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冰人幽灵 >

第98章

冰人幽灵-第98章

小说: 冰人幽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更好。
外篇 中国科幻影视文化探密
           中国科幻影视文化探密:人猿泰山与未来世界
       文 / 郑军
       我是在外婆家读的初中。当时,科幻小说几乎是我惟一的课外读物。外婆发现我喜欢读这类书,就对我说,她年轻时候还看过一部科幻电影呢,名字叫《人猿泰山》!
       外婆年轻的时候,自然是解放前了。当时,好莱坞电影便已经象今天一样,占据了中国电影的主要份额。甚至在四十年代末期,拥有上海等大都市百分之九十的电影市场!笔者能够找到的记录中,便有《金刚》、《科学怪人》、《人猿泰山》等科幻片与中国观众见过面。
       经过近三十年的人为中断,七十年代末,一部名叫《未来世界》的美国科幻片再次横扫中国影院,成为那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在电视尚未普及的当时,每年中国电影观众人次均达到令人乍舌的百亿之多。《未来世界》放映时也是场场爆满。笔者便曾两次到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每次演到关键时刻,后面的观众都需要站进来——因为前排许多观众也是站起来观看,挡住了视线。如今只坐着几十人,甚至十几人的影院里,不可能再现这种景观了。同时,各地电台里还不停地播放它的“电影录音剪辑”。二十岁以下的朋友可能也没听说过这个概念吧,那也是电视普及前的一道风景。综合起来,这部在美国只属于二流的科幻片,可能在中国赢得了远远超过本土的观众数量。
       一九八六年,《超人》第一集登陆了。当时,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对引进片只采取买断方法,自然买不起“大片”。《超人》属于美方的“友情赞助”,只要了五万美元,甚至远少于该片在台湾放映时五十万美元的买断费用。而它那精致的特技、宏大的场面,在国内引起了一阵观看旋风。笔者当时正读高三,唯一能把同学们从苦读中拉出去的事情,就是排队到电影院看这部片子。
       好事不可再二再三,从那时起将近十年期间,中国只能买断美国的二、三流科幻电影,并且都是远在其首映期之后数年,甚至更远的时间。笔者曾经在影院里观看过《西部世界》、《梦境》等质量不错的美国科幻片。不过,这种买断方式却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副作用:其它国家科幻片由于价格较低,得以在中国影院里大行其道。笔者印象里先后曾有法国的《死亡游戏》、《电视杀手》、印度的《印度先生》,巴基斯坦的《天外来客》与中国观众见面。甚至还有英国、前苏联、墨西哥等国的科幻片上演过。只不过已经记不清它们的片名了。
       1995年,第一部分账大片《亡命天涯》上映,从此,好莱坞科幻片便与其它片种一起,大规模进入中国。累计起来,有《死亡地带》、《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独立日烽火》、《星战前传一、二集》、《蜘蛛人》、《后天》等等几十部之多。这期间,最主要的科幻大片都曾经搬上中国银幕。尤其是2003年,从《黑客帝国&;#183;三》开始,某些科幻巨片可以在中国和美国同步上演,使得电影业本身可以从盗版碟片中抢回一部分市场,这成为中国电影业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相反,曾经在中国银幕上露过脸的其它各国科幻片便踪迹难寻了。这也使得中国观众对科幻片形成了比较单一的观赏口味。在引进好莱坞科幻大片方面,审查制度还是比较宽松的。不过,《少数派报告》、《人工智能》等电影还是因为“片中所展示的未来比较阴暗”而无缘中国银幕。
       好莱坞科幻片还曾在中国电影业中扮演过一个鲜为人知的有趣角色:2003年,华夏电影发行公司成立,试图打破中影公司的垄断。它引进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科幻片《终结者三》。该公司在美国负责选片的人只有两名。在精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根据一部电影在美国的票房预测进行选择。这家势必将记入中国电影史册的公司便以一部科幻片开了张。与银幕同步,九十年代中后期影碟机大量普及。盗版渠道逐渐畅通。为海外科幻片的引入增加了一个特殊的“渠道”。在这个问题上,专业人士早有自己的看法:“在九十年代后期,由于VCD和DVD的普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培养了观众群。而且这个观众群已经是年轻化了的,已经可以构成新的主流消费群体。虽然这涉及了盗版这个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污点,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文化的大规模传播和电影视野的迅速扩张是一个国家电影兴起的最根本的土壤……”(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杜庆春,《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194页。)
