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谁认识马云 >

第18章

谁认识马云-第18章

小说: 谁认识马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香港上市创造的神话并不能完全体现阿里巴巴的价值,但是它却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互联网的商务价值。作为中国最大的B2B企业,阿里巴巴良好的市场前景纷纷被投行看好。2007年12月17日,摩根士丹利发表研究报告称,阿里巴巴占领了中国B2B在线市场约50%的份额,处于垄断地位,对阿里巴巴在未来几个季度发布强劲财政业绩的能力毫不怀疑。同时,阿里巴巴也是中国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网络运营商,70%的收入来自中国出口企业'奇……Q…i…s…u……u……。…c…o………m…书……',30%~40%的流量来自国外。2006年阿里巴巴的B2B在线销售收入比第二位的公司高出1。7倍,产品种类也多出20%~30%。此外,德意志银行和高盛亦发布报告表示看好阿里巴巴的未来发展。

“上市是时机所致”

“上市是时机所致”

“在这世界上存在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我相信运气至为重要。”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曾这样说过。从某种程度上说,马云对于时机一样在乎。

2005年8月11日,腾讯科技,马云和现场记者的对话:

记者:马先生,您好!您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过,好的CEO在适当的时候会说No,这次为什么会对雅虎说Yes,这样的机会会给阿里巴巴带来怎样的前景,会不会有上市的可能?

马云:一个CEO有说No的机会,如果对这个机会说No的话就太愚蠢了,不抓住这个机会你会终身遗憾,对这个机会我已经等了7年了,所以这次合作对双方来讲会实现长期的计划。阿里巴巴会不会上市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最近很多人说阿里巴巴这次做就是为了上市,我们一定会上市,但是不是为了钱,我们是为了创建一个伟大的公司,要做102年的公司,如果现在上市还早一点,我们想把阿里巴巴做好,把淘宝做好,我今天的承诺是:一定要把阿里巴巴做好,这个是我的承诺了,这个承诺比上市更重要。

与eBay竞争而大占上风时,马云说过,“eBay是上市公司而阿里巴巴不是,惠特曼对淘宝的了解远不如我对eBay的了解”;他也曾经说过“阿里不缺钱,上市除了能融到更多资金之外,由上市带来的其他方面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你不上市你面对的是5个投资人,你上市就要面对5000个投资人,不是怕,是时机没到”。正因此,他和阿里巴巴一直秉承“不为上市而上市”的理念,将即使四五年前在外人看来就准备充分的上市计划一拖再拖,等待着合适的时机。

2007年11月6日,时机终于到了。阿里巴巴B2B不仅上市了,而且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偶然因素一定有的,我很感谢这个时代,感谢这个行业,感谢这个时机,感谢客户与投资者支持,但有时候我觉得运气很重要。”

按马云以前“做大做强比上市更重要,与其迫于竞争压力和舆论压力被动上市,不如不上市”的说法,阿里巴巴现在应该是已经足够强大了,足以应对上市后需要面对的事情。

而实质上,阿里巴巴上市更重要的目的是在国际上形成更大的影响,从而加快自己国际化的步伐。“上市我们会选择最合适的时候,这让未来一切都更有可能。”人们分析,对于这个内地电子商务巨头而言,上市恐怕只是手段,因为面对eBay等境外对手,不管是从规模还是从利润来看,它还只是一个小公司,借助上市铺垫国际化之路才是它的目标。

2004年阿里巴巴正当盛名,马云却表示上市还不到火候,卫哲说,今天的客户比那时更需要国际化,“阿里巴巴需要扩大海外声誉和股权价值”。在很多人看来,香港既是一个金融中心,又是国际贸易中心,符合阿里巴巴服务国际贸易的业务思路。

马云告诉新浪科技,中国现阶段互联网大公司不多,阿里能成功上市并受到追捧,其中的偶然因素很大,有包括运气在内的诸多因素,有时候时代可以造就英雄。“阿里上市赶上了一个很好的时机,阿里也抓住了时机,这对中国互联网是一次很好的提升机会。”

