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最高的战争 >

第4章

最高的战争-第4章

小说: 最高的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波音习惯于在公司不景气的时期将几千名受过高级培训的技术人员辞退,然后一旦需要时又重新雇佣他们,只要他们还没被自己的行业竞争对手招走,这一行为一直让空客的员工们大加批判,欧洲人无法理解波音的这种做法。
  相对来说,缺乏技术工人和无法有效地控制生产成本的问题,让空客在创立初期感到有些棘手。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公司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那时它建造飞机的成本已经低于竞争对手波音。
  空客是一个由法国、德国、英国和西班牙的国有航空公司组建的财团创办的联合公司。在2000年夏季,这四个参与方中的三方合并成了另一个规模巨大的公司,这家代表着三国利益、主要从事商业活动的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把自己的总部设在了巴黎。到现在,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Daimler Chrysler)把持着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股份的,法国政府和该国的拉加代尔航空集团则控制了30%,西班牙政府拥有,余下的股份则放在欧洲的股票交易所里进行交易。英国宇航公司(之后更名为英国宇航系统公司)并没有参与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的组建,不过在空客中保有了20%的股份。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1章 行业霸主的挑战(5)
空客和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是一个奇怪的公司组织,而且有着不少的缺陷。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控制着前者大部分的股份,不过空客一个公司的整个资源规模就等于是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的一大半。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高层管理中设置了两个总裁——一个是法国人,一个是德国人,但他们只是名义上拥有空客的管理权(这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控制了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大约65%的投资额,并享有它80%的利润分成。简单地说,空客仍然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来进行公司运营,这也是它能够迅速成长的原因之一。
  不过空客的员工们对这种附属于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的状态很是不满:“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好处?我们是一个自主的企业,却要供养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半数的工作人员,他们70%的收入都是从这里拿走的。我们的空客为什么就要把股份拿出来给别人购买或掌控呢?”这些员工觉得这一切简直就像是一条狗在摇尾乞怜。
  空客就是一只凶猛的野兽——这是一个还没上市的公司在某年于纽约市召集了一些金融分析家,举办了一场所谓的空客华尔街论坛,并就此提出的论断。这场###中有人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一个公司没有上市,但它的部分产业却能进入股市?为什么空客不上市呢?无论上市与否,也暂且不谈它奇怪的公司结构,空客,这样一个由欧洲意见各异的国家的代表组成的集团能够创造出巨大的成功,才是人们真正看重的,才是最有意义的问题。
  严格地说,空客还是一个新成立的公司,它在2000年才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公司实体。它由四个拥有不同的商业文化背景,以不同的运作方式建造飞机的公司组建起来,但在具体的运营中却看不到什么管理混乱的痕迹。相反,这种复杂的情况反而让这个公司在飞机建造的各个方面有着大量的技术积累。
  和威尔逊不同的是,皮埃尔松并不会把整个公司的资本押在一款新的飞机上,不过他和自己的同事们需要努力确保法国在公司中的优先地位和大量的股份占有量,同时又不能与德国的利益产生很大的冲突,超过该国所能承受的底线。此外,也是参与方的英国对于欧洲的各项计划设置一直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心态:它属于欧洲的一员,但又要担心加入空客会影响自己跟美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再者,威尔逊所领导的波音在业界拥有着最强的经济实力,这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其控制权是实实在在的,还拥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合作企业,可以在需要时相互扶持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创立早期,空客针对市场营销所设置的组织结构十分松散,而且在生产上也没有什么经验可言。它的控股公司可以通过欧盟委员会来要求空客研发一款新式飞机,但却会因为无法说服其他的非本国政府而导致该计划最终搁浅。而且欧洲各国组建的这个公司的财力物力并不能实现共享,政府之间也对相互之间如何对空客进行财政方面的操作一无所知。
