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故纸眉批(全本) >

第9章

故纸眉批(全本)-第9章

小说: 故纸眉批(全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科举制度之要害,“所学非所有,所用非所学”实在是科举制的一大弊端。检讨今天的中国教育,科举制度的这一弊端,显然也在相当程度上被“继承”下来了。不断地有媒体披露,有英美人答中国的英语高考试卷,所得分数并不理想;王蒙等作家曾答过高考的语文试卷,所得分数也仅仅是“及格”而已。笔者在报纸上看到了今年山东高考语文的试题,其中的“白话文阅读理解”部分所出的几个考题着实让人不知所云。比如,其中的一个是:说出“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上的寂寞”一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本身就把意思说得够明白的了,你还要考生怎么说?我拿这个题请教过一位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他也答不上来。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是:“故土文化的失落会造成人类心灵的寂寞,乡愁由此产生。”看到这个标准答案后,我哭笑不得,这就叫“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倒越糊涂了”。更让人费解的是,“乡愁”的产生跟“故土文化”是否“失落”没有必然的联系。思念故乡是人类的一种天然的情感,不需要特别的理由。我离开了老家内蒙古,时不时地就想家,思乡,这很自然的,跟内蒙古是不是在刮沙尘暴没有必然的联系,草原文化没有失落,我也照样产生“乡愁”。如果一个人非得等“故土文化”“失落”了才产生“乡愁”,那就像非得等父母死了才想起尽孝一样,都虚伪得很。最关键的是,我实在想不出考这个题的目的何在。今天的考生不论日后是当报刊的编辑,还是当中文系的教授,还是当著作等身的作家,他都用不上这样的“理解能力”。这些不都是典型的“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吗?语文和英语试卷出现了“所学非所有,所有非所学”的现象,其他试卷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问题呢?难说。当一次又一次地面对着如此怪异的试题时,我们难道还不能嗅出一点科举制度僵尸腐臭的气味吗?

当下教育的科举之弊(5)
所以,我要大声疾呼:在纪念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周年之际,我们一定要警惕科举制度借尸还魂!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已经出现了种种和科举制度类似的弊端,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并设法加以解决。
  中国的现代教育再也不能重蹈科举制度的覆辙了!
  五
  本文写就之际,我读到了杂文家张心阳先生发表在2005年第6期《杂文月刊》(原创)上的文章《邪门的教育》,深有感触。我上面的文字主要是针对目前的高考、高校所发的,而张文主要针对的是中学教育,为补充计,容我转述张文的大意,并节录其精彩段落。
  张心阳在文章中说,他的女儿读初三,语文寒假作业中的一些题目极端邪门。他举了两个例子--
  其一,贾平凹的《读书示小妹生日书》有这么一段文字:“而今桌上,几上,案上,床上,满是书籍,却常读十不能记下四五,这全是年龄所致也。”出的题目是:这段话可以用一句俗语概括,这句俗语是什么?其中的两个字形相同音不同,请写出这句话。
  其二,《人类需要梦想者》一文讲述的是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不图私利的品德,其中有这么一段,美国记者到居里夫人的试验室采访,居里夫人说出了世界上每一零星镭的所在地。记者问:“法国有多少呢?”“我的试验室只有一克。”“你只有一克吗?”“我,啊,我一点也没有。”题目要求从下面四句话中选一句填入横线处。这四句话是:A、“这一克是属于人类科学事业的。”B、“这一克是属于法国的。”C、“这一克是属于实验室的。”D、“
  这一克是属于比埃尔?居里和我的。”
  就这两个题,张心阳问了“五位文学硕士和博士及两位老报人,第一题没一个人能答上来。第二题五人答A,两人答B,所答全错,因“第二题的标准答案是C”。
