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传致青年读者——代序(一) 时间:1984年6月11日上午。 地点:北京西郊一座高等学校宿舍大院内的高知楼。一间清洁、明亮的书房里。 一位慈祥的老者坐在我的对面。——她的那张很有特点的面庞,能给任何初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八十四岁的高龄了,肤色依然白里透红,除去又高又阔的额头上刻着几条明显的皱纹外,其他地方仍然显得白皙细嫩。一双丹凤眼,眼角稍微有点下垂,但是还能射出熠熠的光彩。在这流动的光彩中,与其说是流露出睿智,不如说是流露出了更多的慈爱和宽厚。嘴巴的线条很柔和,缓缓吐露出来的语言,是聪慧的,谦逊而又严谨的,听起来非常入耳,带着有德、有望、有智的东方老人特有的那种令人倾倒的修养。当我向她请教:对于为她立传,可有什么意见时,她沉思片刻,慢慢地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真。我希望写得能够象我。”...
:**乱弹水浒作者:填下乌贼序言青梅煮酒,笑谈水浒英雄窦可阳《水浒传》是精彩的,历代评论家也为这部奇书作了精彩独到的点评,从李卓吾到金圣叹,从王国维到鲁迅,一代又一代的才子学人各倾陆海,或金笔点评,或纵览全构,或序跋论传,或赋曲诗词,纷纷以其独到的“具眼”为《水浒传》作了极富个性的诠释。不过,古人评点《水浒传》,多站在传统文化立场之上,引经据典,举类连譬,走的还都是文史研究的路子。到了清末民初,这条路子又有了新变。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曾戏称自己的《水浒与中国社会》的写法是“姨太太”式的。可是,用易中天的话讲:“当‘姨太太’并不怎么体面,但萨先生抗战前为《中央日报》副刊写的这些文章,却着实比那些‘太太式’的比如《中央日报》的社论要好看得多。”...
序言:【画外音】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君子和小人之分来明辨是非。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我们如何来分辨君子与小人?于丹教授又是如何解释《论语》中对君子与小人的界定?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我们今天就说说《论语》中的君子之道。【画外音】“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民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将为我们讲授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
作品:格萨尔王 作者:降边嘉措 吴伟 内容简介: 《格萨尔》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在藏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和谚语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格萨尔》的内容丰富,结构宏伟,卷帙浩繁,气势磅礴,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 正文 前 言 《格萨尔》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在藏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和谚语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格萨尔》的内容丰富,结构宏伟,卷帙浩繁,气势磅礴,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 纵观中外文学史,任何一部篇幅浩繁的优秀民间文学作品,都不可能在一个时代,由一两个或者少数几个艺人创作出来,它必然要经过长期的酝酿阶段,由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当中优秀的民间艺人集体创作,然后逐渐形成。产生之后,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还...
作品: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 作者:明·南州西大午辰走人 内容简介: 正文 鹧鸪天 国主妙庄王,幼女妙善娘。父欲招女婿,修行不嫁郎。 发去园中禁,容貌越非常。白雀寺中使,天神相助忙。 遣兵去烧殿,精诚感上苍。逍遥楼上劝,苦苦不相降。 押赴法场绞,虎背密山藏。灵魂归地府,十殿放毫光。 究囚蒙解脱,香山得返阳。九载修行满,功成道德强。 父疚合乎眼,医疾得如常。文武入山谢,方知骨肉伤。 一家登佛国,快乐在西方。 第一回 庄王往西岳求嗣 话说金天大吴氏十一年,有西域王灵人,姓婆名伽,表字罗玉。自一十七岁起兵,二十岁登位,国名兴林,年号妙庄,掌管三十六载。东至佛齐国,西至天竺国,南至天真国,北至遏罗国,地方三千里。文有赵震,武有褚杰,君明臣良,刑清政理,万民乐业,四海无虞。当时大赦天下。于是,立宝德皇后伯牙氏为正宫。...
