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一品富贵 >

第368章

一品富贵-第368章

小说: 一品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略有新意,也是老生常谈。

兵势合起来,与张洎所说的那样,大家会放心吗?

再说边境斥候,实际已经很重视了。萧燕燕作风不好,然而她政务能力好,能离间吗?至于乌玄明那股力量,宋九不是不用,实际乌玄明现在势力恢复了,更想跃跃欲试,然而宋九借着石普与杨六郎之手,隔空阻止。他们还没有真正强大起来,现在惊动辽国,那是找死的。那么到用的时候这个棋子就用不上了。最少还得要发展数年,就象史上的西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宋朝的交战,最后才崛起西夏国的。至于赏赐边民,赵匡义早就做过了。

不过这也是一个可喜的征兆,越来越多文人开始意识到宋朝军事制度上的一些缺陷。

还有内政五条,并省官吏,这是老生常谈。其次是艰难选举,抑儒臣而激武臣,一些文臣什么事也没有做,升起来却象火箭一般,而且赏赐丰厚无比,可是武将在前方替陛下卖命,却什么也没有,让武将心中会不会服气?三是信用大臣,参决机务,看看雍熙北伐你干了什么,两府大臣说了那么多,可你不听,一手策划什么分兵北伐之策。四是不贵虚名,什么封禅建寺塔的,不要弄了,那个没用。百姓安居乐业,燕云收回,不搞这些,你也会做为明主记载于史册。五是禁止游惰,厚民力,下少度僧尼,少崇寺观,劝风俗,务田农,则人力强,而边用实也。

这五条……

然而确实是时弊,虽然赵匡义有些被打脸的感觉,表面只好深加叹赏……

大嘴巴田锡上书。

今之御戎,无先于选将帅,既得将帅,请委任责成,不必降以阵图,不须授之方略,自然因机设变,观衅制宜,无不成功,无不破敌矣。那个阵图你也别瞎搞了,成吗?

还有东西两府似乎老死不相来往之势,这个能行吗?

辽东那边做得不错,可是辽国疆域大,诸国多,不如派间谍看一看还有那些属国能离间的。

昔吴起为将,为士卒吮痈。霍去病为将,汉帝欲为治第,去病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未喻陛下以今之将帅有如吴起、霍去病否?若以臣见,即将帅必无其人。何以知之,将帅肯与士卒吮痈乎?若赐第宅,其肯辞乎?将帅非才,即无威名,何以使匈奴望风而惧!

宋九看后也不由乐了。

赵匡义阵图的啥委实害人不浅。

不过东西两府老死不相往来,你有没有想过赵普的性格?

至于学习吴起为士卒吸痈,谁敢啊。自己带着几万将士好死好活地逃了出来,因为百姓说了几句感谢话,马上就吓得忘功寻罪了。还记得曹彬罢相的下场?

不过这些大嘴巴,宋九喜欢。

可能赵匡义看到这些奏章后,心中阴云越来越厚,宋九却刻意说道:“诸多奏章,特别是张洎、王禹偁与田锡奏章最为可喜,无怪乎陛下对他们赏识,从各、地低层官员中一一提拨上来,置于陛下左右。”

赵匡义:“……”

说吧,大炮隆隆,放得越多,宋九越高兴。

但宋九却一直未发言。

一场大捷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最好李继隆再争气一点,再来一场大捷,那么宋九就可以挟借数次大捷,再次对军制发起一系列深化的改革。

大捷有了,赵普也息菜了,东西两府继续井水不犯河水。

不过赵普不会容忍太久,随着他在东府渐渐重新得势,早晚还会将矛头对准宋九。

然而赵普很悲催,别人当宰相时都风调雨顺,但他一当宰相,马上问题来临,这一年旱灾又来了……

实际有时候宋九认真地想了一想,觉得应当送一个大字给赵普,囧!

看到大家越说越过头,赵匡义不敢赏赐大家进言了。说可以,不报。说得再多,俺就是不执行。

第四百三十六章神的黄昏(五)

还不明白吗,于是渐渐无人上奏放大炮。

旱情在继续,不过现在仍没有人察觉。

科闱过后,李觉上了一奏。

粮贵伤民,粮贱伤农。国家导河渠,贯江湖,将各地粮食运到京城。越积越多,仓库充牣,露积红腐,陈陈相因,只好赏赐,赏赐不掉,只好处理销售,以至一斗豆仅售价十文钱。赏给兵士,一家不过数口,可一月给粮数斛,能吃得完么?或者出售给京城百姓,等于用这个贱粮变相资养着百万之众,游手之民。但这些粮食运到京城是何其不易,西抵三峡,南极荆湖,包举江吴,旁达浙右,历风涛之险,踰岁月之期,始达建安军,历楚、泗,泝汴流,才运到京城。不说粮贱农民收入变得多可怜吧,就是这一路的民夫,以及诸军傔人(押运粮食的厢兵),离去乡舍,终老江湖,是多么的可怜?

