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帝师 >

第122章

大明帝师-第122章

小说: 大明帝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夏坐到中间,左边是尹诗琴,右边是雪如沁。他将手从二人的背后伸出去,拉着尹娇娇和杨菁菁的手。感叹道:“有你们陪着我,就算什么都没有又如何?真希望载江快快长大,我好放下一下,带着你们畅游天下”

    说完,江夏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娘子们,相公可熄灯了。”

    当夜的美好,此处就不再一一言表。

    七日以后,讲武堂正式开学。

    最为祭酒,江夏在开学典礼上说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话,弄得一众学员激动不已,大觉前途光明,自己来对了地方。

    可是他们哪里知道,地狱就在这次典礼以后,将完完整整地展示在他们面前。

    从讲武堂离开,江夏还没来得及上马车就接到了鸿胪寺的官员送来的两封信。一封是鞑靼那边送来的,并且还是阿尔苏亲自书写。内容是告诉江夏,他已经派岱森达日驻防大宁,全权负责配合江夏建立大宁商品交易市场的事,希望江夏能够及早推行此事。

    另外一封信则是亦力把里送来的,是亦力把里即将遣使朝贡的一个通知信。

    看到这封信江夏眉头立刻紧缩起来,他扭头问送信的鸿胪寺官员:“上一次亦力把里朝贡是什么时候?”

    “一年前。”那鸿胪寺官员回答。

    江夏听后点了点头,这与他所印象中所记的差不离。

    这朝贡对于大明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相反这其实是一件颇令人心烦的事。

    因为从永乐年间开始,大明对来朝贡使的惯例都是授予官职,再给予丰厚的回赐,以彰显天朝上国的威严和慷慨,表达对友邦的好意,以及展示国力。

    这样的事在江夏看来很二,而大明却一直延续着这样的惯例,之后几乎就形成了定例。

    那些邻国使节见有这朝贡居然还能有这么大的便宜可占,所以就常常遣使朝贡,并且因为大明回赐是按人头回赐的,所以那些邻国的使团人数也越来越多。

    后来大明疲于应付,就规定遣使朝贡三五年方可有一次,每次不得过十人。如此,朝贡才少了许多。

    这亦力把里一年以前才遣使朝贡,今年又来,明显是不符合规矩。

    不过信上说他们是为庆贺大明新皇登基,所以遣使前来。这个理由看似合情合理,但实际上也是狗屁不通。

    人家老爹死了,三年守孝期都没过,没通知你庆贺,你自己厚着脸皮来干嘛?

    不过江夏想了想,把亦力把里的这封信交还给鸿胪寺的官员道:“让寺卿做准备吧,反正也就十个人,让他们多占次便宜也不碍事。”

    “是。”鸿胪寺的官员应了一声后,立刻拿着那封信离开了。

    江夏这才上了马车,往家里驶去。
 第四二八章 朱载江的变化
    逍遥山庄的书房之中,江夏命人送来了有关于亦力把里的一切消息来。

    在翻看消息的期间,韩慕枫进屋来报,说是崔政义把那个名叫邱文石的士子给带来了。

    邱文石就是那个写下“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亦力把里威胁更胜鞑靼”的士子。江夏听后点了点头,让韩慕枫赶紧把邱文石带进来。

    韩慕枫应了一声后退出江夏的书房,没过多久江夏就听见敲门的声音,门外传来韩慕枫的声音:“大人,崔公子到了。”

    说完,书房的门被人推开,一名男子走进书房以后,书房的门再又关上。

    男子走到书房的正厅中央,一扭头就看见了江夏。恰巧,江夏也正抬头看过来,仔细打量着邱文石。

    不同于一般书生的文雅瘦弱,邱文石身材高大魁梧,看上去颇有几分江湖气。尤其是他脸上还有一道刀疤,疤痕从左眼的眼角处一直划到下巴,一气呵成明显是用刀高手所为。

    “邱文石?”江夏问道。

    邱文石对着江夏抱拳躬身,行礼道:“学生邱文石,参见太傅大人。”

    江夏点了点头:“不必客气,过来坐吧。”

    “是。”

    邱文石走到江夏书桌前面两张椅子的其中一张坐下,双目直视着江夏,神色平静。

    所谓“居移气,养移体”,江夏如今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普通人面对他多多少少都会有些紧张或者激动。

    见到邱文石面对着自己却一点儿没有激动,足证明他有过人之处。

    江夏和邱文石对视了大约七八息的时间,最后江夏问道:“你是何处人士?”

