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244章

逆流伐清-第244章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砍剂殴樾模汕猜玻丝晒淌匾源凶园埽锕σ怠
“够了。”李定国猛地一拍桌案,起身而立,怒斥道:“一派胡言。汝口口声声说岷殿下等同于操、莽,却不说今日能站到这里胡言乱语,乃是殿下之恩。若无殿下出缅,若无殿下亲临战阵,若无殿下指挥筹措,汝等蠢货,能有立锥之地?哼,恐怕不是降于鞑虏,便是死无葬身之地。”
王星光完全没有思想准备,被斥骂得愣怔当场。
“用惩奸凶?狗屁,吾看是撺啜挑拔,行助清毁明、内讧掣肘之事。”李定国伸手指着王星光的鼻子,继续骂道:“还外连郑藩,实是蠢不可及。郑藩跋扈自雄已不是一日两日,何曾有过忠心之举?汝等如此行事,岂不是再造一个孙逆可望,毁掉来之不易的中兴大势?”
“纲常不在,皇权旁落,还谈什么中兴大业?”王星光强辩道:“我大明自有祖宗成法,几百年国运皆赖于此,岷藩不经廷议,不奏明圣上,擅自改之,实乃古今第一奸人!若任其坐大,必起觊觎大位之心,行黄袍加身之逆举……”
房门一下子被撞开,李定国的亲信幕僚高应雷带着几个亲卫冲了进来,扬手一指王星光,喝道:“捆起来,堵住他的嘴。”
王星光猝不及防,被亲卫摁倒在地,五花大绑,张嘴刚叫了声“王爷”,嘴里又被塞进了一团东西,腥臭味直冲鼻孔。
“你——”晋王李定国又惊又怒,瞪视着高应雷。
高应雷摆手让亲卫把王星光带出去关押,关上房门,回身一躬倒地,“王爷,待卑职说完原由,再领罪可好?”
晋王李定国哼了一声,微微偏过身去,心中对高应雷的擅自举动十分不满。
“王爷,您觉得此人前来游说蛊惑,岷殿下便不知道吗?”高应雷开门见山地说道:“暗室欺心,王爷可想过后果?便说是暂时瞒过了殿下,可又能瞒几时?此等蠢货,丧心病狂,王爷是表态支持,还是严词而拒,却只有两人知道,他难道不会篡词张扬,让王爷有口难辩?”
晋王李定国缓缓转过身来,眉头皱成了一个疙瘩,可见高应雷的这几句话击中了他的心理。
“岷殿下已经唤起了汉人的希望,不管是否有黄袍加身的想法,此时若动他便是千夫所指。”高应雷继续说道:“王爷也别小看了情报局的厉害——”他突然压低了声音,“说不定王爷周围便有情报局的耳目。”
“孤问心无愧。”李定国这样说,但声音却不是那么坚决。
“王爷当然问心无愧,没有与霄小行暗室之谋。”高应雷叹了口气,说道:“但要岷殿下不相疑,却万万不能放这姓王的离开。最稳妥的办法便是将他押送广州,交与岷殿下处理。如此一可证清白,二可明心志。王爷不也常说光复大业为重,万不可重蹈覆辙吗?现在我军正沿江向重庆进逼,大敌当前。勿使兵将离心哪!”
高应雷这话说得隐晦,但李定国却听明白了。目前川西明军由他和高文贵、刘震统领,而从高文贵、刘震平常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很明显会站到岷殿下那边。如果自己在此事上暖昧不明,高刘二人可能会拑制自己,要是他们已经得到了密令。向自己动手也不意外。这样一来,内讧便不可避免,所有的军事行动都将夭折。还有儿子李嗣兴,前途如何,也在自己一念之间。
“岷殿下是否已尽悉其谋,却故意放纵,以观他人之心?”李定国有些艰难地问道。
高应雷想了想,点头道:“确有这种可能。”
李定国轻轻叹了口气,好半晌才有些无奈地说道:“便依你所言。将王星光押送广州吧!”
“此等人口言大义君恩,却置中兴大业于不顾,实是私心作祟。且寡谋少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王爷不必怜悯可惜。”高应雷见李定国采纳了自己的建议,不由得松了口气。
“有这些人在皇上身旁,难怪昔日朝廷颓迷。难有振作。”李定国苦笑着连连摇头,“这误国的忠臣哪。孤今日见过,方才明白岷殿下所言不虚啊!”