  空客的创建者之一——也是第一位总裁罗杰·博迪勒(Roger Beteille),是一位杰出的法国工程师,他很擅长在企业里营造愉快的氛围,并且拥有着十分精明的商业头脑。1967年开始掌管该公司时,只有一个助理帮助他打理大小事务,条件比较艰苦,使得这个才华横溢的多面能手从未想过他正在创建另一个波音或者麦道。不过博迪勒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也相信自己现在所做的工作将会帮助欧洲的航空公司与强大的美国同行正面交锋。
  博迪勒知道,如果要发展大型商务客机的生产能力,飞机生产商之间就必然存在竞争。到20世纪80年代,他清楚地看到洛克希德将会退出民航客机制造业,而麦道当时的一些企业运营方式在他眼里也是完全错误的。到现在,这一行只剩下了空客和波音进行较量,互相进行你死我活的价格战。虽然这种大型的运输机械产业最好能有3~4家生产商参与,这样才对运营商们比较有利,不过仅有两家生产型企业进行竞争也比完全由一家公司垄断要好得多。
  

第1章 行业霸主的挑战(6)
空客在图卢兹的郊区布拉格那拥有面积极大,让人为之惊叹的现代化设备厂房。在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管理不当和决策错误造成了很大损失之前,它的发展一直非常迅速,可以说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空客的商业运作有着许多成功之处,与此同时,波音在管理上却频频出错,情况对它还是非常有利的。
  在飞机制造的发展和成本的节约方式探索方面,空客做出过很多的贡献。例如,它将自己研发的飞机驾驶员座舱实行了标准化设置,这种标准化所创造出的座舱形式被人们视作一项行业规范,并受到了航空公司的欢迎。由于这样做能够节约制造成本,所以波音后来也勉强接受了这一标准,并且将它应用到自己的新式中型飞机787上。
  大规模的飞机生产也使空客节约了不少劳动力成本。一家生产商制造的飞机越多,特别是有着相似特性的飞机,那么它的工人就能从中学习更多的生产技能,因为工作就是一种学习,生产的次数越多,犯错的可能就越小,飞机生产成本也因此得以降低。波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了大量的轰炸机,当战后研发第一代喷气式客机时,这条法则使它受益匪浅。
  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公司的组织结构十分完备,而且拥有从以前的市场竞争和生产中积累的大量经验,但波音还是慢慢变成了一个等级森严、制度呆板的公司,它的飞机采购商、发动机供应商、飞机其他零件的大型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许多员工都承认这一点。一些对波音十分了解的前五角大楼官员发表个人看法时,都认为波音内部官僚主义横行,程度比其他任何一家公司都要严重。
  此外,波音还存在着一些很大的缺陷,严重导致了管理层在进行商业运作时对事务不加分析,只是凭直觉贸然做出决策。公司员工都怀有极强的傲慢心态,想当然地认为客户们除了波音的飞机就没有更好的选择了,这种情况至今没有得到扭转。公司内外的很多人士都批评波音很少对飞机制造业进行深入了解,这使得在公司工作的人员已经很难得到很好的商业运作的锻炼了。
  最严厉的指责声反而来自于和波音合作的一些公司,以通用电气飞机发动机集团为例:近几年,波音一直在引进,或者说尝试性地采纳通用电气公司的企业文化模式。但在通用电气的眼里,这个飞机制造业霸主过于浪费资源,甚至可以说到了奢侈的地步。此外,波音内部官僚主义横行,对客户的需求马虎了事。要知道,在发动机制造商和飞机生产商之间的关系处理方面,连空客的员工都觉得通用电气对波音有一定的庇护和偏向。波音的大多数客户也是通用电气的买家,所以他们能够从多方面了解情况,得出这样的结论。
  通用电气的一个美籍华人员工李施(Li Hsi,音译——译者注),曾经负责公司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发动机销售事务,后来受到重用,成为中国的区域总经理。在他身上发生的一次事件对整个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位区域总经理的眼中,波音的飞机销售人员(有的也同时在为通用工作)缺乏和中国客户打交道的经验,于是他非正式地建议波音改变其中一些不规范的商业操作方式。在通用电气的员工看来,这些提议都是合理的,非常有建设性。
  但波音的高层领导们却因此指责李施的这种举动是为了暗中为空客的利益提供支持,要求通用电气将这名区域总经理辞退。虽然通用电气对波音的这种要求表示反对,但最终还是将李施调到了美国的辛辛那提市,并且降低了他的职位。这次事件使得公司各个阶层的员工们非常愤慨,其中有人就站出来发出抗议:“李施没有错,通用电气竟然会因为迫于波音的压力而作出这样的决定,太愚蠢了!李施的本意是要帮助波音啊!”
