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正说汉朝二十四帝 >

第16章

正说汉朝二十四帝-第16章

小说: 正说汉朝二十四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后刚刚临朝,就以私情授重权于窦氏兄弟。伐北匈奴,并设北匈奴单于。窦氏兄弟骄横肆虐,侵暴百姓,甚至擅自征调边防部队。
  群臣们为窦氏的贪婪与霸权而愤怒不已,为朝廷的纷乱黑暗而痛心疾首,为皇帝的幼弱无奈而呼号流涕。他们呼唤着皇帝的坚强。正如司徒丁鸿上疏所言:“夫天不可以不刚,不刚则三光不明;王不可以不强,不强则宰牧纵横。宜因大变,改政匡失,以塞天意。”
  永元四年(92)丙辰,13个郡国地裂,大旱、蝗灾发生。上天似乎也在昭示着一场大变革的发生。
  夺取政权小皇帝刘肇年龄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懂事。这对日益膨胀的窦家权势不能不形成威胁。于是窦宪便与女婿郭举及其父郭璜、部下邓叠及其弟邓磊等,共同谋划企图杀害刘肇,篡汉而代之。
  这时14岁的和帝暗中得到消息,知道了窦宪的阴谋,他感到必须尽快制定对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是,满朝廷都是窦家的人。虽然也有如司徒丁鸿、司空任隗、尚书韩棱等可以信赖,但窦氏兄弟已经限制了皇帝不能与内外大臣直接单独接触,只有宦官在身边伺候并内外传递信息。和帝经过观察,觉得只有中常侍钩盾令(负责宫内河池苑囿的宦官)郑众可与商量,一则郑众服侍多年,对皇室一直忠心耿耿,比较可靠;二则此人谨慎机敏,很有心计,可以出谋划策。于是,和帝趁别人不在,与郑众说了自己的想法。郑众早已看不惯外戚势力的横行霸道,也劝和帝早下手为强。
  此时,窦宪正镇守凉州,如果京城有变,他必然领兵叛乱。为减少损失,保证成功,和帝下诏令窦宪来京辅政,先行调回窦宪。同时,要参照前朝《外戚传》,试图从文帝诛薄昭、武帝诛窦婴、昭帝诛上官桀、宣帝诛霍禹等事中学习经验。于是密令清河王刘庆从千乘王刘伉处借取《外戚传》,令郑众从中整理勾稽。一切准备停当,窦宪、邓叠等也回到京师。
  抓捕窦宪的前一天晚上,和帝亲自御临北宫,命令司徒兼卫尉官丁鸿,严兵守卫,紧闭城门;命令执金吾、五校尉等,分头捉拿郭璜、郭举父子和邓叠、邓磊兄弟,清除了外围。第二天,派谒者仆射直入窦家,宣读诏书,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改封为冠军侯,并限令与其弟窦固、窦景等各回封地。郭璜等人下狱处死,和帝感念窦太后的养育之恩,没有公开处死窦氏兄弟,回到封地后皆迫令自杀。四兄弟中只有窦环没有参与策划谋反,被免了死罪。
  一场轰轰烈烈的夺权斗争就这样以和帝的胜利而告终。和帝致胜的原因,概括起来,太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有群众基础。窦氏所为已是天怒人怨,群臣之谏已可见朝廷上下反对窦氏的情绪,同时也为和帝夺回政权做了舆论上的准备。
  组织严密。和帝是经过周密观察和细致考虑才选中了郑众,而刘庆则是被窦太后陷害其母废立的皇太子,自然对窦氏深恶痛绝。在“窦氏父子兄弟并为卿、校,充满朝廷”的情况下,择人不当,或稍漏口风,后果将不堪设想。
  措施得当。把窦宪调回京师收捕,避免造成地方混乱和军事火并。待窦宪回到京师后,一夜间,对几大要员全面出击又分别系捕,既避免了互相串连,又免得夜长梦多。
  因此,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并没有引起朝野的极大恐慌与混乱。而这一切都是由一个14岁的孩子主要策划的!我们不得不感佩于和帝刘肇的机智、敏锐、干练与稳重。
  汉代伎乐木俑诛除异已窦氏为维护专权,安插了大量党羽,因此朝廷上下多有附臣与亲信。当初,和帝在长安召见窦宪,朝臣甚至议论称之“万岁”,尚书韩棱愤怒指责“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才算止住了这场闹剧。这一方面说明窦氏权势的贵盛,另一方面也说明时臣趋炎附势的风气。因而,和帝执掌政权后,立即清理窦氏残党余孽,太尉宋由因为窦氏党而被罢免,后自杀。其他亲朋故旧,凡是依仗窦家的关系而做官的,统统被罢免回家。
