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澳洲史 >

第43章

澳洲史-第43章

小说: 澳洲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麦、羊毛及其他物资的购销协定。

在1932—1933年间,澳大利亚基本上摆脱了经济危机,经济逐步趋于繁
荣,表现为出口价格上升、工业复兴、财政收入增多而日趋收支平衡。1934
年,国家预算和决算都出现了盈余。澳大利亚是从大危机中第一个摆脱出来
的西方国家。
四、战后政治结构的变化
这一历史时期(1918—1933)从政治上说,澳大利亚发生了重大变化。
澳大利亚最大的政党——工党,从一战末开始不得人心,丧失选民的信任,
在1917年大选中惨败。从1917年到1929年这十三年中,工党在历届大选中
均遭失败。造成工党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有二:
第一,工党内部发生了破坏性的分裂,失去了以休斯为代表的富有斗争
经验和很高威望的领袖,从而导致了威信的急剧下降。第二个因素是工党的
政纲不再强调民族利益,过多地强调本党的利益,对战后国防政策缺乏民族
热情,这当然要失去大批选民的信任。
虽然如此,工党仍然是澳大利亚政党中的大党,实力相当雄厚,在昆士
兰、塔斯马尼亚、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这四个州内有很大的影响,大选中
往往获胜而执政,建立本州的工党政府。这些州的工党领袖善于迎合选民的
心理,提出一些有关社会福利的政策和措施,以取得支持。1920年,新南威
尔士工党领袖斯托利提出了增加基本工资的措施和周44小时工作制,又如该
州另一工党领袖杜里竭力使州议会通过《产妇基金法案》和提高富人所得税
率的法案。昆士兰工党纲领中有力争扩大农田水利的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
深得选民拥护,他们认为这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政策”。应指出的是,在1929
年以前,选民对各州工党的支持是有条件的,不是一贯的,有时就抛弃工党,
因而还没有发生工党在全国范围的东山再起。工党内部的斗争仍很激烈,行
政效率低,铺张浪费十分严重,换言之,工党在选民心目中的形象仍不很高
大,甚至有时是十分渺小的。
另一个政治上的重要变化是产业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和有组织的工人数
量的增多。这是战后工业和农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1916年,全国工会会员
为546 556人, 1926年增为851 478人,1939年高达915 470人。由于产
业工人和工会会员的大发展,原来的工会组织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希望建立
起全国统一的工会组织。这个要求实际上早在本世纪初就已提出了,但没有
实现。一方面是因为,各个工会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尤其那些较小的工会
怕因此被大工会吃掉。另一方面,几个大工会都想取得对即将产生的全国总
工会的领导权,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加之,澳大利亚工联想方设法
以自己为核心来建立工会,从而引起其他工会的逆反心理,致使全国统一的
工会迟迟未能建立。但是,建立全国统一工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澳
大利亚工人阶级的利益所在和要求,经过多年的斗争与协商,1921年各工会
确定了建立全国统一工会的基本原则。1927年在墨尔本召开了全澳职工代表
大会,会上正式建立起工人阶级的全国性工会——“澳大利亚工会理事会”。
这一历史时期,澳大利亚工人阶级最大成果是其先锋队——共产党的建
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在澳大利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列主义开始传
播,并且和工人运动密切结合。在这样的基础上,1921年10月30日建立了
澳大利亚共产党。这是澳大利亚工人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该党建立后,立即投入到领导捍卫工人阶级利益的火热斗争中去。1922年,

