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冰眼看日本 >

第12章

冰眼看日本-第12章

小说: 冰眼看日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在战后受美国的影响很深,包括教育,日本最大的教员工会的日教组在思想意识上非常反美,但在教育方法上很推崇美国式的自由发展,主张要给学生以自由的时间,不要负担太重,日本叫“ゆとり教育”,就是轻松式教育的意思。这本来也没有错,但在日本行来就挺幽默了:“轻松式教育”成了“不教育”了。
  怎么个不教育法?比如,不准说圆周率是,那对小孩太难,圆周率是3!英语的Sunday、 Monday什么的全部背下来对学生太惨无人道,背三个就行了,至于星期四怎么办?那就祈祷天照大神保佑和老外打交道时没星期四什么事吧!谁要是敢说一句“学生应该以学为主”的话,那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侵犯儿童*,为人类公敌!
  夸张了?没有,这是直到2006年为止的日本绝大多数公立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现实!
  本来义务教育就没有留级这么一说,因为一留了级就不是九年了,这样一来连小测验都没有了,布置作业的老师是老顽固,鼓励竞争是大逆不道,是对平等的反动。反正不能提“名次”这个字,登峰造极的学校连运动会跑步冲线时都要大家一字排好了,一起“冲”过去,以免被人指责为“鼓励竞争”。。 最好的txt下载网

学校就是养鸡场(3)
日本的老爸们工作忙,不太管孩子的学习。日本男人不知道自己孩子上几年级的没什么稀罕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年6月份父亲节的时候,幼儿园和小学都会安排一个“老爸参观日”,把老爸们拘到学校去看看自己孩子在学校里是怎么回事。老冰在小冰幼儿园和小学的时候是每年都去,开过不少眼界。
  你说都三年级了还在奋战20以内的乘法这都不算稀罕的,稀罕的是那教室就是个大排挡。这不是说孩子想坐哪儿就坐哪儿的意思,而是孩子们想在哪儿就能在哪儿,老师在讲台上说着,一傻小子跑来让老师帮忙挠挠痒,另一小子干脆就抱了个球大摇大摆地跑操场上玩去了。不是幼儿园,小学三年级了,你敢想象?
  那老师不管?
  有管的老师,但更多的老师是想管管不了。社会舆论就搁在那儿了:“应该让孩子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应该让孩子们自由发展”。老冰就纳闷说那话的人怎么就忘了玩也是大人的天性啊,那不是孩子的专利,那属于全人类!可人类之所以是人类不就是因为人类能够克服天性吗?
  牢骚归牢骚,牢骚是上不了台面的。所以学校里基本上是老师怕学生。
  但是,老师也有老师的杀手锏,那就是所谓“内审书”。 这“内审书”是怎么回事呢?日本从小学开始每个学生都有一张叫做“内审书”的表格,由担任老师也就是中国说的班主任填写。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力”,就是成绩。前几年公立学校不管成绩,这部分主要就是平时迟到旷课的记录。第二部分叫做“生活态度”就厉害了,有点像“政治表现”的意思了,是不是学生干部什么的还能数码化,这“责任感”、“公共心”什么的就只能看担任老师是不是待见你了。
  而且这张“内审书”对本人保密。前几年有人把官司打上了法庭,要求对本人公开“内审书”的内容,但法庭的判决是不能公开。理由是如果公开的话,老师就不能实事求是地写,所以一定得对本人保密。
  为什么这个“实事求是地写”这么重要?因为这张“内审书”跟你一辈子,升学就职,人家都要看这张“内审书”,就是你的“操行评定”。如果老师和你过不去,给了你一个“C”的话,几乎你就完了,没人要了。
  这个“内审书”制度的荒谬之处在于:对这张“内审书”看重的孩子的“内审书”往往都不会差。但是并不怎么看重“内审书”的孩子们,对其所具有威慑力则根本不予理会——那就是些准备好了将来做“工具”的,那张“内审书”写得怎样才不会影响到他们呢。
  日本的公立中小学教育和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有些什么不一样呢?
  不管你如何攻击日本的公立中小学怎样放弃自己的责任,怎样地退化成了“孩子收容所”,但由于国家权力的保障,公立中小学毕竟是日本的主流教育,大多数孩子还都是上的公立制中小学。一到年纪,区政府就会给你家来信,通知你们家孩子该上学了,哪一天到什么小学去报到。如果不去,你得和区政府说明理由:你去上什么私立小学。但不能不去,否则是犯法的。奥姆真理教事件时有一位坂本律师因反对奥姆真理教而被其灭门,同时惨遭毒手的还有一岁的儿子龙彦。因为当时没有找到尸首,所以被列为失踪,到入学年龄了,学区的小学为小龙彦一直保留着学籍,教室里有他的桌椅,到7年后破了案,学校在为小龙彦开过追悼仪式以后才注销小龙彦的学籍。这才是义务教育制。 。。

