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杂谈 >

第628章

杂谈-第628章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中国发出警告后的第四天,中国开始向西沙群岛调动兵力。据南越的幸存者说,中国海军调动了大约11艘军舰,搭载着600人的两栖突击部队,中国的“米格”飞机从距西沙群岛130英里的海南岛起飞,为突击部队提供空中掩护。北京声明道,这场冲突是由南越军舰于1月15日企图赶走岛上的中国渔民而引起的。关于事件的起因,北京的说法同西贡的说法是一致的。1月17日,几艘中国的巡逻服艇到达西沙群岛。翌日,又驶来10艘舰艇。这些舰艇都由海南岛起飞的“米格”战斗机提供空中掩护。南越海军有一艘前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巡逻舰(装有1门5英寸的火炮)和4艘护卫舰(每艘装备2门3英寸的火炮)。该编队没有空中火力支援。
一天之后,西沙群岛落到了中国人手中。南越海军损失1艘护卫舰。1974年1月21日的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该舰是由“黄蜂”级导弹艇发射的导弹击中的,而中国方面则否认有任何导弹舰艇参战。中国人大肆宣传参战的海上民兵的作用,以此强调人民战争的思想。不管实际上采取用了什么战术,这场短暂的冲突生动地表明了中国是在沿海以外的海域使用舰队来保护它的领亡和国家利益的。
西沙冲突后不久,中国的宣传工具立即作了大量的报道。在一首长达20页的长诗中,作者强调了战斗的胜利是“人民的海军”的作用,而不是靠一支技术装备较现代化的海上力量取得的。这首诗的部分内容如下:
新中国年轻的海军,
无产阶级的战舰!
歌唱这祖国海上健儿创造的新奇迹
歌唱这不到三十分钟的胜利自卫战
新中国参战的人民海军,
既没有什么“科马尔”级的驱逐舰,
更没有什么“冥河”式导弹,
我们是:
以小打大
以弱敌强
小试锋芒
******缔造、指挥的人民海军啊!
创造了许多奇迹,在人民海战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激进派攻击新的海军政策
尽管海军取得西沙海战的胜利,但中国的激进派仍然开始怀疑邓小平的做法。邓小平公开支持农民拥有自留地,从事副业生产和按劳取酬的作法,使激进派感到震惊。在激进派看来,邓小平的这种做法太过份了,于是从1975年的1月至4月,他们对邓小平发起了反击,未指名地指责邓小平“走资本主义道路”。
在这一事件中,邓小平与苏振华的密切的私人关系影响了海军,因为激进派把苏振华的新海军政策作为攻击的目标。据公开发表的批判文章认为,由毛夫人为首的激进派强烈反对海军的某些现代化计划,他们主张投资发展陆军的常规武器。
据后来报道,毛夫人于1974年5月对海军改革服装极为恼怒。而海军改装显然是经过毛泽东以及中国****军事委员会同意的。这一决定使海军恢复了五十年代强调军事技术时期的那种服装样式。而且这种新的规定使海军官兵的服装同千篇一律的陆军穿的毛式服装有很大的区别。人们看到海军军官头戴西式的大沿帽,身穿类似美国海军的白色军上衣和深色军裤。夏季,水兵穿着带披肩的“V”形开领的西式水兵服。
毛夫人对这种服装的改革大为愤怒。她嘲笑穿新制服的海军干部,称他们是“北洋军阀”,“苏联修正主义分子”,“帝国主义分子”,其它一些激进派领导人则禁止报刊和影片上出现穿新式制服的海军军人形象。
激进派对海军的攻击最终使毛泽东不得不出面干涉,并对海军给予支持。1975年5月3日发生了一件对中国海军具有重大深远影响的事件。据透露,在一次高级军率领导人的会议上,毛泽东紧紧握住一位海军高级军官(可能是苏振华)的手说:“一定要把海军搞好。”这位高级军官便利用毛泽东的讲话作为契机,向****介绍了海军新的十年规划。毛泽东表示赞成。这一规划提出了到1985年所要达到的目标。
激进派竭力反对海军的这一规划。有些人提出,国防经费最好用在陆军和进一步发展陆基战略武器上。上海的铁腕人物张春桥批评海军的规划,他强调说,中国是一个大陆性国家,“现在导弹的发展先进,装备在陆地上的导弹就可以任何地方的目标。因此,没有必要建立一支庞大的海军。”
有关海军建设规划之争成了邓小平与激进派之间论战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激进派对邓小平发起了反击。激进派的两位高级官员在中国的理论刊物(《红旗》杂志1975年第3期和第4期)上发表文章,攻击“资产阶级法权”,指责邓小平是企图复辟资本主义的“林彪式的人物”。这一指责是把矛头直接指向******和邓小平。因为周恩来和邓小平在这一年夏天起草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一项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就是后来著名的“四个现代化”)的计划。