高应雷嘿然冷笑一声,说道:“王爷,请恕卑职妄言。当今之势,已为岷殿下所掌控,中兴有望。军民归心,又有天降圣人以拯华夏之说,谁人可撼动?迎回圣驾,天子归位,便能延续振兴之势。或加速胜利?嘿嘿,莫说是现在的文臣武将,就是平头百姓,也不作此想吧?驱除鞑虏,光复神州。无人不知道此乃第一要务,阻挠、破坏者,即是助清反明,卖国求荣。有此罪名,有此声势,有此民议,岷殿下又有何惧?”
晋王李定国轻轻点了点头,百姓倒是了解不多,但军队中对岷殿下钦敬和崇拜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浓厚。社会地位的提高,待遇的优厚,伤残阵亡的安置、抚恤,无一不是在岷殿下的手中得到实现。再加上讲武堂毕业的中下层军官越来越多,逐渐掌握着军队的实权,高级将领则越来越只剩下军事指挥权。若想起兵叛乱,从军队中能拉出多少跟从的人马?
从士兵,到中下层军官,都念着岷殿下的好处,谁管那个“巡狩”的永历?纵观领军的高级将领,海军就不用说了,邓耀、陈上川、杨彥迪皆是岷殿下一手提拔,受恩深重;而陆军中的赵王白文选、魏王马宝、叙国公马惟兴、翼国公马自德等人或早或晚都投效于岷殿下,就连自己的儿子李嗣兴,在来往的书信中也对岷殿下推崇、钦佩。
晋王李定国想到这里,心中情绪很复杂。南明有了领导核心,各部军队合力作战,形势大好,这是值得欣慰喜悦的事情;而那些失意官员所说的也不全是诋毁,大权独揽,改制更张,确实已超越了朝廷留守的权限。其实,自己不是早就看出来了,退让既是为大局着想,也是以此换取将来皇位更替后岷殿下能善待永历吗?
“王爷。”高应雷轻轻唤了一声,待李定国回转过头,开口说道:“王爷当写书信一封,向岷殿下表明态度。这不是示弱讨好,而是顾全大局,且公义道理昭然,亦无人敢有非议。”
李定国点了点头,目光移到墙上的大地图上,标志着各部明军动向的小旗显示出现在的敌我形势,清廷的统治区虽然还是广大,但明军的战略主动还是能看得明显。
“只要能控遏长江,光复江南指日可待啊!”李定国长长吐出一口气,目光变得坚定起来,“此时万不能乱。孤这便写信,请岷殿下放心,以便专注于军事,及早完成兴复大业。”
“王爷深明大义,卑职给您磨墨铺纸。”高应雷无声地舒了口气,紧着忙活。
“呵呵。”李定国被高应雷急不可待、手忙脚乱的样子逗乐了,笑道:“急什么?情报局、军法司派人来捕拿,怕也来不了那么快的。”
高应雷自失地一笑,说道:“派人捕拿勋爵,岷殿下岂会如此愚笨?王爷没看到军制改革?岷殿下欲重设大都督府,总节海陆军事,以协调各军行动。到时候。岷殿下授王爷大都督一职,位高权重,王爷也是实至名归。然——嘿嘿。”
“大都督府职权过大,嗯,此府非彼府,若是萧规曹随。便不是岷殿下了。”李定国醒悟过来,点头微笑道:“算了,孤对大都督不感兴趣,还是在外征战更合心意。”
……………
福州光复,耿逆投水死。加急战报摆到朱永兴案头时,他正在新一轮的战争公债发行报告上签字盖章。债多不愁,朱永兴似乎已经习惯了负债经营,并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长江水师出动,海路增兵向北。都需要大批的钱财物资供应,一下子掏空了政府的积蓄。朱永兴不得不又借钱维持,商团倒是很踊跃,还有无偿捐输的,只为了民爵名衔,日后在明军控制的东南沿海能够方便行走。但朱永兴对于民爵的颁封还是比较谨慎,而向民间发行公债,则还有发动民众的意思。
朱永兴粗粗看过战斗经过。却专心寻找缴获的数字。然后,他笑得畅快起来。“这耿逆倒是个搂钱的好手,可惜落了暴敛的恶名,最后还得给咱们送上份大礼。”
耿精忠袭封王爵后,纵使属下“苛派夫役,勒索银米”,并夺农商之业。“以税敛暴于闽”。不仅民愤极大,更聚敛了巨额财富,却让明军既得了为民除害、解民倒悬的好名声,还得到了不下二百万银子的财物。
“皆赖殿下洪福,方得此大胜。”易成笑着恭维了一句。伸手指了指发行公债的文书,问道:“那这公债是否可缓行?”