学校就是养鸡场(4)
不管老冰怎么从在“*”中已经被批得一无是处的“智育第一”的观点来批评日本的公立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日本的公立学校有两点是老冰很欣赏的,也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缺乏的:首先是体能教育,其次是团队精神,公立中小学是进行“工具”教育的,作为工具,坚固性必不可少,所以日本学校很强调学生的体能活动。有些人所不理解的日本中小学生的短裤短裙实际上是从这个考虑出发的。小学还只是玩,不强调竞技体育,只要在地上摸爬滚打就行了,所以日本中小学生回家的时候,一个个都是脏兮兮的。老冰一次听过一位母亲在说笑话,说她从小姑娘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想象着那样一幅很浪漫的图画:有人敲门,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怯生生地叫她“妈妈”。“现在是每天回来一个叫花子大模大样地叫我妈妈,比我当年想象中的脏孩子还要脏上十倍!”那位母亲很为浪漫的想象和严酷的现实间差距而忿忿不平。
  老冰有个客户是经营磨具公司的,生了仨丫头,一年一个,刚到日本时去他们家玩过一次,那时候那仨丫头刚在读小学初中,一进门,院子里仨黑炭头一字排开跟老冰鞠躬,把老冰弄得一愣:怎么了,这哥儿们白白净净的呀,难不成他太太……!老冰不由得有了“灵魂深处一闪念”,很为那哥儿们抱委屈。去年又去了一次,仨丫头全上大学了,一进门还是一字排开给老冰鞠躬,只不过黑炭头变成了漂亮的白净丫头,老冰这次对那太太心里那个惭愧哟,原来那时候的黑炭头是叫太阳给晒的,不是老冰瞎想的什么原因。
  小学生也有玩竞技体育的,主要是棒球。(日本人特别喜欢在老冰看来特别枯燥无味的棒球,可能与日本人枯燥无味的民族性有关系,但老冰解释不了为什么美国人也喜欢棒球。)因为有附近的大爷大叔们休息天来学校当业余教练。现在也有玩足球的,但不多,原因和玩棒球的学校多是一样的:不太有像样的业余教练。日本法律规定学校必须有游泳池和体育馆,除进行日常体能训练外,体育馆的另一个用途就是灾害时作为居民的避难所使用。
  上中学以后就更加变本加厉了,全体都必须参加一个体育俱乐部,下午3:30~6:00为俱乐部活动时间,日语简称为“部活”,也就是说每天必须运动两个半小时!星期六还有,有的学校星期天还有半天!中国学校里有一个“校队”的名词,这其实搞的是精英体育,日本没有什么“校队”,有比赛俱乐部,所有人大家一起去,也就是说每一名学生都是属于某一个“校队”的,当然比赛时有“regular member”和“bench”的说法的。
  可这种“部活”还有着别的更重要的意义。大家都公认日本人的团队精神强,其实这种“部活”在培养团队精神上功不可没。说是说体育俱乐部,其实大多数体育俱乐部也不是在搞什么竞技体育,就是在健健身,但在健身的同时这种体育俱乐部还提供更多无形的东西。
  体育俱乐部有老师带,但大多数时间是一种自律的活动,就是高年级带低年级玩。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的先辈后辈等级森严,就从这里面来的。低年级伺候高年级,高年级照顾低年级,以后几乎终身不变。所以日本人特喜欢扎堆,一个公司、一个部门弄着弄着就成了全一个学校出来的了。有谁混出头了,老想着要弄两个后辈来照顾一下;后辈找工作时也尽量要找有先辈已经混出来了的地方。没先辈的地方尽可能地不去,因为基本上就没了混出头的指望,去也是白去。

