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 >

第95章

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第95章

小说: 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决定了沙洲人虽属吴地,但性格与苏州人有很大不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曾著文说过这样一段话:“1995年盛夏,我去张家港调研……在我的想象中,江南水乡的苏州人应是吴侬软语、清秀文静。但眼前的秦振华却像一个山东大汉,身材粗壮魁梧,说话铿锵有力。谈起张家港的情况如数家珍,充满豪情,讲到张家港的未来胸有成竹,充满信心。他的神情,他的言谈,他的举止,总使人感到有一种力量、一种劲头、一种精神。”

云山同志是北方人,张家港人给他完全是想象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和气度,说明了张家港人的独特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张家港地处长江立即奔腾入海之前的喉咙之口,千百年来它一面伸展双臂接纳上游奔腾而下的滔滔长江水,一面又挺胸抵敌潮起潮落的大海潮汐,它因而粗犷,因而豪放,说话需要与涛声比高低,做事需要同浪潮比力强。张家港人从祖辈那里知道,要想活命,就得步步敢在浪尖上行走;要想成功抵达彼岸,就得急流勇进不畏险滩……

这就是张家港人。

第02章 “秦大胆”创纪元

说张家港,肯定是离不开秦振华这个人的。虽然有人说“张家港精神”不是哪一个人创造的,但如果离开了秦振华这个人,张家港和“张家港精神”就不会那么名扬四方。

秦振华是创造张家港新纪元的一个最重要的历史性人物,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

老实说,见过秦振华的人没有一个不被这位说话爽快、激情四射的江南“东北汉”所折服。他是地道的苏州本地人,但正如刘云山同志的直感一样,他的长相、他的气度、他的语言,甚至他的动作,少有吴人之气,反倒是一个十足的“北方大汉”。

这是一个传奇人物。写苏州改革开放30年历史,没有秦振华的篇章可以肯定是残缺的。因为在历届苏州干部中,我听到“苏州经验”中的三句话里,其中有一句是关于张家港,而评说张家港,少了秦振华,史书就唱不起来。

2008年春节刚过,我到张家港采访。这是与秦振华第一次见面,但我们俨然像认识已经很久的“忘年交”。1936年出生的秦振华,坐在我面前,一张嘴,手足并用的气势,根本看不出他是与我父亲一代的人。

“我从常熟回到沙洲工作,是因为那年下乡当村支书时得了一场病,身体不好,疗养了很长时间。这个时间,沙洲县成立了,缺干部,我又是杨舍镇人,就这样离开了常熟。”秦振华说,“我这个人干啥事特别认真、用心,所以坐机关时对许多事都看不惯,就要求到供销社工作,当了一年供销社主任、书记,工作很出色,后来县里要建一个化工厂,派我去当书记,一当就是4年。化工厂在沙洲县是重点企业,我在这里学到了不少管理经验,厂子在我手上还成了先进单位。那时我27岁,后来又被调到工交局当副局长,可那段时间身体不好,但我们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又是党的人,对国家、对组织特别有感情,心里就装一件事:努力把工作做好,为党争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基本上走一个地方,亮一个地方,争一流成绩是我一向的工作作风和奋斗目标。‘文革’中我也吃过‘生活’(苦头——苏州土话),原因是造反派让我干坏事,我不干,所以他们就借机批斗我,在杨舍镇的卖猪场上给我挂了一块‘执行资本主义路线黑帮’的牌子。他们让我站在那里,我并没有像一些人低着头,很沮丧的样子,反倒觉得挺开心,因为我是穷人家出身,现在大家都知道我是‘走资派’了,我觉得挺神气。结果我这么一笑场,造反派全泄气了,批判会也开不下去了……哈哈哈,你说我这个人是不是一个革命乐观主义者?”

