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和工人同志们谈写作 >

第5章

和工人同志们谈写作-第5章

小说: 和工人同志们谈写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民间的成语里,也有许多采取这种音节的,像:“有钱难买五月旱,——(有钱,难买,五月旱,)

  六月连阴吃饱饭。”——(六月,连阴,吃饱饭。)

  足见这种分成三个音节的七字句(有钱,难买,五月旱)是我们韵语(韵语不是散文)里最常见的,传流得久,也传流得广。我们写快板要掌握这三个音节的七字句,因为它是快板中的主要句法。

  这种三个音节的七字句,并不限于七个字,我们可以把它变为八个字,九个字,十个字,十一个字,或更多的字。字数可以多于七个,但是必须有音节,而且以保持三个音节为是;音节太多,句子就太长,不容易数唱。举几个例:八字句:“告诉他,明天,必定来。”

  九字句:“明天,上午,他们必定来。”或“告诉他,他们来,我们去。”

  十字句:“这就叫,人心都在,人心上。”或“礼尚往来,你们来,我们去。”

  十一字句:“都别送,你们要送,我就不走。”

  一句的字数还可以多于十一个字,这可以自己去揣摩,就不举例了。要紧的是:怎样支配这些字——既有音节,又不绕嘴。以八字句来说吧,“告诉他,明天,必定来”就比“明天,告诉他,必定来”好念。九字句呢,“明天,上午,他们必定来”不能改为“他们必定来,明天,上午”。以此类推,音节的长短应当细心安排,怎么念着顺口怎么办,念着不顺口就改变一下。

  七字句(包括扩大的七字句,如八字句九字句等)之外,还有三字句,五字句——不一定是一句,不过这么说方便些,如“张大嫂,李大嫂”都不成句,咱们就管它叫“句”,省得费事去另找个名字。

  按照一般的习惯,快板开头都用三字句,而后用七字句,如:

  “张大嫂,李大嫂,

  去到南洼摘豆角。”

  三字句也可用四句,如:“张大嫂,李大嫂,

  上南洼,摘豆角。”

  下面开始用七字句。

  用几句七字句后,还可以翻回头来,再用三字句,两句或四句。这凭作者的选择,没有一定的规矩。我想,在改换口气,在故事情节转弯的地方,都可以用三字句,表示另起一段。遇到需要特别加重口气,引人注意的地方,也可以用三字句。

  一般地说,五字句用的较比少。在适当的地方用这么两句,可以使语气有些变化,不单调。如有成语,用上最易醒目,如:

  “一遭经蛇咬,

  三年怕井绳!”或:

  “好事不出门,

  坏事行千里!”

  快板是很活泼的形式,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和七字句的扩大句都可以灵活运用,怎么生动活泼怎么办。下边说:

  (三)押韵:快板的每句要有音节。此外还有件要事,就是快板得押韵。“打竹板,迈大步,一来来到切面铺”里的“步”“铺”是同音同声,就叫押韵。不押韵,即使音节都对,能够顺口溜,也溜不出劲儿来。不信,就念念:“打竹板,迈大步,

  一来来到天桥儿。”

  这怎念怎不对劲。

  特别是一开篇的时候,必须前后两行押韵。写到后边,两行都押韵更好,前行不押韵,只押后行也可以。比如开篇是:“打竹板,迈大步,

  一来来到切面铺。”

  两行的末一个字必须押韵。紧跟着的第三行和第四行两行都押韵呢,像:

  “柜房先生本姓杜,

  姓杜名森字大树。”

  当然可以。可是第三行不押韵也可以,像:“柜房先生很年轻,

  姓杜名森字大树。”

  这里应当注意:“姓杜名森字大树”押的是“树”字,“树”字是个仄声。它既是仄声字,前面的一行(柜房先生很年轻)的末一个字最好用平声,这样念起来好听。这就是说:“柜房先生很年轻,

  姓杜名森字大树。”

  这么两行,因为前行末一个字(轻)是平声,搭上后行末一字(树)是仄声,一起一落,一高一低,就好听。若是写成:

  “柜房先生身体胖,

   姓杜名森字大树。”

  就不那么好听。把全段念念就更明白:

  “打竹板,迈大步,

   一来来到切面铺。

   柜房先生很年轻,

   姓杜名森字大树。”

  比:

  “打竹板,迈大步,

   一来来到切面铺。

   柜房先生身体胖,

   姓杜名森字大树。”

  好听一些。

  我们可以定这么一条规则:两行都押韵呢,就一平一仄,两平或两仄都可以。若是前一行不押韵,顶好是看后一行末一个字是平还是仄。若是平呢,前边一行的末一字就用仄;若是仄呢,就用平。举例说明:两行都押韵的,可以用一平一仄:“说你不行就不行,(“行”平声)

  我的活儿你别动!”(“动”仄声)

  当然,前行用仄,后行用平也行:“叫你别动就别动,(“动”仄声)

  说你不行就不行。”(“行”平声)

  也可以用两平:

  “说你不行就不行,(“行”平声)

  你有错误我批评。”(“评”平声)

  这可以用两仄:

  “说你不行你不信,(“信”仄声)

  咱俩比比谁有劲。”(“劲”仄声)

  一行押韵,一行不押韵的呢,最好是一平一仄,较比好听。这已在“柜房先生很年轻”的例子里说明过,即不重复。这一平一仄的办法,为的是字音有高有低,数唱起来好听。初学的分不清平仄,不能严守这规矩,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多少行才换一次韵呢?随便,每两行一换,可以。每四行一换,可以。两行一韵,然后又八行或十行一韵,也可以。全篇一气,始终不换韵,还是可以。快板是流口辙(俗话管“韵”叫“辙”),怎么变换都可以。只须留神:两行必押一次韵,不可以三条腿儿。什么叫三条腿呢?就像:“张大嫂,李大嫂,

  还有张哥和李哥,

  都上南洼摘豆角。”

  这不像快板,唱着唱着就找不到辙了!Qī。shū。ωǎng。

  问题来了,怎么辨别平仄呢?