  当然,这里也免不了有一些携私怨报私仇,从而蒙冤至死的。班固是其中的显例。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令陕西泾阳县南)人,其父班彪为东汉著名历史学家。汉章帝即位后,因“雅好文章”而更加器重班固。
  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以车骑将军领兵伐北匈奴,班固随军出发,任中护军,参与军中谋议。汉军出塞三千余里,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班固作《封燕山铭》,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铭”。
  窦宪谋杀和帝的案件本与班固毫无关系,但班固既为窦氏幕府人物,自然遭到株连,因而被免官。但洛阳令种兢因私恨却将班固下狱并致死。
  值得注意的是,汉和帝了解了这些情况,下诏谴责了种兢公报私仇的恶劣做法,并将害死班固的狱吏处死抵罪,表现出处理事务公平公正、见错必究的精神。
  信用宦官东汉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宫廷内设置了中常侍、黄门侍郎、大黄门、小黄门等宦官职务。他们负责掌管传达皇帝的号令和诏书,阅览尚书进呈的文书。
  在和帝夺回政权的过程中,中常侍钩盾令郑众直接参与了策划和实施,在论功行赏时,郑众自然是首功。于是,郑众被升迁为大长秋。是汉代皇后的宫名,用以名官,称其官署为“长秋寺”。这是皇后近侍官首领,一般由皇帝亲信充任,负责宣达旨意,管理宫中事务。而在进行策勋班赏的过程中,和帝注意到,郑众总是推辞的多,接受的少,这种谦逊仁爱之心,很得和帝的赞赏。因此,和帝以后便经常同他讨论国家大事,国家一些大政方针的决策便较多地掺杂着宦官的力量。所以史书上说“宦官用权自此始矣”!
  当然,和帝重用宦官,还有一些客观因素。这就是,这时期他所信任、倚重的一些朝臣和宗王或年老体弱,或寿短命微,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永元四年(92)到永元八年(96),相继故去的就有10位:
  司徒袁安,永元四年三月死。
  司空任隗,永元四年八月死。
  千乘王刘伉,永元五年正月死。
  太傅邓彪,永元五年正月死。
  广宗王刘万岁,永元五年正月死。
  太尉尹睦,永元五年十月死。
  司徒丁鸿,永元六年正月死。
  城阳王刘淑,永元六年五月死。
  乐成王刘党,永元八年四月死。
  陈敬王刘羡,永元八年十二月死。
  这一串黑色的数据,是不是意味着刘氏政权的日薄西山呢?
  亲理政事在一举扫平了外戚窦氏集团的势力之后,汉和帝开始亲理政事。他每天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从他亲政的所作所为,尚不失为一个英明有为的君主。
  安定边疆。西北有西域都护班超大破焉耆,西域降附者五十余国;东北有乌桓校尉任尚大破南单于,将辽东收归,改为渤海郡。和帝一朝,曾多次平定过少数民族的叛乱。
  宽缓为政。和帝当政时期,曾多次下诏赈灾救难、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勿违农时。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他任用的掌管刑狱的廷尉陈宠,便是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仁爱之人,每次断案,都依据经典,而“务从宽恕”。
  和帝对有过失之人,也能根据情况,从宽处理。永元九年(97),窦太后死。由于宫廷紧守秘密,和帝为梁贵人所生的事实始终没予公开。太后死后,梁家才敢奏明朝廷,为梁贵人讨一个说法。这时和帝也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谜。但在如何安置窦太后的问题上,三公上奏:“请依光武黜吕太后故事,贬窦太后尊号,不宜合葬先帝。”而和帝却念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认为“恩不忍离,义不忍亏”,不应有所降黜。于是不降尊号,谥为章德皇后。而对梁贵人、宋贵人的问题也都妥善安置。梁贵人被追封皇太后。
