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 >

第31章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第31章

小说: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独立开设打金工场,承接香港及境 外珠主商的订单。1967年,地产烂市,谢氏低价觅得九龙红■的一个铺位, 开设第一间门市。      80年代未,谢瑞麟的年营业额达20亿港元,在港九拥有多间分行。铺 位装饰模仿周大福,铺面大,极堂皇。谢瑞鳞正值富年,他与其他珠宝大 亨不同,他既精制作,又善销售,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景福金行创办于50年代,创始人为美丽华酒店集团的杨志云。景福有 家族其他事业为后盾,实力较雄厚,六七十年代,与周大福、周生生成三 足鼎立之势。      80年代,杨志云逝世,景福开始走下坡路,正如“百足之虫,死而不 僵”,景福仍是港九珠宝行的一支劲旅。      早年,郑裕彤曾独领“钻石皇后”之风骚,现在各大金铺都经营钻石 生意,与周大福平分秋色。金铺竞争之激烈,还可表现在广告上,任何一 种传媒,都可见到“珠光宝气”。据统计,香港珠主业每年花在广告上的费 用,高达3000万港元。      金铺多于米铺,多得顾客都无暇注目。偏偏劫匪老盯住金铺下放,使 众金铺雪上加霜。80年代,金铺劫案每年最多80宗,最少20宗;1991年高 达100宗,1992年开年不吉,1月,周大福中环金行被劫珠宝1100万港元; 不久,该行佐敦道分行被劫首饰500万港元;4月,周大福再次遭灾,铜锣 湾分行被盗400万港元珠宝。周大福的中环、佐敦道两行保险期刚过,又未 续保,1600万港元之巨的损失得不到丝毫赔偿。      浩大的损失,反映出周大福管理之疏漏。郑裕彤从70年代起,不再直 接主理周大福,90年代,更是处半退隐状态,在董事局会上,郑裕彤狠狠 批评了周大福的首脑。以后,周大福严加防犯,虽不能担保劫匪下上门, 但至少不会发生投保脱节的重大疏漏,一旦出事,就可以“嫁祸”于保险 公司了。      这一年同一时期,谢瑞鳞有5问金行遭盗劫,周生生、景福各有1间被 
… 页面 129…

劫。被劫珠宝较少,且都投了保,故损失甚微。      传言,这些劫匪在内地就是杀人越货、为警方所追缉的犯罪团伙。故 各金铺草木皆兵,听到内地口音的劫匪便避退三舍。      事实上,任何内地旅客迈进香港金铺,都会受到上帝般的接待,不论 购金还是睬金,均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香港的金铺不宰客,成色及重量 与所标的完全相符。内地旅客虽少有买钻石的豪客,由于人数多,购金者 众,渐成为香港金铺最大的金客,金铺老板及职员,绝不敢怠慢。      内地的金价,比香港金价要贵20%至30%,且首饰做工粗糙,故赴港 旅客,十有八九购金。      1994年第5期香港《资本》杂志一篇文章称:“据估计,1992年本港黄 金人口总量达340多吨,其中一半是以首饰形式进入中国市场,而当中则有 60吨是由中国旅客从香港购入后带回国内 (内地)预计1994年人口香 港的200吨至300吨黄金中,将被带回中国的黄金亦达90吨左右,使香港黄 金的销售额,一半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旅客。”      谢瑞麟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访问时指出,该公司在港的销售量, 一半是来自内地的旅客。      周大福、周生生、景福等金行的状况亦如此。      目前,内地仍不允许境外金商以独资或合营的方式进入内地市场。目 前唯一准许的只是合作承包制——也只有周大福一家,传闻是郑裕彤在老 家顺德大撒慈善银纸,而作为改革的试点。       《资本》杂志的文章称:“本港金商周大福便是在8年前 (1987年)与 顺德伦教镇政府合作设立金饰工场,通过人行(人民银行)发出黄金首饰 厂牌照,在当地实行来料加工承包制即是说,港商提供原料、管理人 才、设计人才与资金等,而中方提供地方与人力,进行金饰制造。”      周大福虽未打入内地销售市场,总算放进了一个盈利的金蛋。谢瑞麟、 周生生均要迟半拍。谢氏与黑龙江的同业携手合作,却始终拿不到牌照, 持牌人仍是中方。周生生在福建马尾开设陈展室,只能宣传该行首饰,却 不能售金。1995年,周大福又先行一步,在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北京 路开设珠宝金饰陈展室。      香港的金商,莫下垂涎内地的巨大市场,企盼内地早日开放金市。就 目前来说,难度甚大:一、内地金价与国际金价悬殊较大;二、人民银行 不会轻易放弃黄金买卖的主导地位:三、内地金饰的制作零售行业承受不 了境外金商的冲击。      香港的金商有足够的耐心等待。郑裕彤曾表示,希望今后在内地,周 大福成为同业的第一大金行。      郑氏家族的庞大事业,由郑裕彤与他的儿子郑家纯、郑家诚分头打理, 郑家纯绰号“纯官”——是亚洲电视的女艺员“册封”的。有关郑氏家族 入主亚视,本书第五十一章将会言及。(详情请参阅广州出版社出版、祝春 亭著《鲨胆大亨——郑裕彤传》) 
… 页面 130…

