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冰眼看日本 >

第13章

冰眼看日本-第13章

小说: 冰眼看日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冰小学毕业时有一个纪念册,小朋友们在册子上写自己的将来志向。60个毕业生,29名男孩子,31名女孩子。31名女孩是清一色:将来要开面包房,可能是那种香味的吸引吧?29名男孩中,想当医生的两名,因为他们老爸是医生;25名想当木匠,因为“看上去挺好玩”;剩下两个想当律师,这俩哥儿们不用说也能猜到是谁——俩中国孩子:小冰,还有一位是小老板——老冰老板的儿子。
  按照中国的标准,日本孩子都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但是那些“理想”都很踏实,很容易实现,所以他们很容易热爱将来的工作,把活干得很好;而中国孩子们的“理想”都太伟大,不容易实现,一旦理想破灭,被迫从事自己所不乐意的工作时,对工作的态度也就可以推想出来了。“Made in Japan”和“Made in China”的不同,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表现出来的吧。
  

只重团体不重个人的校运会(1)
日本的中小学每年都要开一次“运动会”。这个“运动会”和中国学校里也是每年开的运动会不同,基本上没有奥运会的竞技项目,全是一些集体游戏项目。很轻松有趣,但认真考察这些项目也可以知道日本中小学的一些目标。
  这种运动会的传统来自战前的海军兵学校,是由当时日本海军省请来帮忙办学的英国人道格拉斯少校带来的。海军兵学校1874年首次召开了运动会,当时叫做“竞斗游戏会”,后来由于其简单易行,对场地和道具没有什么很高要求,又能够潜移默化地推行举办者的理念,所以立即被日本社会接受推广。现在除了中小学之外,不少企业也开运动会,以图谋润滑团体内的人际关系,增强团体精神。
  日本学校运动会的位置很高,甚至在中国的学校运动会之上。无论是私立还是公立,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高中,各个学校在秋季开始的学期工作重点首先就是运动会。日本学校的运动会现在一般在10月初的“体育の日”(体育节)前后举行。这个体育节原来是在10月10日,以纪念东京奥运会的开幕。现在为了简单,已经移到每年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一。每年秋季一开学,孩子们肯定每天满身尘土,有时还伤痕累累地回来——那是训练练的。
  没有竞技项目的运动会为什么还要如此训练,都在练些什么?其实这才是日本运动会的精髓所在。不管是小学还是高中,日本学校运动会的特点首先是全体参加,一个不漏,每个人要参加好几个项目。其次是没有个人竞技项目,全都是吃大锅饭的,大家一齐上。所谓训练就是训练配合和协调,而不是训练如何提高运动成绩。
  全校按人数不等分成几个组,人少的就分成红白两个大组。人再多点就加几种颜色,分成三个大组四个大组的,到最后只有集体的胜负,没有个人名次这一说。这就是在潜移默化地进行集体主义和团体配合的洗脑工作。
  最基本的集体游戏项目就是拔河了,但是拔河在日本学校运动会一般还都属于助兴项目,逗大家乐的。什么老师和学生拔,什么家长和孩子拔的,一般不记入总分。
  记入总分的比较基本的集体项目是接力。奥运会有接力项目,但没有像日本学校运动会这样接力的。首先是人数多,以年级为单位分组进行,每个队都有几十个人,而且带负载、带障碍进行。比如背一个大包,里面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断往里面加两公升的饮料水瓶什么的,一直到几乎把人压趴下为止。当然你要是背不动了,放下来分几趟慢慢搬也行,甚至全部喝了都行——如果有那么大肚子的话。
  当然也不光是负重,也见过搬空纸板箱的。可是当纸盒子超过了三个以上,困难度和搬饮料水就没什么区别了,甚至可能更加大,因为那不是光有力气就能够干的,甭说抱着几个大纸盒子跑不了路,就是吹来一阵风就能让你满操场去捡纸盒子了。
  所以接力也是助助兴,取个乐,并不是认真意义上的集体项目,因为接力只是参加人数多,成绩和所有参加人员有关。但接力的成绩只是个人成绩的简单相加,并没有反映团体协力以后的成绩,所以从严格意义来说接力并不是团体项目。
  比如有一个不知道应该叫什么名字的运动,姑且叫做“走长板”吧。反正就是六个人同时穿两块大木板,看谁能最快走到终点,一般是低年级学生参加这种项目。这种比赛中一个人再能走也没有用,得六个人真正齐心合力。慢点没关系,但不要有人摔跤,一旦摔了跤可不容易重新爬起来。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光自己一个六人小组走快没用,成绩是一个大组的所有小组一起算。

