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医圣记 >

第59章

医圣记-第59章

小说: 医圣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转危为安。”
    他没有提最关键的安宫牛黄丸。
    这种中风,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后还可能会复发。下次再复发,就不一定有时间留给大夫来救治了。所以,陈璟也不敢说可以治疗得痊愈,只能说暂时解了这份危急。
    饶是他说得这么保守,满屋子的人还是镇住了。
    他们都惊愕看着陈璟。
    来了那么多声斐杏林的老大夫,都说难治、治不好、必死之证等,让准备后事。而这位年轻的后生,只怕不满二十岁,居然这么轻飘飘说,开个方子、配合针灸就可以治好。
    大家难以置信,都面面相觑。
    还是老问题:陈璟太年轻了,又不是非常出名的医学世家出身,他的医术必然要受到质疑。
    这是普遍的心理。
    比如陈璟自己,他是相信风水的。要是一个年轻的孩子,告诉陈璟说他擅长看风水,陈璟也不会相信的。
    这种主流的观念,几千年根深蒂固,一个人是无法撼动的。
    这些困难,陈璟前世出身那么显赫的中医世家,也会偶然遇到。现在,就更加频繁了。
    “好,央及开方子吧。”杨之舟没等其他人反应,就先肯定了陈璟的医术,同意让陈璟开方子。
    杨之舟用气势替陈璟镇住场子。
    屋子里还有四位老者,他们都是大夫,在两浙路的杏林界皆是泰山北斗。但是,杨之舟的地位远在他们之上,哪怕是医术上的事,他们也插不上话。
    这就是医者的悲哀。
    几位老大夫相视一眼,都选择了沉默。
    他们虽然说不出“脑出血性中风”这个词,但是他们多年的从医经验告诉他们,这种病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就治死了人。
    中医也引入儒学,所以大夫们都比较仁慈。明知必死之症,他们是不会为了彰显医术去折腾病家的,而是选择让病家安然度过最后的日子。
    这位少年到底要做什么,他们也猜不出来。但是杨家愿意让他折腾,那就折腾吧,反正老大夫们也管不了。
    “陈公子,牛黄买回来了,只有十钱,够用不够用?”这时,人群后面,明风轻声对陈璟道。
    大家也回头看了眼明风。
    牛黄?
    中风需要用牛黄做什么?
    “够用的,多谢了。”陈璟道。
    有点少,但估计整个明州城里也找不出更多了。
    明风就把牛黄拿了进来,搁在桌上。
    牛黄找到了,安宫牛黄丸能配出来,这病就添了两成的把握。
    “牛黄?”其中一位老大夫在心里默默念叨。他比其他人更痴心医药,所以听到牛黄,他更加上心。
    但是他还是不知道陈璟到底要怎么样用牛黄。
    那边,陈璟已经开始开方子了。
    轻微脑内出血的中风,应该先消血肿为主,陈璟开了“补阳还五汤”,然后在补阳还五汤上,做了添增,主要先祛瘀消血肿。
    开好之后,他把方子放在一旁,然后开了配制安宫牛黄丸需要的用药。为了怕别人看出来,陈璟还添加了其他十几样不相干、药性却相似的药,用来迷惑看到这方子的人。
    配制安宫牛黄丸,总共需要十三味主药,一味引药;而不相干的药,陈璟又添了十五样,数量相等。
    所以,这个方子拿出去,旁人会觉得云里雾里。
    两张方子开好,陈璟等墨迹微干,拿给杨之舟看:“老先生,您瞧瞧。这补阳还五汤,是主药;这一张,是我需要配制药丸的用药。。。。。。”
    杨之舟饱读诗书。虽然不学医,却也看过医书的,一般的药理,他能明白几分,只是不会用。
    他接了陈璟的药方,从第一张看了起来。
    第一张补阳还五汤,入眼的是生黄芪半斤。
    杨之舟心里吓了一跳。
    生黄芪有补气升阳之效,是温和补益之药,对身体没有坏处的。但是,一张方子里开半斤生黄芪,还是把杨之舟吓住了。
    没见过这样用药的。
    再好的药,也不是论斤开!
    人家用药,都是几钱、几钱的,能用到一两,都算大剂量了。而陈璟,一口气用了八两,半斤的量!
    这是内服,不是泡澡,居然论斤开药!