  有个很容易的办法:凡是能够拉着长声念的就是平声字,像“王”、“唐”、“狼”、“风”、“书”、“秋”……拉着长声念这些字吧,您有多长的气,它们就有多么长的音儿,像火车的汽笛似的,能够一气响好久。这些是平声字。反之,凡是不能够拉长声的,像“作”、“小”、“热”、“半”、“硬”等字,不管你怎么使劲,也拉不长;这些便是仄声字。

  找几个字念念看,就用“我,去,参,观”吧。“我”、“去”两字,一念就完,拉不开,一定是仄声。“参”、“观”两字要多长有多长,一定是平声字。

  辨别清楚字的平仄声有些用处。一句话里的平声字太多或仄声字太多,或平仄调配得不好,念起来就绕嘴,不好听。快板绕嘴非变成慢板不可!旧诗里用平仄有一定的格式,就是为了克服绕嘴,使诗能吟唱的办法。四句的七言诗(名叫“七言绝句”)里有这么一种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举个实例:

  天门中断楚江南(“中”是平声,不犯规矩,句中第一第三第五三个字可以平仄随便。)

  碧水东流向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出本是仄声,北方人把它念成平声了)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是咱们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看,写得多么美,声音多么好听!这里平仄字的安排是按照上列的格式那么办的。

  我们写快板不必严守七言旧诗的规矩,可是得留点神,别教一句里平声字或仄声字太多了。看:“老李老宋不想去”

  这一句吧,七个字都是仄声,念起来没劲。要是一气儿有这么好几句,听的人就快睡着了。若换上两个平声字,把它改成:

  “老李老王(平声)都(平声)想去”

  可就响亮的多了。

  一句全用平声字,也不好,像:“三千军人登高山”

  这么一句,念着可真费劲儿!若换上两三个仄声字,改成:“三千战(仄)士(仄)上(仄)高山”

  可就容易念,而且好听了。

  快板的一句里应有几个平声字或几个仄声字,没有一定的规矩,只须注意调动,有平也有仄,教句子有些音乐性。本来嘛,数唱快板既没有复杂的腔调,若再不把平仄调动好些,怎能教人爱听呢?平仄字的安排和句子的音乐性有很大的关系。语言的音乐性应在快板里尽量发挥。

  押韵的时候也顶好用点心思:把同音同声的字用在一起就好听,随便凑字就不好听。看吧:“张大嫂,李大嫂,

  都上南洼摘豆角。”(“角”京音读如“脚”)(奇*书*网。整*理*提*供)

  很对劲,因为“嫂”和“角”是同一个音,同一个声——都是第三声。(北京人嘴里,一字只有四声,像:汪、王、往、望。)

  咱们若是把它改成:

  “张大嫂,李大嫂,

  都上南洼去割草。”

  也还对劲。因为“嫂”和“草”又是同音同声——第三声。若把它这么一改:

  “张大嫂,李大嫂,

  都上南洼去逛庙。”

  可就不那么好了。因为“嫂”是第三声,而“庙”是第四声。这虽然也勉强说得下去,可是究竟不如“摘豆角”和“去割草”那么自然顺嘴。所以,押韵的时候,顶好把同音同声的字放在一块,以便真能作到顺口溜。咱们想起个“王”字,就顶好把“长”、“娘”、“房”、“洋”、“常”、“羊”、“妨”、“强”、“忙”……放在一起。同样的,用了一个“巧”字,顶好就把“鸟”、“小”、“找”、“老”、“考”、“跑”、“倒”、“岛”、“草”、“脚”、“吵”……放在一起。

  “小二哥,你别忙,

   等我告诉你的娘。”

  一定比:

  “小二哥,你别忙,

   等我告诉马大方。”

  要好听的多。

  这么说,写快板不是很麻烦么?我说:既要写,就别怕麻烦;只有不怕麻烦,才能把它写好。再说,这并不太麻烦。咱们说话的时候,本来“忙”和“娘”是一个音一个声,为什么写快板的时候不设法把它们俩放在一起,教句子叮叮当当地有劲又好听呢?只要多想想就是了——天下哪有不假思索就能写出好东西的事呢?我提到的这些办法都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技巧,而是我们人人会作的。我不愿增加谁的负担,教人为难。反之,我倒要求您尽量运用您本来知道的东西。您知道:

  “你就说,巧不巧,

   三哥踩了二哥的脚。”

  是最通俗的话,“巧”跟“脚”押在一起是最自然的事,那么干什么不这样去写呢?人人说“满头大汗”,您干嘛单说“全头大汗”呢?难道您故意躲着现成的话吗?那有什么好处呢?快板的言语,快板的韵,和它的平仄,都在您的心中与口中,好好地想想,仔细地安排,您就能写出好的快板来。写完了,大声地念两遍,您自己就能找出缺点来,加以修改。不要教我说的格式呀、韵呀、平仄呀,把您吓住。这些东西您本来都知道,我不过提醒您一声罢了。

  好吧,就说到这里为止吧,至于快板里应写什么思想,什么事情,您比我知道的更清楚,就不多说;我在这里只说了点技巧上的事儿,希望能够帮助您把您的好思想,好事情,更好地用快板形式表达出来就是了。

 更多精彩好书,更多原创手机电子书,请登陆小说下载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