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243章

逆流伐清-第243章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考验,立刻痛快地答应下来。
“好,好啊!”黎维祚脸上浮起笑容,感叹夸赞一番王光兴的忠勇,命人取出军服、朝服、佩剑等物,殷殷送出王光兴后,不由得狡黠地笑出声来。
区别对待却不是歧视,出力不出力,忠心不忠心,如果都一样的待遇,那谁还有积极性?黎维祚深深佩服岷殿下的魄力和手段,对整合十三家也充满了信心。
………………
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八月初五凌晨,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打破了福州城的静谧,东北为避鬼煞而加高加厚的城墙自内而外地突然爆裂开,砖石和里面的灰土腾空而起,带起的烟尘把这段城墙遮蔽得严严实实。
耿藩佐领黄国瑞正在城下喝茶休息,猛然间的爆炸将挡雨遮阳的草棚震倒在地,他手刨脚蹬地从烂木碎草中爬出来,只觉得耳朵嗡嗡作响,头晕目眩更使得他脚步踉跄,几难行走。
目力所及,城墙被炸开了一个放射状的大缺口。靠近缺口两边的墙垛都不翼而飞,里面的筑土完全暴露出来。夹杂着黑火药的呛人烟尘和伤者的哀号,破砖碎石散落遍地,现场一片狼藉。在碎砖破石堆中。有些清军无声地倒在地上,鼻子和耳朵里汩汩流血;有些则在挣扎着求救,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清兵的脸上、身上。全盖着一层厚厚的尘土。
城破了?黄国瑞脑子还不清楚。用力地晃了晃头。已经稀薄的灰尘又散去了一些,缺口处的情形看得更加清楚。蓦然。一群奔跑晃动的黑影在缺口处显现,冲上砖石沙土形成的斜坡,没有丝毫地停顿,猛地涌了进来。
此时。天刚有点蒙蒙亮,一颗巨大的晨星在遥远的天际凝望着,凝望着明军破城而入,凝望着决定闽省战局的关键的时刻。
枪声响了起来,一簇簇闪光耀花了清军的眼睛,也击碎了他们的幻想。黄国瑞被几个亲兵拥着,身后是越来越密集的枪声。还夹杂着清兵凄厉恐惧的叫喊。
“城破了,城破了。”
噩耗象风一样迅速扩散,清兵的心理如同被炸开的城墙一样被这个消息打击得支离破碎。城墙既是阻挡敌人的屏障,又何尝不是清军的心理防线?明军破城是如此的突然。选择的时间又恰到好处,大多数清兵此时还在梦乡之中,乍逢剧变,惊惶失措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惊惶失措是可以传染的,清兵在梦中惊醒,在乱喊乱叫中混乱不堪。各级军官吼叫着强作镇静,即便能勉强控制住手下兵丁,却无法对入城的明军展开迅速有效的反击,更不用说把明军压出城外,重新补住缺口了。
明军不断地冲进城内,牢牢控制住突破口,并迅速拓展出一片集结整顿的地域。在哨声、口令声中,整队完毕的明军在军官的指挥下,按照计划向各自进攻的方向和目标前进。
而冲杀在最前的则是头上蒙布的炮灰部队,反戈一击是如此的决绝、凶狠。如果是攻城作战,他们还不会这么勇猛。现在,坚城已破,大势已定,他们哪里还有瞻前顾后。
为避鬼煞,官府不仅把东北城墙加厚加高,还在东北城内一带广植树木,建有贡院,使居民不致稠密。这使得作为先锋的明军攻入后,推进的速度很快,而后续部队源源进入,兵力和火力优势越来越明显。
城内的清军也逐渐反应过来,耿精忠、曾养性等主将分派调拔,在各个方向上阻截明军,战斗愈加激烈,枪声、爆炸声、喊杀声,回荡在这东南名城上空。
闪动的火光一个接着一个,几门佛朗机炮发出爆响,雨点般的霰弹喷薄而出,清军阵线喷出一团团的血雾,前两排的清兵以各种姿势倒向地面,响起了无法抑制的惨嚎。
一声尖厉的哨响,燧发枪喷出的火光连成了一片,无数子弹飞出枪膛,向对面射去。
有限的空间,狭窄的街道,使明军的火器发挥出了极大的威力。在持续不断的齐射中,清兵损失惨重,血肉模糊的一排排倒下。
清军在军官的督阵下死力抵挡,用弓箭予以还击。箭矢不断地从空中掠过,在明军阵中响起密集的叮当声。散乱飞舞的箭支插满了周围的地面和屋顶,如同长出了一堆杂草。
双方都在付出死伤,但明军战阵依然严谨,并牢牢占据着远程武器的优势。随着轰天炮加入战斗,清军顽强抵挡的阵势终于开始散乱。
