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帝国崛起 >

第4章

帝国崛起-第4章

小说: 帝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凝聚民族之魂,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巨大动力,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走向繁荣富强的里程碑。政治清明,经济腾飞,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国防强大,中华崛起指日可待!
  《帝国的崛起——中国20王朝崛起真相解密》一书,解析了我国古代20个王朝崛起的历程,叙述和分析了中国几千年来王朝兴起的深层原因以及统治者个人的素质对王朝兴衰的潜在影响,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旁征博引;对重大历史事件有关问题的判断和评价,也持论公正,不无道理。对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进行反思,目的在于培养中国人持久的爱国心和强国意识。因为只有爱国之心才有历史的归属感,文化的归属感。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历史与自己无关。柯林武德说:“历史就是思想史,史学所要发见的对象,并不是单纯的时间,而是其中所表现的思想。”对于历史的永恒期待和对未来光荣与梦想的追求,是提高我们基本史学素养的动力与途径,也是建构文明与道德的基石。遥远的文明是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为了传递这种温暖,我们需要一个好的历史读本,来大力提倡一种生活化的历史阅读和历史阅读的生活化。
  与杨府先生结缘是因为几年前《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的编纂,在交往中了解到他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学者型作家,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特别是宫廷史情有独钟。杨先生既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又有丰厚的历史积累,他很注意文章的布局谋篇,对多种资料的选择和剪裁匠心独运,或文或史,不拘形式。《帝国的崛起——中国20王朝崛起真相解密》一书,可以看作是《天朝落日》一书的延伸阅读。全书语言优美流畅,富有激情,相信热爱文史的读者一定会从中有不少启迪和收获的。
  (彭勇 历史学博士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天朝落日》主编)
  

圣贤时代

  黄帝以后,在我国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他们就是尧、舜、禹。尧部落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水流域;舜部落居于今河南北部和中部;禹的先代,最早居于河套一带,禹时迁徙到今河南西部。据历史记载,尧又称陶唐氏,故称唐尧,舜是有虞氏的成员,故称虞舜,禹是夏后氏人,称为夏禹。陶唐、有虞、夏后都是他们氏族或部落的名称。
  尧、舜、禹时代,中华文明进一步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帝尧时代,社会秩序井然,农、工、牧以及法律、音乐、教育等,都已有专门的管理者了,这些人都是所属行业的专家。比如后稷,是尧的农师,“播时百谷”,教给人民耕作方法,“民皆法则之,天下得其利”。后稷因之被后人尊为“农神”。尧的乐官叫做夔,史载只有一只脚,但却是音乐天才,能仿效山川溪谷的声音,据此创作了一支乐曲《大章》。人们听了这乐曲,浮躁的心都会平和下来,减少了许多无谓争端。《大章》也就成了我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首乐曲了。
  因为尧、舜、禹的品德好,原始社会出现了少有的安宁和太平景象。后人追述那时的世道说:“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而尧、舜、禹最为人们所羡称的事迹,就是“禅让”,即主动把帝位让给贤德之人。这实际上是原始社会的一种部落首领的民主选举制度。
  关于“禅让”的具体过程,我国当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有一段扼要的叙述:
  据说,尧在帝位,咨询四岳,四岳推举虞舜做继位人,并且让舜摄位行政,代替他行使管理“天下”的职责。尧帝死后,舜为了让尧帝的儿子丹朱继位,就主动离开都城,回避到南河之南。但是,无论是朝拜天子的诸侯,还是诉讼的诸侯,都不去见丹朱而去见舜,就连讴歌者也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说“这是天意”,于是继承了帝位。舜在位时,也照样咨询众人,选出治水有功的禹来摄行政事。舜死,禹继位。禹在位时,依据氏族传统,众举皋陶做继位人。皋陶死,又举皋陶子伯益做继位人。但禹死后,子启夺伯益位而自立,“禅让”制度从此废弃。
  “禅让”的故事,最早出自《尚书?尧典》篇,它客观地反映了尧舜时代部落联盟民主制的良好的政治风尚。多数史家们认为,“禅让”是周朝史官掇拾传闻,组成有系统的记录,是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史实。考诸后来进入中原的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如鲜卑、契丹、女真等族史实,在部落联盟时期,推行的无不是这种制度。
  尧舜禹禅让的事,遂成为后世儒家着意美化的最高道德风范。
  据《韩非子》等先秦典籍记载,在舜时,国家雏形已经出现,舜把所管辖范围按地区划分12个州牧进行管理,打破了以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每州的首领称为牧。同时,舜还在联盟中央设“九官”,向黎民百姓征收贡赋。且在尧时刑法的基础上,宣布了五种刑法,即墨(脸刺字)、劓(割鼻)、剩(残足)、宫(阉割)、大辟(杀头),还规定可以酌情赦免,用鞭打或金钱代替。这一切,无不标志着国家雏形已经出现,中原各部落已先后进入了阶级社会。
  禹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圣贤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禹的时代比舜更前进了一步,饮食器不仅外面涂漆,里面还涂了红。禹十分重视祭祀鬼神,对于祭扫时穿的礼服礼冠很是讲究,与一般居民有较大区别,已显示出高低贵贱之分。“大禹治水”的成功,更使黄河中下游一带形成了一个先进的经济共同体的雏形。
  在尧舜禹时期,黄河流域已基本形成了以黄帝族、炎帝族为主,以东夷族为辅的部落大联盟。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三位古帝还曾多次与南方的九黎三苗族发生战争。
  

