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杂谈 >

第678章

杂谈-第678章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二九师的广大指战员,从上至下都结合实战战例,认真总结抗击日寇的经验;各部队结合练兵活动,探讨游击战术;各类外语人材悉心搜集外国军事资料,翻译介绍给部队。“军事研究会”还经常召开各种各样的研讨会,共同切磋军事理论,研究战胜日寇的各种方法。同时还因陋就简,编发各种军事教材和外国军事资料,等等。刘伯承在进驻太行山以后,首先在辽县开办了著名的游击训练班。他亲自编写游击战教材,翻译外国军事参考资料,登台向干部讲授,为抗日游击战培养了许多精良的“种子”。在短短的十个月当中,他以惊人的毅力撰写和翻译出一系列关于游击战的最新论著和译作。 
1937年11月28日,写出《抗日游击队四个基本任务》; 
1937年12月7日,写出《抗日自卫队三个基本任务》; 
1937年12月27日,写出《击退正太路敌人六路围攻的战术观察》; 
1938年3月,写出《论游击战与运动战》; 
1938年7月19日,写出《本师现在要确定或恢复的教育工作》; 
1938年9月18日,译出《游击主义的克服一摘译(列宁主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军 
队)》;其后不断推出若干军事论文:《抗战一周年战术总结》《抗战两周年战术报告》《击退正太路南进敌人的战术观察》, 
1938年10月29日,写出《关于现在紧急动员中军区的建设工作》、《我们在抗战中的军队建设》 
1942年是刘伯承致力学业,在著述上获得大丰收的一年。他连续写出了《在太行军区民兵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武装工作队初次出动到敌占区的指示》、《太行军区二月反“扫荡”的军事经验教训》、《关于二月反“扫荡”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怎样把政治攻势变为物质的力量》、《太行军区夏季反“扫荡”的军事总结》、《关于配合晋察冀反“扫荡”和太行区本身反“扫荡”的准备问题》、《在人民武装干部测验大会上的讲话》、们合同战术)译版序言》等等。与此同时,刘伯承还亲自校译了《合同战术》(上部),翻译了苏军的《军队建设》(内务条令),主持了增修《步兵战术概则》一书的工作。 
43年制定《关于武装工作队的几项决定》《敌后抗战的战术问题》《武功队在敌后活动的战术问题》 
44年《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现状报告》等等 
在多年的反在反“扫荡”作战中,刘伯承提出了“利害变换线”思想,这是他制服日寇作战的要诀和精华之一。(原理及应用可参看【中国元帅刘伯承】,利用搜索工具可以在网上找到) 
刘伯承的这些论著和译作,根据抗日战争的最新实践,阐述了抗日游击战的特点和规律,指导我军的作战。这些著作和译作的内容,比之刘伯承在上地革命时期关于游击战的著作和译作,不论是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这些著述与毛泽东同期的关于人民革命战争的论著一样,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起了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 
14、根据抗日战争特点,及时调整战略 
第一阶段出师几战胜利后,刘帅在1937年11月的石拐会议上部署129师化整为零,分散开拓太行山根据地,1938年4月成立晋冀豫军区,下辖5个军分区,兵出平原扩大根据地,根据形势,忽聚忽分,将对日作战同发展根据地有机结合,建立发展根据地的工作这是持久战的关键所在,是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以及日后同争天下的基础。40年就日军的“囚笼政策”提出“交通斗争”策略,并根据形势发展提出“敌进我进”战略,组织和派遣大批武装工作队,小部队向敌后挺进,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彻底扭转主要依托根据地反“扫荡”反“蚕食”的被动局面。进入抗日战争后期,对全军进行整风,加强部队的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新的斗争做积极准备!! 