  注重德教风化。章帝时,居巢侯刘般死,按规定应由长子刘恺袭爵,但为满足父亲的遗愿,他坚持让弟弟刘宪袭封,自己则逃往外地。执政官上奏请示收回刘恺封国,章帝嘉其义,特许等待他。而刘恺始终没有回来,十多年后,执政官又提起此事。对此,侍中贾逵上书说:“孔子曾说‘能以礼让,治理国家有什么难的呢?’有司没有推究刘恺此举的乐善之心,而是以平常之法加以处理,这样做恐怕不能助长礼让的风气,成就宽弘的教化啊!”和帝深以为然,下诏说:“王法崇善,成人之美。”于是不仅同意刘宪袭爵,而且征刘恺为郎。
  爱民为本。和帝十分体恤民众疾苦,多次诏令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告诫上下官吏认真思考造成天灾人祸的自身原因。而他也常常以此自责,如永元八年(96)京城洛阳地区发生蝗灾,他下诏首先说:“蝗虫之异,殆不虚生,万方有罪,在予一人。”忧东汉纺织画像石(拓片)民之心,殷殷可见。岭南(今广东地区)出产生龙眼、荔枝,为了满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昼夜传送”,经风历险,劳民伤财。唐羌上书,请求停止,和帝批示:“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爱民之意,发自肺腑。
  选官用贤。和帝深感吏制建设对一个政权的重要性,因而非常重视官吏的选拔任用。据统计,他当政时期,曾四次专门下诏纳贤。这既反映出东汉吏制的空虚与堕落,也表现出和帝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做出的积极努力。
  从夺回政权到亲理朝政,可以看出汉和帝是一个宽和仁爱的君主,这与他的谥号“和”是吻合的。但作为一个君主,明辨是非,当机立断,更是一个重要的素质,在清除窦氏集团的斗争中,和帝做到了这一点;在废立后妃的过程中,这一点也表现得相当充分。
  ◎颠之倒之:两贵人争胜
  和帝刘肇先后封的贵人有两个:一是阴氏,一是邓绥。
  阴氏的曾祖父是光武帝皇后阴丽华的哥哥阴识,父亲名阴纲,母亲邓氏,是光武帝大功臣邓禹的孙女儿。永元四年(92),13岁的阴氏,经过特选进入后宫。由于聪明娇美,多才多艺,和帝非常喜欢她,不久就封为贵人。
  邓绥也是世家女,她是邓禹的另一位孙女儿。她父亲邓训是邓禹第六子,为护羌校尉,母亲阴氏是阴丽华的堂姐。在永元四年的大选中,邓绥本来可以同阴皇后一起参加特选,但不幸那年父亲亡故,为服父丧,三年后才以特选资格进入皇宫。
  永元八年(96),和帝18岁。大长秋郑众奏请册立皇后。经过一番郑重其事的选择之后,册立17岁的阴氏为皇后。同年,邓绥被封为贵人,年仅16岁。
  阴氏聪慧美丽,并写得一手好字,谁知当了皇后之后,渐渐露出了骄纵的本性,甚至在和帝面前也会使小姐脾气,尤其好嫉妒。日子一久,和帝对阴皇后渐渐产生不满,宠爱不如以前。
  邓绥则是深明事理,善解人情,又自制极严,事事谨慎,一切行动均遵循礼法,对阴皇后尤其恭敬。待宫女、内侍等十分体贴。至于在和帝跟前,她十分自抑,不让和帝对她有特别的恩宠。有一次,邓绥生病,连日卧床不起。和帝十分怜惜,恩许她可以召入家人进宫探视,东汉观伎画像砖
  并且不限时日。邓绥却竭力推辞,说:“宫廷禁卫森严,如外人久久滞留宫内,会使群臣批评陛下徇私情,讥讽臣妾不知足,于公于私都不宜。”和帝十分赞叹,对邓贵人除了宠爱,又增添了不少敬重。
  和帝对邓贵人的爱重,更加引起阴皇后的妒忌与不满,于是,邓绥只能更加小心谨慎。自打和帝对阴皇后失去了兴趣,每次想到邓绥那里去,邓绥都装病不见他。和帝很为她的委曲求全而感慨,说:“修身养性竟然到了这种地步!”邓绥见和帝对自己日见宠爱,对阴皇后却日益冷淡,心中很不安宁。每当和帝想在嘉德宫留宿,她总推说身体不适,劝和帝去长秋宫。
  永元十三年(101)夏,和帝身患痢疾,久卧不起,到五月中,病势更加沉重。大家都以为皇帝没有希望了,住在嘉德宫里的邓贵人,日日祈祷上苍保佑和帝早日康复。但阴皇后见和帝垂危,却首先想到如何报复,她密语左右:“我若得志,一定将邓氏满门抄斩!”邓绥听到这一消息,好似晴天霹雳,恐惧至极。她差点以自杀来摆脱这场灾难。
  后来,和帝的病好了,上朝理事了,阴皇后的希望又落空了。她的外祖母邓朱氏献计,以巫术蛊道来咒诅邓氏速死,或使皇帝无子,以保全皇后之位。永元十四年(102)夏,有人把邓朱氏家供奉巫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