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医圣记 >

第6章

医圣记-第6章

小说: 医圣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他父亲,陈七是不怕的。这个家里,他唯一怕的,就是二哥和祖父。在二哥面前,他似避猫鼠儿般,恭恭敬敬,不见平的蛮横和纨绔。
    兄弟俩很快就到了松鹤堂。
    陈大老爷和陈二老爷也在。
    祖父坐在正位,表情肃穆威严,陈大老爷和陈二老爷就毕恭毕敬的。
    “祖父,父亲,二叔……”陈二和陈七进来,一一问话。
    老太爷微微抬了抬手,让兄弟俩噤声,却并没有招呼他们坐。
    兄弟俩就不敢造次,站在一旁。
    “……你接着说。”陈老太爷看了眼陈二老爷,让他继续刚刚的话题,没有理会两个孙儿。
    陈二老爷道是,又接着说起来:“……央及一再保证,说那药温和,绝不是什么虎狼之药。一味车前子,用米汤送下。米汤也是温和滋养的。老三病得急了,跟我说,他想吃央及的药。
    我想着,老三好似和央及走得挺近,他们叔侄感情好,他应该更知道央及的底细。所以,我就同意让央及用药。
    着实奇怪,那药用下去,老三的腹泻立马就止了,见效简直惊人,跟灵丹妙药一般。我想着父亲和大哥还在等消息,等老三那边睡下,就急急过来回禀了……”
    陈大老爷听完,松了口气,道:“这是老三的造化。他病了这些日子,我瞧着够悬,还以为他命数已至。如今捡回了条命,都是祖宗保佑。”
    陈老太爷却沉默一瞬。
    “这世上,可没有灵丹妙药!”陈老太爷道,“央及那小子,定然使了什么法儿。去请了央及来,我问问他。”
    陈七听到这话,不由暗暗收紧了袖底的手。
    他真怕陈璟把他捧杀陈璟的事说出来。
    陈璟可能不明白陈七在三房的用意,但是老太爷这样精明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陈七的心思。
    在自家内讧、欺负自家兄弟、不顾叔父生病的死活,随便哪一条拉出来,都够禁足三个月的!
    陈七心里兜兜转转的,那边,陈二老爷已经吩咐小厮儿,去三房看看情况。若是三老爷还在睡觉,就让央及先过来。
    很快,陈璟到了松鹤堂。
    陈璟先跪下,给老太爷磕头:“孙儿给伯祖父贺寿,祝伯祖父海屋添筹、耆英望重,天保九如,寿同南山!”
    “好孩子,起身吧。”陈老太爷眉宇间,露出几分温和。
    今天因为老三贺寿时发病脱粪,弄得船厅臭气轰天,大家帮着安顿宾客,重设宴席,又忙着照看老三,直到现在,都没人正式给老爷子贺寿。
    陈大老爷之前有贺寿,还被打断了。
    所以,八十大寿第一个完整恭贺的,是陈璟。
    老太爷不由笑了笑。
    他觉得陈璟很心细。
    老太爷喜欢细心的孩子。

第006章高手
    陈璟给伯祖父拜寿之后,伯祖父微微笑了一笑,然后就问起陈璟的诊断和用药。
    陈璟给三叔用的法子,并非他原创,而是明代《名医类案》里的一个记载验方。
    像三叔那样的暴泄,很难遇到一次。
    中医的发展,和其他技艺一样,也是慢慢累积。累积不够,有些病就是看不准,这跟医术高低没有关系。就像登山,没有一步步的攀爬,是到不了顶峰的。
    陈璟所接受的教育,是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所以他等于站在了山峰。而这个时代、整个时代的医学,都在半山腰。
    等伯祖父问起用药的原因,虽然他们不通医理,陈璟还是一一解释。
    “……三叔那病,就是个肠道失调。
    小肠有泌别清浊的功能。人饮食,至肠胃时,小肠将水谷中的‘清’分出来,再由脾脏输布全身,而将‘浊’的部分下注大肠;大肠再将水分吸收,剩下的成了大便,排除体外,水分则渗入膀胱从尿排出。
    三叔那暴泄,清浊不分,全部走大肠,故而暴泄不止。我用的车前子,性味甘寒,入肾、膀胱,有利尿的作用。只要小便通利,水湿不走大肠,清浊自分,暴泄就自止了。”陈璟道。
    等他说完,屋子里的几个人都愣了一瞬。
    “就这样简单?”陈二老爷错愕。
    陈璟用的方法很简单,不通医理的人也明白:他就是用车前子利尿,用利尿来治疗暴泄。
    那么可怕的暴泄,几乎要了陈三老爷的病,陈璟只是用利尿的方法……。
    这若不是治好了,谁也不会相信这番说辞的。
    怪不得治病之前,陈璟一直不解释他的用药,只说先试试。这等解释,没有事实,是很难叫人信服的。他一旦说出来,大家定然要笑话陈璟大胆狂妄,妄想用这种方法治好暴泄。
    偏偏他治好了!
