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国策 >

第808章

国策-第808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该消息一经发布,西方世界就松了口气。
  按照CNN的估计,如果阿根廷想以突袭的方式攻占马岛,至少需要投入1个旅的地面兵力。就算分批次投入地面部队,夺取机场后用民用航空器向马岛运送作战人员,阿根廷陆军也至少需要一支能够一次运送2个战斗营的战术空运部队,也就是大约50架DZ…25C级别的垂直起降战术运输机。毫无疑问,4架DZ…25C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最多向马岛运送几只侦察部队,而阿根廷不可能靠几十名侦察兵夺取斯坦利机场。
  问题是,阿根廷会等到3年之后吗?
  涉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新闻媒体的观点出现了分化。
  在CNN看来,阿根廷肯定不会把收复马岛的行动拖到3年之后,不然阿根廷没有理由在这个时候采购那么多的弹药物资,毕竟共和国不是50年前的法国,不可能在战争期间对阿根廷实施军事禁运。如果阿根廷准备在3年之后才采取行动,就应该用同样的经费采购更多的先进装备,让部队在3年间掌握先进装备的使用方法,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
  在法新社看来,阿根廷在3年后发起军事行动的可能性很大,毕竟阿根廷的军购清单都是长期合同,能在3年内兑现就非常不错了。不管阿根廷准备用什么方式收复马岛,都得拥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就必须调整现在的国防体系,为战争做准备。别说阿根廷,就算是一流强国,也不可能想打谁就打谁,总得提前进行战争准备。
  比如,共和国为日本战争与印度战争各做了3年的准备。就算马岛战争的规模不会太大,以阿根廷的国家实力,花上3年进行准备,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很明显,CNN与法新社代表了美欧的不同的利益诉求。
  如果按照CNN的观点,战争肯定会在近期爆发,而欧盟肯定无法在近期完成政治一体化进程,也就无法像一个统一国家那样去捍卫英国在南大西洋上的利益。在此情况下,英国要想保住马岛的主权,唯一的办法就是投靠美国。如果按照法新社的观点,战争最快也只能在3年之后爆发,而欧盟肯定能在2040年,也就是3年之内完成政治一体化进程,初步实现统一,只要英国加入欧盟政治一体化进程,马岛问题就将成为欧盟的问题,而欧盟也就能够以捍卫自身主权的名义捍卫马岛。
  因为西方世界的观点出现了分歧,所以马岛问题一时之间成为了热点问题。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英国的几家主要新闻媒体除了重点报道阿根廷的军购之外,并没做出什么惊人的分析与推测。
  2月10日,一条新的消息震惊了整个世界。
  当天,首先是英国的天空电视台报道了由标准石油公司发布的勘探结果,即马岛附近海域潜在的稀有金属矿藏储量很有可能超过100亿吨,如果按照2035年全球稀有金属消耗量计算,足够全人类使用80年。更重要的是,这是初步勘探结果,如果扩大勘探范围,也许能够发现更多的稀有金属矿藏。按照天空电视台做的评论,乐观估计,马岛附近海域存在的稀有金属矿藏储量在150亿到200亿吨之间。
  没过多久,阿根廷的几家新闻媒体也做了相关报道。虽然在具体数据上有所出入,按照阿根廷电视台公布的消息,马岛附近的稀有金属储量超过2亿吨(以金属成品计算),但是影响却相差不大,因为2亿吨稀有金属足够全人类使用70年。
  这下,全世界都沸腾了。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需要关心的不是战争在什么时候爆发,而是为了总价值超过5万万亿的资源,会打一场多大规模的马岛战争。对一些所谓的局势分析专家来说,需要关心的则是两个最强大的国家会不会介入。
  此时,裴承毅正在飞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国际航班上。
  虽然按照最初的安排,他将与家人一起前往阿根廷,但是收到最新情报后,李存勋替裴承毅改变了日程安排,让陆军上将拿着阿根廷总统塞隆的邀请函,搭上了军情局安排的国际航班。
  提前出发并没让裴承毅感到不适,反正迟早都得去。
