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帝国崛起 >

第3章

帝国崛起-第3章

小说: 帝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序:在千年的永恒与辉煌背后(3)
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是继汉高祖刘邦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位平民出身的皇帝,在建国之初,他采取了一系列恢复与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景象。洪武中期,有一首流传于江西的民谣,描述当时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景象说:“山市晴,山鸟鸣,商旅行,农夫耕,老瓦盆中洌酒盈,呼嚣隳突不闻声。”清康熙帝说:“朕观明史洪武、永乐所行之事,远迈前王”,并为明孝陵题词曰:“治隆唐宋”。正是由于明太祖的努力,经过成祖和仁宣二帝的努力,弼成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太平盛世。
  康熙皇帝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他奖励垦荒,宣布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他巩固和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在统一中国的进程中表现出的雄才大略,与汉武帝、唐太宗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康熙为清王朝的统治和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时代巨变,遍地枭雄。在无数英雄崛起的身影背后,造就了盛世中国,大汉、盛唐和大元,开放的明朝和广袤的大清所体现的坚毅与详和,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由弱到强的历史,是一部在变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的历史。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总是能在挑战极限的过程中,站在前人智慧的肩膀上,突破时空的局限,在前朝的废墟上,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帝国,而帝国的基础则是民心所向。中国历来的民心,又都是以国家的大一统为最终旨归。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因此无不以统一为己任。
  二  天下一统
  中国的历史,分分合合,天下一统始终是发展的主旋律。这是由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决定的,它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政治关怀。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以儒学为主旨构筑的,而“大一统”思想就是其核心之一。先秦以来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崇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先进社会思想,它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国人对中国历史和国家前途的思维模式,也是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解决天下问题的崇高政治理想。
  历代有作为的君臣士夫,都把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奠定中国文化千年根基的、先秦时期的三个大儒孔子、孟子、荀子,都是极力倡导“大一统”思想的先驱。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了实现天下一统的“王道秩序”,他不辞辛劳,奔走于各国,虽“岌岌如丧家之犬”,四处碰壁,其犹未悔。大致形成于孔子同时期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把春秋时期广泛流传的、针贬幽王之后的乱世、呼唤统一的诗歌《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收入其中,以寄托人们的家国理想。孟子则在自己的著作中直抒胸臆:“天下恶乎定?定于一!”反应当时人民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孟子成为孔子之后儒家大一统思想的代言人,使之成为一代显学。荀子更是倡导“一统”思想,他说:“四海之内若一家”,“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这些圣贤先哲都把追求天下一统作为自己实现天下大同理想的政治基础。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序:在千年的永恒与辉煌背后(4)
汉武帝明确提出以儒治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从此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两千年传统社会主导性统治思想,民间的意识被统一到儒学上来,儒学是社会伦理的不二标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自然,孔子首创的“大一统”思想,便浸润而为汉民族文化血脉中最澎湃的涛声了。它不仅深刻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也推动着中国历史的波浪式发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遂成为历代中国人最珍视的格言和国难当头时的怒吼与最慷慨悲歌的誓词了。
  历史上的仁人志士,都把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鞠躬尽瘁,马革裹尸。特别是在国家被欺辱和长久分裂之后,这种“大一统”的理想尤为激昂,对国家政治命运的关心尤为强烈,对寻求国家兴旺发达的途径尤为执著。
  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先秦时代起,虽然“大一统”的概念就基本确定,但其内容不单单是实现国家的统一问题,还包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等诸多方面。
  因此,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往往以其在祖国统一过程中的作用来作为最高的评判标准。
  抗击匈奴的霍去病,一生四战匈奴,开拓了河西走廊,战功赫赫。虽然他一生短暂,死时年仅23岁,但他留下了激动人心的千古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至今听来,犹叫人热血沸腾。读史至此,你不能不为这位民族的精英献上最美的颂词。
  东晋的祖逖,力主北伐,收复失地,完成统一。他多次大败石勒军,尽复黄河以南全部失地。但东晋王朝的统治者司马睿和王导,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致力于调和南北士族的矛盾上。至于北伐收复失地,往往置若罔闻,为此祖逖忧愤而死。人们在为祖逖惋惜的同时,也对司马睿与王导二人嗤之以鼻。
  与此类似的是宋武帝刘裕,“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成功地阻止了北魏的扩张,夺取了北方广大地域以及长安、洛阳两大古都,统一中国的曙光马上就要出现了。但是,刘裕却没有乘胜追击,而是一心一意想着篡位。刘裕的北伐,只是为了自己代晋自立猎取声望而已。刘裕遂成为千百年以来人们所腹诽不断的人物。
  而南北朝时期有志于统一中国的前秦皇帝苻坚,虽然在淝水之战中失败,在撤军途中又被部将所杀,但作为失败的英雄依然博得后世的尊重和钦佩。其原因就在于他把追求国家的统一、结束分裂局面当作自己毕生的理想。
  其他如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这些追求“大一统”而未能成功的人,也同样得到了人们的肯定,赢得了人们的口碑。因为他们心怀“大一统”的信念,并勇敢地去实践这种理想,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或出师未捷身先死,或时不我与,最后没有成功,仍然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因为他们都曾在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尝试过、付出过。
