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李时珍评传 >

第18章

李时珍评传-第18章

小说: 李时珍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展这种优秀思维传统,运用分类方法特别成功。《本草纲目》的科学体系,
是按照科学分类方法精心构造成功的。
分类方法许多学科都可运用。在医药学上的运用,特别引人注目,并得
到非常显著的成功。李时珍继承古代药学分类成果,运用分类方法按药物的
自然属性,创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建立了《本草纲目》一书的基本
构架,按药物的主治功能,发展了”百病主治药”分类法,按药物归经原理,
创立了“十二经血气分”分类法。
1。关于“三界十六部”分类法
李时珍鉴于以往本草著作,存在“水火不分,草木互混”,以致“或木
居草部,或虫入木部,水土共居,虫鱼杂处”(《进本草纲目疏》校点本第
一册,第23 页)等分类上的紊乱。他坚持打破沿袭1000 多年的《神农本草
经》所使用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改造《证类本草》的十三部分类法;
而创立三界十六部分类法。
他首先把近1900 种药物,按其自然特性,分为无机物界、动物界、植物
界三界。
无机物界包括水、火、土、金石四部。
植物界包括草、谷、菜、果、木、服器六部。
动物界包括虫、鳞、介、禽、兽五部,而殿以人部。
三界共计十六部。《本草纲目》不标界名,直以部为总纲。以十六部代
替过去的三品分类,在药物分类学上是一次重大发展。
在十六部之下,又按动物、植物、无机物的自然形态,划分60 类。每部
各分若干类,作为小纲。如草部下分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
等:木部下分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等;禽部下分水禽、原禽、林
禽、山禽。
每类动物、植物,还隐然分为若干族,虽未列出族的名称,实际有按族
分类的思想。例如菊科、禾本科、百合科、姜科药物基本上集中在一族加以
论列。
每族之下,集中论列若干不同药物。例如在兰的后面列有菊科植物:野
菊、艾、千年艾、青蒿、白高等。小麦后面列有禾本科植物小麦、大麦、雀
麦、稻、粳、籼、麦等。总之,把亲缘关系接近的植物都排列在一起,表
明他的分类法中,不只有类的观念,还有族的观念。他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就
是“析族区类”,这一思想得到了认真贯彻。用现代生物学分类法来衡量,
当然有不尽恰当之处。但其草创之功,十分卓著。
李时珍按照三界、十六部、六十类、若干族的分类体系,对1892 种药物
进行分类,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药物学科学体系,使本草学面貌一新。
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植物到动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冉到人类,
反映了他初步具有的进化论思想。从核定名实的个体研究着手,进而概括归
类,又显示他运用了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归纳方法,这都符合人类认识发展
的一般规律,值得肯定。2。关于“百病主治药”分类法
研究本草是为了治病,对每味药物的气味、主治、附方加以单个分析,
目的是让人们对每种药物能循名责实,明体达用。根据研究的结果,建立了
《本草纲目》的体系,同时对许多重要药物画出精致的图形,便于人们按图
查找。但这样毕竟比较分散,往往不便于急用。医生处方往往先考虑病症,
再考虑所需的药物。为了实用方便,李时珍发展了陶弘景的主治药分类法,
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药”分类法。
陶弘景撰《本草经集注),附有“诸病通用药”一项。他只列了80 多种
病,分别注以寒、热、平三种药。李时珍认为这样归纳本草的研究心得,能
为后人提供重要启示。他发展这一思想,按主治功能将药物归类,撰写了“百
病主治药”二卷,排在《本草纲目》的前面,作为全书的第三卷、第四卷。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凡例)中阐明编纂宗旨说:“古本百病主治药,略而不
切。王氏集要,祝氏证治亦约而不纯。今分病原列之,以便施用,虽繁不紊
也。”(校点本第一册,第34 页)
为了便于施用,又力矫古本“略而不切”之弊。李时珍按病机分类,共
列113 种主病,按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用药。有内服药,也有外用药。
药品之下,载有用方。每种药品,注明在《本草纲目》中所属部类。有的药
物,还特地注明剂量及服用方法。
例如治血虚的主治药,共列27 味,草木类药物13 味,如地黄、麦门冬、
泽兰、黄檗、当归、丹参、玄参等;介兽类药物14 味,如龟版、绿毛鱼、阿
胶、牛乳、羊肝、羊胃等。在地黄下面,详细注明用法说:”男子五劳七伤,
女子伤中失血。同人参、茯苓熬琼玉膏。酿酒、煮粥皆良。面炒研末13 酒服。
治男女诸虚积冷,同菟丝子丸服。”(《百病主治药·血虚)校点本第一册,
第207 页)按病症归纳主治药的分类方法,其优越性在便于因病寻方,帮助
处方者因病制宜,迅速作出最优选择,以应急需。
“百病主治药”分类法与“三界十六部”分类法各有优点:后者以药为
纲,以主治为目,按药论治,一味药治诸种病证,可以困药而一目了然;前
者以病为纲,以药为目,同一病证,可用诸药治疗,全盘托出,便于按当时、
当地的可能条件进行选择。比如治血虚共列有27 味药,其中有的易得,有的
难觅,有的价昂,有的价贱。处方时,既要根据病证的需要,还要考虑获取
药物的实际可能性及患者的经济负担能力。李时珍建立“百病主治药”的分
类,用心极深。
3。关于“药物归经”分类法
李时珍除了以药为纲、以病为纲的分类法,还创立了药物归经分类法。
即将药物和病证结合起来,阐明每种药物进入人体,归入哪一经,便于辨证
用药。
中医学把人体脏腑功能机制分为十二经。李时珍把药物归经性能也分为
六阳经、六阴经。《本草纲目》的许多药物,都注明归经属性。如:
丹皮,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校点本第二册,第854 页)
茺蔚子,味甘、微辛、气温、阴中之阳,足厥阴经药也。(校点本第二
册,第952 页)
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校点本第二册,第771 页)
前胡,味甘辛,气微平,阳中之阴,降也。乃手、足太阳、阳明之药。
(校点本第二册,第790 页)
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校点本第二册,第1278 页)
以药物归经解释药物功效及主治的思想,首先是以药物自身性味特征为
根据,同时继承发展了《内经》以来医家坚信的“五色、五味入五脏”的理
论。故李时珍说:“药具五味,备四气”,”五味入胃,各归其本脏。”《校
点本第二册,第839 页)
李时珍用归经理论解释药物的主治功效,更能令人信服。如解释钓藤败
