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游戏电子书 > 逍遥灵帝传说 >

第316章

逍遥灵帝传说-第316章

小说: 逍遥灵帝传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下茶杯,又发觉案头正摊着一帧素笺,上面写着几行娟秀的字迹。
捧来细读,原来是两阕《忆江南》词:“七月六,瓜果设庭中,乞巧穿针儿女技,在天在地誓深宫,银汉自空空。”
“七月七,驾鹊拆离衰,尽管绸缪今夜里,情魔难障太阳红,分手各西东。”
看笺上墨迹新凝,内容又是写今晚七夕之感,想必是刚刚写成;再琢磨这笔迹,纤秀清丽,分明是女子的手笔。难道这里不是寺院,而是闺房?
沈逢吉暗自疑惑,想着这两阕情纯意浓的词,又不禁技痒,忍不住也以七夕为题,拿过纸笔,写下一阕《多丽词》:“自古来欢娱磨折相缠,叹双星恩情过笃,谪居两地情牵。对朱颜暗惊月冷,白素手顿失珠圆,锦帐长空,鸳帏惯冷,世人还说巧姻缘。
花开花谢,尚多时刻,羞见并蒂莲,愿义仲寅宾挽月,宽我流连。恨当前鹊儿误报,银河隔断堪怜,喜相逢前程似后,悲离别后会如前。铁来归耕,金梭续织,耐心再到早秋天。
一年年良宵一度,历亿万千年,转胜过红尘夫妇数十年。”
写完后,沈逢吉觉得吐出一口长气般地舒畅,想了想,又提笔在笺后注上一句戏言:“秋河作此,准算茶金。”
秋河是沈逢吉的字。他擅自在别人的屋中饮了半杯茶,想用这阕词来作抵偿呢!
正准备离开时,忽听得院中响起一阵细声软语,接着又是环佩叮当,由远而近,朝书房而来。
沈逢吉还没来得及想出对策,两位艳妆女子已走进门来,看装束似是一主一婢。
两位女子猛地见到沈逢吉,惊得花容失色。那个婢女还算胆大,冲上前指着沈逢吉喝道:“哪来的窃贼,竟如此猖狂!”并转身对另一位说:“小姐快来,看丢了什么东西!!”
沈逢吉见对方误会了自己,连忙辩解道:“夜暮迷途,误入贵宅,酒渴求饮,实非窃贼!”
那婢女哪里肯信,仍对他怒目以视。倒是那位小姐,已缓和了神情,似乎对沈逢吉半信半疑。
沈逢吉忽然想到了一个证据,急忙拿起桌上那帧自己题下的词笺,毕恭毕敬地对小姐道:“小姐不信的话,可看这词笺,是小生刚才拜读了大作,心生同感,信笔写下充茶资的!”
那小姐见他气度不凡.谈吐文雅,也觉得不像“梁上君子”之类,便接过词笺细细读了。
读着读着,唇边绽开了笑容,惊喜的道:“公子莫不是姓沈吧?”
沈逢吉吃了一惊:(自己并没在词笺上留姓,却为何她能一语道破?)就问道:“小姐何以知道?”小姐笑道:“相逢何必曾相识也。”并不急着解释,只命侍婢沏茶为沈公子醒酒。
待婢女进了厨房,屋内只剩下两人相对而坐,她才慢条斯理的揭开谜底:“妾曾在孤山放鹤亭壁间见有诗句,读了感动不已,便深深记在心中。那诗句落款为‘秋河沈某’,今见词笺上字迹相同,又有秋河之字样,所以猜想公子必是放鹤亭题诗的沈秋河了。”
沈逢吉忆起,去年醉临孤山,面对烟笼雾绕的西湖,想到了自己的前程迷茫,感慨万千,曾在放鹤亭题下了一首《感怀诗》和一首《自解诗》。
这时,对坐的那位小姐,已轻声吟诵起那两首小诗:其一:“虚度韶华二十春,昂然七尺屈风尘;不如死在西湖里,赢得青山葬我身。”
其二:“桃李绕池告遇春,岁寒松柏出风尘;忍将一掬西湖水,断进经天纬地身。”
小姐吟诗时的神情十分专注,沈逢吉默默地在一旁打量着她,这才把她的模样看清楚。
只见她细眉秀目,玉鼻挺直,紧抵着嘴唇,浑身露出一种圣洁高贵的气质,似乎是一位名门千金,却为何孤身住在这僻静的小院中……真令人费解。
回味完诗句后,小姐缓缓回过神来,轻声对沈逢吉道:“当时我初来西湖,心身俱疲。见到公子的诗,感触良深,仿佛一股豪气荡入胸口,使我有了重生的力量,所以对诗的印象极深。”
沈逢吉听她如此夸赞自己的诗,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谦虚了几句,又把她的《忆江南》?词赞赏了一番。
这时,侍婢已捧了茶出来,小姐又说:“值此良宵,遇此佳宾,岂能无美酒助兴!”
