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回乡小农民 >

第234章

回乡小农民-第234章

小说: 回乡小农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爸,我妈,我弟弟。”

    媛媛说话时特意地压低了声音,生怕吓到这个敏感的孩子。可是没想到这个明显很认生的孩子声音比媛媛更低,要不是媛媛离着近。还真的听不清她说了什么。

    “西瓜好吃吗?”

    “好吃!”

    这个词,张敏说的很是痛快,一点犹豫没有,而且声音很响亮。

    “你以前吃过吗?”

    张敏听到这句问话,没有说什么。只是摇摇头,连看都不敢看媛媛一眼。这是一个内心敏感却很要强的小姑娘!王勇心里评价道。

    “那你以前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

    张敏明显地眼睛一亮,然后喉结好动了一下。不顾紧接着似乎想到什么,又低下头,好半天才声音低低地给出了答案。

    “桔子。”

    “桔子?”媛媛心里就是一疼,可以想象,张敏说最好吃的东西是桔子。那还因为她根本没机会见到其他的水果。

    说不定桔子还是之前他爸爸外出打工的时候带给她的,即便是这样恐怕她也没机会吃到几次。

    香蕉,菠萝,火龙果,山竹,芒果。莲雾……这些南方的水果不用说,如果不能凭借上学走出去,她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见到。

    这里的人们的贫困的状况让媛媛真的感到很震惊!这是她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现在的华夏竟然还有这种地方?竟然连九年的义务教育都读不起?

    这一刻,媛媛内心充满了不解。为什么?问什么这里的人会这么的贫困?是这里的人懒惰吗?是这里的环境不适合生存?还是因为当地政府胡作非为,搞得民不聊生?

    媛媛的疑惑没有持续多久,因为老公王勇直接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

    “张校长,咱们这里为什么会这么贫困啊?难道这么多年来就没人想过什么办法改变一下这里的状况吗?”

    张世平沉默了,掏出烟递给王勇一只。结果却是被王勇掏出的软中华给惊到了,小心翼翼地点燃,轻轻地吸一口,吐出一股烟雾,一脸的满足。

    之后才打开话匣子,将这里人生活为什么这么困难的原因一一道来。

    原来,最主要的原因还真的是自然环境的问题。

    这里气候干旱少雨,种庄稼几乎全部都是靠天吃饭。如果老天爷少下几场雨,地里就是绝收也不是没有过。至于减产,那几乎是年年都有的正常情况。

    小女孩的样子在这里绝对是具有普遍性的,因为缺水,很多老人一辈子也没洗过几次澡。连喝水都困难,更不用说整天洗头,洗衣服了?

    为此这里的人们都是尽量种植一些耐旱,成熟期短的作物,比如成熟期只有五十多天的荞麦就是这里主要种植的作物。

    为了让家人生活的更幸福,这里的人大部分都是外出打工。可是因为自身没什么文化,只能是做一些最低等的工作,赚取那份虽然微薄但却是比在家里种地要好的多的工资。

    而因为贫困,这里的孩子很少有能够上到高中毕业的,更不用说上大学。就是九年义务教育都有很多孩子没办法正常读完,反正也不可能上的起大学。还不如早点回家里干活,这就是这一地区大多数人的共识。

    早早的就跟着村里人去天南海北的去打工,赚钱养家。之后就好像陷入怪圈,越没钱的人家的孩子越是无法读书上学。之后也就越是贫穷。

    张校长说,他的一个老朋友是乡上初中的校长,他们学校大概有二百多人,如果把一个家庭年人均收入定位四百元(你没看错,真的是四百元,低的都发指了!),那么全校有十分之一的贫困生。

    每年初中能招到一百多个学生,但是到三年后参加中考的最多只有五十个。而之后能继续上学读高中的可能连十个都没有。

    在这里,中小学交不起杂费的贫困生能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一还多,高中更是超过百分之三十!

    这里初中孩子的辍学率都能达到百分之五(这还是官方的说法)。而国家给出的规定是不超过百分之三。就这个辍学率,据说还是在附近几个县里算是比较好的!