    这……
    就算事实摆在面前,陈二老爷都觉得难以置信。
    “治病就是这么回事。”陈璟笑笑,“用药如用兵,贵在精而不在多。只要对症,再平淡简单的药也能出奇制胜。”
    听到这话,屋子里又是一静。
    一直站着的陈七腿都酸了。但是听到这话,他还是翻了下白眼,心想看把你小子狂妄的。“治病就是那么回事”,这种轻描淡写的语气,这种傲视医学的态度,真的很欠抽啊!
    天下闻名的大夫,才敢这样说话呢!
    你陈璟不过偶然运气好,治好了一例,就这般不知天高地厚。
    “央及有奇才……”陈大老爷呵呵笑了,赞赏陈璟。他和陈二老爷一样,心里颇为震撼,对这种方法仍是觉得奇怪。
    还真的治好了。
    唉,原来治病也有捷径啊。
    陈璟这小子,是怎么找到这捷径的?
    “好了,你们都去吧。”伯祖父最后开口,“外头还有宾客,老大你带着访里去待客;老二还去三房,看看情况,老三那两个儿子一点用也顶不上,你去坐镇,免得他们妇人孩子的,乱了套。”
    被点名的陈大老爷、陈二老爷和陈二陈瑛都道是,转身要走。
    陈七就慌了:我呢我呢?不让我走吗?
    他连连给父亲和二哥使眼色。
    陈大老爷想说点什么,给老太爷求个情,却被陈二拉了下,阻止了陈大老爷的求饶。
    老太爷虽然不管事,却对子弟颇严,最讨厌儿子们护着孙儿。
    等几个人出去,老太爷又对陈七道:“末人,你先去西次间稍坐,我还有话问你。”
    陈七都要哭了。
    什么有话问?您留着单独责骂我吧。
    骂完之后,估计又要被禁足了!
    他也不敢违逆老太爷,低低道了声是,乖乖去了西次间等候。
    松鹤堂的正厅,就只剩下陈璟和陈老太爷。
    “央及,你坐下。”老太爷道。
    陈璟从进来就一直站着说话。伯祖父和伯父们面前,轮不到陈璟坐着答话。直到众人都散去,老太爷才免了虚礼,让陈璟坐下。
    “是。”陈璟就依言,坐在了方才二伯坐的位置上。
    老太爷已经八十,偏瘦,鬓角花白如雪染。他精神矍铄,满面红光,看上去比他实际年纪小十来岁。
    别说古代,就是后世医学那么发达,在八十岁能有这等健朗,也是非常难得。
    比如大伯父,今年六十二,看着还不如老太爷有精神。
    老太爷眸光炯炯。
    顿了顿,老太爷才说:“央及学了医术!是哪位高人指点的?”他的语气非常肯定。
    旁人可能以为陈璟是运气好,或者碰巧治好了陈三老爷,老太爷却不这么认为。
    活了八十岁,治下这份庞大家业,老太爷的眼光依旧不失年轻时的精明犀利。就像陈璟所言,用药贵在精而不在多。能这么精准对症用药,用药又这般平淡无奇,陈璟的医术,远远高于世人的想象。
    炉火纯青的医术,才能做到化简单为神奇。
    这等高超医术,不应该出现在陈璟这样十六岁的年轻人身上。
    “并没有人指点。”陈璟道,“家里有几本医书,《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都是兄长买的。念书累了,我也会读来消遣,一来二去,就记得个滚瓜烂熟。”
    七弯巷那边有医书,这个陈老太爷知晓。
    陈璟的先父母身体很不好。
    他先父一开始还算不错的,而后竟倏然消瘦,后来就慢慢靠药罐养着。陈璟的母亲,一连生了七个孩子,却只养活了陈璟和他哥哥陈璋,足见他母亲自身是有大问题的。
    父母双双卧床的那些日子,陈璟的大哥陈璋心里也烦躁。大夫说话,时常没个准,陈璋自负聪明过人,就花钱买了药书,自己在家里研读,想自己来医治父母。
    可最后,陈璋还没有读出个名堂,他父母就去世了。
    父母去世之后,陈璋放下了学医这条路,安心读书,次年就中举。
    陈璋是陈氏玉字辈子弟中,最为杰出的。无奈他生在七弯巷,若是生在旌忠巷,没有家里那些琐事烦心,只怕进学更早。
    而陈璟说,他随便看看药书,就能背熟,应该不是假话,从他这次出手治病就可以看出。
    难道这孩子,比他兄长更有天赋?