然后又命侍婢备酒。沈逢吉觉得不便太打搅人家,便客气道:“宿醉未醒,不堪再饮,初次相逢,何敢造次。”接着又探问道:“敢问小姐芳名?不知是否本地人氏?”
那小姐似乎不愿多说自己的事,只是淡淡地回答:“妾姓柳名自华,乃金陵人氏,偶至西湖小住,来去匆匆也。”沈逢吉接口道:“萍水相逢,可算有缘。”
侍婢很快就摆上了酒菜,柳小姐盛情相邀,沈逢吉难以推辞,于是两人对坐桌前,畅饮起来。
酒酣时,沈逢吉念叨着柳自华的名字,巧妙地作一首诗相赠:“腹有诗书气自华,为偿渴想到卿家;问卿姓甚卿言柳,侬笑卿身是柳花。”
柳自华甚觉有趣,也把对方的字——秋河,巧作安插,依韵回和了诗一首:“薄命谁怜柳自华,秋河今夕照奴家;劝君莫作杨花看,奴笑君身是菊花。”
一往一来,情趣盎然,举杯频频,笑语连连,直喝到天露曙光,两人才尽兴道别。
回家后,沈逢吉带醉酣睡了一昼一夜。第二天醒来,他想起那夜的艳遇,心中挂牵不已,于是穿戴整齐,沿着湖堤,又找到了那座小院。
走近一看,不料院门紧锁,院内寥无人声,不知佳人何去何从了。
他心烦意乱地到附近人家打听,谁知没人知道这小院中曾住过一位年轻姑娘,只说这是城中一个富商的别墅。他很少来住,多半时间都空闲着。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七十八章 瀛洲台中的李定国

那么那夜见到的柳自华,到底是什么人物呢?
沈逢吉百思不解,莫非是自己酒后一梦?莫非是七夕织女下凡?
他终究找不到答案,只好悻悻而归。
那个柳自华,究竟是人是神呢?原来,她是金陵城中秦淮河畔的一位名姬。身落风尘,心却保持着一份高洁,无奈命运不济,只落得随波逐流。
金陵城繁华似锦,柳自华的门前也是人马喧嚣。然而她并不喜欢那种醉生梦死的生活,一心想找机会寻得解脱。
这年夏天,一位杭州富商在游玩青楼时,迷上了柳自华,提出要带她到杭州西湖畔金屋藏娇。
柳自华并不中意那位富商,但对美丽的西湖向往已久,因此答应了那位富商,随他来到杭州。
富商把柳自华和一个侍婢,安置在西湖畔的别墅中,自己却又走南闯北,忙做买卖去了。
这段清寂的时光,倒是成全了柳自华的心意。她携带侍婢,流连于西湖的秀水青山之间,十分惬意爽心。那夜偶遇才子沈逢吉,更是让她心荡神移,兴奋不已。
谁知好景不久,第二天富商从外地经商回来,说是已征得家中夫人的同意,要把柳自华以偏妾的身份,接到府中同住。
陶醉于西湖风景韵致的柳自华,哪里想进那个门庭森严的家府,可是既然在人檐下生活,又怎么由得她作主。
于是,那座西湖畔的小院又空了出来,而一段纯情无声地遗落在那里。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柳自华,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金砖,纯金打造,砖形,投掷攻击敌人。
高峰跟柳自华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柳自华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柳自华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柳自华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明末清初的李定国。
李定国出生于1620年,字宁宇,陕西榆林人。
明崇祯三年{1630年},他从张献忠起义于米脂,被张献忠收为义子。
1631年至1636年,他随张献忠转战于晋、豫、楚、陕诸省,杀敌无数,屡获战功。
明崇祯十年{1637年},李定国十七岁,身长八尺,武艺高强,对人谦恭有礼,人称“小柴王”,军中称“小尉迟”。
十年,定国率所部二万人马,从张献忠袭安庆,直指南京。
十六年,李定国随张献忠破武昌,克长沙,被赐张姓,封为安西将军。
清顺治三年,南明永历元年{1646年},清军入川,张献忠战死,李定国等从川入黔。
四川失守后,李定国萌发“联明抗清”之念,受部属拥赞。
中年,李定国复李姓,率军破贵阳,下昆明。
四月,连破呈贡、曲靖、晋宁、师宗、通海、蒙自,改阿迷州为“开远”。下旬,师抵临安{建水},迤东悉平。此时,李定国所部兵马五万余众,为义军中最强的一支队伍。
清顺治六年,南明永历四年{1649年},李定国等赴黔谒见桂王{永历帝},共议“扶明逐清”之约。次年,李定国回守云南,练就精兵三万余,准备东进抗清。