72岁高龄的人,内心却像一个年轻人那样充满活力,且特别幽默。这样的人天性了不起,机遇将赐予这样的人干伟业。

这个机遇对秦振华来说,意义非凡,而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机遇对张家港来讲也是极其重要的——这个时间正好是1978年。

这一年1月1日,苏州大地虽然仍有几分寒意,但改革的春潮已经开始涌动。42岁的秦振华第一次主政一个有几万子民的杨舍镇。那时张家港市还没有成立,杨舍镇还只是沙洲县的城关镇。

“我去当这个县城城关镇书记,就发现一个问题:在干部中有一种说法,杨舍镇是县委、县政府的‘后勤部’。意思是专为县里服务的,所以在我去之前,镇里的干部对工作不那么主动积极,也缺少创新,认为反正是为县里服务的,县里让怎么做就怎么做。长此下去,工作没有创新,班子里的矛盾也多起来了,镇上的工作没有什么起色。我当书记后,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杨舍镇作为沙洲县的城关镇,理应成为沙洲县的‘窗口’,也就是说,沙洲县的工作好不好,首先要看杨舍镇做得如何。窗口敞亮了,沙洲人的脸上才有光彩。再说,如果窗口的工作没做好,怎么可能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后勤部呢!”秦振华的这一观点和工作出发点,受到了一个人的特别关注,他就是当时的沙洲县委书记高德正。

难怪我在苏州采访时一说到张家港的事,老书记高德正就脱口而出:“秦振华是我看上的人!”

高德正确实没有看错秦振华。

秦振华在杨舍镇当书记时,第一件事就是治理和改造全镇的露天厕所。别小看这“露天厕所”,咱老家啥都好,就是旧习传下的露天厕所十分不雅,城里城外一个样。可几千年的旧习不是说改就能改得了的。在农耕时代,一些在路头街边的露天厕所其实是“厕主”的“生财之道”,粪便可是农家作物不可少的,你倘若端了他的厕所,他非与你急不可。于是一般人不愿去碰这类“毛刺头”的鸡毛蒜皮,但好端端的江南水乡、雅镇闹市,只因为那么多露天厕所搞得臭气熏天,也不雅观。秦振华要对露天厕所动真格,有人想看热闹,结果没看成,因为秦振华不仅把镇上的露天厕所全部“一锅端”,换成了清洁整齐的“公厕”,而且连镇属管辖的三个村的农民露天厕所也一起治理得干干净净。

“工作要出色,先从干净做起!”也不知秦振华是怎么想的,他上任初始,对全镇干部下的第一道“指令”就是到常熟著名的全国卫生镇浒浦学习。108个干部,浩浩荡荡地到了邻县的常熟浒浦参观取经。

干部们参观后回来感慨很多,却心虚地说:“学不像。”

秦振华看到症结,并想了一招:你们不是说学不像吗?那我叫个人带着你们干!这人也姓秦,是过去浒浦镇管卫生的退休干部,老家就是沙洲的。秦书记求贤得了一个老秦,杨舍镇没多少时间也跟浒浦一样变得干干净净。

“别说,这秦振华还真有法子喔!”高德正和县里的领导走在昔日臭烘烘、如今整洁干净的大街上,颇有感慨。

“可我在治厕和改造乡镇卫生时发现一个重要问题: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即使再著名的卫生城镇,也只能做表皮干净的文章。改厕修路筑地下水道,哪一样都离不开用钱。经济搞不上去,啥事都做得不彻底、不到位。这个印象我太深刻。有一次我们改造一段下水道,想到县里贷一万元钱,管经济的副书记硬邦邦地给我一句话:哪有钱呀?自己想办法!”秦振华说到这里,拳头一挥:“从此我发誓要搞经济!”72岁的老人,一如出征的战士。