    王勇听到这里很有感触,一代大师余秋雨曾经说过,贫困的原因要在文化中找。放在如今这个慢慢地越来越科技化的世界,没有文化知识。正变越来越难以生存。

    像改革开放初期那种只要肯干,敢干,总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事情绝对不会再有了。现代社会,对于知识的认识和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一步赶不上,可能就是一辈子的落后,再也赶不上来。

    张校长又介绍起学校的情况。特别是学校老师大量流失的情况。他们学校原本有十八个老师,可是因为待遇太低,现在只剩下了八个。

    有三个是找到机会去了其它省市的学校,还有两个干脆就转行干起了别的工作。至于剩下五人则是因为初中,高中老师同样的大量流失之后,被硬生生地拔高去教初中甚至是高中了。

    可以想象。原本的小学老师,去教初中和高中的学生,那教育质量要是有保证才怪了!

    可是,那又有什么办法?总不能没有老师吧?而一旦找到机会,现在的这些老师里面十个有九个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选择更好的地方去生活。

    张校长说了一个例子,就在这所学校,前年的时候有一个原本是正规师范专科毕业的老师,那可以说是这个学校最好的老师了。

    结果人家在这里干了半年就受不了了,通过关系去了京城的一个山区县下面的学校。

    在这里他所有的收入加在一起最多也就是一千元,而在那里,第一个月试用期就是三千块!三千块啊!

    这还是待遇差的,乡上高中有一个数学老师,是我们这里仅有的几个省级特级教师。那教书教的好啊!连市里都有人知道他。这不,被一所市里的私立学校给挖走了。

    刚到了市里,人家直接给解决了住房,涨了工资,还给家属解决了工作问题。这种待遇在本地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在这里只能靠感情留人。

    前面说的那个小学老师所在的首都的那个县里,只有二十二万人口,可是一年的教育经费却高达一亿两三千万。而这里,全县三十六万人口,用于教育的投入只有仅仅不到四千万,还要面临经常被挪用的情况。

    这就是差距啊!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的差距!尤其是这种差距现在还在不断地扩大着!

    ps:

    感谢书友蓝色迷恋,九天翔鹰y54的月票打赏,谢谢!

 第二百九十五章来到大坡村

    和张校长聊了两个多小时,王勇和媛媛觉得自己像是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这里的一切都是只存在于记忆中或者电视银屏,纪录片里。可是在现在这个高呼着我国有多少万亿的美国债卷,多少多少外汇储备的时代,在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

    在这里,或许还有其他地方,还有这么多的生活在贫困县一下的人们和他们的孩子在默默地忍受着煎熬。

    他们有些人已经看到了走出这里的曙光,有些则是完全看不到未来,唯有一代一代的重复着生儿子,儿子放羊,再生儿子的故事。

    临近中午,没等张校长张罗吃饭,姚大姐就突然冒出来,拉着王勇和媛媛非要请他们去自己家里吃饭。

    挨不过姚大姐的苦苦哀求,两人只能开车拉上姚大姐赶去她的家——大坡村。

    顺着坑坑洼洼的土路,颠簸摇晃了半个多小时,他们才来到了里红土梁乡所在地只有十里地左右的大坡村。

    就这还是因为王勇开的是越野性能优良的路虎的缘故,要不然一般的轿车根本就别想进来。这一路还真的是大坑套小坑,坑中还有坑啊!

    不提那路上一个接一个的都能有三四十多公分的深坑,就说那路面还没有两米五的宽度,配合上那满是深坑的路面,一般的车绝对是的开沟里上不来。

    就王勇这样的好车,驾驶技术也绝对不差,都进了三次路边半米宽,四十多公分深的排水沟里。靠着路虎的强大动力和四轮驱动,这才没用召集人过来抬车。

    等到了大坡村,一帮子闲的晒太阳的村里人看到竟然有一辆汽车神奇地开进了村子,那惊奇的样子就不用说了!

    好多没见过汽车什么样的小孩子都纷纷跟着汽车一直跑到了姚大姐家门口。

    而村民们看到姚大姐从车里下来,第一时间就全部都发出了一声感叹的“哇!”的声音。王勇估计他们恐怕实在感叹,这辆车怎么可能通过那段满是大大小小的坑的路呢?