实际这个问题宋九在三司时也在调控。

但一直没有好的办法,例如巴蜀,税粮不适合了,只好用绢代税,结果导致巴蜀绢价坚挺,以至一些聪明的商人将绢贩到巴蜀,再变成税运回来……这更让人无语。

然而朝廷不能不征巴蜀的税啊,不征绢,征粮成吗,征草成吗?将一束草从成都顺三峡长江再顺汴河往京城运?那到了京城是草还是黄金草?或者征钱,请问钱够流通之用吗?

因此宋九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正好那时赵普还没有进入中书,于是在李昉默许下下了数道命令。鼓励巴蜀各州府的官员奖励百姓植桑种麻。

然后在前年死死按住赵匡义建寺塔的冲动,甚至禁止朝廷铸相关的铜器。大肆铸钱,前后计铸七百多万缗铜钱,又让金铺衙内出资增股,金铺固定资产增加,大家继续一起拿出资本出来吧,然后发行近两千万缗交子。实际就等于变相的增加货币数量。

可这终是权宜之计。

铜不足,铜钱不足,就不敢增发交子。

至于植桑种麻。能彻底解决巴蜀绢难之弊吗?试问能增种多少桑麻,以至满足向朝廷纳税的需要?

其他地方也是如此,不用粮纳税,用什么来纳税?

宋九做了一些调节,但仅是他的军制改革,就省下大量粮草,加上连年丰收。于是京城储粮越积越多,对此宋九也无可奈何。

所以李觉想了一个办法。

既然对农民太不公平,那么只好涨粮价,一斗豆涨成二十文钱。有了这个钱,诸军押粮傔人旧日给米二升,现在就可以给赋钱三百。人心就乐焉了。城中诸军因赏粮过多,可以拿出来卖,屯兵手中耕粮更可以拿出来卖,这不亚于多赐钱给兵士,兵士也就高兴了。粮价涨。官府储粮升值,同样可以获利。只涨到一斗二十文钱。民不会难以承受,农民又能受益。

但说易行难。

这是市场决定的,朝廷想涨到二十文就能涨到二十文?

赵匡义十分欣赏这个奏折,确实相比于其他人等,农民太苦了。辛辛苦苦地耕种一年,一家有几十亩地,累死累活,交纳税务外,除家人吃喝外,能有二三十石余粮,就算好得不能再好。可是一石粮一百文钱不足,这些存粮能售多少钱?二三贯钱又能做什么?原来还有棉花,但现在棉布价格越跌越厉害,连下面的官员都不大喜欢用绵布纳税,以免朝廷亏空。粮食贱委实是过于伤农。

因此将两府三司两制御史台官员一起请到政事堂商议。

大家皆一愁莫展。

王显嚅嚅道:“原来丰收也不是好事啊?”

还有人说酿酒,遭到大家一起翻白眼,酿酒,难道京城百姓不吃饭,净喝酒啊?

宋九说了一句:“今年看样子有些干旱。自古以来物以稀为贵,主要粮食多了,它就会下跌,没有其他良策。若真想解决,只有一法,关中之粮暂时不向京城调动,江淮荆湖两浙粮食往北方调运,但不运向京城,而是运向河北之地。再派官吏察看各州囤粮情况,百姓多寡,酌情于各州库囤积部分粮食。又于京城囤粮部分运向河东,酌情囤积。京城物价是全国物价风向标。夏粮渐渐上来,然而新粮不进京城,陈粮去渐渐出于河东。京城储粮会大量减少,不用国家调度,京城粮价也渐渐会贵起来。自古以来,国家以为天灾人祸,兵灾战事,需备九年储粮。一样是备,仅是部分备于地方,部分备于京师罢了。尽管地方贪墨情况会更严重一点。若是粮价贵,又可以向京城调度。来回调济,粮价自然会平稳下来。况且若有是灾害,州库有粮,就可以立即赈济,节约来回搬运成本,那同样弥补了地方一些不良胥吏的贪墨。再者,三司长吏需酌情处执,若是储粮丰,可令地方官员以他物代税,甚至金银代税,那么就可以直接用它来发官员薪酬以及兵饷。”

是一个解决办法。

然而这样的“宏观”调控,现在各个官员没有那经济头脑,执行下去麻烦会多多。

可粮食确实太贱了,在唐朝物价低廉,钱比宋朝更金贵的情况下,一斗粟售价四五文钱,那就是大治之年了。现在一斗豆仅售价十文钱,可想粮价贱到何等地步?