火的原理说:
钓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痛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钓藤通心包
干肝木,风静火息,则诸证自除。
——《钓藤·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320 页
除了讲药物归经之别,李时珍还强调药物属气、属血的区别。把人气分
之药,与人血分之药加以区别的目的,在于使药物主治的范围更加具体明确。
李时珍分析大黄的特性说:
大黄,乃足太阳、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脏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气分
用之,是谓诛伐无过矣。
——《大黄·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117 页
可见,明其归经,又明其血气之分,对一种药物的使用,才能准确无误,以
入血分之药,治气分之病,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李时珍认为药物虽按归经分类,但不可泥一。由于君臣佐使配伍不同,
可以改变药物归经去向。如常山、蜀漆,“得乌梅、鲮鲤甲则入肝,得小麦、
竹叶则人心,得秫米、麻黄则入肺,得龙骨、附子则入肾,得草果、槟榔则
入脾。”(《常山·蜀漆·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151 页)
每一种分类方法,都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因为它只突出药物的某一方
面的特性或属性,而这些特性或属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单方使用或
在复方中使用,功效大不相同,故只凭分类,不足以全面认识药物的特性与
主治。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谓存乎一心,当然不是指主观想象,而要以
客观事实及客观规律为依据。不同的分类,无非便于人们在实践中掌握和运
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三、分析与综合
任何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方法。李时珍也
不能例外。分析方法的特点在于把整体的东西,分解为若干部分,然后对每
一部分作深入研究,从而肯定每个局部的性质、特点、作用。综合方法的特
点,是把已经分析过的局部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论断这个整体所固有的功
能、特性。综合要以分析为基础,没有透彻的分析,不可能有完满的综合;
分析要以综合为依归,先有分析而无综合,则见树不见林,使分析流于烦琐。
《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既重分析,又重综合,尤其重二者的辩证统一。《本
草纲目》科学体系的构思,是对药物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的科学综合。《本
草纲目》的诞生,是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的见证。它既使我们对每一味药物
有明晰的了解,又使我们对本草学有全面的认识。纲不举则目不张,目不明
则纲不实,李时珍深明其中奥理。
(一)首重分析,以知究竟
修订本草,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从何下手呢?李时珍首先分析研究了每
一味药物,为全书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弄清每一味药味,李时珍为自己提出八项任务,一项一项加以分析。
这八项任务是: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
为什么要提出八个方面的任务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凡例》中,阐述得
十分明白。他说:
诸品首以释名,正名也。次以集解,解其出产, 形状,采取也。次以辨疑、正误,辨其可疑,
正其谬误也。次以修治,谨炮炙也。次以气味,明性也。次以主治,录功也。次以发明,疏义也。次
以附方。著用也。
——校点本第一册,第34 页
这八项不是每味药都全有,五项、六项不等。对某一味药物来说,它既是全
面分析,同时也进行了综合,使我们对某一味药有了全貌的了解。完成每一
味药物的分析,对于全书来说,只完成了一项分析任务。
就八项任务来说,每一项都须要经过细致的分析,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
拿“修治”一项来说,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修治方法,这本身是一种分
析。同一种药物修治方法不同,其性味各别,这也要作具体分析。以附子为
例,李时珍在《附子·修治》中写道:
附子,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生用者,须如阴治之法,去皮、脐入药。熟用者,以水浸过,
炮令发折,去皮脐,乘热切片再炒,令内外俱黄, 去火毒入药。
——校点本第二册,第1160 页
这是对附子的生用、熟用两种修治方法、两种性味功效的分析。通过这
种分析,对附子的功效有全面的认识,这又是综合的妙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发明”一栏,阐述了自己对某些药物性能的
独到见解,这些见解大都是他在对该药物进行深入分析时得出的结论。这些
分析性质的结论,对于认识一味药物的功效极其重要。
李时珍分析蜂蜜的功效说:“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
也,润燥也,止痛也。”蜂蜜为什么具有不同功效?他指出这是由本身的特
性:”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
柔而润泽,故能润燥。”(《蜂蜜·发明》校点本第四册,第2219 页)
人参的种类颇繁,有黄参、沙参、丹参、牡蒙、丹参等等。每种参的颜
色不同,功用有别。《本草纲目》中一一作了分析,写道:
五参五色配五脏。故人参入脾曰黄参,沙参入肺日白参,玄参入肾曰黑参,牡蒙入肝曰紫参,
丹参入心曰赤参,其苦参则右肾命门之药也。古人合紫参而称苦参,未达此义尔。
——《丹参·释名》校点本第二册,第758 页
以上可以看出,对于每味药物的气味、主治、修治、发明等等,需要进
行分析,才会取得对药物的全面认识。同样,对于每一类病证,也需要进行
科学分析,才能取得全面认识。
中医按八纲辨证,每一纲所包括的诸种病证大有分别。若不进行仔细分
析,也不可能真正理会八纲辨证的精义。例如实证,《内经》指出:“实者
泻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