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一品富贵 >

第367章

一品富贵-第367章

小说: 一品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骑兵在前。后面是步兵,马在跑,人在跑,弓箭在飞射,尽管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却没能阻止两支军队迅猛突进。

广大的战场,几里地的小跑,但只是一会儿。两支军队就扑向了辽军左右两翼,手中的朴刀疯狂地向辽军砍去。甚至有的弓弩兵将手中的弓弩一丢,捡起辽军丢下的大刀,在后面杀了进去。

眨眼之间,几万辽军就乱才了一锅粥。

城中号角继续在吹响。

李继隆杀到。

几千中军踏着一千静塞军的脚步,收割着切乱了的辽军。

辽军更加混乱。

裴济也领着后军杀过来,仔细地收割着李继隆留下的仓皇失措的散部。

耶律休哥继续在指挥。尽管他额头上涔出汗水。

田敏抬起头,盯着那杆大旗,忽然说道:“跟我来。”

向耶律休哥冲去。

“阻挡他们。”耶律休哥慌忙说道。

然而如何挡住,一千静塞军就象一把巨大的电锯,左右不停的摇摆着,每摆一下。血肉横飞。李继隆在后面又死死地替他们护航着,让他们将战果扩大。

眼看大旗就在眼前,高梁河一幕发生了,只是情况颠倒过来,逃跑的不是宋军主将。而是辽国主将,辽国的战神耶律休哥本人。

耶律休哥一逃。辽军顿时全面崩溃。

逃吧,反正俺是骑兵,似乎那一千头怪物装备太重,跑得也不快,保命吧。

几万辽军兵败如山倒,向唐河逃去,逃过望都,北平寨,甚至北方就是满城,然而在宋军死死追赶上,都无法进入满城,继续向曹河逃去。

在这场长达一百多里追逐中,无数辽军被继续斩杀,直到许多兵士手中的大刀都砍卷了口子,包括田敏的那把静塞刀都砍卷了口子,李继隆这才下令停止进攻。

这一战,斩首近两万人。

与宋军不同,一旦宋军被灭,因无法逃跑,上报的数字比较准确,辽国是骑兵,能跑,只要不虚报,一般上报的数字比实际砍死的辽兵要少得多。也就是说李继隆实际在这一战中斩杀的辽军能是这个数字的一倍半以上。

而且与去年不同,去年虽击毙的辽兵数字更多,但统计比这次统计精确,质量上更远远不及,那是以打草谷兵为主的杂牌军,这次是辽国真正的精锐。

耶律休哥就象当年赵匡义一样,虽然逃了回去,但为了掩护他逃跑,无数亲卫战死,这才侥幸得以逃回易州。

这一战过后,已经将他头顶上浓浓神的光环削弱成若隐若现的一团。

要命的耶律休哥没有反思,反而认为他自己粗心大意,没有将自己的风格发挥出来,于是再来……

闻听耶律休哥大败,萧燕燕果断下达命令,从关前撤军,撤向山后。然而因为宋军暂时兵力少,看到辽军紧缩,也无力收回山后各寨砦。这就是骑兵的优势,一旦兵败,能迅速集结撤退。但也莫急,在西北,一支强大的宋骑正在训练中……

同时耶律休哥因为溃败之快,以到八万骑兵所带的辎重物资武器,一起来不及撤走,全部丢给了李继隆,包括耶律休哥部下抄掠的宋朝物资,百姓俘虏。

又丢下了一万多匹战马,包括去年一役,几乎让宋朝得到四万匹战马。这些战马不仅弥补了宋朝骑兵马匹的不足,甚至还从中淘汰一些羸弱的马匹,交给受损失的百姓人家,让他们耕种,或者用以拉货谋生。

而且相比于河套马的娇贵,这些契丹马耐劳吃苦,比较好饲养,正好交给河北诸屯兵,组成一支临时骑兵。

它的意义还很多,以前宋朝也有大捷,如满城大捷,雁门大捷,这两战宋军数量也比较少,但这一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少胜多,并且击败的不是辽国杂牌军,而是真正的辽军精锐。

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宋九在西府规模很大,实际实施的正是一支强军计划。

包括提拨后进将领,进一步加强兵士装备,西北正在训练的骑兵,以及其他一系列计划。

然而因为辽国入侵,如入无人之地,遭到一些“热爱和平”的大臣强烈反对。许多文臣跃跃欲试。这一战过后,这些人可以一起闭嘴了,宋朝就不会渐渐走向史上那个看上去“软弱”的国度。

宋九力挺李继隆,甚至李继隆要求什么,立即提供什么。一旦失败,那么李继隆不但要下来,他提拨后进的计划失败,也会招来无数人更多的批评。毕竟赵普重新上位,正在虎视眈眈着西府,不是垂涎西府,而是想将宋九弄下去。

……

“报!”

