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铁器时代 >

第388章

铁器时代-第388章

小说: 铁器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就一定掌握了充足的兵力,而且他前段时间经常去明军大营议和,肯定和刘子光达成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协议。
  想到这里,大玉儿不禁在心中哀叹:天亡大清啊……“老祖宗!怎么办?”康熙和苏嘛拉姑一起扑过来抓住大玉儿的胳膊,京城的情形实在是太乱了,已经分不清谁是敌人谁是自己人了,现在这个乱局,小康熙完全失去了掌控能力和分析能力,只能依靠老祖宗的睿智了。
  大玉儿暗暗告诉自己,一定不能乱了方寸,她定了定神,拍拍康熙的肩膀道:“莫急,富绶谋反已在哀家预料之中,哀家在他身边埋藏了棋子的。咱们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大玉儿的手掌拍在康熙的肩膀上很有力度,暗中提示他身为皇帝决不可自乱阵脚,康熙立刻明白了,坚定地点点头:“知道了老祖宗,不管面临什么困难,孙儿都将勇敢的去面对!”
  这是现在的境况已经不是用勇敢可以解决的了,京城到处烽烟一片,红衫军别动队和天地会是相同的密谍组织,但是行动更加隐蔽,组织更加严密,业务也和天地会没有交集,跟着天津难民混进北京以后一直蛰伏着,现在终于冒出来了,他们穿着清军的军装到处杀人放火制造混乱,暗杀官员,爆破军营,无所不用其极,清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同时对付紫禁城和永定门的强敌已经乏力了,根本无力搜捕他们。再加上九门提督的临阵倒戈,这京城的局势已经一边倒了。
  第四十三章 富绶的心思
  刘子光曾经说过,最坚固的堡垒往往不是被外部力量攻破的,而是从内部垮塌,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象空降紫禁城这样直接打击敌人的核心部位,二是拉拢分化敌人,而富绶正是他策反的对象。
  爱新觉罗·富绶,继承其父的爵位,改号显亲王,但是一个区区的亲王并不能使富绶满足,因为这天下本来应该是他的,大清的皇位应该由他来做,而不是玄烨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毛头小子!
  富绶的父亲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按理说继承皇位应当是长子,但是由于皇太极驾崩的太快,没有置顶继承人,所以引起了一场纷争,当时豪格掌握正蓝旗,又有皇太极留下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以及众多大臣们的支持,略优于有正白、镶白两旗以及多铎支持的多尔衮。但是,豪格在关键时刻未能果断行事,在有大臣提出豪格具备继位资格并要求其继位的时候表示自己不行,被多尔衮顺水推舟从而未能入承大统。最终由其弟,皇太极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继位,多尔衮为摄政王辅政。此后,豪格虽仍颇多战功,但受多尔衮打压。顺治五年,因其隐瞒其部将冒功及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当年三月死去,年仅三十九岁。豪格死后,其福晋为多尔衮所纳。
  富绶和多尔衮有着杀父夺母之恨,但是在京城贵族们合谋对付多尔衮的时候并没有参与其中,而是置身事外,这并不是他忘记了仇恨,而是他清晰地分析了局势,认定大玉儿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只掀翻多尔衮根本没有用,正是他的低调让大玉儿觉得他是个可靠的孩子,所以并未加以防范。
  顺治皇帝此人虽然是多尔衮亲生,但是一直以此为耻,坚持不认这个父亲,而且纠集其他贵族软禁了多尔衮,要不是大玉儿干预,很可能就把他亲爹给干掉了,顺治为豪格平了反,重新封为和硕肃武亲王,富绶和其弟弟被分别封为亲王和郡王。
  顺治死后,多尔衮重新出山,或许是内疚或许是被儿子的背叛所触动,并没有动富绶兄弟,反而以礼相待,富绶兄弟更是不敢乱说乱动,总之在父亲死后,他们就一直夹着尾巴做人,在历次内斗中都安然无恙。
  正是由于这种态度,让心思缜密的大玉儿放了心,在满人势微的今天,重用了富绶兄弟,先是让富绶担任使节与明军联络,富绶不负众望,成功将刘子光忽悠住了,退兵五十里,大玉儿很是欣慰,封富绶为九门提督,掌管京城防务,封其弟弟温良郡王猛獾为统兵大将,掌管正蓝旗部队。