       正是在这个重塑观众群体和观赏趣味的过程中,科幻电影在中国已经赢得了一批潜在观众。象《星球大战》前传和《终结者&;#183;三》这样的续集能够在中国取得一定票房,根本原因就是观众普遍从影碟里看到过《星球大战》正传和《终结者》一、二集。
       一篇谈论中国科幻影视的文章,为什么要以外国科幻片开头?因为科幻这种文化的源头毕竟在海外。如果不是二十多年里,外国科幻片先期培养出了一批忠实的中国观众,如果不是这些观众正在翘首以待本土的科幻片,中国科幻电影的种子又能撒到哪里呢?
外篇 中国科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科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郑军
       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催促着理论进行提练升华;而实践要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理论进行指导。当然,在文学领域,从来就不缺乏反感一切理论的实践家。记得有位编辑为组科幻稿件来到我家,看到桌面上摆着《现代主义》一书,就说,看这种书有什么用!尤其是大学中文系的现行教材,有益的成份和模式化的、晦涩的语言,以及某些政治术语混在一起,也是它们被实践家忽视的一个原因。
       就我个人的创作实践而言,深深感觉理论还是有用的。不止一位科幻作家,包括国内顶尖的科幻作家对我说,他创作到现在,感觉自己已经“顶住了”,束缚住了,不知道往下的路怎么走。相当多有天赋的作者创作几年就离开科幻圈,除了收入等考虑外,不知道还要写什么、怎么写是个重要原因。而从笔者的角度看,他们的创作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而“被束缚”正是理论素养不足的结果。
       另外,科幻文学本身就在江湖而不在庙堂。科幻的理论也没有因为要进入“体制内”而包装自己。所以,它还保持着相当的朝气和锐气和生动性。
       科幻研究史的回顾
       不算解放前,上世纪50年代以来,科幻作家们边创作边研究,从未停止过理论探索。主流文学界不重视,科幻界自己当然要重视起来。而且正是因为无现成理论可循,科幻作家必须寻找创作的自觉性。非是中国如此,即使在美国,研究科幻的也基本是科幻圈自己的人。
       1956年3月,郑文光在《读书日报》上发表了《谈谈科学幻想小说》一文,这是笔者收集到的最早的科幻理论文章。同年,郑文光还在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上作了发言,其中相当多内容涉及科幻创作。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科幻进入又一次****。叶永烈是其中主要的研究者。1979年,科普出版社出版了他创作的《论科学文艺》一书,其中便有相当篇幅谈及科幻创作。叶永烈对科幻研究的一大贡献,是对中国早期科幻史的研究。顾均正的科幻小说,许地山、安子介的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等等,都是他从故纸堆里发现的。尤其是《月球殖民地小说》,被暂定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开端。
       1981年,科普出版社出版了黄尹主编的《论科学幻想小说》。此书是一篇论文集,收集有当时第一线科幻作家的研究文章,作者包括肖建亨、童恩正、叶永烈、宋宜昌、杜渐等。还有一批主力翻译家,王逢振、卞毓麟等等。撰文介绍外国科幻。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到,当时不少科幻作家试图对科幻创作进行较深入的理论探讨,有的文章条分缕析,已经初具轮廓和规模,至少可以看到一定的研究方向。尽管书中的许多资料已经过时,但就研究的深度、广度、以及科学性而言,到目前为止在正式出版物中仍无出其右。可惜由于国内政治和文化环境的诸多影响,这些探索基本都中止了。
       在此基础上,由中国科普创作协会领导,叶永烈发起创办了《科幻小说创作参考资料》,并自任主编。该内刊共发行四期,发表了许多研究文章。是研究那个时期中国科幻状态的珍贵资料。