大捷消息迅速送到京城,送到西府。

宋九在西府度日如年。

不求大胜,只要不胜不败,任务就算完成了。并且将这支辽军拖在定州城,后方准备渐渐完善,后方就不会有失。若是败了,辽军将会再次长趋直入,滹沱河那道防线是挡不住的。

甚至一点一滴聚起来的士气会低落到极点。

军报送来,宋九几乎差一点都不敢看了,太快了,这么快,胜的可能性很小,倒是败的可能性极大。

宋九对张齐贤说道:“师亮,你来看。”

张齐贤打开军报,迅速看完,李继隆也知道京城大家很担心,因此草草地写了这份奏呈,更详细的奏呈还要一两天后才能到达京城。

过程写得不大清楚,但不妨碍两人理解了。

张齐贤大叫道:“宋公,胜了,胜了。”

宋九急切地接过来看,同时也大叫道:“胜了。”

然后失态地与西府大大小小官吏一个个来了一个热烈拥抱。

直到此时,宋九才能理解那么优雅的谢安,为什么听到淝水大捷后,居然连鞋跟子跑掉都不觉。

第四百三十五章神的黄昏(四)

耶律休哥渐渐走下神的坛,相信辽国许多人心中一片哀鸿,但对于宋朝来说,那是一件欢天喜地的事。

并且这一战动用的兵力很少,时间很快,这意味着与去年相比,费用也省去不少,仅是少许抚恤与奖励费用,国家财政也不吃紧。

自从岐沟关失败后,这个高待遇的抚恤与奖励制度,曾经一度遭到许多大臣的攻击。道理简单啊,赏就赏吧,全国百姓一起勒紧腰带度日吧,但你们得打胜仗。

可结果呢?只有两个文臣表现亮眼,那么养这么多武将干嘛?

甚至还保住了宋九的位子。

若是败了,无论赵普如何用手段,宋九绝不会落得侯莫陈利用那种惨烈下场。但西府位子未必能保住了,而且破坏的更多。也许赵普有功吧,自从他入主中府后,事务渐渐变得有条理起来,赵匡义也不再象以前那样忙碌了,这就是本领。但宋朝变得越来越羸弱的局面,同样是赵普与赵匡义一手铸就的。赵普为主,赵匡义为辅。

不过这一战遗留的问题同样很多。

辽军伤亡惨重,宋军同样伤亡不轻,主要前期兵力分散,被辽国各个击破,伤亡了许多兵力。以及许多百姓遭到涂炭。还有关北沦落。若不想收回幽云,关北丢就丢吧,反正防御困难。若想收,没有关北等地为跳板,北伐更困难。

虽然唐河大捷,给宋朝这个春节带来喜悦的气氛。赵匡义仍下诏让文武群臣各陈备边御戎之策。

首先温仲舒先让疏章,没有亮点。赵匡义为了鼓励大家勇跃发言,赐温仲舒紫金鱼。

那就上书吧。

这一战实际能看出许多问题,如为什么辽国想南下就南下,如为什么李继隆不听赵匡义的诏书,主动出战却能大胜?李继隆不是干过第一次了,在满城违诏,在朔州违诏。而且这个诏书是宋九默认的,难道宋九不懂军事吗?再说战斗力。数次失败后,都认为辽国很强大,耶律休哥是战神,然而为什么耶律休哥率八万最强辽骑,李继隆只有一万来宋兵,其中大半还是步兵,为什么能打败他?并且是在契丹最拿长的野战击败耶律休哥的。

因此张洎上书说了两条。

原来中国所持者。就是朔塞以南,地形重阻,深山大谷,连亘万里。所以冒顿称雄代北,与汉争锋仅白登而止。突厥虽强,始终无法威胁河洛。但现在飞狐关以东。一起被契丹占有,平壤千里,无名山大川之阻,所以辽国想怎么下就怎么下。

第二个原因就是将从中御。

朝中大臣懂军事的不多,后面张洎就不大好说了。包括陛下你也同样不懂,然后在京城布阵图的啥。吩咐前线将士按照它去打。这能成吗?懂的人看到这些不好的策略,没有信心打,不懂的人按照这个策略去打,然后就是大败。

再者就是河北的地形。

没有办法,只好筑堡砦防御。也许它是起了作用,但敌人来临的时候呢。因为兵力少,诸砦堡官兵只好据砦不出。出也不管用,正好是送辽军点心的。甚至因为堡小兵少,被辽军一一攻破。

这个说得有些过了,若无这些堡砦,辽军早在前年就将铁骑从容率到东京城下,至少河洲会倾刻化为灰烬。

不过张洎说的缺点也是事实,而且筑堡越多,分兵越重,然而辽军呢,始终保持着绝对的兵力优势,难道指望着前线将领时时发生着唐河之战的奇迹吗?