  张心阳先生不禁愤怒,写道:“我们的教育之所以成了这个样子,真让人为之愤怒又伤悲。教育的根本目的似乎并不是好好培养人才,一切都不过为考试服务,以考住学生、拉开分数档次为目的。至于学习的内容是不是与真理常理相违背,是不是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逻辑,是不是有助于开启和开拓学生的智慧和思维,是不是为他们的未来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似乎不在教育者考虑之列。”“如果说孩子们豁出命来学习,学到的都是有用的东西,也还算没白辛苦。可是当看到上述几道题时,我们将作何想?这简直无异于剥夺他们的青春和生命,也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谋杀。被毁掉的当然远不止他们现在的岁月,还有他们的未来。”“学生们其实是在与一些垃圾知识为伍,是在垃圾知识里东奔西突,是在同垃圾知识战斗。我为他们心痛,也为我们的教育体制伤悲。”
  感谢张心阳先生的文章。以前我单知道在高中、大学教育中存在“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的弊端,如今才明白,这流毒早已开始侵害中学生了。小学生所学,是不是也有“垃圾知识”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呜呼,救救孩子!(1)
忠奸之谜如何破解
  李陵的故事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李陵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大约是因为遗传的原因,李陵“善射,爱士卒”,曾带领着八百骑兵,“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不久,“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数岁。”可见,李陵是个难得的将才。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汉武帝刘彻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领三万骑兵攻打匈奴,嫉贤妒能的李广利不让李陵带兵打仗,却让他管理后勤辎重。报国心切的李陵遂直接向汉武帝请命,“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于是,他带着五千弓箭手“出居延北千余里”,在浚稽山与匈奴遭遇。单于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的五千步兵,李陵寡不敌众,且战且退,坚持了八天,退到了离居延不到百里的地方,可是李广利的援军仍未赶到。“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李陵实在是一位难得的将才,以五千步兵抗击匈奴骑兵八万人近十天,“杀伤匈奴亦万余人”,浚稽山之战可谓虽败犹荣。事实上,李陵的骁勇亦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也就是说,李陵成了单于的女婿,地位十分尊贵。
  可是,汉武帝刘彻对李陵的投降之举非常恼火,遂“族陵母妻子”——把李陵的老母、妻子、儿女都给杀了。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了几句话就被汉武帝下狱,最后施以宫刑。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李陵事件。
  李陵事件之所以一直让后人念念不忘,我觉得绝不仅仅是因为汉武帝的做法太残暴了,更在于这里面涉及到了对“忠”这一价值观的不同读解。而对“忠”的不同理解构成了一种几乎恒定的价值冲突,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始终。这种冲突不仅在思想层面上困扰过很多人,而且在实践层面上也酿造了不少悲剧。鉴于此,我姑且称之“李陵困局”。
  汉武帝刘彻理解的“忠”与李陵理解的“忠”显然是不一样的。汉武帝理解的“忠”很简单:你既然是汉将,就应该为汉朝作战,作战失败了,你就应该战死;战死了,杀身成仁,你就是烈士,你的家人就是烈属,我会给烈士以荣誉,给烈属以抚恤。相反,如果你战败投降,那就是背叛了朝廷,你对朝廷不仁,我就对你不义,所以,“族陵母妻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李陵理解的“忠”要复杂得多深刻得多。按司马迁的解释,李陵之所以投降匈奴,是在不得以情况下的一种保全之策,目的是为了以后寻找机会继续报效大汉王朝,有忍辱负重的意思在里面。我比较认同司马迁的解释,作为一代名将,李陵作战勇敢,绝不是贪生怕死之徒,战死疆场或战败自杀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他之所以选择活下来,就是因为心有不甘,想着日后翻盘,一来以雪自己当年战败之耻,二来以报君王的信任之恩。据《汉书》记载,李陵后来对苏武说:“假如汉朝当时能宽恕我的兵败之罪,保全我老母,给我以洗雪耻辱的机会,我也许能像古人曹沫那样,逼迫敌人签下和平条约,这是李陵日夜不敢忘记的。可是汉朝将我一家满门抄斩,我还有什么牵挂呢?这些话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说出来不过是希望您理解我罢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呜呼,救救孩子!(2)