关于国防问题,邓小平要削减30%的军队。邓小平认为,削减30%的军队以便集中力量实现工业现代化,有了现代化的工业,最终才能使中国拥有核武器、现代通信设备和先进的后勤保障系统。从争论的情况来看,邓小平主张主要削减地方防御部队力量,继续加强对主力部队的集中领导。据传说,邓小平或者至少是一些有影响的温和派人物批评了1964年取消军衔的作法。这些人认为,取消军衔减少了高级军官的权力。为此,邓小平企图通过引进新型的通信系统来加强对部队的集中指挥和控制。
为贯彻上述政策而放松政治思想教育的决策,使得邓小平和其他温和派人物为掌握中国命运所作的努力受到了挫折。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邓小平再次被解除职务。一个月之后,海军内部的亲邓派,尤其是苏振华,受到激进派的攻击。接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在海军内部展开了。不久,海军中的激进分子因写诬告信对温和派进行政治诬陷而受到了谴责。最后,海军的领导人作为“复辟派”而受到攻击。
1976年5月,沪东造船厂的大批判小组撰写文章,对邓小平的海军建设政策进行了批判。大批判小组以建造商船为例,批判邓小平的现代化政策。他们把邓小平的海军现代化方针说成是反对毛泽东的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靠引进外国技术装备来发展工业的企图。文章写道:
就拿上海造船工业来说吧。自1970年以来,我们加倍努力提高产量。六个来,我们已建造了100万吨的船,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总产量。在过去的17年内,上海仅建造出1艘万吨级轮船,而自文化大革命以来,上海就建造了44艘万吨级轮船。这铁一般的事实是对党内最大的死不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所主张的靠外国发展工业的洋奴买办哲学的有力批判(造船的总数是确实的)。
在批判后不到一个月,激进派遇到了西方军事要人、法国三军参谋长梅里将军访华的问题。上海是梅里将军访问的地方之一。在那里,他检阅了东海舰队部队,并参观了江南造船厂。
梅里的访问引起了激进派的一阵批判。在法国人离开中国后,激进派立即对邓小平的海军政策进行了最猛烈的攻击,把他比作在十九世纪导致中国海军失败的李鸿章和曾国藩。批判文章写道:
在洋务派中,李鸿章是个臭名昭著的代表人物。在他办洋务的整个活动中,兴办北洋海军是历时最久、花钱最多的一项……但是,他们求了三十年,求到的是什么呢?是人民越来越穷,国家越来越弱,越来越殖民地化。在他们崇洋卖国的路线下所购置的‘铁甲’、练成的‘新军’,连李鸿章也不能不承认:“以剿内寇,尚属可用,以御外侮,实未敢信。”果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甲午战争的失败彻底撕掉了李鸿章‘自强’‘御侮’的面纱,******地暴露出他这个帝国主义奴才的丑恶嘴脸……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邓小平所鼓吹的‘最可靠的’‘大政策’,不过是李鸿章崇洋媚外的‘自强’‘求富’的翻版。邓小平和曾国藩、李鸿章一样,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洋务派。
在这最后一次辩论期间,中国还接待了美国前国防部长施莱辛格。中国人还允许他到中国偏辟地区的边防部队参观。施莱辛格先生在这次访问的总结中指出,他认为中国军事部队对购买先进的武器感兴趣。然而他又指出,出于外交上的原因,中国没有公开表示这种获取先进武器的愿望。据施莱辛格先生说,“只要与中国官员交谈,就会听到口径一致的说法:武器不是决定的因素,苏联的坦克是‘乌龟壳’,人民战争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手段,如果苏联人侵犯我国,就诱敌深入,形成包围,等等”。施莱辛格先生还说,他怀疑这种模式化的回答显示了中同人真正的担心,他倒是比较相信,中国军事当局对苏联陆军力量的不断增强和中国反装甲能力的薄弱深有了解。关于中国海军的情况,施莱辛格先生说,中国人自己承认:“在西太平洋地区,他们海上力量的薄弱以及苏联舰队由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或符拉迪沃斯托克向东南亚和印度洋的远航,对他们形成了一种越来越大的压力”。