    “回太傅大人,学生是安定卫人。”

    “安定卫?”江夏眉头微微一皱,安定卫这地方他清楚。原本是明朝关西八卫之一,但是早在弘治年间就已经被劫掠灭亡,此刻哪里还有什么安定卫?

    “文官并不是很明白,你口中的安定卫是指”江夏问道。

    邱文石道:“学生年幼时,安定卫尚存。只不过是遭遇蒙古人劫掠屠戮,所以才会灭亡。如今学生虽然落籍于隶州卫,但学生仍然记得自己是安定卫人。”

    “原来如此。”江夏微微颔首,他从桌上拿起邱文石写的那张试卷,道:“能否跟我解释一下,你这试卷上的意思是”

    “就是那个意思。”邱文石道:“大人乃是睿智明理之人,学生的试卷浅显易懂,相信不用学生过多解释了吧。”

    江夏笑了,当下也不再绷着那当朝顾命大臣,一品太傅的架子,笑着说道:“你小子倒是挺有一股子傲气。既然在殿试之上写了这样的文章,那必然有你想要达到的目的。咱们就好好聊一聊你这文章上所说的事吧。”

    “学生的目的,在崔大人带学生来见大人您的时候就已经达成了。听闻大人不久前刚出使鞑靼,并且和鞑靼缔结了友好盟约,两国互不侵犯,还约定在大宁互开边市。大人智勇果决,相信应该会明白,亦力把里对于大明的威胁。”

    江夏点了点头,对于邱文石那些什么“智勇果决”之类的称赞照单全收,同时说道:“看到你的文章以后,我已经查过了亦力把里的事。

    当年先帝开‘万国朝会’,亲于大明的大王子莫日根被鞑靼三王子杀害,这两年亦力把里的可汗病重,汗位就传给了二王子鲁哈图。据说这个鲁哈图登上汗位以后和瓦剌联合攻下了鞑靼的窝乃吉,看来亦力把里和瓦剌已经有了合作。

    你写这篇文章是想提醒我们,瓦剌入侵大明之心不死,让我们小心提防对吗?”

    “大人明鉴,学生正是此意。”邱文石双目放光,看着江夏直觉此人还真不是浪得虚名。难怪会以刚过而立的年纪成为六大顾命之一,果然睿智。

    江夏点了点头,道:“此事我记下了,我会在顾命议政时提出此事,然后调动兵马重兵把守肃州。”

    “大人高见。”

    肃州位于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西部,是大明的西北门户。江夏直言重兵把守肃州,算是一语说到了点子上。

    虽然不得不承认亦力把里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但是两国面子上一直相互交好,所以在亦力把里没有做出什么大动作之前,大明也不可能主动对他们出手。

    如今只能小心防备,其余暂无他法。

    但是邱文石此人能够看透亦力把里的威胁,这倒让江夏起了爱才之心。他笑着问邱文石:“你的文章虽然不错,但的确和科举题目不符,文不对题不能入进士榜。既然你心系边防,那有没有兴趣自己培养一批良才猛将,倘若真正开战,就带领他们上阵杀敌?”