  富绶隐忍了多年,正是为了今天,大玉儿对他再好也弥补不了多尔衮对他们家的伤害,这皇位本来就不该由福临来做,要不是大玉儿和多尔衮勾结,暗做手脚的话,皇位就会顺理成章的落到豪格身上,这样一来,大清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内耗,说不定早就一鼓作气拿下南明了。
  阿玛当了皇帝,那富绶就是皇太子了,居住在东宫,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生活绝对不是现在这种蜗居在王府中整日装憨卖傻,惶惶不可终日。等父皇百年之后,那富绶就是大清的皇帝了,九五之尊、金口玉言,那将是何等的荣耀,何等的威风啊。
  可是这一切都是幻想,皇位传到了福临的儿子玄烨这里,在富绶眼里,这个十来岁的毛孩子无论哪个方面都比自己差远了,但人家是大玉儿的亲孙子,就算是白痴也能坐这个皇位,自己再熟读史书,弓马娴熟,也只能当个闲散亲王。这口气,富绶从来就没咽下过。
  天下大乱,很多人在乱局中看到了机会,富绶就是其中之一,明军武力超强,借他们的刀杀大玉儿和康熙的头是再合适不过了,京城八旗权贵们并不喜欢打仗,山海关一丢他们的魂也跟着丢了,天津卫再一失,连骁勇善战的图海也战死了,大清的主力部队掌握在洪承畴手里,盘踞在山东就是不驰援京城,这些权贵们这叫一个怕啊,一个恼啊,大清的江山就快被大玉儿这个婊子和他的汉狗姘头糟蹋光了!
  就在明军攻克天津之后,京城八旗权贵们就开始了地下联络,争取和明军和谈,赔款也好,割地也好,只要能保障他们的奢侈生活就行,大玉儿祖孙是一定要干掉的,大清不能没有皇帝,新皇帝必须是血统纯正的爱新觉罗子孙才行,想来想去大家都不约而同想到了富绶,豪格的长子,又是堂堂亲王,由他继任再合适不过了。
  富绶是大家选出来的皇位继承人,这次他一点也没有推辞,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大伙,因为他知道,机会只有一次,转瞬即逝,如果抓不到这次机会,豪格的子孙就彻底远离皇位,再也靠近不了权力中枢了。
  富绶代表大清前去明军大营会晤刘子光,他眼中隐藏的那种对权力的渴望被李岩一眼看出来,本来刘子光和李岩就已经在琢磨拉拢满清内部权贵反水的事情了,这个人选最好是个识时务的人,不能太有本事,也不能太废物,爵位不能低,亲王最好,富绶简直就是老天送下来的人选啊。
  双方各怀鬼胎,一点就透,很快就达成了意向,共同对付大玉儿祖孙,但是只是意向而已,并没有形成任何文字上的东西,刘子光知道,富绶还在等待,等待局势的进一步明朗,他和刘子光不同,从小长在富贵家庭,没有亲自上阵杀敌过,他不喜欢冒险,也不会主动犯险,刘子光就不一样了,他的富贵全是冒险得来的,他的人生信条就是富贵险中求,他做了调查,富绶掌握的力量虽然不足以掀翻大玉儿和康熙的统治,但是也不容小觑,这时候要做的就是给他施压,逼他造反。
  刘子光这样对富绶说,虽然大明很想拿下北京,但是作为统兵大将,他并不想把敌人全打光,当然他也没有实力把满清连根拔起,最好的结局就是满情换个皇帝,赔款割地称臣,互相能接受就好,用不着赶尽杀绝,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他刘子光还是明白的。
  富绶要做的就是发动政变,断绝和山东洪承畴军的联系,刘子光保证他登上皇位,明军不再对北京施压,双方签订城下之盟,一切皆大欢喜。
  计划本来已经在进行中了,但是洪承畴突然进军南京,打乱了步骤,刘子光只得冒险行事,直接空降紫禁城实施斩首行动,只要控制了大玉儿和康熙,富绶就能得手,建立起临时政权和明军和谈,北京战事自然可以告一段落。
  可是这只是设想,具体实施中往往会不遂人愿,康熙晚上居然不在皇宫就寝,明军只抓到了大玉儿,外面的局势被康熙铁腕掌控,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进攻,甚至不顾先皇妃嫔们的死活,只求消灭明军重夺紫禁城。他将非嫡系的下五旗部队作为炮灰一波一波的往上派,这更激起了权贵们的不满,认为康熙这是借机剪除异己,不过大敌当前他们也不好说什么,只在暗地里恨得牙根痒痒。
  富绶也被明天的从天而降打懵了,他知道明军厉害,但是没料到竟然厉害到这个地步,现在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静观其变,大玉儿死了最好,那从此康熙一个人就孤掌难鸣了,如果刘子光也死了就更好了,他富绶就可以渔翁得利,收拾残兵打退明军,荣登大宝,建立不世功勋。
  富绶的小九九刘子光很清楚,这也是他放回大玉儿的原因,你富绶不是坐山观虎斗么。好,那就施加点压力给你,把大玉儿放回去,看你的计划如何实施,这是刘子光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富绶,要造反趁早,不然就没机会了!