时机,也同样成为B2B单独上市的重要因素,对此,马云有他自己的想法。“如果把整个集团整体上市,无论是资本市场的压力,还是员工的动力,包括考虑整个环境的因素'奇。com书',我认为对整个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都是不健康的。”在马云看来,中国电子商务还刚刚开始,需要3年,甚至5年的基础建设,阿里巴巴B2B单独上市是一种较为合理的选择。而这一次上市,除了对B2B而言是一个时机的掌握外,对整个中国电子商务或者中国互联网市场都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或者很好的提升,对其他公司也能有比较好的发展空间和资本空间等。

造福千人:马云“财散人聚”说

造福千人:马云“财散人聚”说

“一位5年前做最粗浅工作的程序员昨天惊讶地发现,一觉醒来之后,自己已成了千万富翁,缔造这场奇迹的是中国最大的网络搜索公司百度。因为百度在美上市,7名亿万富翁、上百名千万富翁与数量更多的百万富翁在昨天诞生,他们中多数6年前还是学生。”这是2005年8月7日,也就是百度上市后的第3天《北京晨报》的一篇新闻报道。而2007年阿里巴巴上市后,百度的纪录被轻而易举地打破了。

2007年7月28日下午,杭州黄龙体育馆里,马云向在场参加年会的6000多名员工宣布阿里巴巴旗下的B2B业务已正式启动上市程序时,全场一片沸腾。而如今,这份激情因为阿里巴巴上市的成功得到了最大的释放: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成功在香港上市,第一天市值就突破200亿美元,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概念股。彼时,阿里巴巴4900名员工持有阿里巴巴4。435亿股,有将近1000名员工将成为拥有超过100万港元身家的富翁,这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覆盖面最广、数额最高的一次集体“造富”运动!

据阿里巴巴B2B上市招股说明书显示,阿里巴巴持股的4900名员工包括董事在内,共持4。04068311亿股股份、3919。1742万股认股权以及25。0767万股受限制股权,合计4。435亿股,平均每名员工持股90。5万股。

如果以阿里巴巴招股价中间价11港元计算,每名员工平均可获100万港元;如果以上市当日的收盘价39。5港元计算,有将近1000名员工将成为拥有超过200万港元身家的富翁!

而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如此大批量地产出富豪,与马云“财散人聚”的理念有直接关系。正如阿里巴巴独立董事、蒙牛董事长牛根生所言,“马云财散人聚的能力不比我老牛差,我是阿里巴巴薪酬委员会的主席,我发现马云大手笔分钱的能力非常强。这就是他的分享能力,所以—财散就能人聚。”对于精英,马云更是不惜血本。阿里巴巴一上市,加盟阿里巴巴仅一年,依靠马云分享的1。06%的股份,卫哲就坐拥了14亿港元财富。

岁月如歌,光阴似箭。从1999年阿里巴巴在杭州成立,到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整整历经“八年抗战”。8年来,马云一直称自己是“丐帮帮主”。当阿里巴巴还没有上市时,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上市公司员工以百万论身家,阿里巴巴的员工只有羡慕的份儿。那时,阿里巴巴的客户也都是中小企业,在百度上买搜索服务都觉得贵,更别说传统的打广告了。从那时起,马云就说,“阿里巴巴是穷人为穷人服务”。的确,作为“中小企业的救赎者”,阿里巴巴自己那时也是个“穷孩子”。

无数个场合,马云在谈及个人股份时都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从第一天开始,我就没想过用控股的方式控制,也不想以自己一个人去控制别人,这个公司需要把股权分散。这样,其他股东和员工才更有信心和干劲。”

马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百度赴美上市上演前台小姐也成为百万富翁的“一夜暴富”神话后,阿里巴巴以一个更加庞大的批量富翁制造计划,向世人证明:背靠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而成长、壮大的阿里巴巴,更是批量制造百万富翁的“中国工厂”。

阿里巴巴致力于电子商务生态链建设

卫哲走势:阿里巴巴致力于电子商务生态链建设

为了上市,阿里巴巴集团不断引进了各种跨国企业高管与各界名人,卫哲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

