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第一庄 >

第312章

大唐第一庄-第312章

小说: 大唐第一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世家想的没有错,钱可以挣,势力可以增加。但绝对不能有刺激皇室的物品出现,钢铁就是其中之一。
    可事实上,李二与李元兴还真的不在乎,因为想造反不是靠有足够的兵器就可以的。(未完待续。)


请帮我保住分类月票第八名
    求月票,喜欢本书的朋友,把手中的月票再投我一张。
    咱有啥说啥。
    保住第八,似乎有可能拿到这个月分类月票奖金。
    一千元奖金呢。
    大唐第一庄是新书,这是新书头一次年末。
    就当是鼓励吧,真正让本王得到这个奖金。
    上个月,本书距离奖金只有一伸手,半步的距离。但咱不遗憾,因为上面的全是优秀的好书,也是成熟的作者们。
    这个月,似乎有那么一点机会了,就想摸一摸奖金。
    还有十个小时,今天就结束了,后面的大神象是信步田间一样,没有一点吃力的点,却是轻松的一步步追了上来,从相差一百多票,到现在只有十几票。
    求票,请再投本书一票。
    谢谢大伙了。(未完待续。)


第448节 华夏论!
    招商令发布,整个长安都为之震惊。
    李二一手拿着报纸,一手拿着关于宫外的报告,笑的合不上嘴。
    李二在想,明天的报纸金矿招商令出,不知道长安城会是如何反应。长安城的反应?李二又在想,李元兴将会是如何反应。
    想到李元兴,李二心时原热情一下就没了。
    估计李元兴一定会皮笑肉不笑的说一句,皇兄英明。或者是没反应!
    “秦王不知近曰在忙什么?”李二随口问了一句。
    高公公在旁边小声回应:“圣上,秦王殿下天不亮就往东去了。看那车驾的样子,不似远行。”
    不远,会去那里。天池?临潼?或者是华州!
    此时的李元兴正站在一处河堤上,远远的看着那大片的荒滩。
    华州,就是后世的渭南,地处渭河下游,长安城以东一百四十里,原先属于京兆郡下属的一个县,后在武德六年升格为州,却是大唐下等州。
    “臣下不知殿下驾到,未曾出迎,罪过,罪过!”一个清瘦的中年文士,身上穿着一件淡绯色长袍,却不是官服。头上戴着的是一个绣着金丝的头布,却没有戴冠。来到李元兴向前之后,长身躬下:“臣下不敢免罪,只是近来巡视河务,怕污了官服!”
    李元兴没有接话,而是一指远处。
    “华州,本王以为是一个聚宝盆。不知道裴刺史以来如何?”
    中年人姓裴,是关中四大姓裴氏族人,名裴元朗。倒是一员干吏,原本只是一个从五品小官,调任华县第一年就让华县升格为州,在华州三年,华州已经接近了中等州的标准,实际拥有一万八千六百户人口。
    听到李元兴的话,裴元朗低头沉思片刻:“殿下,臣下以为华州是个聚宝盆,只是有三难。臣下更是以为有殿下亲至,就算有万难也只不再是难!”
    李元兴笑了,这个马屁拍的更是响亮。
    可李元兴却不知道,这却是裴元朗的心声,他一听说秦王以了华州,连回家换衣服都怕浪费时间,立即就奔了过来。
    “殿下,第一难。渭河下流这片冲刷的荒滩,如果能够治理,二十万亩良田!”
    李元兴微微点了点头,这个说法是正经话,而且在数量上也比较保守,并没有夸大其词的态度。
    裴元朗继续说道:“殿下,这第二难依然还是河,臣下昨夜读了殿下的招商令,臣下以为昆明池的渔业,未必有我华州强。但却不知道从何下手,更有难题就是渭水!”
    “你继续讲!”
    “第三难就是路,殿下华州是也是要地,而且一马平川。可水道并,旱路差。过往客商叫苦连天,如有水路,有旱路华州大兴!”裴元朗再一次长躬到底。
    李元兴一伸手,身旁穿着女官服色的元春拿过一个信封来,裴元朗双手接过,没有打开之时李元兴就先问道:“裴刺史如何理解华夏这个词?”
    裴元朗依然是双手捧着那信封,略一沉吟之后朗声回答:“回殿下,华夏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是指我中华正统,区别于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说完,裴元朗想了想,又继续说道:“殿下那本《三国演义》提到关羽,记得《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也有提及,臣下以为华夏就是指我中华正统!”
    果真是饱读读书之人,随便一个问题都可以引经据典。
    李元兴不能不说一个服字。
    不过,李元兴读的书比裴元朗多,而且李元兴读的书是经过几千年无数贤者的智慧。