因此宋九又自嘲道:“陛下,虽然农民苦一点,但若没有兵祸,至少百姓不会因粮贵而饿死人了。”

大家不由地一起苦笑。

赵匡义道:“就这样办吧。”

它是头等大事,难得的两府三司一起团结起来,群策群力地处理这件事。以至大嘴巴田锡看到粮价终于慢慢上扬起来,再次上了一奏。早就当如此,将相和。国家兴,看看原来两府成了什么!

赵普将田锡当神经病。

宋九认为田锡是书生意气。

实际连赵匡义都在惋惜,若是这两人不闹矛盾,相互团结起来,以两人的才干,国家该是如何的幸运?

但就是无解之题了,说服赵普,不好意思。用老臣,就要容忍老臣这个缺点。说服宋九,什么,让我让,我没有象赵普那样搞三搞四就不错了,还让啊?

于是赵匡义一起到这两人,不由地黯然神伤……

两人继续各干各的。

赵普小心地替国家经营。另外谁也没有小视他的法眼。当初他看好了宋琪与李昉,两人先后上位。

这次他又看好了吕蒙正,吕蒙正春天终于到来,甚至赵元僖想上位,想表现,拉拢赵普还不保险。毕竟赵普老了,于是暗中拉拢吕蒙正。赵普那是假拉拢,吕蒙正那是真被他拉拢了。

对此赵普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赵普在众芳里百度,居然找到寇准,将他调入京城。大加推崇,于是让赵匡义提为枢密直学士。甚至听闻寇准第一个妻子许氏去世,赵匡义亲自赐婚,将小宋皇后的妹妹嫁给寇准。

有人说小寇命不好,实际说错了,真的命很好,他只是一个小官宦子弟,得许仲宣赏识,将女儿嫁给他,许仲宣不比老宋差多少,同样是宋朝的名臣,一代高官,就差未进两府。第二个夫人则是老宋的女儿。仅凭这两门亲事,就得到无数人脉,顺利进入准豪门。

但现在小寇有些憋闷,宋九与赵普水火不容,他同时受两人赏识,怎么办?

多想了,暂时还未到他进入漩涡表演的时候。

同时赵普对张齐贤也大加赞赏,明知道张齐贤与宋九关系默契,也再三推荐,弄得宋九看着这个白发苍苍的老家伙,又恨又畏。

宋九也在做着自己的事。

唐河之战后,易州失手,暂时无法争回来。

那么破虏军就顶在最前线,这一来梁门(静戎军城,今河北徐水)与遂城成了重中之重。

李继隆推荐了魏能,宋九不大清楚,实际也很无语,由于后世拼命地妖魔宋朝,让宋朝武功上的事迹不能广为人知。宋九可怜的金手指还是看架空小说,或者是电视剧之类不靠谱的渠道得来的,未看到就不知道,就是看到了也未必准确。所以田敏不知道,魏能不知道,荆嗣不知道……

但李继隆推荐,说不定又是一个田敏呢,因此宋九同意了。

然而另一个人却是宋九任命的,前面大捷,后面派人利用辽军在辽东空虚的时机,直接从辽东半岛登陆,到辽东将杨延昭调回来。至于史上的名将石普,继续呆在辽东。不敢放,余下诸将都不敢放。至少现在不是回来的时候。

这来回跑,有一门好处,辽东许多地形,渐渐了如指掌。但跑得多,辽国也警觉了,杨延昭回来时被辽人发觉,幸好离海边不远,围剿的辽兵不多,后来大连那边更是人烟空旷的地方,让杨延昭杀出重围登上船。

但辽国也没有办法。

他们船舶技术落后,漫长的海岸线如何防范?

杨延昭立即自沧州登陆,去了遂城。

实际此时河北将星之耀眼,已经让人无法想像,李继隆,荆嗣,李继宣,尹继伦,田敏,魏能,杨延昭,袁继忠,范延召,孔守正,破虏军知军孙全照……可能连崔彦进都要往后站,至少比起这些个“亡命之徒”,崔彦进在勇敢度上,远远不及之。

所以以后李自成以李继迁后代自居。

能在这些亡命之徒下讨生活,并且发展壮大,何其不易。

宋九剿灭得及时,再过几年李继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