卫哲,1970年生于上海,1993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进入上海万国证券公司。历任万国证券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普华永道(PWC)高级经理,东方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

2000年出任百安居(中国区)执行副总裁兼财务总监。2002年出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成为最年轻的世界500强中国区总裁。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七大零售人物”和“2005年度中国零售业十大风云人物”。

2006年11月,卫哲加盟阿里巴巴,出任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兼阿里巴巴B2B总裁。

正如媒体评价的那样—卫哲在阿里巴巴的走势,成为阿里巴巴未来发展战略的直接体现。随之而来除了围绕这样一个人的光环,还有他开展的一系列动作:2007年,阿里巴巴进入日本,并将中国香港的分支功能从财务中心升级到运营中心;2007年年底到2008年年初以来,阿里巴巴B2B一直高速扩张,试图为境内外资本方树立规模化印象。2007年1月4日,阿里巴巴成都分公司成立;随后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地客户服务与体验中心运转;7月19日,阿里巴巴落户重庆。2007年年底前,分公司数量新增至10个。通过引入连锁零售业的复制模式,大大增加了分支机构数量,而此前8年,它的分公司数量仅15个,且集中于沿海地带。

事实上,早在2007年4月,卫哲就已经为阿里巴巴的上市完成了组织与管理架构的变革。一方面,将业务依据产品线划分为B2B、C2C(淘宝)、支付宝、阿里软件4大公司,独立核算。“公司规模扩大,原有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进一步扁平化。”

而另一方面,围绕着阿里巴巴的战略发展,监督员工的招聘和管理,确保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这其中包括制定B2B业务发展的战略方向,为积累网站的人气而不断创新,研究公司如何能够更有效地渗透电子商务市场,以及不断改善交易流程。

就在选择阿里巴巴时,卫哲曾经这样说过,“我想,明天阿里巴巴B2B市值一定超过我原来服务的500强企业。另外,从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看到电子商务进入一个最黄金的增长时期。所以不单要看重行业,也要选对企业。首先要选对行业,再选择一个优秀的企业和优秀的团队”。

“你必须融会贯通。”而阿里巴巴的上市,和卫哲之前的管理经验及其融会贯通存有极大关系,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换工作在为自己补短板,同时我在跨国公司的经验和观念可能会进一步推动阿里巴巴的国际化”。在坚持更好的本土化的同时,卫哲带领着阿里巴巴加快了国际化和多业务的进展,从进入香港到进入日本,通过加大和很多国际性公司的战略合作,阿里巴巴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更多的新步伐。

阿里巴巴B2B上市当日所创造的成绩自然是其备受瞩目的原因,而另一方面,人们为电子商务市场的突破雀跃。正如德国《商报》认为的那样,阿里巴巴的上市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缔造了一个里程碑。在很多互联网观察家看来,阿里巴巴上市证明了互联网的商务价值,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互联网发展。“阿里巴巴上市肯定是一件好事,而且是一件大事,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互联网观察家、浙江义乌全球网发起人方兴东认为,“马云是少有的能够跳出互联网看问题的人”。

“对阿里巴巴来讲,我们是一家年轻的公司,我们刚经过了8年,还有94年的路要走。”在马云看来,阿里巴巴还只是个孩子,不管市值和股票有多高,都还只是一个小公司,因为才走了8年,员工的平均年龄也只有27岁。“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上市后我还是如此,不会因为股市改变方向。”阿里巴巴B2B上市后,集团的发展何去何从?马云说集团不会太想去考虑下个子公司的上市,在他看来,不论是淘宝、支付宝、中国雅虎还是阿里软件,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尽管通过上市融资,阿里巴巴集团的现金储备超过20亿美元,人才储备达到8000人,战略布局已经完成,但在未来几年,形成一个生态链,进行中国电子商务的基础建设,让更多企业从事电子商务,让更多的人用电子商务,这将是阿里巴巴集团追求的更高层次的成功。

实际上,在好几年前,马云就曾经表示过,上市只是一个加油站。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