澳共加入了共产国际,30 年代初领导了煤矿工人大罢工和失业工人的斗争。
根据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澳共在1935 年提出了“反对法西斯主义和
反对战争”的口号,进行了在澳大利亚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工作,深得
民心。为了援助西班牙革命和反对法西斯主义,它在1936 年组织了澳大利亚
志愿军,参加了援助西班牙人民革命的国际纵队,获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
澳共的绝大部分干部担任各种工会的领导职务,因此它在工人中的影响日益
扩大。
1920 年,“澳大利亚乡村党”正式建立。这也是澳大利亚政治生活中的
一件大事。该党前身是1916 年成立的“乡村党”,那时它是一个地方性政党,
自称代表农村人口的利益,实际上是以农、牧场主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后
来它的影响逐步扩大,各州都有了分支机构,其影响迅速扩大到全澳,在1919 
年大选中,获得巨大胜利,在众议院中得到11 个席位。这说明“乡村党”已
是一个全国性政党了。1920 年元月正式取名为“澳大利亚乡村党”。
五、布鲁斯—佩季联合政府
进入20 年代后,“澳大利亚乡村党”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在1922 年的
大选中,它获得的议席上升14 个,成了一个对全澳政局有举足轻重影响的政
党。以休斯为领袖的国民党为抵制工党,提出了和乡村党联合执政的建议。
但是,乡村党领袖佩季向国民党提出了要休斯辞去总理职务才考虑同国民党
建立联合政府的苛刻条件。双方虽经谈判协商,但佩季仍坚持其条件。休斯
从大局出发于1923 年2 月主动辞职。国民党第二号人物布鲁斯出任总理,组
成了布鲁斯—佩季联合政府。内阁中,国民党有6 名阁员,乡村党有5 名阁
员。可见这时澳大利亚乡村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了。
布鲁斯—佩季政府所推行的内外政策,仍是国民党制定的政策,或者说
由休斯内阁所确定的方针,诸如移民政策、销售农牧产品政策、保护民族工
业政策、白澳政策、劳资仲裁制度、保护关税政策,等等。换言之,在联合
政府内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民党及其领袖布鲁斯。
斯坦利·布鲁斯于1883 年生于墨尔本市,曾在著名的墨尔本文法学校学
习,1905 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一战爆发后参加英军,在加
里玻利战役中负伤,返回墨尔本。1918 年在国会补选议员选举中以国民党党
员身份当选众议员。1921 年末出任司库。厄尔·佩季于1880 年生于新南威
尔士,曾在悉尼中学学习,并毕业于悉尼大学医学系,毕业后从事外科医生
工作而致富。1913 年当选为南格莱夫顿市政委员会参事。在一战时参加澳大
利亚空军,从事医务工作。从空军退役后从事政治活动,1919 年当选为联邦
议会议员,1921 年当选为澳大利亚乡村党领袖。
布鲁斯—佩季政府在执政期间取得显著的成就,为后来战胜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首先为发展澳大利亚农业做出了贡献,如开办农村信贷部,制定推销农
产品措施,颁布了保证出口法,设立出口管理局,并且筹措了农村发展规划
和资助向农村移民的资金。联邦政府还大力发展科学,建立了科学和工业研
究委员会,拨出巨额经费予以支持,1926 年一次就拨出25 万英镑作为该委
员会的基金,并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去。
布鲁斯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指出“移民和开发”是澳大利亚的“两
大基本问题”。提出以解决这两大问题为目标的建国方针,为此建立了专门