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七年{1652年},李定国从云南率十万军东征。五月,连克桂林、衡州,被桂王封为西宁王,赐名“如靖”。
后来,李定国率军连克广东、广西的不少州县,军威大振。
清顺治十三年,南明永历十一年{1656年},桂王由黔移方南。李定国率精兵迎桂王入驻昆明,号五华山为“滇都”,李定国受封为晋王。
清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三年(1658年)七月,清兵入黔,吴三桂屯兵遵义。
十二月,李定国与清军准备大战于曲靖的时候,见清军来势汹汹,便率兵撤退,因而曲靖陷。
李定国见势危急,便率兵反击清军。清军大败,定国重取曲靖。不久,李定国大军撤出昆明。
十八日,桂王离昆西行,李定国率军护卫。
清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四年{1659年}正月,桂王在李定国的帮助下抵永昌、楚雄、大理,相继击溃清军。李定国率军出腾越,撤至缅甸之孟良。
为着抗击清军的追击,李定国先后率兵屯住缅宁、孟连等地,打了许多大胜仗,有力地阻止了清军追来。
清顺治十七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0年},清廷任命铎尼为大元帅,率领士兵十万,夺取华南地区。谁知铎尼大军在半路时,不幸遇到李定国全军的伏击,全军覆没。
至于铎尼,也被李定国击毙。永历皇帝大喜,连赏李定国。
清廷得知铎尼遇害后,大为震怒,派平南大将军固额里因,再次领兵攻打李定国。
李定国不慌不忙,布下空城计。清军中计,撤退途中,遭遇李定国挥军猛攻。
清军大乱,被李定国杀得大败,固额里因被击毙。
明清之际各方面人物当中,李定国是最耀眼的一颗巨星。明末他是反抗压迫的英雄,清初则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
他用兵如神,有“小诸葛”之称,而且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时人记载,“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后营,纫织为衬甲、快鞋之用,无弃遗者……或传定国兵当以夜至,比晓则已过尽矣。故所至有功”。连清朝也不得不承认,“定国有五伯之假仁假义,王莽之谦恭下士”。
定国雄才大略,爱民如子,仁者无敌。如果不是孙可望私欲膨胀,排除异己;如果不是郑成功私心自用,错失良机;如果各个抗清力量团结一心,如果……
也许,真的可以力挽狂澜,恢复山河。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李定国最终还是像他崇拜的文天祥、张世杰、诸葛亮一样,带着无限遗憾,千般不甘,永远的走了。
同时,历史也该正确地认识到,在孙可望降清后,定国护永历帝再度入滇时,自身也有一些不足处,在布军策略和用人方面均犯下一些错误。
在孙可望谋反之时,刘文秀统兵征伐,对孙可望旧部力主招安,部属渐多。
定国不悦,在贵州湘西还未完全平定,就急着把刘文秀召回;对刘文秀征川之事,亦是迟疑不定。后来,刘文秀被迫交出兵权,闲居滇中,最后郁郁而亡。
刘文秀早期屡有失误,但招安孙可望旧部和屯兵四川这两件事,就当时的时局而言,是大为有利的。如果运筹得当,仍有光复河山的可能。
只因定国在后期多少怀有私心,畏蜀王壮大之后不利于己,故此对刘文秀屡屡置阻,以致在军事部属上失误。否则以当时明军的力量,即使不能匡复全国,亦能依刘文秀的部属守住滇川黔三省,更不至于那么快就被清廷的三路大军挫败。
当然,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因这小小黑点就批判定国。
总体来说,若不以成败论英雄,李定国是明末清初诸路人物中,最具才识与情操的英豪!
定国一生出生入死、奋斗不息,为着抵抗凶残的敌人,浴血奋战,直至最后!
人已逝,业随风,但他矢志抗清的民族气节,穷且益坚的不挠斗志,必将不断激励后世人民,为反抗压迫而献身。
其人与百姓息息相通,在镇守云贵之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