  对他来说,这只不过是一次崭新的“旅行”而已。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15章 智者千虑
  等空乘人员出去后,裴承毅让随行的军情局特工拉上了门帘。
  虽然按照裴承毅的猜测,这架飞机上的所有乘务人员,以及头等舱里的绝大部分乘客都是军情局的特工,但是他仍然不太习惯在陌生人面前阅读重要文件,更不喜欢在陌生人面前思考问题。与以往相比,科技给旅行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提高了舒适程度。虽然从北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仍然需要大约18个小时,但是头等舱的每名乘客都有一个私密空间,能够在旅行途中做想做的事情。再过几年采用新科技的新一代民航客机问世,旅行时间将大大缩短,从北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大概只需要4个小时,到时候跨越半个地球与前往邻近的某个城市没有任何区别。
  拿出李存勋给他的阅读器,裴承毅先调整了一下坐姿,才调出了里面的文件。
  裴承毅不是阴谋论者,但是以他的身份,能够知道很多平常人不知道的内幕,而内幕与宣传本身就是阴谋的产物。别的不说,正在大炒特炒的“马岛稀有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阴谋。
  看了一阵,裴承毅心里有数了。
  马岛确实有稀有金属矿藏,但不是在海底,是在陆地上,准确的说,是在大马尔维纳岛(西福克兰岛)的亚当山(全岛最高处)附近。更重要的是,已经探明的储量不是100亿吨,更不是200亿吨,而是不到10万吨。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么点储量,连进行开发的价值都没有。虽然情报中明确提到,马岛的稀有金属矿藏远景储量很有可能比已探明储量多得多,但是在只有10万吨探明储量的情况下,不管是阿根廷与英国、还是共和国与美国都没有足够的理由大动干戈。
  问题就在这里,马岛的稀有金属到底有多少?
  虽然裴承毅很好奇,但是就他掌握的信息,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在裴承毅看来,也许直到数十年之后,都没法说清楚马岛到底有多少值得用战争争夺的贵重资源,也就是说,引发马岛危机的并不是所谓的贵重资源。
  不是为了资源,还有什么理由让两个国家大动干戈?
  裴承毅没多去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在他看来,阿根廷与英国只是被利用的对象,真正掌握大局,或者说是决定战争与和平的肯定不是两个当事国。
  换个角度,问题就没有这么复杂了。
  站在共和国的立场上,一场发生在地球另外一端的战争不会对根本国家利益造成任何影响,没有必要顾虑由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共和国可以在没有太大把握的情况下进行一次大胆的冒险。作为军人,裴承毅很清楚,在这个时候鼓动阿根廷用军事手段解决马岛问题就是不折不扣的冒险。在裴承毅看来,以王元庆的战略眼光,不可能不清楚存在的巨大风险。虽然裴承毅无法肯定元首是否有更多的打算,或者有更大的把握,但是王元庆在离任之前做出如此重大的决策,足以证明就算出现最糟糕的结果,也不会对共和国的根本利益产生太大的危害。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仅有共和国推动,马岛局势不可能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站在美国的立场上,一场发生在南大西洋上的战争也能带来不少的好处。从整个国际局势来看,随着《伦敦条约》进入签署阶段,在可以预见的数十年内,中美冷战的大趋势已经无法改变。不可否认的是,中美冷战与20世纪的美苏冷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即在经济与技术上拥有优势的不是美国,而是共和国。虽然美国在某些方面,比如政治体制、环境压力与人均资源上拥有优势,但是对冷战影响最大的还是经济与科技,如果美国无法在这两个关键点上取得优努就不大可能笑到最后。更重要的是,美国“包围”共和国的战略企图已经彻底落空,不可能像对付苏联那样,通过地缘政治限制共和国的活动范围,从始至终掌握冷战的主动权。在此情况下,美国要么心甘情愿的沦落为地区性大国,要么想方设法的改变不利局面。