承煜和启秀,日本军官闻讯后给两人置酒饯行,酒到中席,透露正法之旨已到,小徐脸色大变,连声喊冤,上滚下爬,对洋人骂不绝口。启秀还算冷静,知道大喊大叫也无事于补。两人第二天被送到刑部换好衣服,启秀从容就戮,而小徐已吓得有如烂泥。洋人到后,拍照完毕,验明正身,两人同时被杀。

  正所谓,“昔日监斩官,今日阶下囚!”

  端王载漪,实为庚子年北京当权派之首,权倾一时。载漪因慈禧太后立其子溥俊为大阿哥,按清世家法,立大阿哥即为废立做准备。但各国公使不以为然,不加承认(不贺),这给载漪头上浇了瓢凉水,载漪于是极恨洋人。

  正好义和团兴起,以灭洋为号召,载漪听后大喜,派刚毅、赵舒翘等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