  对完成了大一统的帝王或开疆拓土的帝王,如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文帝、唐太祖、元世祖、明成祖和清圣祖等,无不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千古英雄,史书也不吝誉词。相反,对于那些阻扰、破坏和不积极推动“大一统”步伐的人物,历史都会给予无情的鞭挞,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似乎也不能泄其愤。这方面典型的历史事例,如南宋高宗赵构与秦桧,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力主北伐、收复中原的抗金名将岳飞,阻扰国家的统一,成为千古罪人,被历史唾骂。而毕生推动统一的岳飞,因此被冠以民族英雄,受到万古敬仰;还有郑成功与郑经父子,郑成功抗清复明,顺应时势,虽败犹荣,仍被赞为民族英雄。而郑经在国家统一的大趋势下,昧于时事,企图“于版图疆域之外别立乾坤”,走分裂之路,因而成为欺祖叛国的罪人。由对郑氏父子两人的不同评价,可看清中国的“大一统”观念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民族的大义,就是称量个人道德与品格的衡器,任何人含糊不得。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在千年的永恒与辉煌背后(5)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尽管史学界对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分裂与统一的时间及其标准还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普遍的共识却是: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发展主流,即使是在割据分裂的状态下,如南北朝、宋辽金等,民心也是渴望统一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理念从来就不曾泯灭过,华夏文化认同和共主中原成为分裂时期追求大一统的不变理念。当年杨坚之所以能很快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除了他的英武、陈朝的腐败外,统一实乃大势所趋。晋朝郭璞曾经有过预言:“江东分王三百年,复与中国合”,这信念就像一股强心剂,使隋军文武,皆怀必克之信心,江河两岸,百姓翘首以待。
  这就是儒家文化的韧性和魅力,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有学者称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思想的最大遗产就是中国人崇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精神,它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亿万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基础和强国意识,它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也由此促成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散而神不散的大融合的格局与气派。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成为维系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追求大一统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向心力、聚合力不断增强的历史。尤其是在近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纽带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充分的发挥,经受住了考验。中华民族终于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以强国的姿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巨人般迈向未来的步伐赢得世界的尊敬。
  三  再铸辉煌
  大一统之后,往往伴随着盛世的出现。
  中国传统社会几个著名的盛世,如西汉的“文景之治”、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明朝的“永宣之治”和清朝的“康乾盛世”等,无一不是在版图确定的前提下出现的。因此,历史的经验表明,国家的统一是实现民族富强、经济繁荣的保障。
  传统中的盛世大多集中出现在某个统一王朝建立的初期或前期。这是因为,新王朝的建立者目睹或参与了推翻旧王朝的战争,痛感民力不可欺,民心不可违,如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和玄烨等,因此,他们在充分吸取前朝覆亡教训的基础上,及时地调整政策,革新政令,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因而使社会经济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终达于盛世。
  我们知道,所谓的“盛世”,就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那么人们为什么不把社会安定,人口众多,国富民足,经济领先于世界,文化发达的宋朝也称之为盛世呢?显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盛世还有其他的标准。中国人的盛世情怀,不但表现在文治方面,还表现在武功方面。文治武功,是盛世的双翼,缺一都会失重。宋朝富而不强,一个庞大的经济巨人,外患不除,苟且隐忍,冲淡了国人的自信与豪情。因此,也可以说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不可能出现盛世。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序:在千年的永恒与辉煌背后(6)
国泰则民安。汉朝文景二帝和隋唐时期针对边地敌对政权制定了适当的政策,明成祖六扫虏庭、郑和下南洋、平定安南之乱等,以及康乾二部在平定边地叛乱和外敌入侵方面都体现了强劲的国防实力。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尚武精神的鼓励和对武备的重视和整饬,不但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统一、边疆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也会使得国家兴盛的局面得以长久保持。
  同时,我们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盛世缔造不易,却失之简单。文景之治后,汉武帝穷兵黩武,国力渐衰,“开元盛世”之余便是“安史之乱”,“永宣之治”不过十余年后,便有“土木之变”的爆发,而清朝统治者还陶醉在康乾盛世的美梦里便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得无所适从。
  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闻战必惧,鲜有胜仗,不仅对自己的命运产生了怀疑,民族的自信心也大为受挫。近代大半个世纪里,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去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经历各种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和五四新思潮的洗礼,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五四新文化。它在唤醒民族意识的同时,也激起了潜藏已久的民族血性。如果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取得了民族独立的话,那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则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它所激发出的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民族之魂,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巨大动力,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