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法]卢梭译者:黎星译本序在历史上多得难以数计的自传作品中,真正有文学价值的显然并不多,而成为文学名著的则更少。至于以其思想、艺术和风格上的重要意义而奠定了撰写者的文学地位——不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席位,而是长久地受人景仰的崇高地位的,也许只有《忏悔录》了。卢梭这个不论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使它——用当时很有权威的一位批评家的话来说——“获得最大的进步”、“自巴斯喀以来最大的革命”,这位批评家谦虚地承认:“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这次革命里出来的”。写自传总是在晚年,一般都是在功成名就、忧患已成过去的时候,然而对于卢梭来说,他这写自传的晚年是怎样的一个晚年啊!...
作者:赵扬声明:一缅甸国仰光市郊,一栋白色别墅前,停满了大小车辆。一场婚礼正在别墅里举行。新郎穿一身白色缅式长袍,腰带上别着一把带鞘的缅刀,右边的新娘则着彩色的筒裙,他们都赤着脚,在红色的地毯上缓缓前行。前方的高台上也铺着红地毯,一群老者席地而坐,这些老者都是新郎家族的长辈。新郎的父亲——莫戌腊市原市长差瓦·新也只能坐在一旁陪着丹阳,仿佛局外人欣赏着一场民俗表演。新郎新娘走到老者的面前,跪下,向前匍匐着手心向上着地,然后将头埋在手中。居中的一位老者手中拿着一个本子,长篇累牍地念着一些祷词,让人感觉到时间的漫长。最后,老者从身边注满清水的净瓶中拿起插在里面的绿树枝,将清水洒向新郎新娘,至此,冗长的仪式才算告一段落。...
作者:乔萨【】林东林:朋友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1)后来,由于接触学中文的朋友,我对文学理论发生了兴趣,经常看一些夏志清、李欧梵、张隆溪、赵毅衡、王德威、张大春等海外学者的书,渐渐学会了用“学术方法”去阅读和解说作品,文学从唯美主义的陶冶变成了理性审视的对象,这个转变的结果是,那种莫名沉醉的阅读感觉也随之而去了,为此我还一度怀疑自己的文学转向是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暗自揣测:当文学变成一种专门的知识之后,它联接个人感觉的那根脐带也被剪断了吗?在这个小圈子里,还有几个边缘却又必不可少的人物,一个是老熊头儿,在被女婿温颜良坑骗欠了银行几百万,女婿失踪之后,他跟着哥们儿过一天是一天,是这个圈子里岁数最大、脾气最温和运气却最背的人,后来死于心脏病;再一个是姚凯,一位从外地进京谋发展却总不得志的作家;另一个是辛波,曹亮、张文、欧阳青这帮人的哥们儿,同时也是颇为知名的演员;最后一...
一 10年前,大哥和爸爸在一个地方上班,所以下班之后总能坐同一趟火车回家。 那时,大哥还没有结婚,但是正与嫂子处于热恋中,大嫂的单位距她家也就500米,几分钟路程,但还是每天下班后在单位等我大哥,与大哥一同回来。 有一天,天降大雨,爸爸没带伞,而大哥带了,于是大哥陪着爸爸一路走回来。 外面下着雨,大嫂在空无一人的单位等大哥去接她。天渐渐黑了,没有伞,迟迟不见大哥出现,大嫂哭了。 感动于大哥的孝顺,现在如果再出现同样的事情,不知大哥会怎么处理。 二 我12岁那年,我们全家煤气中毒,爸爸在出去叫人后回来最先抱我出去。他们说之所以爸爸选择抱我,是因为我最小,最严重,但我宁愿认为是爸爸最爱我——他最小的女儿。...
『状态:全本』『内容简介:(一)“黑猫”郭沫若是四川乐山沙湾镇人,本名开贞,号尚武,在兄弟中排行第八。1912年旧历正月十五日,二十岁的郭开贞奉父母之命,和苏溪张家的姑娘琼华结婚。人们都说这是“天作之合”,又正值元宵佳节,所以赶来祝贺的宾客和看热闹的闲人特别多。这一天,四川乐山沙湾镇街中的“郭鸣兴达号”,门里门外喜气洋洋,笑语』**章节内容开始-(一)“黑猫”郭沫若是四川乐山沙湾镇人,本名开贞,号尚武,在兄弟中排行第八。1912年旧历正月十五日,二十岁的郭开贞奉父母之命,和苏溪张家的姑娘琼华结婚。人们都说这是“天作之合”,又正值元宵佳节,所以赶来祝贺的宾客和看热闹的闲人特别多。这一天,四川乐山沙湾镇街中的“郭鸣兴达号”,门里门外喜气洋洋,笑语喧喧。...