    怎么听闻从陈璟有点呆头呆脑,不及他哥哥半分聪慧呢?
    陈老太爷自诩看人目光精准,却也看不出来陈璟话里的真假。这孩子一派淡然,被陈七刁难不愤怒、治好了老三也不自夸,好似只是做了件随手之事,没有半点假装。
    这份荣辱不惊,让见多识广的陈老太爷心里纳罕。
    “……原来央及是自学成才。”陈老太爷笑了笑,然后又微露严肃,“学医,算个出身,到底不如读书。自从科举这一制开立一百三十余年,咱们望县,总共出了五十名秀才,二十一名举人,三名进士,算得上声名显赫的。”
    一百三十余年前,才有科举……
    那这是唐朝吗?
    陈璟心里,微微起了点涟漪。
    而后,这点涟漪又快速消去。夏氏梁国,夏氏梁国,这个时空在历史上不存在,为什么非要套进自己熟知的历史里去?
    他无奈在心底笑了笑。
    科举制有了一百三十多年,整个望县出了三名进士,二十一名举人,这的确是高产!
    要知道,每三年一次的春闱,总共才录取进士五十人。那是全国的参考人数。
    望县这个小地方,一百多年能出三位,实属难得。
    至于那二十一名举人,其中就有陈璟的哥哥陈璋。
    陈璋是陈氏这几百年来,第三个举人。
    足见,这科举有多难啊?
    偏偏,如此难,大家还趋之若鹜。
    陈老太爷现在说这些,陈璟都能预料到,他接下来要劝陈璟不要走歪路,读书才是正道。
    果然,陈璟心里想着,陈老太爷已经开口:“你哥哥是陈氏这一百三十余年里,第三位举人。你是个聪颖过人的孩子,也该好好念书,走科考这条路。像医者,虽能救人性命,却也只是奇技淫巧,万事不由己……”
    这话,算是谆谆教诲。
    他没有多提陈璟哥哥现在的下落。
    大概,陈家也不愿意相信陈璟的哥哥去世。陈家还指望这举人能中个进士,给家族添增光彩呢。
    陈璟没有当面反驳老太爷。早已分了家,旌忠巷也管不到七弯巷,陈璟念书还是学医,老太爷能建议,不能管束。
    所以,陈璟恭从道:“是,孙儿谨记。”
    老太爷就很高兴。然后他又道:“……今早你大伯拿了礼单我给瞧,你嫂子送的那扇屏风,价值不菲。你哥哥不在家,你们也该处处节省,不该如此破费的。”
    “这是我们的心意,伯祖父的寿诞,我们还只怕送得寒酸了。”陈璟道。
    陈老太爷又笑笑。
    他没有说帮助陈璟一家人的话。
    陈家合族都知道,陈璋娶的那位李氏,最是争强好胜,不肯受人半点恩惠。早就听闻他们日子拮据,结果老太爷的寿宴,李氏送的礼都快赶上大房的了,特别贵重。
    那等心高气傲的女人,不能主动去说帮助她,否则就是轻看了她。
    “知道你们孝顺。”老太爷道,“时辰也不早,你还没有吃饭。去前头吃了饭,早点回去,免你嫂子挂念。”
    陈璟道是。
    他从松鹤堂出来,去了趟三房。
    三叔已经醒了,精神仍是不好。
    拉了那么久,三叔整个人都虚空了。
    那碗车前子汤用下去之后,解了两次小便,却已经不拉了。三房众人见陈璟又折身回来,三婶、四嫂、几位堂妹堂兄堂弟等,少不得客气一番。
    “煮了车前子就米汤,搁在三叔床前,什么时候渴了就当水喝。今天就别吃东西了,明早起来,煮点米粥,再煮点蔬菜汤。三叔已经好几日没有吃东西,蔬菜汤升胃气,让肠胃能正常运转。吃一两天米粥和蔬菜汤,就可以正常吃饭了,别太油腻,吃些清淡的。”陈璟一一交代。
    三房的人听了,认真记下。
    然后,四堂兄去抓药了。
    “你们都出去吧,我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