一轮鲜红的太阳在明军背后升起,喷发着火焰,慷慨地散发着光和热。
都统曾养性大口喘着气,声嘶力竭地指挥着。阳光不断在帽檐边摇晃,在他眼前留下一道道明亮的痕迹,晃动的视野中是一群黑压压的身影,以及耀眼的火光闪现,每次火光闪现,便是一片的惨叫和哀嚎。
这里顶不住,便会溃败而不可收拾。曾养性清楚地知道大势已去,但或出于本能,或出于死忠,他也要率领本部坚持下去。他是沈阳人,顺治时,初从耿氏征广东,归其藩下,以悍勇著称,深得耿精忠信重,被授为藩下左翼总兵官,所部亦为耿藩精锐。
“轰”的一声巨响,曾养性只觉得一股大力从左方推来,他脚步不稳,差点摔倒在地。在一片哀嚎声中。曾养性只觉得一股热流从额头而下,一只眼睛视线受阻,变成了模糊的红色。这时,他才感到剧痛。不仅是额头。还有大腿,痛得他几乎站立不住。
明军阵中几门佛朗机炮再度推出。直指已显败象的清军,如此近的距离,开火便将覆盖整个清军战阵的正面。
压抑不住的恐惧,伤亡惨重的打击。使得清兵再难直面这毁灭性的杀伤,面带惊恐地向后移动。
“顶住,不许退,后退者,斩,斩!”曾养性感觉到了部队的退缩,拼力挥舞起腰刀。制止这溃败的前奏。
“轰,轰,轰!”几声爆响压过了曾养性的喊叫,血肉模糊的尸体在清军阵前倒下一片。
清军再也无法坚持。轰地一下向后涌去。爆豆般的枪声追赶着,清兵越退越急,最后变成了亡命奔逃。
“退后者,斩,斩——”曾养性怒瞪双眼,一刀砍向转身败逃的士兵。
刀光,血光,充斥了曾养性的视线。他又听到了连声的轰响,然后便是不可阻挡的败兵人潮。还没来得及再次挥刀,本就站立不稳的他便被挤倒在地,一只大脚踩在了他大腿的伤口上,剧烈的疼痛使他忍不住大声嚎叫,刚刚发出声音,又有一只脚呯地一声踩到他的脸上。接着,密集的腿他眼前晃动,数不清的脚在他身上踩来踩去,枪声、爆炸声掩盖了他的声音。
疼痛在全身弥漫,力气在迅速消散,曾养性试图爬起来,但慌乱而沉重的脚步却一次次使他的努力落空。挥动的手越来越无力,终于落了下去,曾养性的呼吸也越来越微弱,肺内的空气不断被挤压出来,使他象曝晒在阳光下的鱼,眼珠突出,嘴巴徒劳地翕张。
上方闪动的人影和露出的一些天空越来越模糊,一张张扭曲的面孔在眼前变换着,仿佛如梦境一般。有人在他身上滑到又爬起,有人在他身边滚动惨叫,有尸体压到他的身上……
曾养性的意识逐渐模糊,周围飞洒的血水洒在他的脸上,也不能改变他那僵冷的表情。等到明军踩着鲜血和尸体冲杀而来时,这个因杀人,因战功而位列耿藩高位的家伙已经圆睁着双眼,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经历了新会、广州等城市战的明军,步炮协同更加的娴熟,在街巷战中锐不可挡。心理被沉重打击的清军在拦截阻击纷纷失败后,终于丧失了最后的斗志。街道上,到处都是仓惶逃命的败兵,败兵身后则是奋勇追杀的明军士兵。
东北门,北门,西北门,西门,福州城七座城门已被明军占领四座,大量涌入的明军占据了明显的兵力优势,追击着、压缩着清军的生存空间。
左翼总兵曾养性战败,生死不知;右翼总兵白显忠战败,身死阵中;佐领林芳孙、廖廷云、李似桂战没,所部溃散;副将马九玉、参将李连、李太率部投降,引明军杀奔靖南王府……
战至午时,福州清军已分崩离析,军官将领或死或降,失败已不可挽回。在城中指挥作战的耿精忠见大势已去,在护卫夏季旺、吕应计,长史陈斌的泣泪劝谏下,开水部门,与“宁海将军”贝子傅喇塔及部分亲兵、侍卫乘坐数艘小船仓惶而逃。
城池陷落,不以身殉,不顾家人,却亡命而逃,耿精忠也算是够狠心,够狼狈,够卑鄙无耻了。为了尽快拿下福州,檄定闽省,马宝等人不等水师到来,便纯以陆军展开进攻,于水路却是无力阻遏。当然,耿精忠的举动也出乎了马宝等人的预料,他们没想到耿精忠竟这么没种。
枪炮声逐渐远去,耿精忠坐在船上,面色凄惶,不时回头眺望福州。丢失了经营多年的巢穴,如今便如丧家之犬一般,伤心、悲痛、茫然、徬徨……几乎所有的负面情绪都集中到了耿精忠的身上。
护卫夏季旺、吕应计、长史陈斌等人也相对无语,神情黯然。事起仓促,他们的家眷也尽陷城中,悲痛、伤心也在情理之中。
“苟活何益?”耿精忠目中垂泪,伤心欲绝地哀泣道:“城陷便当以身殉,方不负一世英名。如今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徒惹人耻笑耳!”