《省委大院》全集(4部全)【校】作者:纳川★★严正声明:请不要使用在商业用途,如果您觉得我们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去掉您认为侵权的书籍,谢谢支持!!书籍简介:《省委大院I》 第一部第一章在出任西江省省委副书记之前,王一鸣已经做了八年京官。俗话说,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广州,不知道钱少;不到深圳,不知道身体不好。老百姓这几句简单的顺口溜,把三个城市最鲜明的特征勾勒了出来,简直是活灵活现。没有进京之前,王一鸣曾经创造了几个官场神话。29岁,成为自己的老家清江省最年轻的副厅级干部;31岁,成为正厅级干部;32岁,出任江北市市长,是全省当时最年轻的地市级正职;35岁,被中央组织部作为副省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并到中央党校,进入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脱产学习一年;37岁,他终于像众人预测的那样,顺利进入北京,出任S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副部级高官之一...
《北大考研日记》作者:佚名第1节:拨开迷雾决定考研拨开迷雾决定考研1月18日心绪阴晴不定。在是否考研之间徘徊不定已经很久了,没有人为你做这个决定,只有你自己才是你的救世主。在我所经历的求学生涯中,我是如此平凡。因此,我对自己考研能否成功没有任何把握。小学和中学,我和许多孩子一样普普通通,并无多少传奇的故事可讲。从河北一个叫做定兴的小城走出来的时候,已经是1997年。这一年,我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在面临读河北的普通高校和读北大专科的抉择中,我选择了后者---北大对于每个学生来讲都是一种神圣的向往。但当时我并未意识到专科性质所可能带来的尴尬。电子与计算机应用是我的专业,大学第一年我在好奇与懵懂中度过。在各种需要本科生资格才能进入或参与的场所或事件中,我被不断的略带蔑视的盘问催生出强烈的自卑,走在北大边缘的忧伤很深刻。于是,我开始沉默,在沉默中用文字表达自己。我开始写作、发表各种文...
偶得日记开篇 我也当妈了编辑说,新浪给你开了个BLOG,你去说点开篇吧。 可我不知道说什么。确切地说,我最近尽量约束自己的嘴巴,否则一张口就是孩子,奶,大便。逮谁都跟谁说。谁都不许在我面前提“你家孩子”这几个字,否则,我就开始泻洪了。以前特讨厌那些已婚有孩妇女,烫着鸡毛卷发乱七八糟,发质枯黄,满脸雀斑,腰身不是干瘪就是肥胖,站当街跟人拉呱,哇啦哇啦没完没了说孩子,心想怎么一当了妈都这么没出息呢? 我是先出息再当妈的。 当完妈也一样没出息了。跟人说生产过程的苦痛,抓着没孩子的传授怀胎###,见个小丫丫就要跟人家结娃娃亲,还硬把那个屎尿孩子往人家怀里塞,好像自己喜欢,满世界的人也得跟着喜欢一样。...
作者:龙志毅变,还是不变——《政界》序言何士光文学作品诚然是这样,其打动人的地方,不仅在于人物和故事,在人物和故事的后面,就还隐藏着一种眼光。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就曾这样说到过契河夫,说他的叙述就像秋天的阳光一样,宽阔,明亮,又淡淡的哀伤。这或许就是人格的力量?似乎就是这种心怀,才更加引人思量,使人向往。这里我们自然是要说,龙志毅同志的写作也是这样。当我们一次次地读到他的作品的时候,也能感到一种力量。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这就是一种不变的力量,一种始终不渝的力量。我们的文学不是曾经热烈过,后来又变得有些寂寞?但龙志毅同志虽然是一名官员,这些年来,却一直在写出新的作品,文学在他这儿就不曾格外的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