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二流 >

第84章

二流-第84章

小说: 二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挨着去打。村民们地积极性很高,这也不需要村部操心了,出工都由村民们自己解决。
    挖土坯路继续进行、快速推进,估计到二月份过年之前,路便会挖到鬼门坡的位置。如果进度快一点,甚至会沿着鬼门坡转折向下也说不定。刘越能一直在那边负责着,他地确是个能人,时间和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一边要指挥挖路,一边要回家干活,两头都不耽误。
    刘越深则负责秋季菜的收购和运输,賖帐拿母藤地消息越传越远,三道坡上的红岩村、大石村都听说了,每逢赶集日的前一天,就跑到高原村问二流要藤子,得到的欢天喜地地回去把秋季菜收了,种上母藤。没得到的只能等着下一个赶集日了。
    秋季菜源源不断地送到流家来,刘越深过了秤给了钱,等第二天一大早,赶紧运到镇上去,给刘海拉过去。刘越深算了算,按现在的收购速度,这以箩卜和白菜为主的秋季菜,大概能收两百万斤左右。在赚钱效应的带动下,三个村好多村民这一季秋季菜都多种了许多。
    这秋季菜适储存,刘海并不怎么担心。肖天宇与他搭上了线,负责给他销一半的秋季菜,虽然每斤的利润要薄一些,但资本流动的越快,赚的钱就越多,这个道理刘海心里是清楚明白的。
    由于肖天宇严格按照既卖菜又传的约定操作。如今,“高原红”在全市的名气已经打响了。“好菜就数高原红”,这句话已经深入到全市居民的心中。
    秋季菜收购结束以后,海算了算,这秋季平均每斤赚三角钱,两百万斤就赚了六十万,当然大部分都是协会的,他只能从中赚到二十万。估计肖天宇那家果蔬专场店,也能赚到二三十万。刘海把肖天宇的利润估算出来,便吓了一跳,如果这些钱都是自己赚的,那该多好?刘海计划着多开几家高原~专场店,争取把店子开到市上和其他区县去,覆盖全市。于是,刘海开始组织人手进行市场调研。
    这段时,二流也忙。
    刘越清病情虽然稳定下来,但这长期治疗,每周二流都要去给他调理一次。
    在村部、秋季菜的收购、修路等事情中,二流脱出了手,大胆放权,只抓大事。这样,二流才腾出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但是,他心里老是牵挂着修路的进展情况,一有时间便跑到工地上去干活,与村民们一道,脸朝黄土背朝天,一锄一铲修路忙。村民们对这个能够与他们一起吃苦挖路的村主任,也极其的佩服。
    每到晚上的时候,二流还得用异能滋养秋季菜,让菜品变得更好,滋养地里的红薯藤子,让藤子生长得更快。
    高原村地处南方,夏天的时间特别长,冬天总是珊珊来迟,要新历元月底的时候,几场小雨落下来,天气才越落越冷,这才能感受到冬天的寒意。冬天持续的时间也很短,到三月份的时候,冬天匆匆的脚步便离开了。
    这几天,天上一直下着毛毛细雨,把路面淋得溜滑溜滑的,由于二流在挖路时,事先就挖了排水沟,并不影响修路的进度,但还是给修路还来了一些麻烦,但这些麻烦,也被勤劳智慧的高原村民克服了。
    每到细雨落下来的时候,一些村民们就背上背兜,拿起小刀儿,开始进山,去采伐冬笋。
    在竹叶之下,一个个冬笋长成熟了,藏在竹叶里,等民们去发现。
    有二流在家里顶着,他爷除了一些常规性的农活外,基本没其事做。看着天上开始下毛毛雨了,他便准备了工具,进山采冬笋去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正文 第131章 冬笋
     更新时间:2009…10…27 7:47:25 本章字数:3559