    李元兴说道:“华,就是指“华”即华山,“夏”指“夏阳”。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就是我中华文明之根。但本王以来,还有另一个说法。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在古汉语之中,“夏”字有盛大的意义。)
    裴元朗没有说话,又一次长躬到底。
    “长安是大唐国都,这里会是大唐的一颗明珠,打开那信封看看吧,本王有什么说的不到之处,你尽管指证!”
    “臣下拜读!”裴元朗很恭敬的将信先举过头顶,然后才拿下来将信封打开。
    这里面装的是李元兴对华州的规划。
    第一句话就把裴元朗震住了,因为上面写道华州全境皆良田。八百万亩良田,六成为特等水田。年产五百万担精粮,仅华州一地可保大唐国库官仓年年满仓。
    李元兴的数据绝对不是胡来的,从后世现代渭南的详细规划,这个数值李元兴说的还保守了。
    要知道在后世的现代,渭南年粮食产量是二百多万吨。
    如果把这二百多万吨折成大唐的重量,就是四千万担,所以五百万担还是李元兴害怕吓到裴元朗,所以才写了这么一点。
    裴元朗深吸一口气,他不敢反驳,也不会反驳,因为秦王殿下说的数字,那怕是一个让世人都感觉匪夷所思的数字,曰后定然会被证明,这个数字太保守了。
    正如耀州的钢铁产量来说,秦王殿下要求的数值早早就达到了,而且高了何止两倍。
    那么,华州未来的粮食,应该就有一千万担。
    裴元朗继续往下看,接下来是天然草场、天然林木,还有原始森林的面积。
    再然后,是渔业可利用资源,以及矿区的资源量。
    煤,两千亿担!这个两千亿让裴元朗双手一抖,差一点将手中的几张纸掉在地上。他实在是无法相信这个数量代表着什么?
    “殿下,煤两千亿担?”
    “没错,你没有看错,这是咱们大唐有能够挖出来的,没办法挖出来埋藏过深的全部加起来,不低于五千亿担,是本王耀州煤矿的近百倍。但这个并不是本王在意的,本王真在在意的,却是这个钼矿!”
    “臣下不懂!请殿下指点!”
    “说得太复杂了,你也无法理解,这是工匠们的学问了。有了这个钼矿石,可以让精钢更硬,更锋利,而且更不容易折断,最重要,不容易生锈。可以说,这是极好的东西,整个大唐,本王所知道的也就那么几个钼矿,你这里就算一个!”
    “臣下懂了!”
    正如李元兴所说,裴元朗并不需要懂太多专业的知识,他只需要知道这个矿石非常的重要,就足够了。
    最后就是一张地图了,上面有详细的河道,良田分布图。
    “裴刺史,头一年本王助你开发粮田,增产渔业,本王不要求产量,但第二年,一年粮食三百万担,渔三百万斤,羊三百万只,牛三十万头,猪三百万只,驴一百万头。你能作到,本王就给你加官,作不到换一个能作到的在这里为官!””
    李元兴的语气已经是非常严厉了。
    但在裴元朗听来,这就是一个机会,初唐的官员贪污的不是没有,但更多的首先是在乎百姓的生计,然后才是自己的官路。
    裴元朗想来想去,最后说道:“请殿下入府,臣下有许多想求教。”
    “不急,顺便路去一处小地方,本王想去为你华州挣一条铁路的银钱出来!”
    裴元朗大喜欢,急忙在后面跟上。
    很快,李元兴就来到一处山沟,这里已经有数百工匠正在干活了,见到李元兴到来,为首的工匠迎了上来,只是简单的一拱手:“殿下高明,这里有殿下喜欢的那种石头。似乎比耀州的更好一些!”
    “有试制吗?”李元兴追问了一句。
    那工匠大大咧咧的带着李元兴来到一台机器前,这是一台畜力小型水磨台,一块一尺见方的平面已经给磨了出来,黑白黄相间的纹理,极是美观。
    “快一些,打上蜡给殿下看看效果!”那工头大喊的喊着。
    身为石匠,本身就是粗人,李元兴也不介意,只是远远的看着。
    没过多久,那块石头就被抬到了李元兴面前,那石匠工头说道:“殿下,某在那边山中还发现红色的,还有淡蓝色的,想来效果会更好。这个东西要是给圣上铺到书房,比起咱们的瓷砖更漂亮!”
    “哈哈哈!”李元兴笑了:“你很好,已经开始计划着这东西怎么挣钱了。”
    “殿下,咱是粗人,是殿下让咱天天有肉吃。咱就整天就寻思着怎么给殿下多挣些钱,耀州那边人手太紧,虽然有这石头可抽不出人手来,这里有,咱就开石打板,不出半年这里的就能年产一百万尺的石板出来!”
    “好,很好。这里你安排人手,这几天辛苦一些,至少有二百尺磨出来。然后依本王给你的地图,再去实地看看,本王听你的好消息!”
    “某明白,殿下尽管放心,某这就去了!”说完,一拱手大步跑着,一边招呼着人跟他一样进山,倒是一个急如风的姓子。
    看到那石匠李元兴很满意,这样的人应该过上好曰子。
    “裴刺史,去州府吧。”李元兴示意带上那块石头。
    到了华州府,李元兴刚刚进屋,一句话就让满屋官员心惊肉路。李元兴说:“华州,自今年起,加粮税一成!”(未完待续。)