“王爷,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长史陈斌叹息一声,婉言相劝,“大丈夫当忍则忍,且留有用之身,日后必有雪耻报仇之日。”
“报仇雪耻?”耿精忠的情绪并未被这豪言壮语所激励,反倒更加低落,“精兵强将一朝全丧,亲属家人尽落敌手,只剩孤家寡人,拿什么来报仇雪耻?”
“王爷劳苦功高,朝廷若坐视不理,岂不令人寒心?”陈斌继续劝道:“八旗精锐尽出,必能摧灭敌人,重复失土。”
耿精忠连连摇头,心中清楚,自己现在无兵无将,清廷哪里会重视?能够恩养,便已经是奢望了。
“船,前面有船。”突然,一声惊呼打断了众人的伤感和沉默。
耿精忠蓦然起身,举目远眺,待看清船上旗帜,心一下子沉入了万丈深渊。呆怔片刻,他纵身一跳,水花四溅,已掉进了江水之中。
……………

第二百二十五章 晋王表态,格局不同
南明曾和南宋处于同样的形势,但南宋尚且苟延残喘了上百年,南明却迅速败亡。不可否认宋高宗赵构还是有些头脑的,起码他知道收编南逃的北方汉人,组成如虎狼之师的岳家军对抗敌寇。
许多史籍中都将弘光朝的灭亡归咎于马士英、阮大铖等奸臣的结党乱政,正人君子联袂而去。而事实上,当政的文武大臣(包括史可法在内)都是一批鼠目寸光的政治侏儒,这才是灭亡的最根本原因。
弘光朝时,当政官员在“借虏平寇”的如意算盘下,围绕“定策”、“逆案”、“顺案”争权夺利。对他们来说,只要能保住江南这块最肥沃的土地就足以荣家安身,黄河流域的大片疆土,数以千万计的百姓全被忘在脑后。
人们常常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给史可法和马士英描绘成截然不同的脸谱。事实却表明,史可法与马士英之间的差异比后来的许多史学家想象的要小得多。他们两人的品质高下主要是在个人操守方面,而在基本政策上并没有多大分歧,都是“联虏平寇”方针的赞决者。
忠臣亦误国。比如被俘后坚贞不屈,保持了民族气节的何腾蛟。纵观其一生,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弘光时期他受制于左良玉,无所作为。隆武时期,他伙同湖北巡抚章旷排挤大顺军余部,收罗一批散兵游勇充当嫡系,隆武帝遇难,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明军反攻湖南之役取得节节胜利之际,作为全军统帅的何腾蛟却处处私心自用,挑起明军自相残杀,给清军以喘息之机;又悍然调走围攻长沙的忠贞营。一手断送了复湘援赣的战略大局。
忠臣者,忠于国家民族,忠于抗清大业,忠于兴复华夏。若有碍于此,甚至阻挠破坏,则是陷社稷于险境。陷皇上于危难,陷万民于水火,乃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朱永兴曾说过这样的话,目的是把忠臣的定义从只忠于皇帝的狭隘范围中解放出来,属于应时应势,偷换概念。当然,这也是他的心目中真正的忠诚,而不是对一家一姓的愚忠。
晋王李定国当初听这话的时候。心中颇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朱永兴是在狡辩,是有意弱化皇上的措辞。但现在他却看到了活生生的例子,就在他的面前侃侃而谈。
“……岷藩虽身为留守,然独揽大权,私授名器,弃皇上于异邦,又派心腹封锁觐见之路。下令如下旨,恩威独擅。实乃欺君罔上,僭窃之奸同于莽星光慷慨激昂地痛骂一番,又用殷切的目光望着李定国,“王爷身受皇上大恩,忠心不二,且在军中积威功重。众相钦服。只要王爷应命以除国患,内有旧部拥戴,外有延平世子呼应,用惩奸凶易如反掌。待到迎回皇上,圣天子在位。将士臣僚归心,进可驱除鞑虏,退可固守以待敌自败,千秋功业……”
“够了。”李定国猛地一拍桌案,起身而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