       1990年,叶永烈和日本科幻作家星新一编辑了《科幻小说辞典》,该书主要以缩写的形式收录国内外科幻代表作,并兼发评论;四川科普出版社于2000年编辑出版了《科幻爱好者手册》,介绍了相当一批中外科幻经典;福建少儿出版社以社会效益为重,翻译出版了美国科幻理论家冈恩的名著《科幻之路》,已经出齐了六卷本,该书为世界科幻史上优秀作品的汇编,范围广及欧美亚许多国家。冈恩在每篇作品前加以长篇评论,系统介绍了一百多年间世界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这部书的翻译使国内的科幻工作者接触到了国外先进的科幻理论;2000年,韩松的《想象力宣言》在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最大的特色是记录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史的不少细节;2003年,郑军的《科幻小说预言与真相》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某些科幻题材进行了整理。这些都是大家在进行科幻研究时有参考价值的出版物。
       北京师范大学的吴岩教授自1991年开办科幻文学选修课。作为教材,吴岩编辑了内部发行的《科幻小说教学参考资料》,收集了一些很有质量的论文。特别是一些国外科幻作家的思想片断。在那个冷清的环境里,吴岩在科幻研究领域几乎是单打独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002年,在吴岩的大力促成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开设了科幻方向的研究生专业。成为许多有志于科幻研究的同学向往的地方。由于能够将科幻研究体制化,该硕士点一直进行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课题已经从宏观层次进入中观层次,甚至微观层次,比如“童恩正科幻创作研究”等等。
       自1997年开始,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沙锦飞主持对中国科幻事业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是国内第一个由专业研究机构出面进行的科幻研究。该课题于2000年结题。 
       1988年,黑龙江伊春的科幻爱好者姚海君自费编辑科幻迷刊物《星云》,不断调整办刊方向后,这本刊物最终演变成专门编发科幻理论和评论文章的同仁刊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于科幻圈内部极有影响。目前已经出了将近三十期,积累有几十万字的文稿。这些稿件多出自新一代科幻作者之手,时代感很强。由于姚海君兼收并蓄的编辑方针,《星云》成为科幻圈里最好的论坛。由于创办人工作关系的变动,但《星云》最近处于停顿状态,甚为可惜。 
       专业科幻杂志虽然以发表小说为主,但有些也发表科幻评论文章,是科幻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山西的《科幻大王》、哈尔滨的《幻想》、福建的《世界科幻博览》杂志或开辟科幻评介专栏,或不定期地刊发科幻评论文章,为科幻研究保留着阵地。即使花一现的《科幻海洋丛书》(试刊版)也发表过科幻评论文章。这说明,科幻界同仁一直重视科幻理论探索。
       除专业科幻杂志外,《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国科技画报》、《大众科技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等相关专业的报纸,甚至《环球时报》、《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等主流的白领报纸,都偶有科幻评介文章露面。尤其以《国际先驱导报》最为深入。星河等人的文章不时可以从那里看到。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相当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把科幻研究当成他们的课题方向。其中一些朋友通过网络与我取得联系。他们中有的人研究晚清科幻,有的人研究台湾张系国的科幻创作。虽然我没有看到他们最后的论文和最终的结论,但这个大趋势本身就很值得支持。单就科幻而言,这些学生肯定比他们的指导教师接触得更多。所以,当他们把关于科幻的论文交给指导教师时,等于是另一种方式的宣传,对于科幻文学和主流文学之间的交流大有好处。笔者也十分愿意为进行科幻方面论文写作的学生朋友提供资料上的帮助。
       最近几年,科幻网站大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