朱永兴沉吟了一下,摇头道:“不,还是照计划发行,让民众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共同参与到这场国战之中。嗯,昆明光复,减免滇省赋税一年;广州光复,亦是如此;这福州,还是照旧例,不可厚此薄彼。”
一面借钱,一面减免,看似有些矛盾,但性质却不同。有借有还,民众没有损失,还能赚些利息。可要是明军败了,清军再卷土重来,那可就收回无望了。减免则有战争红利的意思,让百姓感受到战争胜利所带来的好处,感觉到自己的支持拥护是值得的。
“福州一下,闽省可定,我军径可直取江浙,进而光复江南。”易成说着说着,显得有些激动,克南京,拜孝陵,朱永兴便完成了皇位攀登的重要一步。
“江浙乃钱粮赋税之地,怕是要经过一番苦战吧?”朱永兴并没有马上决定,神情也平静下来,低头开始重新细读战报。
旁人都说朱永兴用兵谨慎,其实却不全面。朱永兴毕竟不是军事专业,缺乏真正的军人那种精确的判断,对由燧发枪、刺刀装备的明军到底能有多大的优势,他的心里也没有数。所以,每次战役的计划,他总是尽量以多打少,只有在兵力在优势的情况下,他才觉得把握。
如果从实际上来讲,明军现在具有的优势是很大的,既有火器的远程,又有刺刀的肉搏,战术愈加完善,且粮饷足额,士气不堕。但朱永兴却还是停留在以往的思维当中,不把部队装备齐全,弹药不够充足,他便不冒险。
闽省大半光复,最直接的想法便是易成所说的攻击江浙。有水师配合助攻,虽然清廷必然为保财赋之地而增兵,但明军取胜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当然,明军还有两个选择。一是由广东兵入江西,二是迫降孙延龄,由桂林攻入湖南。这两套方案的重点便是攻至长江,尽快与长江水师与讨朔军会合,使其得到武器装备的补充加强,从而使各部明军联成一片。
相对来讲,朱永兴更倾向于兵进江西的计划。因为江西清兵的战力不强,也因为江西是瓷器产地,可以大量出口,海贸收入可观。而且闽省既下,攻击江西便不只是赣州一路,闽省明军可以从闽西北进兵,距离江西省会南昌更近,也更容易与讨朔军会合。
“灭朔军已经收降俘虏了两万多降兵,接下来扫荡闽省其他州县,这个数字还要增加。”朱永兴边读边若有所思地说道:“加上新兵,应该有三万人马可以入赣作战。征朔军由南向北,灭朔军由东向西,江西清军哪里抵挡得住?”
“殿下,赣省与江浙相比,孰轻孰重?”易成不死心地劝说道:“财赋之地,得之则立于不败之地。又有南京,中外之望,一旦光复,殿下便建不世奇功,谁人能与争锋?”
朱永兴抬起头,含笑看了易成一眼,然后将战报收好,指点着桌上的地图说道:“易长史来看,由江浙到南京,或由南昌、九江顺流而下,哪个更快,更方便呢?清军若集结于江浙,不正好是个聚而歼之,奠定完全胜势的机会?”
“殿下,您——”易成欲言又止,突然明白了朱永兴的心思。
……………(未完待续。。)u

第二百二十六章 志在天下,吴、孙反应
着眼点不同,看法和思路则两异。易成是想让朱永兴早些奠定正大位的政治影响和资本,而朱永兴则着眼于全国,而不是江南一地。全国一盘棋,在江南歼灭满蒙八旗,总要比在江北容易。朱永兴曾不只一次露出过话头儿,看来他也是准备这样去做。
“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易成钦佩又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殿下之心思广阔无边,格局大于天地,非属下所及。但使中外合力,文武同心,北征建功,指日清廓。中原士民,必椎牛洒酒,以待王师之至,皇明中兴自非晋、宋可拟也。”
“一寸山河一寸金?”朱永兴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其中意思,叹息道:“若十几年前便有此认识,又何曾濒于危境,几欲覆亡?嗯,孤也是有此议,还需经参谋部商议通过。”
“殿下,这大都督府——”易成欲言又止,望着朱永兴。
“且等一等。”朱永兴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没有勋爵坐镇,孤自封自当,这总归不象话。要是晋王——”
易成明白了,也便不再多问,转而向朱永兴提起暹罗来使的事情。
“暹罗国内部闹得越来越凶了。”朱永兴前番已经接见了帕碧罗阇的秘使,此次则是真正的国使,如何表态让他好生为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