只重团体不重个人的校运会(2)
日本学校运动会有很多比较激烈的集体身体对抗项目。按年级不同激烈程度也有所不同,比如说一般低年级参加的“抢木桩”虽然有身体接触,但还不是很激烈。
  “抢木桩”是双方各出几班人马,在场地中央抱好几根木桩,哨音一落就各显神通,互相争夺,到比赛结束时清点双方保有的木桩数,多者算赢。至于怎么抢,是拽还是推或是使对方有生力量失去战斗力,只要不是蓄意杀人(初一的孩子也不会蓄意杀人),什么招全认。这还一般是低年级干的。据说是人小,没有防护能力,所以不放手让他们打架。
  高年级真能在操场上大打出手,那就是“扳木桩”和“骑马战”。
  日本学校运动会上历史最悠久的集体项目就是“扳木桩”。这是从海军兵学校开始就有的项目,看过日本电影《啊,海军》的人就知道这个项目。参加人员分成两队,各自防守自己的木桩,同时进攻对方的木桩。没什么规则,只要先把对方木桩按倒就算赢。所以每一方要分成两伙。一伙进攻,去扳倒对方的木桩,一伙防守,不让对方把自己的木桩给扳倒了。现在学校里的这种比赛还有高年级学生和老师看守,防止发生人身事故。而原来的海军兵学校则是没有任何规则,怎么干都行,一场比赛下来总有几个断骨头的。现在比较讲究安全,学校运动会上发生受伤事故不多,但要是发生,多数还是在这个比赛项目上。
  日本学校运动会开着开着来了救护车不算稀罕事。除了这种受伤事故以外,因为日本学校运动会在9月末10月初天气正热的期间,不仅在开大会时会发生中暑,即便是平常的训练也经常有倒下送进医院里去的事情。但日本人,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一般都认为这不算什么大事,只要不出大型伤亡事故就行。
  日本学校运动会的最高潮、最惊心动魄的当属“骑马战”了。
  “骑马战”的规则是这样的:四个人一组,三人是“马”,排成三角队形,后面两个人(“马身”)的一只手搭住前面那个人(“马头”)的肩膀,另一只手和马头的手结成“马镫”。第四个人骑在这两条手臂上,脚踩在马镫上算“骑手”。这四个人就打马向前,想法子把对方骑手打下马来,最后到结束时计算双方成活率,活得多的算赢。规矩还是打法不限,只要你能用得上。
  哨声一响,顿时整个操场尘土飞扬,呐喊声、叫好声、怒骂声和哀号声响成一片,开始了一场混战。混战是混战,但不一定混乱。骑马战的作战方法是很复杂的,真的牵涉到用兵的学问。如何进攻,如何想法集中兵力,在局部地区形成以多打少都要认真考虑,反复演练。还有些骑马组是不参加实际战斗的专业逃跑户,因为最后计算的是自己一方的生存率,并不是给予对方的杀伤率,所以在保证有足够的使用兵力的前提下再尽可能掩护这些专业逃跑户逃跑时不受对方攻击,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除了打击对方以外,还要掩护自己,除了体能练习以外,学生们还经常要开作战会议,练习战术,搞实战演习,以至于每天回家时都已经半死不活了。
  除了这些实际的比赛之外,从中学开始运动会本身的运营就全部由学生自主进行,和校方老师没有关系。项目的决定,场地的设置,时间表的安排,宣传资料的作成和印刷,包括遮阳棚的搭建都是生徒会(学生会)体育部的工作。学校里如果没有常备的器材和作业工具的话,由生徒会联系社会上的工厂公司报价,决定由哪家公司承包,经费从体育部活动经费开支,而体育部活动经费则是在学费中明文规定了的数额。每年由高年级带领低年级这么干,而低年级在升到高年级以后再根据从高年级哪儿学来的东西去指导低年级。
  日本的学校运动会就是这样,自始至终没有个人表演的任何舞台,全部项目强调的就只有一点:团体,你所在的团体。日本学校运动会从表面上看来就是找个乐子,大家轻松轻松,但其实通过大量的训练和最后的比赛,对孩子们潜意识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日本孩子从小就从这些训练中知道:只有抱成了团才能战胜对手。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潜移默化的教育。不讲大道理,没有空话,但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事实让孩子们自己明白这些道理。