研究这两大问题的机构——开发与移民委员会。1925年,澳大利亚同英国就
向澳移民问题签订被称作“3400万英镑的协定”。根据协定,任何州需要移
民,要向联邦政府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布鲁斯当政期间曾批准了南澳大利
亚提出的托德河开发方案,批准了新南威尔士提出的在拉奇兰河维安加地区
修筑堤坝方案和昆士兰提出的一些开发计划。
“3400万英镑移民协定”因1929
年的经济危机和1939年二战爆发而被迫取消。但执行这个协定还是有一定成
就的,如在1921—1929年间,获得资助的移民达21万余人。
联邦政府竭力为澳大利亚农牧产品寻找国外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的扩
大和“开发与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澳大利亚同加拿大签订贸易互惠协定,
同东方诸国建立了奶油贸易关系。
在发展工业方面,布鲁斯政府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了促进本国制糖
工业的发展,中央政府与制糖工业基地——昆士兰达成协议,规定砂糖零售
价由政府决定;为防止国外砂糖的竞争,提高进口砂糖的关税。又如,为发
展本国果酱工业供以廉价砂糖;为发展啤酒花工业,限制啤酒花的进口。此
外对国内工业所需而又一时生产不出来的产品,则降低进口税。为了促进本
国加工业的发展,从1924年起,联邦政府颁布并推行了出口担保法。根据该
法令,政府建立了组织出口的若干个管理委员会,并授权管理委员会可要求
银行预支付款项作担保,而担保的款项总额高达产品市价总值的80%。
战后,澳大利亚卫生状况一度恶化,各种流行病和传染病经常发生,加
之,各州政府对卫生工作重视不够。面对着这种情况,联邦政府设立了卫生
部。新建的卫生部业务范围十分广泛,不仅贯彻执行澳大利亚建国以来的检
疫法案,而且还要进行医学研究和公共卫生教育。1925年又建立国家医药委
员会和联邦卫生委员会,1927年又提高卫生部在内阁中的地位,升格为内阁
的一个正式部,其部长升格为内阁成员。到1930年该部发展成6个司。在医
药卫生方面,联邦政府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中在工业卫生和热带疾病研究方
面,取得的成就最大。
布鲁斯在执政期间的1927年,把澳大利亚首都从墨尔本迁移到新建城市
堪培拉。根据1898年制定的联邦宪法规定,首都所在地要得到 2/3的人民
投票赞成,经各州批准方能确定。新南威尔士利用这一点坚决要求联邦首都
设在他们的境内,否则不批准宪法,其他各州只好同意,条件是不能把悉尼
作为首都。维多利亚州提出在新首都未建成前要以墨尔本作为联邦政府的所
在地。由于这样的争吵,联邦宪法关于首都规定了这样一条:“ (首都)将
设在新南威尔士州,距离悉尼不少于100英里”。首都具体地点的选择由新
南威尔士立法议会去完成,他们推荐了许多城镇,争论多年,最后确定在今
堪培拉①。这原是一个大牧羊场,距悉尼飞行里程238公里,距塔斯曼海约
112公里。首都占地面积1513平方公里。首都的建设于1913年3月13日正
式举行开工典礼。首都建设总监是伯利·格里芬。经过十四年的曲折,1927
年,首都基本建成,因而政府机构正式迁到这儿来。刚迁来时,该市人口只
有5000人,到1947年时,也不过是1。6万人,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50— 
60年代,孟席斯政府大力发展首都建设,于是人口迅速增加,约有10万人。
1927年5月19日在新建的国会大厦前面,约克公爵②正式宣布堪培拉为澳大
① “堪培拉”一词是澳洲土人语言,其义有三:1。会面的地方;2。莫伦格鲁河河湾;3。女人的乳房。
② 即后来的英王乔治六世。

利亚联邦的首都。
应指出的是,布鲁斯—佩季政府利用立法手段和国家机器严厉镇压那些
被它认为是制造动乱的工人群众。1923 年,维多利亚发生了警察大罢工,1925 
年发生了曾使沿海港口瘫痪的海员大罢工。布鲁斯—佩季政府镇压了这两次
大罢工,对海员工人大罢工的镇压措施尤为严厉。总理命令警方把那些参于
罢工的不是出生在澳大利亚的人强行押解出境。1927 年,联邦政府决定彻底
改革仲裁法,并于1928 年修改了仲裁法。新的仲裁法规定了若干项处罚参于
罢工的工会及其领袖的条款。因仲裁法过于严厉而又是针对工人群众的,引
起人们的强烈不满,于是,1929 年就这个问题发生了尖锐的党派斗争。
与仲裁法有密切关系的是工资立法问题。斗争的双方是以政府,即国民
党和乡村党为一方,以工党集团和休斯集团为另一方。布鲁斯政府要求把仲
裁立法交由各州政府去管理和执行,联邦政府再不予以过问。反对派则认为
中央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要仲裁立法。关于仲裁法问题在众议院进行了表
决。投票结果,三位政府的支持者倒向以休斯为首的反对派,议长表示不参
加投票,于是双方势均力敌。后来,由于国民党议员马克斯倒向反对派,于
是政府失败了。
在这场斗争中,工党重新团结起来,通过长期的斗争考验,工党培育出
新的有威望的领袖斯卡林,因而工党便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