作者:唐小鸭第一部分:爱情与婚姻的标尺 第1节:女人偷读序言(图)我一直都觉得童话是写给女孩看的,可能大多数女人也有同感。《海的女儿》赚取的女孩子的眼泪绝对比男孩子多,男孩子一旦有性别意识了,就再不会为这样的故事流一滴眼泪了。但为什么女孩的眼泪会经久不衰地流淌呢?因为女人在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就期待看到王子和公主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局。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女孩和男孩未来的人生路上,在婚姻爱情上,女人仍旧比男人较真的原因。童话在女孩子懂得体验情感之初,就以其“从此之后,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的唯美结局误导着她们稚嫩的心灵,但现实却总在她们无任何心理准备的时候残酷的撕碎她们做了好多个季节的梦。...
2004年10月21日早上,习惯性地上网浏览新闻,见到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头条赫然登着“太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初步证实有56人遇难”的红色标题。 因为常看新闻的缘故,面对频频发生的矿难及有关报道,总有一种难言的痛楚。以至于每次看完以后,基于各种触目惊心的事实,心中总会有不平之气,发誓下次不再看,到了下次,却又违背誓言,这次自是也不会例外。 虽然在浏览之前,我的坏习惯让我不由自主想当然地猜想,新闻的主旋律一定会围绕着领导们的反应神速、从容若定、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指挥为中心。我又往下猜想,接下来的一定会发出停业整顿、进一步加强安全意识、深刻吸取经验教训诸如“铿锵”有力的指示。我还能够猜想,经验几十年如一日地吸取,煤矿的死亡率到了现在遥遥领先美国100倍(2004上半年我国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2.96。也就是说,每生产百万吨煤炭,平均就有近3名矿工遇难,美国的煤炭百万吨死...
读美国历史,脑海里一直有一团挥之不去的疑云:一场持续了4年付出了60多万士兵生命的内战,为何没有给美国留下南北隔阂,互相猜疑,互不信任的后遗症?战败的南方也未成为北方任意宰割的战利品,战败的南方将士也未打入“另册”,更没有遭受上升到国家政策或法律上的歧视清算。 近读有关资料,历久的谜团终于解开。当战争由最初北方的劣势在格兰特将军的统率下转为强势,南方败局已定时,按常理林肯总统和格兰特将军除了万分高兴地庆祝胜利外,接下来的事应该准备对有功者进行奖赏,对判乱者进行清算定罪了。但有关资料显示林肯总统和格兰特将军在胜利来临之前,他们不是高兴万分而是忧心忡忡。为何?因为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来庆祝胜利,而是怎样尽力避免留下战争后遗症。即不要让战后的美国人民生活在互相敌视、互不信任的阴影之中,更要紧的是要避免南方陷入永无休止的丛林游击战。美国有幸!几乎在同一时候,南军...
我的朋友生了孩子,跟自己的妈抱怨,说没时间读书没时间旅游也没时间和朋友坐坐闲聊天;谁想到伊的母亲不但不为所动反而冷嘲热讽:“现在你知道你给我添了多大麻烦?”我的朋友当即跳将起来大喊一声:“而且还知道,我给你添了多少人生乐趣!” 许多母亲都像我这位朋友的母亲,她们并不是不爱孩子,但是她们从来不会告诉孩子,养育一个孩子的快乐。她们喜欢把自己扮演成《烛光中的妈妈》,让孩子充满内疚,最好是一生一世的内疚,似乎这样她们才感到满足。还有一些母亲,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立刻会悲从中来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诉:“你还有没有良心,我为了你,心都操碎了,头发都全白了!”仿佛,如果没有生养,她的头发就不会白似的。...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论 自 由〔英〕约翰. 密尔 著程崇华译2目 录第一章 引论1第二章 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18第三章 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67第四章 论社会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92第五章 本文教义的应用1163第一章 引论这篇论文的主题不是所谓意志自由,不是这个与那被误称为哲学必然性的教义不幸相反的东西. 这里所要讨论的乃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这个问题,很少有人用一般性的说法予以提出,更从来没有人用一般性的说法加以讨论,但是它却在暗中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一些实践方面的争论,并且看来不久就会被公认为将来的重大问题. 它远非什么新的问题,从某种意义说,它几乎从最远的年代以来就在划分着人类;不过到了人类中比较文明的一部分现在已经进入的进步阶段,它又在新的情况下呈现出来,要求人们给以一种与前不同而且较为根本的处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