实际上,投降匈奴之后的李陵并没有“掉转枪口”带兵攻打汉朝,没有做任何对不起汉朝的事。他在匈奴二十多年的岁月里都是在消极度日,他以一种与单于“不合作”的态度来寄托自己的家国情怀。汉武帝屠杀他全家一事成了李陵心中永远的痛,他本想报国,可“国”已视他为敌;他本想寻找机会回家,可家已被彻底毁掉。无家可回,有国却又不能报,家仇与国恨的对立深深地纠缠着李陵。灭族之痛让他失去了对汉朝的归属感。史书记载,李陵曾在送别苏武的宴会上起舞而歌:“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催,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一句话,如果不是汉武帝株连无辜,屠杀李陵全家,李陵对汉朝的归属感就不会丧失,他再次为汉朝效力的机会就依然存在。可惜的是,汉武帝非但不信任李陵,反而认为李陵之举让“朕”很没面子,遂视他为敌人,并迁怒于他的家人。由此可见,下属要与上司取得心理默契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呀。有时你以为你是在“为工作考虑”,“也是替领导分忧”,“是帮忙”,可人家上司偏偏就认为你是在“找碴”,是在“添乱”,你能奈何?
  李陵事件所揭示的核心问题是:在必败的战局面前,作将军的难道就只能杀身成仁吗?难道就只有“以死谢君王”这一条路可走吗?难道就只有战死才算“忠”吗?难道做战俘就是“大逆”了吗?
  显然不是。孟子就说:“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意思是说,生命是极其可贵的,在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情况下应该尽量不死,这时如果去死,反而是对勇敢品格的一种伤害。可见,即便是在战败的情况下,个人也还是有选择空间的,以身殉职当然是一种选择,是“忠”的一种表现,而战败被俘也是一种合理选择,并不就是“大逆”。这两种选择都是成立的。这一点可以通过屈突通的故事来说明。屈突通原是隋朝的大将,镇守山西永济。他率兵去救京师长安,被唐高祖派兵围困。唐军派他的家僮去劝降,屈突通不肯降,把家僮杀了;唐军又派他的儿子去劝降,他仍不肯降,还用箭射他儿子,说:“以前我和你是父子,从今以后咱们就是敌人了!”后来,京师陷落。唐军再去劝降,曲突通就投降了。投降之前,他下马向着东南方向磕头大哭,说:“我已经尽了全力,可还是打败了,我对得起你皇帝了!”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命人在凌烟阁画二十四功臣像,屈突通的画像就是其中之一。屈突通当然是忠臣,不过他还有比普通忠臣更值得嘉许的地方,那就是他对“忠”的理解极其到位:“我已经尽了全力……我对得起你皇帝了!”军人对自己的国家和君王尽了全力,这也就是尽忠了,至于他是不是去死,原本就不是衡量“忠”与“不忠”的唯一标准。
  有关“忠”在价值观层面上引起的困惑至此已基本解决。汉武帝刘彻所理解的“忠”是狭隘的,偏颇的。他只知道战死疆场是“忠”,却不知道,临难不死在很多时候也是“忠”;他只知道前方将士的“以身殉职”会让君王“脸上有光”,却不愿意承认,在死亦于大局无补的情况下,选择不死是将士们天然的权利。一句话,“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在全力拼杀仍不能避免败局的情况下,将士们是选择死还是选择生,这应该是他们个人自由选择的事,别人无权再对他们的选择横加干涉。正是基于这种理念,现代的国际社会制定了战争法,不允许虐待战俘,战俘回国后也应得到足够的尊重。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女兵杰西卡?林奇被俘,然后又被美国特种部队救出,她和她的家人受到了美国各界的关怀,她的传奇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才是一种让人心生温暖的人道行为。拿它与汉武帝屠杀李陵全家的行为相比,二者高下立判。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呜呼,救救孩子!(3)
要求军人为国尽忠没有任何的错误,但同时国家也必须珍惜将士的生命。当毅然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