    “大人的意思是?”邱文石已经猜到了什么,神色有些激动。

    “请你到我讲武堂里任主教,官阶六品。”

    “谢大人,愿为大人效力!”邱文石立刻起身,单膝跪地说道。

    正堂有了高甲,辅堂有了邱文石。整个讲武堂的教官基本已经齐备,江夏暂时可以放手不再管讲武堂的事了。

    这段时日以来,讲武堂的确牵扯了他太多的精力,令他很多事都无暇顾及。

    接着江夏又和邱文石谈了一些西北边防的事,对于邱文石的能力,江夏基本可以予以肯定。眼看天色已经渐暗,晚上还有“恩荣宴”,所以江夏就先让韩慕枫送邱文石去了讲武堂。

    再过几天讲武堂的学员就要开始考核分堂系,整个讲武堂也将走上正轨。

    究竟讲武堂最后能够发挥出什么样的威力,江夏暂无可知,只能拭目以待了。

    眼见时间已经差不多,江夏就换了一身朝服,由千绝行驾马车送到了皇宫门口。入了宫去,江夏询问了一下宫中李公公朱载江所在,李公公告知在御花园“东亭玉林”。

    江夏听后直接往东亭玉林走去,恰好恩荣宴就设在御花园的玉林苑,找到了朱载江可以先陪他玩儿一会儿,然后再带他过去。

    在东亭玉林的一片草地上,江夏听见了朱载江的声音。只听见他那稚嫩的声音正叫嚷着:“朕御驾亲征而来,尔等速速投降,否则全都得死!”

    江夏一听微微笑了,心道这家伙倒是跟他那死去的老爹一个脾性,都好领兵打仗。

    可是走进了江夏脸上的笑容却立刻消散,眉头也微微皱了起来。

    只见朱载江用一条绳索勒着一个小太监的脖子,手中拿着马鞭抽打着那小太监的屁股,口中大声叫道:“快!给朕跑快一点。”

    小太监跪伏在地上,竭力爬行着。前方是十几个光着身子的小太监。

    朱载江骑着那小太监冲进人群以后,直接扔掉手中的马鞭,从腰间抽出一把小小的短刀左右劈砍着。

    有小太监往后躲,朱载江呼喝一声:“大胆,躲避者死!”

    那小太监也不敢躲了,被朱载江一刀划在胸口,鲜血直流。

    “载江!”江夏沉喝一声。

    朱载江回头一看,见是江夏,顿时兴奋地叫道:“太傅,太傅”

    江夏阴沉着脸走过去,一把抓起朱载江抱在怀里。他低头看了一眼那些小太监,说道:“你们都下去吧。”

    “是。”那些小太监如蒙大赦,纷纷告退离开。

    江夏抱着朱载江走到凉亭之中,他坐在石凳上,放下朱载江。

    朱载江也感觉到江夏面色不善,所以有些紧张地看着江夏问道:“太傅朕做错什么了吗?”

    江夏看着朱载江问:“是谁教你这样玩乐的?”

    朱载江有些战战兢兢地回答:“安仁海。”

    江夏点了下头,抱着朱载江就往乾清宫走。到了乾清宫的入口处,江夏对两名宫中侍卫下令道:“去把安仁海带到带到乾清宫来!”

    “是。”两名宫中侍卫应了一声,然后退下。

    江夏带着朱载江走进乾清宫的以后,他把朱载江放在龙椅上,说道:“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如何对乎?’”

    朱载江想了想,对道:“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这是《孟子·梁惠王上篇》之中,梁惠王和孟子的对话。意思大概就是梁惠王问孟子,魏国以往十分强盛,为什么到了他的手中却屡失国土,常常受辱,他该怎么做才行。

    孟子回答他,要对百姓施以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让人学会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这样便可无敌于天下,是为仁者无敌。”

    朱载江的确很聪明,小小年纪居然能够把这一篇文章背得如此熟悉。但是江夏却并不满意,看着朱载江问道:“你既然知道仁者无敌的道理,为何刚才要对那些小太监那样?”

    “李太傅曾对朕言,‘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朕一直记得,等朕亲政以后便会仁义待民。但是李太傅也对朕说过,‘太监身残,故性情乖戾。为君者不宜过度亲近,若太过亲近,则太监尊卑不分,主次不分。弄权谄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