  日本的教育有很多问题,但也有很多长处,尤其是日本的中小学教育。笔者认为日本教育最重要的长处就是教育目的十分简单明确:“为社会再生产的继续而制造工具”,制造实用和坚固的工具。这种工具必须熟知社会的基本运作规范,必须坚固而能够满足社会再生产的需要。这种学校运动会就是一个相当好的教育环节,它不仅仅是一些有体育运动才能的学生的表现舞台,而是半强制地在一个多月左右的时间内使全体学生在进行体能锻炼的同时接受团体协作精神的熏陶。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富孩子的穷生活(1)
老冰见识有限,没见过什么有钱人,见过最有钱的就是老冰现在的老板,证明就是和老冰一起去吃饭时,点的牛排是两万日元(约合200美元)一百克的高档货,老冰见到过的有钱人也就仅此而已。
  倒是原来小冰他们学校很有些有钱人。日本有两个超高级住宅区,一个是东京的田园调布,一个是神户附近的芦屋。一般只要听说此人家住这两个地方,意思也就是家境起码不会太坏了。说小冰他们学校很有些有钱人就是因为他们学校家住芦屋的学生不少,但是到底有钱到什么地步也不知道。
  同学时间长了,特别是高中以后慢慢地就知道了所谓有钱人能有钱到什么地步。一次几个小孩子突然想起来还没有去过一个同学的家里,就对他说要去他家玩。这位同学很为难,千方百计找了种种理由来推脱,但是推脱不过去,这帮坏小子是铁了心要去他家,龙潭虎穴也要闯一下。
  这位同学咬了咬牙:“去俺家可以,但要先讲好,去了之后咱们还是好朋友,不准看不起俺、不带俺一块玩。”
  大伙一听乐了。你谁啊?不就住在芦屋嘛,哥儿几个虽然家境一般,有钱人还见过几个,这学校家住芦屋的有一大把,别废话,咱哥们几个这周末就去,快说你家住哪儿?
  这位同学下面说出来的话把在场的号称见多识广的几位小哥们吓得愣在那儿了:“在芦屋下了车,对出租司机说一声去‘× × 宅’,司机准能把你送到俺家”。
  芦屋不小,是个市,而这位同学的姓是一个很普通的日本姓氏。天哪,在日本首屈一指的高级住宅区居然只要说一声“ × × 宅”就能到,这位该是什么家庭出来的,怎么平时一点都看不出来呢。
  老冰老板也讲过一件类似的事情。“日本生命”的公子是老冰老板的大学同学,曾经告诉老冰老板说他小时候根本不知道家里很牛,只是隐约知道自己家境比其他人可能好些,上了高中以后家里帮他找了社交礼仪方面的家庭教师来教他怎么见人怎么待客时才告诉他家里的情况,告诉他将来是要接管这么大一个保险公司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家这么牛。
  政治上日本属于西方国家,但文化上日本还是东方文化。一般来说家教比较严格。东方文化中的家教都差不多,家长在家庭里都有绝对的权威,而家长对孩子所进行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望子成龙的教育,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打人不骂人,听老师话,跟爹妈走,并没有什么更加奇特之处。
  但日本式的望子成龙教育和中国的又有些很微妙的区别。日本从有天皇制以后就没有过改朝换代,讲究“万世一系”,在日本人心目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样一种循规守矩的思想就更加根深蒂固,用日语来说就是“青蛙的孩子是蛤蟆”。这样在望子成的“龙”上,日本人和中国人不同。中国人更加无视社会阶层,会喊出“王侯将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