不论是从访华的外国人士(如施莱辛格)的评论看,还是从中国报刊上出现的对邓小平的政策日益增多的批判文章看,显然最后摊牌的时刻即将来到。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毛泽东的逝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他长期以来就是中国的象征——他是党的创始人、革命的导师、知识渊博的理论家和军队的统帅。全中国处在一片沉痛的哀悼之中,然而从此后不久发生的政治变化来看,毛泽东的逝世似乎是一个转折点。激进派还没有看到他们的四位领导人接班,“******”就被逮捕了。粉碎“******”似乎发泄了人们心头的怨恨,并导致对—些人的清洗和给一些人恢复名誉,同时也迎来了与过去极其相似的新兴海洋派思想的发展。
第466章龙的航行
           “******”被逮捕后的五年中,中国的海上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新兴海洋派思想的倡导者企图控制和扩大中国的能源范围,中国加快了在沿海和海外的活动步伐。到目前为止,中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有些成就突出地表明了中国的新领导人重视将国家引向海洋发展的道路。
成就
外交政策方面
1978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对外关系上发生的一系列戏剧性变化的第一个。两年之后,中国终止了1950年与苏联签订的友好条约,并且不打算再与对方重新签订。1981年6月,英国同意向中国出售武器。这些事件导致东亚地区的力量对比出现很大的变化,使得苏联处于不利地位。
向海洋发展的中国显然引起莫斯科的警惕,苏联把中国这个邻国看作是对它的第二威胁:把中国与欧洲国家同等看待(显然美国是第一威胁)。苏联对中国海军的迅速发展及其潜在的远洋作战能力越来越感到担忧。苏联认为,中国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因此企图采用遏制和孤立的办法来对付中国。苏联的主要策略之一就是加强大平洋舰队的实力,并在南中国海显示海上力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放弃对台湾的领土要求和武力收复台湾的权利的情况下,东亚地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古老的“大一统”问题仍然是北京领导人一直关心的事情。因为只要该岛保持着独立,大陆政府就会被它的人民看成一个无力统—全国的软弱无能的政府。然而,中国新的海上盟国(日本和美国)都不希望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这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岛屿的控制。
贸易方面
中国重新对海洋事业的重视带来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其中最有意义的一个变化是,他们取消了苏联的经济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有浓厚资本主义性质的体制。例如,中国于1980年参加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81年,中国以发展中的国家中最高份额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了将近10亿美元的货款。中国的其它一些与贸易有更直接关系的变化是:
1.1981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远洋船队已能够承担70%贸易货物的运输任务。这同1970年时的情况相比,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1970年中国实际上没有什么海运能力。1978年,中国商船队的吨位量就跃居世界第10位。
2.中国的许多港口经过了现代化改造,建立了130个深水泊位,并使用了集装箱运输。中国计划到1985年拥有70万个标准箱(香港在1980年则拥有130万个标准箱)。
3.在广东和福建省,中国建立了特别行政区,特区行政当局不经北京批准,就可以竞相吸引外国投资。
4.1980年,中国船舶公司开始承接外国的订贷,到l981年初,外国订购的万吨级船只的数量已达到了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