15、解放战争,初战告捷。 
上党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歼灭敌军3。5万人,更重要的1是初战胜利,振奋了全军,2是为和谈赢得了有利条件,掩护了我军在各战区的战略展开。3是率先实现了晋冀鲁豫部队由游击战到正规战的转变。(当时我军作战条件很差,全部参战部队只有3。1万,老战士最多只有5发子弹,新战士很多都还是大刀长矛,参战主队一共只有6门山炮,刘帅在下战役决心时也是基于这几点) 
16、第二仗邯郸战役阻敌北进 
邯郸战役也是关系战略的一次战役,邯郸战役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消灭几个敌人,而是制止和迟滞华北军队北上集结,不让他们及早投入东北战场。刘帅是在上党战役前8月29日给军委的电报中就提出在上党战役结束后“拟将太行、冀南主力转向平汉线。。。 。。。相机夺取新乡火迎击将军北上部队”,这种一环扣一环的作战,充分体现了刘帅胸怀全局的战略观念。 
17、存人失地,地仍可得;存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 
一种深奥的军事理论,就是这样被刘帅诠释得如此通俗,这是刘帅在1946年8月接受新华社著名记者朱穆之,李普时指出的!!这句话如今已成经典,然而当时连蒋介石这样的大家也都不明白! 
18、击碎哑铃柄 
47年蒋军实施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刘帅一眼中的,形象称敌军这是“哑铃战略”,两头粗,中间细,刘帅称只要打断哑铃柄,两边的铊子就不中用了,刘帅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敏锐发现的战略反攻的契机,果断发动豫北反攻,并取得重大战果歼敌4万,从而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当机立断提前千里跃进大别山 
豫北反攻后,刘帅又发起了鲁西南战役,歼敌约6万人,但自身伤亡1。3万,炮弹消耗殆尽,俘虏需要时间教育才能补充,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邓致电****,休整半个月,积极做南进准备,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第二天毛泽东复电,同意刘邓第一步计划,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但情况变化很快,蒋暂缓了向山东的进攻,集大军约30个旅于鲁西南,与刘邓决战,同时黄河水猛涨,蒋军扬言水淹刘邓,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邓力排众议决定提前跃进大别山,刘帅特别强调“达成战略上的突然性,先敌在大别山开展”。 
20、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是刘帅千里进军向部队提出的口号。这也是军事上的至理名言,这句话对一个部队的影响,恐怕绝不是短暂的,这就象历史上的经典“破釜沉舟”一样成为留给我国军事的宝贵精神财富。 
21、大别山战略展开3回合 
刘邓挺进大别山,并非是像有的人理解的仅仅分散敌军兵力了事。刘邓到达大别山后,认真分析形势,对大别山斗争进行了战略部署: 
1、“分兵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义无反顾,全力重建大别山根据地”:1个月内解放县城23座,歼灭敌人正规军6000人,建立17个县政权。 
2、运动歼敌,巩固根据地:运动调动敌军,扑捉战机,高山铺一战,歼灭敌军13000人,巩固了新建的根据地。 
3、内外线发展,巩固和扩大根地:内线依托大别山,积极歼敌,巩固根据地;外线向桐柏和江汉战略展开,开创新的根据地。内外线互相配合牵制打击敌军,粉碎了敌军的合围与清剿。 
通过这三个回合,刘邓在大别山,站稳了脚,扎下了根,实现了毛泽东设想的最好一种结果,为逐鹿中原打下了良好基础。 
22、逐鹿中原 
将军对大别山清剿失败后,采取重点防御策略,在中原地区集中了34个整编师分布于津浦,平汉,陇海沿线,依托铁路机动和解放军对抗,刘帅针对蒋军的战略部署,以一个战略家的敏锐眼光指出“蒋介石将死在这个十字架上”预言的主力将在这里被歼灭,刘帅多次部属说“古人说‘中原逐鹿’,现在这里就是逐鹿场” 
23、经略中原三部曲 
1、控制汉水中断,使豫西与桐柏连成一片,成为我军向西,向东,向南进攻的基地。为此举行了皖西和皖东战役,其中皖西战役被****军委表彰为运动战的模范战例 
