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天行健 >

第242章

天行健-第242章

小说: 天行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廉百策这人也算会自做主张的。不过听得他说是“残兵逃回”,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李尧天出事了!我已睡意全无,披上战袍,马上牵出马来,带着冯奇他们向北门跑去。

东平城的北门是水军,水军团正驻守在船坞中。到了北门邓沧澜的营房,我再忍不住,问明了邓沧澜的所在,就抢了进去。

里面,邓沧澜正与几个衣冠不整的士兵说着什么,我这般闯进来,让他们也吓了一跳。我向邓沧澜行了一礼,道:“邓将军,这几位就是跟随李尧天将军征倭的兄弟么?”

邓沧澜面无喜怒,拉过一把椅子道:“楚将军坐。韩康,你再从头说一遍吧。”

那个叫韩康的士兵是个面白无须,一脸机敏的年轻人。他原本坐着,见我进来,立时站直了行了一礼,这才坐下道:“是。小人在九月奉命跟随李尧天将军征倭……”

李尧天在天保二十九年九月出发,十月,已抵达倭岛西部的大岛九原。倭国自西而东为九原、五土、周本、白赫四岛,其中白赫岛是苦寒之地,据说一年四季都积雪不断,人烟稀少。周本为最大的岛,倭人国都便在此岛上。九原、五土二岛,面积人口都差不多。李尧天准备在九原登陆,步步为营,诱敌深入。倭人一旦集结大兵迎战,他便要派队奇袭平原京,斩源太吉,擒倭王。这个策略应该说是极有可行性,源太吉怕的也是这一招,所以他孤注一掷,集结了七万兵,收罗了数千艘战船,准备倚多取胜。

战事发生在九原西北,一个名叫龙珠岛的地方,时间是十月十九日。龙珠岛与其说是岛,不如说是一块礁石,方圆不过一里,渔民出海捕鱼时常以此为航标。七万倭兵在此设伏拦截,然而李尧天的兵法真有鬼神莫测之机,战船以三叠阵冲锋,一举突破倭兵诸船。倭兵曾想引火烧船,但李尧天早有防备,抢到了上风头,反有数百艘倭船被焚毁。十月十九日,倭人本想借凌晨暮色未退时奇袭,哪知行军尽在李尧天预料之中,虽然兵力占优,可士兵战斗力、战船规模都有不及,水战一日,到日已偏西,倭人付出了两万伤亡的代价后遁去,而李尧天一军只损失了小型船一艘,轻伤五艘,伤亡百余人而已。

这一战也是帝国得到的唯一那次战报。此战得胜,朴士免建议乘胜追击,在九原登陆后扎营,但李尧天权衡之下,还是决定在海面扎营。倭人水军战斗力原本就不及,经过这一场惨败,更是损失惨重,可是倭人那种不顾生死的恶战也让李尧天心悸。如果在岸上扎营的话,兵力不足,一旦被倭人包围,势必要陷入苦战。而远征军的军力并不充足,下一批补充士兵也要在十余天后才能抵达,所以权衡之下,李尧天觉得还是直接在水面扎营为好。

为了减少颠簸摇晃,李尧天下令诸大船在外,小船在内,八百艘战船连接在一起,结成了一个大圆阵。当晚果然有倭人又来偷营,但圆阵已成,倭人根本撼不动,结果前来偷袭的两千余倭人几乎全军覆没。

至此,李尧天的远征计划已基本实现。源太吉骑虎难下,如果让诸藩各自为战,只会被远征军各个击破,因此他只能集结兵力,试图最后决战,而这正堕入李尧天之计。此时平原京城防空虚,倭人战船更是损失殆尽,在海上已不能对远征军构成威胁,倭岛二十八藩中九原有五藩,而这五藩里已经有三藩前来秘密投诚,尽告源太吉虚实。倭兵加起来还有十万有余,兵力虽然占了上风,可那些士兵来自各藩,对源太吉也并不十分忠实,除了那已秘密投诚的三藩,至少还有两藩会阵前倒戈。李尧天当晚便命朴士免率五千人乘快船绕道而行,直扑倭人大兵后方的平原京。在李尧天的计算中,朴士免此行大约最多要花十天时间。由于诸藩兵力大多被源太吉抽调集结,朴士免遇到的阻力应该很少。假如顺利,可能不需十天。等攻下平原京,源太吉就算有通天彻地之能也无法挽回了。