大禹治水

  许多古老民族都有着相同的传说,即远古曾发生过一次大洪水。但惟独在中国神话里,大禹把洪水治得“地平天成”了。这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就是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意义。关于大禹治水的功绩,无论史书还是民间都有大量的记载和传说。远在春秋时,人们就感慨说,如果没有大禹治水,我们早成鱼鳖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吟道:“洪水茫茫,禹敷土下方。”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也赞美说:“禹平水土,主名山川”。铜器铭文里更是肯定禹是平水土、定九州的人。足见大禹治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悠久很普遍的神话传说。
  传说上古时代,天地茫茫,洪水肆虐,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原始居民的哭声惊扰着尧帝那颗仁慈的心,尧帝日夜忧惧。四方的部落首领们,一致向尧推荐鲧去治水。
  鲧是有崇氏部落的首领,古书上记载鲧号“崇伯”,住在嵩山,即现在的河南登封市境内。鲧在建筑方面有才能,他受命治理水患,使用堵塞河道、修筑堤防的办法治水,想把洪水围起来。结果警讯不断传来,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鲧疲于奔命,穷于应付,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尧帝大怒,命炎帝之后、刑官祝融“殛之于羽山(今山东蓬莱东南)”,即在羽山这个地方把鲧给斩首了。鲧壮志未酬,冤气郁结,尸体三年不腐,三年不烂。更离奇的是,鲧的尸体里还孕育成熟出一个新的生命,这就是禹。就在禹出生的那一天,天上的月老带着石刀,替鲧剖腹生子。“鲧腹开,虬龙现”。按中国的上古星相观而言,禹是上应天命而生,因此生而不凡,所以才建立了后来彪炳史册的盖世功业。
  鲧可说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剖腹产子的第一人。
  鲧死后,共工(指以共工氏部落牵头)接着治水,也不合尧帝之意。便命舜到各地考察洪水,舜与禹不期而遇,交谈之下,感到禹是个人才,治水理念与自己多有契合,于是向尧举荐了禹。
  夏禹,姒姓,名文命。国号夏后氏,是上古五帝之一颛顼之孙。另据史载,崇伯鲧之妻有莘氏女修己因梦里吃了苡仁(薏米)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姒为姓(古汉语中“苡”、“姒”音近)。由此可见有崇氏部落是以苡草为氏族图腾的,这也反映了有崇氏部落是华夏民族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种族。
  大禹接受任务以后,首先联合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讨论抗洪救灾的办法。他检讨鲧失败的原因,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摒弃筑堤截堵的办法,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顺天地自然之势,高的培土筑堤,低的疏浚成河。但要开山凿渠,疏导洪水,不熟悉地形地貌是不行的。于是,大禹召集诸侯百官分治九州土地,亲自带领有崇氏部落的人,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河源的流向和寻找可以泄洪的地方。然后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淮南子?原道训》记载:“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说他以水为师,就是说他善于总结水流运动的规律,然后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态势,因势利导地治理洪水。他先从黄河中段冀州开始(黄河泛滥的枢纽地带),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凿龙门、辟伊阙、疏九河……,将黄河下游的河道分辟为九股,散其水势,一步步向东方的兖州、青州、徐州、南方的豫州、荆州、大越疏导,使肆虐的洪水驯服地流入大海。
  《韩非子?五蠹》记述大禹“手执耒耜,以民为先”。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劳动,躯体干枯,脸庞黧黑。腿上的毛磨光了,两股也生茧了。
  老百姓见了无不心痛流泪。
  正是由于大禹身体力行,治水有方,为群众做出了榜样。经过13年的整治之后,最终制服了洪水。“水由地中行,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于是,原始居民纷纷从苦寒的高地上下来,回到温暖的平原上。禹又带领人民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南北的中原大地上开垦出了许多良田沃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孔子曾颂扬大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发展农耕,大哉,斯人!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了天下,根据不同的水系,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按地域实行统治,进行管理,所谓“茫茫禹迹,划为九州”。后来,九州就泛指中国。与此同时,他也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因为道路畅通无阻,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通过水路和旱路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
   。 想看书来

玄圭赐禹

  由于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
  天子的声威教化甚至达到了荒漠的边陲。
  于是帝舜召集各部落酋长举行隆重的祭祀,在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治水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今河南登封县)为其封国。
  帝舜在位33年后,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让他作为帝位的继承人。又17年,舜在南巡中逝世。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传统的禅让制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自己躲避到阳城。但“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记?夏本纪》)。禹于是再即天子位。南面接受天下诸侯的朝拜,在嵩山阳城(河南登封县郜成镇)建都,国号为夏后。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大禹建立夏后政权后,追封先代遗民,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日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
  禹帝立为天子后,举用皋陶为帝位继承人,把他推荐给上天,并把国政授给他,但是皋陶没有继任就死了。禹把皋陶的后代有的封在英、六两地,有的封在许地。后来又举用了益,把国政授给他。
   。 想看书来

禹铸九鼎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到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在那里大会天下诸侯,献上玉帛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为纪念这次盛会,“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班固《汉书?郊祀志》)。即接受九州牧守所贡的青铜,铸造九鼎。事先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然后分别刻于鼎身。
  九鼎的铸造,历来有多种传说。最先泰帝(太昊)制一神鼎,取一统之义;黄帝作宝鼎三,象征天地人;而禹铸九鼎,划“九州”,是禹作为天下共主、确立政权的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