“我最先搞的一个企业是绦纶丝厂。1986年,乡镇合并,杨舍镇一下就大了,成了真正的‘县城’。既然是县城,就得像个城市,所以我建议镇政府给我们张家港市搞一个星级宾馆——就是现在我们这块地……”秦振华用指头朝坐着的地方点点,示意我采访他的宾馆的这个地方,“当时我们就在这里划了300亩地,市里还有人不同意,觉得我步子迈得过大。我对他们说:张家港过去一直是个不被人瞧得起的‘苏南的苏北’,我们不能再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老观念了,而是要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到后来我说三年河东三年河西也不能要了,要三个月河东三个月河西,就要定下天大的事情!邓小平同志为啥说‘发展是硬道理’,让我们只管干,不要争论,就是怕耽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有了金钱,百姓的日子就好过,社会就能发展。当时我重点抓了镇、村两级企业的大发展,不知你有没有听说过我们的澳洋集团、骏马集团?他们都是在那个时候发展起来的。像骏马集团过去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办企业,后来成了国内最大的锦花6帘子布生产企业。澳洋更了不起,它是全镇纺织业的领头羊,现在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毛纺业五强之一。当年我就抓这些龙头企业,到1986年底,我杨舍镇的镇、社企业达68家,产值近3亿元。苏州市里当时设了个‘亿元乡(镇)’的‘振兴杯’竞赛,那一年我代表杨舍镇上去一下子把金杯抱在手里,可以说是我秦振华在苏州父老乡亲面前第一次露脸。当时会议上还有两个先进单位的奖杯我也抱在手里。杨舍镇第一次在外人面前扬眉吐气。第二年全苏州三级干部会议上,我上去一下子抱了七个杯,会场上掌声雷动,台上台下都说秦振华这人了不起,我自己当时也真觉得露脸了……哈哈哈,我这个人好面子!好面子没什么不好,搞发展,赶经济建设速度,就得讲面子,要回一个好面子,就证明我们的工作做好了、做对了,老百姓实惠了,社会发展了,这面子有什么不好?我秦振华要的就是这个面子!杨舍镇的面子,张家港的面子,我们社会主义的面子!”

快言快语,直爽坦诚,心如明镜,激情澎湃,这就是秦振华!

时至1989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大事。这一年中国的苏州也发生了不少大事,其中有一直十分赏识秦振华的沙洲县委老书记、时任苏州市委书记的高德正被调到省里任副省长。与此同时,秦振华也跳了一个政治台阶——进了张家港市委常委(不多久又升为副书记),但仍主要担任“市城”杨舍镇党委书记。

干实事的秦振华在进入常委和后来当市委副书记时,都在市委常委会上说:我只参加研究干部的常委会,其他会最好不要让我参加,我只想把杨舍镇的工作做好。

这个老秦!论年龄,秦振华在当时的市委常委中也是“老大哥”了,他这么一说,其他同志也笑笑,说你老秦把杨舍镇做好了,等于给张家港把门面建设好了,开会和举手的事我们代了。就这样,秦振华还是一天到晚地在镇上忙着呼风唤雨……

1991年底,苏州市委在王敏生书记的主持下,正在酝酿全苏州经济迈向更高一个台阶的宏伟计划,与之相配套的是下属几个县级市班子的重新配备问题。张家港的班子“一把手”成为王敏生首先考虑的事,因为按照民意和能力,副书记秦振华接此重任没有问题,但偏偏老秦有个“致命”问题:年龄大了!过年就是56岁了!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县级班子一把手一般到57岁就要下来。秦振华已经快到“线”了,再提拔他有点不太合适。有人提出不同意见。

怎么办?苏州市委把秦振华的事提到了江苏省委。

“老秦,你快回来!省委沈书记要到张家港来听你们的汇报,可能还有跟你有关的事……”一日,王敏生书记给正在广州学习的秦振华打电话,要他火速回来。

秦振华回到张家港,省委沈达记与副秘书长梁保华(后任苏州市委书记、现为江苏省委书记)等后脚就到了。

汇报开始。第一个汇报人是念稿子,看得出沈达记对此感到乏味。

第二个是秦振华汇报。

“谢谢。我今天一是非常感激第一次能向省委书记和省里其他领导面对面地做汇报。二是我讲讲杨舍镇这几年的情况……总之,我深切的体会是:现在在下面做事的人受气,这种情况不改变,有多方面不利……”秦振华向领导汇报工作从来不用讲稿,而且以例讲理,头头是道,这是他的本领之一。

“很过瘾!”沈达记听完只讲了这三个字。看得出,他对秦振华是满意的。原本听完汇报就要回苏州的沈达人,这天特别高兴,说要在张家港“吃顿饭再走”。席间,他要秦振华坐在自己身边继续讲杨舍镇的事。

不多久,江苏省委和苏州市委关于秦振华任张家港市委书记的任命书正式下达。这是江苏省和苏州市干部中一个少有的破格提拔。56岁的秦振华从县级副书记提拔正职书记。

老秦自己对此总结说:“我逢到了两个大机会:一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央确定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大转移时,我当了杨舍镇党委书记;二是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