这条计策可以说是倭人第一次攻句罗时李尧天所献之计的翻版。倭人水军战斗力本来就不及李尧天甚远,加上连遭重创,更不足为虑,所以这条计策应该是十拿九稳的,要防的就是源太吉得知这消息,将重兵龟缩回平原京,到时就难办了。纵然一路势如破竹,在平原京下受阻也无济于事,因此朴士免出发得极为隐秘。好在源太吉只道远征军仍在龙珠岛附近,根本没想到李尧天会如此大胆抄他后路。他反败为胜之机也仅存于此,远征军停留海上,就算粮草充足,可在源太吉坚壁清野之下,淡水却不易补给。在源太吉看来,顶多十余日,远征军就会绝水,到时战斗力急剧下降,便是他一战成功之机。李尧天正是算定了他这种想法,所以以身涉险,将计就计。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朴士免出发的第二日夜间,天气突变,大风骤起。本来倭岛冬季近海甚至有结冻的,极少会有狂风,哪知这一年天时不正,这天晚上突然刮起了飓风。风极大,浪涛最小的也有丈许高,纵然倭岛最易起风的夏末秋初,也没这般大法。这场风来得太过突然,双方都毫无防备,可是李尧天在海上结阵,船只又互相联结,一时间分拆不开。风暴之中,除了那些大船,中小船只竟然损失了十之七八,两万五千士兵也竟然有一万余人溺水身亡,剩下的诸船同样有不同程度的伤损。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风把李尧天也打蒙了。他纵然深通兵法,可在这等天地间的伟力面前,同样无计可施。仓皇之下,李尧天下令残存诸船向龙珠岛靠岸,士兵尽量登岸,减少船只负重,以求避过这场天灾。本来远征军已稳操胜券,哪知眨眼之间有了这等变故。这场风暴不仅让远征军兵力损失一半,粮食饮水也损失了大部,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坚持到朴士免的奇袭成功。

如果兵力和物资的损失靠李尧天的指挥还能应付过去,军心的浮动却让李尧天也无能为力了。因为这场太过突然的风暴,远征军中开始传说是天不绝倭岛,远征注定要失败。李尧天向来治军宽厚,到此时只能斩杀散布流言的乱军,以求稳定军心。幸好那两万五千人中有五千是水军团士兵,因为坐的都是大船,损失并不太大,军心总算勉强稳定下来了。

远征军遭到风暴袭击,倭人则是大喜过望,士气大振。风暴稍停,源太吉就下令发动总攻。先前秘密来降的三个藩主此时再不提投降之事,进攻得极为卖力。远征军的船只虽然较大,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伤损,而倭人又都不要命强攻。这一战从清晨直到傍晚,龙珠岛附近的海水尽被鲜血染红,在两方都付出了三千余的伤亡之后,倭人终被击退。可是倭人还有十万之众,远征军却经不起这样的打击了。李尧天至此也只能承认失败,险些自刎以谢,幸被副将救回。

此时远征军中还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趁尚未全军覆没,立刻退兵,另一种则是要求再坚守下去。因为朴士免的奇袭队出发后已失去联系,他恐怕还不知远征军遭到的这场灭顶之灾,如果此时退却,就是把朴士免扔给了倭人。饶是李尧天足智多谋,也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经过诸将表决,最终以微弱优势通过,决定远征军坚守。因为经此大败,回来定然也是个死罪,而坚守终究还能有一线之机,虽然这机会也已微乎其微。

可是,谁也不知道,远征军的厄运此时仅仅是刚开始。就在李尧天决定坚守的当晚,竟然又是一场狂风,而这场狂风竟比先前那场还要大。李尧天向不信命,当他看到仅存的那些大船在风暴中被纷纷吹覆,最后连他所乘的那艘巨舰都被风刮得触礁撞出一个大洞,终于彻底崩溃,呆呆地坐在船头动也不动。他拒绝了副将要他弃舟登岸的建议,誓与船只共存亡,直到这艘大船沉入海底。

这一场风暴,把远征军剩下的船只尽数摧毁,残余的只是先行登上龙珠岛的四千人而已,更失去了李尧天的指挥。四千人中,有三千余是句罗水军,水军团士兵已不足千人了。龙珠岛上无粮无水,只是个礁岛,绝望之下,句罗水军准备投降,但水军团誓死不降,双方差点火并起来。也就是这时,源太吉又率军杀上龙珠岛上,远征军已无退路,句罗水军立时全军投降,水军团却仍然不愿放下武器,誓要战到最后一人。此时岛上的水军团士兵已只有八百二十一人,领兵队官名叫董胜。在董胜指挥下,水军团进行最后的抵抗,而源太吉却命令甫投降的三千余句罗水军前来攻打。就这样,方才还同舟共济的两队人,转眼间成了你死我活的仇敌。句罗水军的战斗力经过这两年训练已颇为不弱,水军团寡不敌众,被逼得连连后退。龙珠岛并不大,本来四千人就已几乎站满了整个岛,此时更是铺满尸首。龙珠岛正中是个山头,大约有十几丈高,水军团且战且退,而每一步退却都要留下一堆尸首,句罗水军的冲杀几乎是踩着尸首上来的。恶战至此,恐怕句罗水军统领的心中也有悔不当初的想法了。一样要死,与其和水军团自相残杀,还不如携手和倭人拼命。可即使他有这样的想法,现在亦是不容回头。杀已杀了,只有将错就错地杀到底。