  到了90年代,空客也变得和当年的波音一样,在业务活动方面显得飞扬跋扈,对待客户冷淡专横。它的员工对于公司的业绩变得骄傲起来,程度甚至超过了波音的员工,不过相比而言,这种工作人员为数不多。而让·皮埃尔松离开之后,公司的一部分人也开始变得官僚起来,情况比其他航空产业的公司都要严重。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1章 行业霸主的挑战(7)
这几年,这两个敌对的公司的战略开始发生变化,空客主动进攻,而波音则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逐渐收敛了自己以前的嚣张气焰,只是幅度不大。前者的员工开始变得自由散漫,不再对飞机的生产制造精益求精;后者的高层则越来越多地接受书报编辑和记者的采访,并发表一些没有意义的言论,只为了露露脸,为公司进行一下宣传。
  两家公司在采访者面前大肆吹嘘,都把自己产品的市场前景描绘得非常美好,甚至会把自己的规模说得比对手的要大上整整一倍。不仅如此,他们还拼命贬低对方的市场策略,都惺惺作态地表示对如此糟糕的计划的不理解或惋惜。
  但不管怎么说,由于多年以来一直采取奋力赶超对方的态度,空客的业绩提升得很快,而且在技术上或多或少还有所钻研。虽然它是由四个国家共同创立的,并因此在一些解决方案讨论时产生了拖拉和矛盾,但是这样反而促成了许多不错的决策,而且让公司的决定变得更加具体周到。与此同时,波音却将自己出现的问题推卸到外界条件上,回避错误,总是强调空客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受到了欧洲政府的资金补助。于是,它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也就不可避免地越来越落伍。
  波音抱怨的内容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空客的成功不能说只是政府大力资助的结果。在这个竞争强烈的行业,它也是通过很大的努力才获得了现在的地位。在波音因为管理混乱不断受挫的情况下,空客却一度不断地发展壮大。
  经常有人拿“狭隘的地方主义”来形容波音,对于一个将自己生产的飞机中的70%销往海外的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评价。一些波音观察家曾经提到过,这个公司的每一个管理者都被指派到国外工作过6个月以上。但即使是在与洛克希德和麦道三分天下的时期,波音仍然显得缺乏全球视野。无论是因为地方主义,还是缺乏全球眼光,波音的营销人员的工作能力的确不如空客,更不用说它的高层领导了。
  在飞机的设计和组装方面,波音和空客都有着能够相互抗争的技艺过人的空气动力学专家,两家公司的大多数领导也都是从工程师起步的。否则他们的企业文化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相似了,只是前者的管理比较呆板,层级化严重,某些部门之间频繁发生冲突和口角,而后者在这些方面的情况要好得多。
  空客在财政支出上有过苦涩的经历,有时甚至是把资金完全浪费掉。话又说回来,从事这个行业自身的消耗是非常大的。考虑到这种情况,整个企业不得不开始节省某些支出。这么做使得各个子公司和分部工作效率变得更高,生产能力当然也随之产生了更积极的变化,竞争力继续得到增强。
  相比波音,空客这家拥有40多个国家员工的公司则没有什么等级划分,而且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