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芝麻官悟语 >

第33章

芝麻官悟语-第33章

小说: 芝麻官悟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该退不能进(1)

当你觉得前进艰难,应该退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客观,顺势而退。要知道,该退的时候,主观不想退,客观也在退,这种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其迟退,不如早退。迟退不仅被动,而且损失更大。对于这种暂时的退,人们往往不理解,会引起各种议论,甚至会引来各种阻力和压力。但为了大局,为了未来发展,领导者需要一种勇退的胆略,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或者准备冒一定风险。

○进为趋势○以退为进○进退有度进为趋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李白的诗句道出了黄河之水奔流向前、一去不回的澎湃气势。我们不难发现,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和东去的黄河水一样不断向前发展。生物界中的微生物、植物、动物也是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进化,达尔文的《进化论》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同样,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演变。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到共产主义社会。尽管在某些地区、某些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些暂时的倒退,但这个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前进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然而,却常常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在中国历史上,袁世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辛亥革命后,他企图复辟帝制,把中国再次带回到黑暗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去。当时的中国,民主和科学是大势所趋,逆历史潮流者必然自取灭亡。袁世凯的皇帝梦仅做了短短83天,就被汹涌的民主大潮淹没了。不进则退。清朝从1644年到1911年共延续了268年。从17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末是史称的“康乾盛世”。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而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却看不到身外这个世界的变化,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大大地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沉痛的教训是刻骨铭心的。它告诉我们,不思进取,停滞不前,必然倒退。进就要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当今世界,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各国、各地区、各大企业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都在千方百计掌握最新的信息和技术,以赶上时代的步伐,争取领先一步。春兰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空调器生产厂家,拥有全国最好的摩托车生产线,也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大型企业。春兰占有这些全国之“最”,已有十多年了,春兰没有停滞不前,相反却仍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发展。究其原因,是“思进”的新思路带来的结果。这些新思路有:勇于竞争的“锅碗论”,市场不是等来的而是抢来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箍桶论”,永不停止的攀登;追求最高效率的“扁平论”,让梦想尽快变为现实;全方位提高素质的“复合论”,现代企业家要不懈追求,丰富自己。现在,春兰已成为一个集电器、机械、电子为一体,拥有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的大型产业化集团。

以退为进驾驶员都知道,汽车爬大坡,四档再加油是冲不上去的,如退到三档或二档加油就上去了,事情往往是这样,退一进二,退是为了进。上学退级是为了巩固知识,再进年级;打仗撤退是为了避敌蓄势,再次进击。人们都知道,重拳出击必须首先把拳头收回来。这看起来是退,但实际上是出击的必要准备,而且退回来的拳头再打出去才更有力。无数事实证明,以退为进,并非下策。历史上,俄国为避免决战,执行退却战略,战胜了威震一时的拿破仑。1812年,拿破仑以50万大军进攻俄国。当时,俄军只有20万人左右。为了避免不利于自己的决战,俄军实施了战略退却,甚至放弃和焚毁了莫斯科。拿破仑军队在深入俄国国土后,遭到了俄国军民的坚决反抗,陷入了饥寒交迫之中,后路被切断,面临被包围的绝境,最后不得不从莫斯科全线撤退。此时俄军乘势反攻,雄霸一时的拿破仑军队遭到重挫,仅有二万余人逃离俄境。这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以退为进、退而取胜的著名战役。战役之初,俄军面临的问题是:敌强我弱,对方来势凶猛,是全线压进,拼个你死我活,还是暂避锋芒,蓄势待发?俄国人选择了后者。于是,一次战略性的退却把法国军队拖入了泥潭。古人云:“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就是说,再强的弓箭也有射到尽头的时候,到那时即使是薄薄的丝绢它也穿不透了。拿破仑的军队被拖得精疲力竭时,俄军发起反攻,一举击败了强大的法国军队。可见,当时的退却是多么必要!进一步未必宽,退一步未必窄。在进与退的选择上,靠得是当事者的智慧和胆略。我们在事业上也常常遇到暂时解决不了的困难,这时候,适当地退一步,或者干脆退出来,另辟蹊径,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政策。当初有的人认识不了,说什么“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但事实表明,这一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和改革,大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学大寨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战天斗地,白天一把锁,晚上一盏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二分地里闹革命”,但农村依然很穷。吃的是玉米面,穿的是“的确良”,新房盖不起,家电谈不上。原因很简单,就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群众没有积极性。当时人们传着一段顺口溜:“头遍敲钟拉着灯,二遍敲钟把裤子来蹬,三遍敲钟慢悠悠才出了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首先改革,农民有了自主权。自己的地自己种,想种什么种什么,粮食想卖多少卖多少;想种地就种地,想做工就做工。农村经济搞活了,“资本主义尾巴”不割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逐步走向了富裕。一个土地承包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10亿农民的吃饭问题。这就是伟大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大胆改革,退一进二,以退为进带来的结果。

该退不能进(2)