这一战规模不大,惨烈却如地狱。韩康说到这里,声音几次哽咽。想想也是,一路同来,一直意气风发,连战连捷,那些句罗水军恐怕有不少都与他们相熟了。但谁也想不到事态竟会演变到这般模样,这些本来准备把性命丢在与倭人战斗中的战士,最终却是在自相残杀。虽然韩康没有多说什么,但我也听得出他话中仍然隐隐有对李尧天的不满。假如李尧天一样退到岛上,至少不会让事态演变至此。只是李尧天已经以身殉船,还能说他什么?

水军团的八百余人,一路厮杀,一路倒下,最终被逼得退在龙珠岛的最高处,只剩下了十七人,其中一个正是韩康。这十七人都几乎是从血海里捞上来的,战甲尽成殷红。

正当句罗水军要将水军团尽数斩杀时,一直在观看的源太吉忽然下令万箭齐发。倭人的船只已将龙珠岛团团围住,句罗水军到这时同样剩下了千余人,本就是强弩之末,龙珠岛上又无险可守,立时被尽数诛杀。见此情景,韩康他们更是心冷若死。源太吉从一开始,就不准接受投降,那时就算降了一样要被杀。他们已精疲力竭,只能互相鼓励,勉强支撑着才不至于倒下。

这时源太吉下令倭兵上岸割取首级。岛上已遍布尸首,有些人并没有死绝,但倭人根本不管死活,见人头就剁,龙珠岛上惨叫之声此起彼伏,鲜血更是淌得遍地都是。剩下的这十七个水军团士兵知道大势已去,却依然不愿放下武器,誓要战死岛上,哪知源太吉却一直没有难为他们。等倭兵将所有死者的首级全都斩落,源太吉反倒命倭兵列队向他们行礼,说敬这十七人是天下勇士,若愿归降,当编入倭人华族,授以官职。

源太吉身材不高,貌不出众,但声音洪亮,语气也极为大度。通事将这话译过来,让十七人全都目瞪口呆。倭人等级森严,臣民分为华族和庶族两类,华族为官颇易,地位很高。他们没想到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源太吉居然对他们如此客气,惊异之下,十七人中有两人被说动,愿意弃刀归降。这两人刀剑加于颈也不会丝毫畏惧,但此时分明已是必死,源太吉却极为客气,他们终究难以抵御此等诱惑。还有十五人已无法再去怨恨这两个最终变节的同伴,却宁愿一死。谁知等那两人到得近前,正向源太吉叩拜时,源太吉忽然拔刀斩落。倭人事事不及帝国,唯有铸刀之术精益求精,倭刀极为锋利。源太吉一刀斩下,那两人立时身首异处,死于非命。

斩杀投降二人后,源太吉却举刀向余下十五人示意,说留下一艘小船,由上天注定,放他们一条生路。韩康他们初时不敢相信,但见源太吉命倭兵齐齐撤退,当真留下一条小船后,他们才知道不假。

船很小,又无食无水,这一趟归国之途,艰险当真难以言说。韩康他们恼恨句罗水军最后的倒戈,不愿往句罗转道,因此虽然直接回帝国要远得多,仍然向西南而来。幸好从帝国去倭岛时逆风逆水,甚是艰难,从倭岛到帝国却是顺风顺水,船行快捷。在海上漂了两月,靠捕捉生鱼活命,他们终于被之江省的渔民发现,将他们救回,听得他们是水军团士兵,立刻便送到东平城来。

韩康的声音甚是沙哑,说得也不快,我却听得惊心动魄,冷汗涔涔。李尧天是不世出的将才,我总以为他这一去,定能奏凯而还,做梦也想不到远征竟会全盘失败,他居然也会身死!李尧天全军覆没,朴士免孤掌难鸣,又孤军深入,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了,只能是归降和战死两条路。不过依朴士免和源太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