    “生黄芪半斤、川芎一钱、桃仁一钱、赤芍药两钱、地龙一钱、三七一钱、竹茹、枳实各一钱半。”杨之舟继续往后看。
    除了生黄芪,其他的用药很正常。
    杨之舟心里震撼,表面上却是看不出半分的。所以,众人只见他平静看完了第一张药方,接着看第二张。
    第二张,更是乱七八糟,杨之舟就更加不懂了。
    “吴神医、何神医,你们也过过目。”杨之舟笑了笑,将方子递给几位大夫。
    吴神医道是,上前恭恭敬敬接过了药方。
    看了第一眼,他和杨之舟一样,被那半斤生黄芪吓住了。他不似杨之舟喜怒无形于色,于是表露了出来。
    “八两生黄芪!”吴大夫念了出来,语气莫名的怪,想骂后生荒唐,又不太敢,故而压抑着口吻。
    众人都好奇,伸头来看。
    龚至离跟在众人身后,此刻也在这梢间里。
    他微微笑了笑。
    陈璟还是这样,用药险峻,药效却神奇。只是,什么方子需要用到八两生黄芪啊?他也是闻所未闻的。
    “八两生黄芪,晚生不太懂,唐老先生您看看。”吴大夫越想越气,不敢对陈璟发作,只是把方子交给了身边的唐大夫。
    几位大夫里,唐大夫是世家出身,年纪最大,祖上做过太医,所以整个两浙路的杏林界,尊他为首。
    陈璟还的“补阳还五汤”,是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距离现在晚了近千年。
    将近一千年的积累,才有了这味药方,治疗气虚血瘀中风有奇效。但是现在的大夫们,没有这种积累,他们是看不出这药方,陈璟准备仔细和他们辩证一番。
    却见那位拿到药方的唐老先生,倏然目光明亮,惊喜说了声:“生黄芪,半斤生黄芪啊!”
    他不是苛责,而是有点恍然大悟的狂喜。
    吴大夫等人这时才想起,这位唐老先生,用药是出了名的大胆,什么险峻方子他都敢用。
    陈璟这方子,正中了唐老先生的喜好!
    *****
    周一了,求推荐票~~求兄弟姐妹们慷慨!!

第072章故弄玄虚
    真正医术高超的大夫,哪怕是没有见过的药方,拿到手里看几眼,立马就能判断它的价值和功效。
    唐老大夫今年六十岁,精瘦矍铄,腿脚很稳,没有半分老态。
    他应该很重养生。
    看到陈璟的“补阳还五汤”,唐老立马两眼放光,难掩眼底的激动。他一眼就看得出这药方的作用。
    唐老医术高超,超前一千年的东西,他能接受,这是他的见识卓越。
    陈璟的方子,大胆,但是精准,正中了这位老先生的脾气。
    他连连赞叹:“天才,天才!八两生黄芪,补中益气,先救脾虚微弱,再升清阳,气机顺畅。气乃血之帅,气虚则血瘀。这方子,对症下药,定有奇效!”
    唐老先生是整个两浙路杏林界的泰山北斗。他发话,其他人不敢有半句质疑。反正有唐老先生盯着,就算治死了,也不会牵连到他们的。
    然后,他又看第二张。
    看着看着,浓眉深蹙,而后就明白了陈璟的狡猾,这是障眼法。唐老先生笑了笑,不再看了,把方子重新交回到杨之舟手里,道:“杨老爷,按方抓药吧。”
    杨之舟就把方子,递给了下人,让他们去抓药。
    梢间里重新安静下来。
    唐老先生一直在看陈璟,对他颇为好奇。
    陈璟冲他颔首微笑,目光里带了几分感激。
    唐老先生把陈璟的感激看在眼里,心道:“这个年轻人知晓是我帮他说了话,倒是个通透的孩子,不狂妄。”
    老先生是医学世家,从小被誉为天才,性格乖张孤僻,年轻时不可一世。越是这样的脾气,反而越看不惯轻狂的后生,只喜欢沉稳谦和的人。
    而陈璟,正中了唐老先生的喜好。
    满屋子人,唐老先生也没机会和陈璟说话。
    很快,药抓了回来。
    “等会儿再熬药。”陈璟道,“我要先配制一味药。等这药先用了,病家醒了,再服用补阳还五汤。”
    “家父什么时候醒?”杨岱舟的儿子听说老爷子快要醒了,不由大喜,连忙问。
    陈璟道:“先用了药再说。”
    然后,他要求杨家给他一个僻静的屋子,炮制药材等工具。
    他这个要求一提出来,杨家众人不明白用意,在场的几位大夫却是一清二楚:这是要配制秘药!