                    第四十五章胡氏合和 东山再起虎生威      的士大王胡忠,在事业的巅峰时突然拍卖掉所有的士及车牌,转行地 产。胡忠的儿子胡应湘组建合和实业公司,并在1972年股市高潮中“骑牛 上市”。合和股票炙手可热,升值10多倍!于是“假合和”在股市大行其道, 把合和拖进了深渊。合和原是华资地产五虎将中的帅虎,如今岂肯退缩? 胡氏稳住阵脚,待机而动,终于东山再起,重现虎成。                              香潜地产业与香港经济      香港房地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该业占香港固定财产的2/3。以物业交 易与物业收租所创的生产值,在地产高峰期的1980年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2。 7%,低 潮的1983年占19。5%。      官地收入是港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971年至1989年的18年间,港府卖地收入 共266亿港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10%。1980年至1981年比例竟高达35%。除卖地, 港府还直接或间接向土地、物业征收多种税项,另外,港府还有物业及投资收入。故 有人说,港府之所以能实行低税制,是有土地这座“金矿”为资金后盾。      地产与建筑业并肩发展,1975至1982年间,地产市场兴旺,建式业持续8年繁荣 发展,建筑总开支从40亿港元增加到248亿港元,增长5倍以上。      房地产业与金融资本互相溶合和互为依赖。在金融业贷款业务中。地产、建筑业 所占比重很高。1981至 1989年,地产发展、建筑业贷款以及楼字按揭贷款的总额, 占“在香港使用之放款额”30%至35%,地产兴旺,金融业景气。反之,地产市道下 滑,就会出现大量呆帐,甚至触发银行危机。      房地产业与股市关系非常密切。1989年,在股票上市的298家公司中,地产建筑 业103家,即34。56%。该年地产建筑股总市值为1874亿港元,占股市总值6077亿港元 的308%,在各类股票中比重最大。在不属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中,亦有不少兼营地产。 因此,每当地产市道高涨,地产股市值上升,便带动整个股市兴旺,上市地产公司趁 机发行新股,进一步推动股市“牛气冲天”。反之,股市熊市到来,地产盈利减少, 股价下跌,就会拖低大市,形成“股地拉扯”的特殊现象。      房地产对香港制造业有直接影响。该业为制造业中的水泥、石材、油漆、玻璃、 五金、木材、铝材、修饰材料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地价、楼价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制 造业各部门的成本,从而影响香港产品的国际竞争条件。      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人,很少有不知道中国大酒店和广深珠高速公路的。 这两项大型工程,便是香港台和实业胡应湘的杰作。                                     弃车落地      胡应湘祖籍广州花都市。父亲胡忠曾是香港的士大王。      胡忠共有5子4女,胡应湘在兄弟中排行老三。老大胡文瀚,8岁考上的 士司机执照,是当时香港最年幼的的上司机。他一边开车协助父业,一面 读书,他先后就读于两所大学一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才完成学业。大学毕 业后,一直协助父亲打理的士公司业务。老二胡应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医学博士、心脏病专家,一直不参与家族事业的管理。      胡应湘从小就喜欢建筑玩具,中学毕业后,赴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 
… 页面 131…