    哗”,竹叶随着一根竹棍子的划动,被刮到一边。土里,一个个黄色毛茸茸的小尖尖笋子便露出了头。二流他爷把一把刀往泥土里一扎,再一撬,一个笋子宝宝便被撬了出来。
    看着笋子,二流他爷高兴地笑了,把笋子提起来,往背后轻轻一扔。力道掌握得恰到好处,笋子刚好飞落到二流他爷的背兜里。“啪”的一声闷响,笋子便顺顺当当地装下了。
    撬了四十年冬笋,他爷可谓是得心应手,哪个地方有冬笋?他的一双慧眼一眼便能瞧出个大概。
    前面一人转过头来看到他爷,停下了手里撬冬笋的动作,向二流他爷走了过来,边走边说:“叔,姜还是老的辣,这些地方我都搜过了,没搜到笋子,居然还是逃不过你的法眼,这几个冬笋被你老给撬起来了。”
    “呵呵。”他爷得意地笑了笑,说:“越干,你咋也来撬冬笋了?今年撬笋子的人好像少了不少,往年间这山林里到处都可以看到二三个人影。我撬这半天,才看到你一个人。”
    “是啊。”刘越干跟流他爷一路,说:“这要托你家二流的福,夏季菜、秋季菜还有红薯,大家都挣了不少钱,觉得没必要到林子里来受冷讨生活。我家玉庆(庆嫂子)想吃冬笋了,这才来山林子里转转。你看,不大一会儿功夫,我就撬了半背。比往年要好撬得多。”
    他爷道:“是啊。我这也是闲没事干,撬点冬笋回去烤点干笋子,留着明年吃。”
    他爷和刘越一边走一边聊,看到有冬笋的地方,他爷便停下来,棍子一扫,刘越干就开始撬,撬出来的冬笋一人一半。他爷有眼光,省却了出苦力,刘越干肯出苦力,跟着他爷撬得多。二人倒是一对好搭档。
    小半天不到,两人的背兜都装满刘越干和他爷便往回家赶,刘越干问:“叔,我背兜里这么多的笋子吃也吃不完,这东西你家二流收不?”
    “我也不知道。”他爷说道:“不,你到我家去,问问二流。”
    到了家里。刘:=干到二流问他收不收笋子。二流拿起手机。给刘海打了电话。问了问市场行情。说:。刚挖起来地笋子两块钱一斤。”
    刘越干一听。乐了。把多余地笋子过说:“往年地时候都是一块二三一斤。今年就两块了。这个活路干得。回头我再去撬几背来。一天赚一两百块。比我种地还强。”
    两块钱一斤地笋子。这个价格迅遍了高原村。山林子里撬笋子地人渐渐多了起来。除了少数对钱比看重地年轻人以外。多是那些五保户、困难户和妇女。这活路轻巧。又赚钱多。种田比较厉害地那些人才懒得去与他们争。今年他们已经赚得够多地了。马上要过年了。得给这些人留点过年钱。
    这些笋子。二流并没有用异能滋养。保持山里地原滋原味更加重要。
    没过几天。二流就收到了将近两万斤地竹笋。刘海让他别忙着担下山。加工以后再下山。既轻巧。利润又高。等二流收地笋子到了五万斤地时候。刘海介绍了个懂得烤笋子技术地人上高原村来。
    如果是一二十斤。二流家直接把笋子剥了。放到炭火上一烤就成。如果要大规模地烤。还真得用到懂行地人。
    懂行地人名叫徐夫子,与凡夫子只差一个姓。
    徐夫子就是不一样,用泥土和砖在二流的院坝边做了个大烤炉。二流开了工钱组织人手把笋子的皮剥了,划成两半,放到大烤炉里,再用炭火烤。他爷烧得炭就起作用了,这时放到烤箱下生起火,明亮而稳定的火光便透进烤箱之中,把里面的笋子的水气逐渐蒸发了出来。
    徐夫子问二流:“要放硫磺不?放了硫磺以后,笋子烤出来颜色漂亮,白白净净地,卖相好,保存的时间还长,大多数做干笋子地都是这样做的。不放硫,颜色就是黄翻翻地,不大好看,还容易变质,放不到~;秋天。但是,硫带有毒素,会损伤人的身体,不会毒死人。”
    “不行。”对这种损人地事情,二流坚决否定:“我们赚的是正明光大的钱,卖相不好说不好,卖不出去我留着自己吃。”
    懂行人皱着眉头道:“我去看过你们的林子,这片大的林出产二十万斤冬笋应该没问题,一斤两块钱,就是四十万。十斤剥了皮烤出来只能出四斤干笋子,全部烤完就是八万斤
    外面批发价十二块一斤,零售价十五块一斤,如果没你全部吃得完?”