    对于村里曾经的首富。现在却债台高筑,不得不离开家乡跑到市里打工还债的姚大姐夫妇,村里人如今是很有优越感的。

    姚大姐说起这事的时候,也是很无奈。在村民们的简单观念里。只要家里没有背债,那就是没钱也没什么。

    至于出去打工?这里虽然离着著名的晋商发源地的晋省很近,但是很显然这里的人们并没有经商的天赋。他们一直紧守得是外面再好也不是家的古训。

    整个村子除了被债务压得翻不开身的姚大姐夫妇,只有一户孩子当兵转业留在外面的人家走出了村子,再也没有回来。

    和乡亲们打过招呼,说了一下王勇和媛媛是路上碰到,开车送自己回来看儿子的好心人。村里人都知道姚大姐的儿子出事的消息,不少人还都去卫生院看过。

    村子里虽然有的事让王勇感觉他们太愚昧,但是他们的那种质朴却是让王勇感受到了传说中的农民的热情,淳朴和好客。

    不用姚大姐开口。这些人就纷纷嚷嚷着这家有鸡蛋,我家有一只野鸡,我们家里还有一块肉,那边一家又说他们家里有什么蔬菜。

    然后大家四散回家,没一会儿。姚大姐家里就堆满了乡亲们送来的各种食物蔬菜。

    除了十来个鸡蛋之外,肉食只有一只野鸡和一块肥肉厚道有一巴掌宽的二斤多的大肉块。

    至于蔬菜,也只有韭菜,去年留到现在的土豆,洋葱,长的小小的一看就营养不良的茄子和豆角,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菜。连这个时候。北方很常见的黄瓜和西红柿都没有。

    实在是怕自己媳妇吃不惯,王勇从车里拿出了火腿肠,好几盒午餐肉,豆豉鲮鱼,凤尾鱼和水果罐头,打开了也能顶上几道菜。

    媛媛则是从车里拿出所有的糖块和巧克力发给围着汽车摸着不停地孩子们。

    看着孩子羞羞怯怯地伸出一个个小黑手结果糖块。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舍不得吃的一点一点的舔着吃的样子,媛媛眼圈一红,好悬落下泪来。

    姚大姐招呼着王勇和媛媛进了屋,因为看到王勇抱着好几瓶矿泉水进来。连水都不用上了,就是上了,估计客人也喝不惯本地的浑水,干脆直接进了厨房。

    原本王勇两人想要进去帮忙,被姚大姐硬生生推了出来。

    哪有让客人进厨房帮忙的道理?

    熬不过执拗的姚大姐,王勇和媛媛重新回到屋里,开始细细打量着姚大姐的家。

    姚大姐家是三间村里少有的红砖房,只是因为孩子读书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这个外表很光鲜(至少在村里是很光鲜的)的房子里,地面还是土地面。

    地面上被夯的很结实,一些坑坑洼洼的地方都用细土填过,看起来很是平整。

    这间屋子应该是他们一家四口的卧室了。很北方的样式,一面是火坑,然后隔着能有两三米多的空间是几个木质的老式衣柜。

    一个摆放着一台二十一英寸电视的电视柜恐怕就是最新潮的东西,可是这东西一看就知道是自己手工打制了。外表很粗糙,造型很是粗狂!不得不说,手艺很烂!

    最让王勇和媛媛感到惊讶地就是那贴满了一面墙的,最少有四五十张的奖状。看名字,都是高凤、高龙。不用说这就是姚大姐家的两个孩子得的奖状了。

    这第一次看到还真是壮观啊!太养眼了!无论是谁,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奖状都得么瞪口呆,感叹几句吧?

    反正王勇自己是被震到了,他自己从小到大,就连一张奖状都没得到过。

    小学的时候是因为那时候,学校经费紧张,地也偏僻,根本就不会发奖状。

    初高中之后,则是因为王勇的调皮贪玩,奖状这东西,跟他是绝缘的,绝对没有他的份。

    所以对于那些期末的时候能够拿着一张或者两张奖状回家的人,王勇除了羡慕,就剩下嫉妒和恨了!

    自己一张都没得到的东西,这里竟然贴满了一面墙怎么能不让王勇感到惊叹!

    大概在屋里坐了快两个小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