学学土木工程,1958年学成回港,做了5年建筑工程师,后又进港府工务局 任职。      60年代房地产业畸形发展,炒地炒房炒得“天翻地覆”。年迈的胡忠常 感到困惑,许多同辈的的生意人,辛辛苦苦做一辈于,还不如地产商一年 炒地的所得多。地产市道大旺,在这一点上,身力地产业相关官方机构官 员的胡应湘,与父亲“英雄所见略同”,并比父亲更清楚这一点。因此,胡 忠改行地产,与儿子不无关系。      1967年,胡忠拥有378辆的士和120多辆红牌车。年初,政府准许私人 自购的士经营,的士公司的竞争力大力削弱。入夏,香港事件爆发,市景 萧条,的士生意清淡。在这种情况下,胡忠毅然解散车队,将所有的士及 车牌卖给司机,分期收款。胡忠呕心沥血建立的中央的士公司名存实亡。      胡忠另组一间公司——中央建业,作为家族地产业的发端。因欠款一 时难收回,在最初两年,中央建业作为不大。1969年,胡忠退休,家族事 业由胡文瀚、胡应湘打理。      这一年,胡应湘得父亲邀集友人担保,获得汇丰银行1500万港元的贷 款。胡应湘即成立一间合和实业公司,父亲任董事局主席,自己任董事总 经理。胡忠另担任中央建业主席,总经理则是胡文瀚。      平心而论,胡文瀚在地产建筑业不及弟弟胡应湘,但他在政界的名气 甚过胡应湘,先后担任过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市政局和立法局议员。胡忠 的另两个儿子,老四胡应光,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机硕士,留美工作,1988 年驾私人小飞机坠机身亡;老五胡应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建筑 硕士、注册建筑师,回港后创立大宝地产公司,任董事局主席。      在地产业名气最盛、起伏最大的,仍是胡应湘。      台和初创,势头汹涌,加上胡应湘是地产商中少有的科班专才,令人 景仰,合和于1972年8月21日顺利上市,据当时传媒报道:台和实收股本为 1。5亿港元,分为7500万股,每股面值2元。上市时将2500万股新股公开发 售,每股认购价为5港元,即升水3港元;这次上市集资1。25亿港元,但因 名声日隆,发行股数增至1亿股。      这一年,共有五家华资地产公司上市:胡忠的合和实业 (指持牌入)、 郭得胜的新鸿基地产、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陈曾熙的恒隆地产、郑裕彤的 新世界 (另有一说,无新世界,而是大昌地产)。当时媒介称其为“华资五 虎将”,或“华资五虎上市”。这五虎,在八九十年代,都先后进入香港百 亿超级富豪榜。      合和是五虎中的帅虎——最早上市,在1972年秋至1973年春,合和股 价高凌于另四虎之上。然而,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从天而降。正是这场灾 难,使合和丧失了帅虎的至尊地位。                                   进返维谷      福兮祸所倚——合和遭此罹难,是因为合和的信誉颇佳,业绩不俗, 且掌权人是地产界毕业于美国名校的专才。另外,胡应湘在港府工务局任 过官员,在港府有颇多关系。合和股价高于另四家华资地产公司股,缘由 就在这里。      众所周知,假冒商品的假冒对象,无不是名优商品或畅销商品 (如内 
… 页面 132…

地的假茅台、假红塔山,就是这种情况)。在香港,图案精美、且采取了防 伪技术印制的美元、英镑、港市都有人仿造得出,若要盗印“维妙维肖” 的股票,还不是小菜一碟。1973年开春,持续攀升的股市牛气冲天,股价 被炒到极不合理的高位,恒生指数攀升到1700点,每天交投达五六亿港元。 股民如癫如狂,一个消息却如晴天霹雳在股市炸响:      股市发现假股票。最先发现的假股票,便是交投活跃的合和实业股票!      此时,面值2港元的合和股,已被炒到30港元,升值28港元!怎不令假 股制售团伙心硅摇荡,垂涎欲滴?然而,受损的却是合和实业。      合和遭致“停止交易以便彻查”的厄运。其后,还发现几种热门股的 假股票。假股事件成为这次香港股市崩溃的导火线。       “台和假股”事发,一些准备人市的投资者望而却步,而另一些炒股 老手预感到大祸降临,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