当我们在前进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审时度势,冷静思考,客观分析,果断决策。当你觉得前进艰难,应该退一退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客观,顺势而退。要知道,该退的时候,主观不想退,客观实际上也在退,这种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其迟退,不如及早主动退。迟退不仅被动,而且造成的损失更大。主动后退,是退一进二的战略调整。对于这种暂时的退,人们往往不理解,而且会引起各种议论,会引来方方面面的阻力和压力。但为了大局,为了未来发展,领导者需要有一种勇退胆略,需要承担一定责任,甚至准备冒一定风险。当退到一定程度,又发展到快速前进的时候,人们才能正确评价当初勇退的价值。

进退有度进和退是辩证的统一体。进是绝对的,退是相对的。我们既反对那种“有进无退”的冒进主义,又反对那种“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那么,究竟进什么、退什么,何时进、何时退,进多少、退多少,这其间就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

汉高祖刘邦在进退问题上就很有点招数。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他与项羽等合力攻秦,并相约先入关者为王。他先采取进的战略抢先一步入关,从“道义”与“名分”上首先占了上风;但刘邦当时的力量无法与项羽相比,故又不得不采取退的办法,率张良、陈平、樊哙等人亲赴“鸿门宴”,虽委曲求全,但他争取到了喘息之机;待他日后强大,便又摆出咄咄逼人的进攻之势,迫使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从而建立了刘汉江山。有进有退,也是经济发展的一大方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就是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的。针对国有经济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情况,对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进行国家控制,而对其它竞争性的行业和领域则放开放活,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这样,一进一退,国有经济战线虽然有所收缩,但其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事物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调整的过程就是进与退的过程。八十年代我们发展乡镇企业,劲头很足,摊子铺的很大,可以说是异军突起,日新月异,农村形势一派繁荣。但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乡镇企业产权不清、机制不活的劣势逐步显现,其活力也日趋减弱。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来说,就有一个调整的问题。要调整就是改制,由集体形式改为股份制或私营企业,这一改,实际上就是暂时退一步。但这一步退大多数人接收不了,旧体制的惯性仍在束缚着人们的手脚。由于一些地方进退不能很好地把握,乡镇企业在九十年代近十年间徘徊不前,大大地失去了发展机遇。等到大多数企业萎缩,甚至有些企业快要倒闭的时候,人们才开始觉醒,才下决心走改制的路子。改制后的乡镇企业进入21世纪初重新焕发了生机,才又走上了新一轮发展的快车道。实践证明,该进不进是愚者,同样,该退不退是傻瓜。进退适时,进退有度,才是聪明的领导。进与退,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伴而行,互为因果。我们应努力把握事物的进退规律,并能够自觉运用它。该进时不盲目退却,该退时不盲目冒进,尤其要学会以退为进的策略,做到动静有度,进退自如。

从“新陈代谢”谈干部能下机制(1)

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有干的,有混的。问题在于干的和混的结果差不多。要想让混日子的干部混不下去,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部能下机制。

○“新陈代谢”与干部能下机制

○“重茬庄稼不长”与干部交流

○“伯乐相马”与用人原则

“新陈代谢”与干部能下机制

新陈代谢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具体讲就是生物体经常不断地从外界取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并使这些物质变成生物本身的物质,同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这种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叫做新陈代谢,简称代谢。有生命就有代谢,蚯蚓的“吐故纳新”,蛇蝎的“脱胎换骨”,人的“吃喝拉撒”,都是新陈代谢的生理表现。正是这一生理机制的正常运转,才使生物体得以生息繁衍。代谢机制一旦出了问题,生命便濒临死亡。

新生物代替旧生物,是生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干部人事制度也存在新陈代谢问题。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人新人换旧人,干部队伍吐故纳新、能上能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扩大民主,引入竞争,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有效途径,逐步拓宽了领导干部“能上”的渠道。但干部“能下”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胜任的干部下不去,不称职的干部降不了,实在差劲的也只是换换位子。“平者下、庸者让”仍然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而未真正落到实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干部不流动,只能是死水一潭,工作必然无生机无活力无起色。

那么,如何建立起领导干部“能下”机制呢?根据一些地方的探索,可以归纳为以下途径:一是一把手组阁制度。上级党委只委任一把手,班子副职由一把手进行组阁,任期同样也是五年,完成任期目标任务继续连任,完不成任期目标任务一同免职。在组阁中,德才兼备的干部都有人抢着启用,而素质比较差的干部在组阁中会自然淘汰。二是竞选制度。党代会、人代会选举要实行竞选,竞选可采取等额竞选和差额竞选。差额竞选比例要大,而且竞选不能受任何权力影响和人为干扰。这样通过竞选,相对差的就会自然落选。三是实行末位淘汰制度。严格考核,充分发扬民主,设立秘密写票处,搞好“三评”,即上级领导评,同级部门互相评,基层单位、群众和服务对象评。党组织依据公正、客观的综合测评结果,对末位者“摘帽子”,给予降职、免职和责令辞职等组织处理。四是实行待岗制度。对不胜任岗位要求、群众意见大、又一时难以安排合适岗位的干部,免去现职,实行待岗。五是实行严格的任期制度。明确规定党政领导的职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