    有秘药的家族,在杏林界至少有点名气。
    “是哪个陈家?”何大夫悄悄问身边的吴大夫。直到陈家要配制秘药,他们才惊觉,自己根本不知道陈璟是何来历。
    听说他是从望县来的。
    整个两浙路的杏林界,望县的名医,只有一位姓倪的,没有姓陈的。
    陈氏?
    明州倒有位陈氏,医术不错,最擅长儿科,被杏林界推崇。陈璟不是明州人,所以他的出身,有点扑朔迷离。
    “不知道。”吴大夫也悄声回答,“也许唐老认识他。”
    吴大夫现在也开始怀疑陈璟背后是个大家族,甚至和唐老先生认识。否则,唐老先生那样替他做主,是为什么?
    何大夫听了,连连点头。
    这两位大夫,医术和医德修为都差唐老大夫一大截,所以他们思虑问题,皆是利来利往。
    “唐老先生,这位小官人,是哪户陈家?”吴大夫鼓起勇气,往前挪了几步,偷偷问唐老大夫。
    唐老大夫历经世事,这些人的心思,他一清二楚。
    人老了,有时候玩心大起,比孩子还要顽皮。唐老先生知道他们误会了陈璟,以为陈璟大有来头,故而童心大作,就顺着吴大夫的话,咳了咳,有点责怪道:“你居然不知晓陈氏?”
    吴大夫心下微凉。
    原来真的有来头啊!
    “我说呢,要不然杨家怎么会单独去请他?”吴大夫心想,“方才我拿到他药方的时候,可说了什么重话不曾?”
    他仔细回想了下自己的言行,貌似还好,没有得罪陈小官人,这才缓缓舒了口气。
    不过,身在杏林,自然要有见识。
    陈氏什么来历,吴大夫不知晓。他这么一问,又被唐老先生一反驳,顿时将自己没见识暴露无疑,心里后悔不迭,不该问的。
    但是吴大夫聪敏,随机应变的功力不弱。此刻,他也没有装懂,谦卑讨教:“晚生无知,还望唐老赐教。”
    “不好说啊。。。。。。”唐老先生故作神秘,声音更低了,看了眼杨之舟,已有所指。
    吴大夫心里就翻江倒海。杨之舟什么身份,他们都是知道的。和杨之舟有关的,那就更加不得了。
    他怔怔后退了几步。
    唐老先生在心里大笑:这回,误会要大了,他们定然以为陈央及是一方神圣,对他的身世只怕要猜测好些时日呢。
    此刻,唐老先生很开心,可能他是对陈璟那个方子有期盼,觉得有七八成的把握可以解了杨岱舟这病,从此治疗中风,又多了一条路。
    这么多么大的进步啊!
    他最开心的,莫过于看到医学有进展和突破。
    这比什么都让他喜悦。
    他是个医痴!
    所以,他此刻的心情非常好,就和吴大夫开了这么个小玩笑。
    陈璟去配药,过了一刻钟还没有回来。满屋子的人都有点不耐烦,私下里低语,嘈嘈切切的。
    大家都在小事说话,吴大夫和何大夫也在悄声议论。
    “。。。。。。那个补阳还五汤,怕是要动血啊。”何大夫低声对吴大夫道,“头疼,是不是脑子里淤血?再用那药一动血,人就活不成了。”
    何大夫性格温和,名气远不及唐老先生。但是他的医术,也是可圈可点的。陈璟那个药方,他看了,也能看出很多的药性。
    只是,他没有唐老先生那么大胆。那么重的黄芪,他是无法接受的。何大夫治病,保守稳妥。
    他那个,那个方子要补气动血,病家又头疼。再一动血,只怕会要了命。
    “悄声!”吴大夫连忙阻止他说下去,“那位陈小官人,大有来头,咱们别胡说!”
    “什么来头?”何大夫也问。
    吴大夫又摇摇头。
    两人窃窃私语,心思却全然不同。吴大夫在想,那个陈央及到底是谁,能不能结交他?
    何大夫则想,那方子太过于险峻了,会不会一剂药下去,杨老爷的命就要葬送了?唐老虽说狂妄,医术却高超,他怎么会信任那个孩子?那孩子的药方,到底有什么被唐老看中的?
    龚至离和另一位张大夫,也在小声说话。
    大夫们说得,都是医药和病情;而杨家的家属们,则只关心他们的父亲或者祖父还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