    “你说什么?”二流听到这几句话,心里面就算了起来,八万斤笋子全部零售出去就是一百二十万,比收购价涨了两倍,即使批发出去出能收回将近百万,利润涨了一倍半。这么高的利润,他还真没想到。
    懂行人以为二流没听清楚,又重复了一遍。
    二流道:“我不是说这个,我是说这些笋子赚的钱真的可以翻两倍?”
    “那是当然。”懂行人道:“只要找准了市场,不管什么农产品,只要一加工,就是大利润啊。这你都没搞清楚,就开始收笋子,你的胆子还真不小。不过,你的运气不错。有时候赚钱靠的就是胆子和运气。”
    “不管什么农产,只要一加工,就是大利润啊。”二流反复地念着这句话。以前卖红薯的时候他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一斤红薯批发只能卖一块钱,如果烤来卖,这一个小小的加工,一斤红薯就能卖到两块钱。这笋子,烤了之后做成干笋子卖出去,利润要翻将近两倍。
    “还真是大利润啊。怪不得村富不起来,并不是搞农业就不赚钱,而是农业的利润大都体现在销售和加工的环节,农民只能得到一些生产的利润。让农民搞销售,或许能够带动起来,搞加工,哪个农民有这个胆量?”一窍通百窍通,二流突然想到了这其中的关键环节,叹道:“看来,得在农产品加工上多下点功夫。”
    想通了其中窍,二流对前来交笋子的村民说:“笋子从现在起提价了,三块钱一斤。”村民们一听,顿时齐声称好。三块钱一斤,这可是自阿南镇有人收笋子以来,从来没人出过的最高价。
    前几天卖了笋子的,听到笋子涨:了,直叹自己倒霉。而这突然间的提价,把乡亲们对挖笋子的兴趣都提起来了,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青的,纷纷走进山林,基本上把林子里的冬笋淘了个干净。果然不出那个懂行的人所料,一共收了二十来万斤笋子。
    随之而来的,一些有眼的村民开始走到附近其他村有楠绣林的收购冬笋。
    懂行的听到提价,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想道:“这人还真是大方,别人听说能赚大钱,都是捂在心说,而他生害怕自己赚多了。
    但是,跟着这种大方的人干活,自己工钱应该不会吃亏。”
    他还道,他已~在了一道巨大的机遇面前。
    看着烤炉里的笋子,二流在心里算计开了,高原村临近的竹林一年可以出产二十万斤冬笋,阿南镇和附近的几个镇象这样规模的竹林还有好几片,一年出产的笋子不下一百万斤,如果全部收购来烤,那利润是相当可观的。以前阿南镇的大部分笋子都被铲铲(农村经纪人)以一块二、三的价格收走了,卖到县城里交了货最多只能卖两块一、二,现在他把价钱提高到三块一斤,就是要这些铲铲把笋子收到高原村来。
    看着这些山货被别人把钱赚走了,二流觉得很心痛。二流想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钱赚到自己手里,便可以多硬化一段公路,多修一处农业设了。
    “徐夫子,你说我办一个专门烤冬笋的农产品加工厂,怎么样?”二流问道。
    徐夫子拿出支烟抽了,说:“这个就是你老板考虑的事情了,我只管做工得工钱。”
    二流已经没有心思再收笋子了,把刘越深叫过来帮他收。自己却在院坝边考虑起办加工厂的问题来,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完善,看来得召集协会的理事们商量一下这个问题,然后找董镇把这件事情说一说,看能不能想到什么办法。
    心中有了主意,二流也安定了下来。一眼看到院坝边堆着的剥下来的笋壳,问徐夫子:“以前,你帮别人烤时候,这些垃圾是怎么处理的?”
    徐夫子说:“以前的时候,倒在哪个垃圾场就了事。不过,这东西还真的要尽快处理,隔十来天,这些笋壳就会腐烂、发臭,深埋在地下都能闻到臭味,那臭味一般人是受不了的。你这是山顶上,又没有垃圾场,还真不好办?”
    二流看着成堆的笋壳,发起愁来。如果因为发展而致环境污染,他可就是千古罪人啊。(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idian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正文 第132章 循环农业(补更)
     更新时间:2009…10…27 7:47:27 本章字数:3579
    写到邓羽君那一节之后,离流有点卡文,因此欠的得及补,今天补上。  首发)
    二流正在为笋壳如何处理发愁,这时,刘越能到了二流的院坝里,说:“二流,什么时候安排我家也打一口沼气池啊?”
    沼气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