所以面对这个地形不利,以及将从中御的缺陷,于河东河北建两大镇,各统十来万之众,环重镇旧城,广创新寨,以此为中心,屯集优势兵力,然后列举烽火,再选精骑为斥候,那么随时能集结优势兵力,迅速决定战与防。这样地形劣势就会扭转,也没有了将从中御的缺陷。

并且张洎最难得的是清醒地认识到因连年征战,所以要做两手准备。燕云是门户,不要丢。但暂时可以与辽国议和,先将国内恢复过来,罢天下不急之务,停土木之功,减官吏之冗员工,省锡赏之优泽,收聚财货,训练师徒。那么只要过几年,国家强大起来,陛下再亲御六戎,饮马长城,勒兵于单于之台,焚老上之龙庭,乌桓之罽幕。

估计老张也害怕这封奏章呈上后,赵匡义会动怒,将从中御不好啊,还要建重镇,分更多兵权于前线诸将,赵匡义能快活吗?所以最后才说,还是你老人家亲征。

因为张洎的无耻,宋九一直看他不顺眼。

然而这份奏折让宋九大为欣赏。

赵匡义看到了,脸色平静。

实际宋九估计赵匡义不发作就是好的,宋九不由地偷乐。

张洎说的很多实际宋九早就在考虑,如自己为什么一指挥,虽不能大胜,但不会大败。难道自己有军事才能吗?或许有吧,与曹彬差不多,可能还不及郭守文呢。这就是威信,自己有地位号令,不怕死让将士感动,于是上下号令如一,不会出现岐沟关一片散沙的现象。

但整个国家有几人有这个威信?

赵普有,但赵普懂吗,他下去会比赵匡义更坏事,因为他比赵匡义更独断独行。然而其他人呢,就是张齐贤下去都不行。

自己是明确了各州武将的一些自主权利,然而仅是各州,如果郭守文这一战认为李继隆不行,两人发生冲突,李继隆有没有权利强行命令郭守文?

张洎的建议某种意义上确实解决了许多问题。

可真到了那地步,想一想安史之乱吧?若是一个强力将领总掌十几万战斗力强大的边军,不要说赵匡义了。赵匡胤会不会放心?

因此暂时是无解之题,宋九想到了。但在想其他的出路。

堡砦战术中的一些缺陷,宋九同样在反思。

其实说到底,还是国家连年大战,损失惨重,兵力不足。

然而宋九做了一件捉狭的事,说道:“张洎奏章有很多可取之处啊,而且写得这么华美,让臣带到西府参考吧。”

之所以张洎这么多年屹立不倒。正是他的文笔。

这篇虽是言事奏章,但写得花团簇簇。反正宋九肯定写不出来。

另一个文章大家王禹偁也呈上一篇奏章。

中国患匈奴之病,其来已久(匈奴指北方游牧民族,不是真匈奴)。但圣明如汉文景时,单于却肆行侵掠,火照甘泉,汉哀平之时。外无良将,内无贤臣,可是使者来朝伏拜。现在国家强大,不下汉朝,陛下圣明,岂让文帝?北戎之强未必有单于之时。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也说错了。不是汉哀帝与汉平帝时自己衰弱,而是让汉武打衰弱了,匈奴走向末落。不过自古以来,对汉武大帝穷兵黜武,许多文臣皆痛恨之。因此王大文人不提汉武了。

所以外有五者。一是兵势患在不合,将臣患在无权。二是侦逻边臣。罢用小臣,用老成忠厚的大僚任之,这样就能将边境情况真正反馈到朝堂。三是行间谍离之,契丹妇人任政荒淫不法,所以用间谍以厚利诱蕃中酋长。一旦诸酋离心,因可取也。四是以夷伐夷,如辽东女真,就可以让他们攻辽东,与朝廷张其犄角。五是下哀痛之诏感谢边民,鼓励边民杀敌,得蕃人一首级赐之帛,得边地一马者还其价,得酋帅与之散官,则人百其勇而士一心也。

略有新意,也是老生常谈。

兵势合起来,与张洎所说的那样,大家会放心吗?

再说边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