2、刘帅提出“依托三山,逐鹿中原,有可能把长江、淮河、黄河、汉水变成我军的内河,实现中原作战的构想。”为实现此战略构想,刘帅经周密分析兵出襄阳。襄樊战役既是刘伯承钳形合围攻势的杰作,也标志着逐鹿中原第二阶段的结束。 
3、创造有利决战态势。由于中原地区的人民武装力量已经控制了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的苏鲁豫皖地区、大别山地区,以及平汉路上的郑州以及往西的洛阳、南阳、襄樊、荆州等地区。蒋介石军队的两条战略交通要道,陇海路的潼关一徐州线,平汉路的郑州一武汉线,已经被解放军斩断成若干段,基本处于瘫痪的状态。北线济南战役后,粟裕提出淮海作战计划,中原局刘帅等分析后致电军委“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为了给华野创造有利战机,刘帅通过一系列漂亮动作,调虎进山,将张淦,黄维一个引向大洪山,一个引向伏牛山,使其远离交通线,迟滞其加入淮海。 
24、淮海战役承前其后的关键 
在华野围歼黄伯韬的同时,刘伯承的目光早就盯在徐蚌线。1948年11月3日,刘伯承在豫西召集的干部会上就指出,蒋介石以重兵守徐州,他唯一的补给线是津浦线,很怕被我截断,所以他命令孙元良兵团到宿县。我们应首先截断徐州、宿县之间的铁路线,造成隔断孙元良兵团、会攻徐州的态势。他还说,如果我军攻占宿县,斩断敌人中枢,会有极大的收效。它不仅可以吸引孙元良兵团北援,便于我军在运动中给予歼灭,而且邱清泉兵团也可能被迫南移。这样,就可以减轻对东面华野的压力。当天,刘伯承就向****军委提出了中野主力截断徐州、蚌埠间铁路线的建议。刘帅挥军占领宿县,和蚌埠以北的固镇,破击铁路200里,切断了徐蚌线,提前完成了对徐州这个十字架的战略包围。这一招无疑是淮海的“战锦州”!!此后的战略态势,刘帅风趣地形容为刘伯承风趣地说成是“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 
25、洞悉长江防线 
在49年元月刘伯承就以深邃的战略眼光描述了蒋介石的长江防线,指出:的“长江布防,有所谓‘直接配合’,即将其主力直接配备于长江南岸;有所谓‘前进配备’,即将其主力前出于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作战;有所谓‘后退配 
备’,即以一部配备于长江两岸要点。强化侦察,而以主力分别配备于南岸深的机动地点,在判明我军主攻方向时,即抓住我渡江的困难,适机出击,蒋介石长江防御的前进配备:大而言之,即其在黄河、长江之间的防御;小而言之,即其经常叫嚣的‘守江必固淮’,这些都因淮海战役基干兵力的丧失而无法实施,其后退配备,也因兵力少,江防宽,与南岸交通困难而不能作,如此,他就不能不着重于‘直接配备’,但还是因兵力少而不容易作了。汉口以下长达二千余里的江防线及其必要的纵深配备,太费兵力了,在长江向北鼓出的突出部,如汉口、浦口等要点,也各只有两个基干军的机动兵力,遂使这样漫长的江防线,成为一条不能动弹的‘死蛇阵’,任人横斩。如其一处被斩断,则全线震撼,江防舰队在北岸没有掩护、航线极受限制的条件之下,到处易遭短兵炮火的袭击,也不易起撞沉木船的作用。特别是蒋介石发动卖国独裁反人民的内战,到了现在阶段,士气越发不振,守备越发困难了。” 
26、追歼战“大纵深”战略 
真对追击战之特点刘帅提出“主力应放胆投入挺进,贯穿敌人纵深,截敌退路而兜击之,追击越深入,敌人越惊慌,胜利越有保障,这是我军作战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最根本的特点。为此,各部队应不顾疲劳,勇往直前,大胆迂回包围,务求抓起主力而歼灭之” 
同时在战术上则提出不轻敌,加强机动,实施平行追击,跟踪追击和超越迫击相结合,求得分遣与合围运用自如,加强情报、通信工作和充分利用缴获的运输工具等一系列要求。 
(应该说取得西南战役胜利是没有疑问的,然而能让敌军逃之不及,以60万人包90万人的饺子,这等手段则是高明之极。) 
27、正确解决****问题,维护祖国统一 
当然从军事上来讲,难度不大,但解决****问题的战略意义极大,刘帅作为西南主要负责人之一,贡献极大。 
28、科教兴军 
大西南作战结束后,我军的主要军事行动则告一段落,刘帅急流勇退,主动要求去办军校,以教育努力促进我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在军校,刘伯承强调军事科学要服从政治科学,明确要求军事翻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