  确实如此,不管是大玉儿歼灭了刘子光,还是刘子光的明军里应外合攻占了北京,那都没有他富绶什么事了,现在好歹他还是九门提督,他弟弟猛獾还是正蓝旗的都统,兄弟俩手上都有兵权,再加上其他权贵的势力,还是很可观的。
  康熙到底只是个孩子,胡乱用兵死伤了很多人,军中将士多有不满,富绶敏锐的察觉到这一点,认为现在就是政变最好的时机,时机就在眼前,稍有犹豫就会重蹈阿玛豪格的覆辙!
  干!富绶毅然下定决心,命令部下右臂缠上白布条,围攻上三旗军队,借口是上三旗的兵马挟持了皇帝,其实暗地里嘱咐手下亲信,在乱军中杀了康熙和太皇太后便是,富绶的手下有一批死士,是当年豪格留下的种子,如今正好派上用场。
  别看大清国表面上铁板一块,其实暗地里各个旗之间矛盾可不少,今天死了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气都不顺,下五旗的人恨上三旗的人拿他们当盾牌,上三旗的人恨下五旗的人出工不出力,只要有人点起火,这个乱子就大了,整个北京城陷入兵灾之中,到处是杀戮和劫掠,而九五之尊的康熙也陷入了危急之中,堂堂皇帝居然被自己的军队围攻了。
  第四十四章 北京初定
  北京城,烽烟四起,各自为战,谁也搞不清谁是哪方面的人,反正是一通乱杀,康熙和大玉儿靠着侍卫拼死保护,终于从中南海杀了出来,皇城外面到处都是乱兵,到处都是烟火,不时有人高叫明军进城了。
  其实京城一半的混乱是明军别动队的功劳,但康熙他们分不清真伪,还以为富绶真的掌握了京城全局呢,眼下谁都不是可靠的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下最重要的就是保住性命,以图东山再起。
  忠于康熙的军队和富绶的叛军展开了激战,领兵在永定门抵御明军的彭春收到消息后大为震惊,左右为难,分兵去救的话城门则不保,不去救的话皇上的安危堪忧,左右权衡之下,他还是选择了皇上,毕竟皇上在,则大清在,皇上没了,守住北京也没有什么意思了。
  彭春的兵一松劲,永定门就失了,明军打开永定门,汹涌而入,走在最前面的是轮式铁甲战车,耀武扬威地一通扫射,背着火铳、挥着马刀的红衫军骑兵紧跟着冲进来,看见拿兵器的人就砍。
  外城的永定门破了,里面还有内城,但是正阳门的防守力量就远远不如永定门了,在明军的猛烈炮击下,清军苦苦支撑,为的是让内城的百姓尽快撤离。
  北京城分为乃外城,外城聚居着汉人百姓,内城住着八旗百姓和汉官家属,这些人是最怕明军打进来的,因为他们这些年占了汉人太多的便宜,现在天翻地覆,自然害怕人家报复,明军已经破了永定门,紫禁城也在人家的掌握中了,京城已经不是个安全的地方了,大批满人收拾细软逃出城去,幸而明军只是从一个方向入城,不然他们连逃都无处可逃。
  富绶的协调组织能力不高,好半天才收拢了指挥权,正是由于指挥管道的不顺畅,才让康熙和大玉儿从阜成门逃出京城去,现在他也顾不上追击了,目前最紧要的是联络明军,赶紧停战。
  为了表示诚意,富绶亲自来到午门会见刘子光,商讨停战事宜,刘子光倒也光棍,直接下城相谈,两人就站在尸横遍野的午门口达成了著名的北京停战协议。
  协议的内容是:两军立即停火,明军停在外城,刘子光让出紫禁城,保证富绶登上皇位,清国自会对大明俯首称臣,并且献上无数金银珠宝,割山西给大明,允许红衫军在天津驻军。
  京城原本有十三万清军,本来就是拼凑的部队,战斗力总体偏弱,围攻紫禁城又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