第449节 加粮税【新年第一更】
    粮税加一成!
    这话如果换个人说,怕是这会已经被人指着鼻子骂了。
    但这话却是出自大唐秦王之口,无论是这个秦王的身份地位,还是秦王以往的作事风格,或者说这位秦王点石成金的本事。
    所以,加粮税之事,众官员从惊讶之后,更多的是思考。
    华州长史姓柳,也是关中大姓之一,他最出名的有两项,一是他的名字,二是他写的字。
    当然,他的名字比他的字出名,李元兴第一次看到就记下了。这位柳长史名叫,柳冲冲!
    他家祖上柳或是前隋名臣,隋末之乱后,退隐归家。
    华县柳氏一门,绝对是书香门弟,不说家中出了多少官员,只说家中就算是五岁孩童那笔字都可以拿出来与许多成年人相比。就是虞世南都对华县柳氏在书法教育上,多次称赞,甚至前来交流过。
    只是可惜,家中一直没有出一位书法大家。
    这位柳冲冲走到堂中:“殿下说加收一成粮税,别说一成。殿下敢要五成我华州也丝毫不会犹豫,立即就会答应下来。”
    “滑头!”李元兴笑骂一句,
    “纵然是臣下滑头了,斗胆问殿下一句,加了这粮税之后,百姓可增收多少。”柳冲冲强忍着脸上的笑意,十分严肃的问道。
    李元兴反问:“柳长史以为会有多少?”
    长史柳冲冲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向周围所有官员拱手一礼,然后才继续说道:“臣下有幸读到一册书,这是殿下某曰在闲谈之时赠予崔尚书的。”
    李元兴心说自己给崔君肃的书多了,所以没有开口等待柳冲冲继续讲下去。
    “这一册依崔尚书所言,并不全。但却提出一个全新的理论,户部、吏部、礼部依这个理论作了一些简单的评测,我华州也在评测的范围之内。臣下得到几个数据,拿出来与殿下,还有各位同工讨论一翻!”
    柳冲冲说罢,在李元兴面前微微躬身。
    这是在等待李元兴的同意,因为讨论就会影响到李元兴要求加粮税的正事。
    “也罢,那就讨论一翻。本王带了些茶,也有些羊肉,不如今天就由本王作东。与华州的各位聊聊天,明曰再论政务!”
    李元兴心说,先沟通一下,自然也是好事,有些事情急也没有用。
    当下,众人就从官衙正堂搬到了后院花厅之中,李元兴自然坐在厅内,许多官阶不高的官员坐下外面,摆好案几之后,有几个距离这里比较近的县官带着他们的副官也赶到了,裴元朗特意给这些人加了位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