在选择后者的情况下,美国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重新掌握主动权,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共和国在冷战中付出更多的代价。实际上,这也正是从2015年之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思想。印度战争之后,随着最后一个困扰共和国的周边问题得到解决,中美冷战的根本局面发生转变,共和国掌握了主动权。面对新的挑战,美国的选择并不多,要想掌握主动权,就得让共和国输掉一场战争,而且是一场不能输、也不应该输的战争。在总体实力不如共和国的情况下,美国必须痛定思痛,为即将爆发的战争创造最有利的条件。纵观全球,南大西洋肯定是最理想的选择。
  看清了这两点就不难明白,就算马岛是一座什么也没有的珊瑚礁,也会成为焦点。
  想到这,裴承毅也稍微松了口气。
  早在20年前,就有人提出了“中美冷战”的观点,认为随着共和国的综合国力飞速增长,最终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新旧两个霸主之间的矛盾将无法避免,在“恐怖毁灭”的阴影下,双方只能通过一场旷日持久的“冷战”来决出雌雄。虽然冷战将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是比起足以毁灭整个人类文明的“热战”,代价要低得多。问题是,中美冷战肯定与20世纪的那场冷战有很大区别,绝对不会雷同。也就是说,中美冷战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谁也说不准。
  如果说外界对中美冷战还比较乐观,裴承毅的看法就截然不同了。
  作为共和国的高级将领,成为将军之前,也就是半岛战争期间,裴承毅就意识到,与美苏冷战相比,中美冷战的最大特点就是“更加激烈”,或者说“更接近热战”。
  要知道,在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中,不管局势多么险恶,两个超级大国多没有直接对抗过,而中美两国早早的站到了战场上。虽然半岛战争并没有演变成中美两国的热战,波及范围也没有超出半岛,但是在当时看来,不管是共和国还是美国,只要再前进一步,而不是做出理智的妥协,“冷战”就将变成“热战”。不难想像,间接对抗变成直接对抗后,局势肯定会失去控制,不管结果如何,都将成为人类世界的巨大灾难。更重要的是,半岛战争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接下来的10多年内,日本战争与印度战争都差点成为共和国与美国的全面战争。在裴承毅看来,如果在此期间美国的执政党是相对激进的共和党,而不是温和的民主党,日本战争就将成为人类文明灭亡的标志。
  事后看来,裴承毅的担忧未免有点杞人忧天。
  换个角度,以当时的目光,而不是过来人的目光来看就能发现,裴承毅的担忧并不过分。日本战争期间,如果美国决心捍卫“西太平洋盟国”的利益,就不会袖手旁观,日本也不会败得那么惨。印度战争期间,如果美国兑现了承诺,共和国就将与两个最强大的对手交战。更重要的是,日本与印度都是有核国家,如果美国执意参战,两场地区战争都有很大的可能演变成核战争。
  问题是,不管怎么样,中美之间也是“冷战”,而不是“热战”。
  “冷战”的最大特点就是以间接对抗代替直接斗争,代理人战争成为军事斗争的主要方式。如果按照这一标准衡量,从2015年的第四次印巴战争开始,中美冷战就爆发了,因为在这场地区战争中,中美双方都是通过扶持代理人的方式来影响战争进程,只是到最后时刻,共和国才直接出手结束了战争。当然,按照部分人的观点,直到印度战争结束都谈不上中美冷战。因为在此20年内,通过代理人影响战争的只有美国,共和国是直接参战。也就是说,在2015年到2035年之间,中美实际上是“半冷战、半热战”的关系。只有在共和国与美国都通过代理人来影响战争的时候,冷战格局才真正形成。
  不管哪种观点是正确的,中美冷战的实质不会发生变化。
  在共和国与美国都没有把握通过“热战”的方式击败对手之前,或者“热战”的代价过于巨大的情况下,中美都不会贸然走上直接对抗的舞台,也不会轻易放弃通过代理人战争削弱对手的机会。
  正是看清楚了这层关系,裴承毅才松了口气。
  虽然推动马岛危机的正是共和国与美国,但是双方都无意站到前台,都想通过一场规模有限的战争达到有限的目的。毫无疑问,规模有限的地区战争将是军人的舞台,特别是优秀军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