学校就是养鸡场(5)
这种俱乐部活动的另一种功能就是培养了“团体比家庭更重要”的潜意识。成天在学校,星期天都要去。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形成了家是第二位的意识,什么事都是团体优先。这样在走上社会以后晚上加个班,节假日让你去公司什么的时候不会有抵触情绪。
  俱乐部活动对于增强团队精神有很大作用,但是副作用也是很大的。其中之一就是前面说过的日本学校最严重的“抱团欺负人”问题。
  这种欺负很常见。你要是看见孩子们去上学,有个孩子背着几个书包的,那就是在被欺负。是不是受欺负的孩子一定就是小个?倒也不见得。往往受欺负的都是气力弱的,人高马大受欺负的也不在少数。怎么回事呢?别人看你不舒服了,不带你玩,大家不理你。这在其他个人主义的文化里面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可在日本就是个大问题。你总得归到个什么团伙里去啊,就这么舅舅不要姥姥不爱的怎么活呢?肯低头的帮团伙老大们干干活,弄点钱来孝敬孝敬老大们,实在要是想不通呢,还有一条路——自杀。日本时不时有中小学生自杀的新闻,就是这么回事。
  “抱团欺负人”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真要扯到社会文化论的高度的话,它也有保持团体凝聚力的好处。你不见黑手党玩的不也就是放大了的“抱团欺负人”吗?你要想抽身洗手,哼哼,死拉死拉地干活。
  老冰并不是在说俱乐部活动引起了抱团欺负人,只是说那也是一个原因。体育俱乐部就其本质来说还是加强学生的体能锻炼,为社会准备能干活的人。
  这里要说明的是,不仅是“工具”教育这样重视体能,“精英”教育也是一样的。小老板和小冰就读的是日本数一数二的“进学校”(以升学为目的的学校),出过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每年1/3的学生能上东大,够牛吧,在运动方面和其他学校一样。小冰参加了一个土头土脑的俱乐部:篮球,去年还是全区第一名,全市也进入了八强,在市里比赛的时候,同场子的队就惨了: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不相信“白猪”也会打球(日本人叫进学校的学生为“白猪”,意思是只管学习不运动,晒不到太阳所以白白胖胖,这点和中国人的想法一样),全涌到这边来看来了,那边的比赛根本就没有人看,有趣的是那边学校的丫头片子们也不管她们的傻小子了,和这边的白猪们来交换手机号的伊妹儿了。
  其次就是日本学校的技能教育,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教育。学校是培养社会接班人的,接班人首先得有存活下来的能力,然后就是工作能力。
  日本小学有一门课叫“家庭”,里面包括做饭、缝纫、打扫卫生、小手工等等,最有趣的课可能是“购物课”了吧?头天向老爸老妈要多少钱,第二天几个人一组,先开一个单子,中午准备吃什么,然后上街去买,买回来了一起做,做好了大家吃,不准剩,吃不饱算你自己倒霉,用这种方法来培养计划性和可行性。
  老冰现在喝茶用的茶杯是小冰在四年级陶艺课时为老冰做的,样子有点怪(主要是不圆),但这是小冰第一次亲手为老冰做的玩艺,老冰一直用着它,有客人来了就要对客人炫耀炫耀,其实真的挺好的,像汝窑瓷样的颜色,甚至上面都有冰纹,当然老冰从来没有忘记拿去蒙人,说是汝窑瓷,但从来就没有蒙成功过,郁闷中。
  小冰还在木工课时为冰娘做过一个八音盒,当冰娘打开那八音盒的盖子,听到那“叮咚当叮”的音乐时,眼泪“涮”地就下来了:孙子给奶奶做东西了!激动不已。老冰给冰娘解释:其实不全是小冰做的,那机芯是买的,小冰也就做了个盒子。冰娘一听不乐意了,贬低她老人家的大头孙子那不是大不敬吗?“就做个盒子,你倒做一个来孝敬娘啊,活的成天往回抽抽,你有小冰一半能耐吗?还敢褒贬小冰”,老冰也不敢回嘴,只敢瞪一眼在边上作欢乐状的小冰。
  小冰小学毕业时有一个纪念册,小朋友们在册子上写自己的将来志向。60个毕业生,29名男孩子,31名女孩子。31名女孩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