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

第268章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第268章

小说: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这是为何?”

众人不解,放在后世,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在宋代,却没有这种规矩,都是客人自费出版居多,要不就是代印,接受书商们的订单,印社从来不主动印书。

“那这样一样,材料成本岂不都是你们印社所出。”众人还在寻思印社为何这么做,某些人却想到了别处。

第三百六十七章 旁敲侧击

“这是自然。”吕掌柜笑道:“不过。按照东主的说法,给钱之后,这本诗集版权归我们印社所有,算是独家授权,所得利润,与之无关。”

新奇的术语,令人费解,但是书商们也是精明过人之辈,仔细考虑,顿时发觉其中大有深义,模糊之中,似乎是隐约明白些什么道理。

“独家,难道是只允许西泠印社版印之意,怪不得书上特意标明。”

行有行规,就算没有朝廷的明令,但是经众人默认的就是铁一般的规矩,暗地里不说,明面上还是要遵守的,既然印社花钱拿到了这个特权,众人就承认它的合理性。

或许书商们不明白垄断的概念,但是却不妨碍他们理解其中的含义。自然明白这样做的好处,毕竟做生意基础的行为就是相通有无,我有你无,开什么价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贵东主真是精明过人啊。”想清楚此点,不禁有书商叹服道。

吕掌柜呵呵轻笑,没必要为自家东主谦虚,况且他是这样认为的。

“我说呢,难怪书集印好了也不与我们联系,反而到闹市抛售,原来是急着回本。”有人恍然大悟,笑道:“投入诸多本钱,是我也心慌啊。”

众人哄然而笑,当下也不多说什么了,还有什么好说的,人家都投下巨资,成本极高,等着回本,哪有降价的可能,反正有利可图,赚少些就少些,薄利多销嘛。

商谈妥当,放下心事,众人吃喝得更加欢畅,笑谈无忌,有人说道:“吕掌柜,贵东怕是初入出版行业吧,你们在底下听差的。也不知劝劝,帮人出书,哪有赔钱之理。”

吕掌柜笑而不答,逼急了才回了句:“你们不懂,莫要胡言,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有什学问,幸好印了本好书,以楚知县的名气,卖个几万册不成问题,若是摊上一些个默默无闻的落魄文士,你们还不得亏死。”

“话可不能这般说,要知凭借印社那套前无古人的彩印之法,哪愁没生意可做。”

“哪是,哪是。”

见众人有意无意的将话题渐引至彩印技术上面,品掌柜岂有不知之理,心中冷笑,虚与委蛇,打起哈哈来:“亏本不亏本倒是次要,吕某最佩服的却是东家此举,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皆是读书人,只要把这些人伺候好了,借用楚县尊一句,任尔东西南北风。”

“高!”

半响,仔细品味,书商们纷纷表示敬服之意,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人脉,尤其是与官员打好交道,毕竟再怎么富可敌国,官员看你不顺眼,轻飘飘的一纸令书,便可让其家破人亡,这是现实,也是经验之谈。

若是舍些本钱,与之攀上交情,那好处或许没有,但却不用时常担忧,众人有理由相信,受了这分情意,只要楚质在任钱塘知县一日,绝对没人会找西泠印社的麻烦。

在场书商之中,自然个别与杭州城的一些大型印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的干脆就是其员工,探到这个消息,佩服之余,纷纷打定主意,回去之后,即刻上报东主。同时暗暗后悔:“如此简单绝妙有用之策,怎么之前没有想到……”

且不提书商的懊悔,同是杏雨楼,二层一侧的厢房内,也在举行一场欢宴,不过受邀出席的人士却非同一般,都是杭州城中的名士,还有几个大儒,连范仲淹在前,也要客气称其为兄的人物。

既然是文化界的高人名士,宴会的气氛当然不能那么随意,美味淳酿摆满席案,动筷的却没几个,姿容秀美的少女在前翩翩起舞,动手的更加没有,一切是那么雅致详和,哪像隔壁,乱七八糟的,简直不堪入耳,有碍观瞻。

一边欣赏着高雅艺术,一个三十来岁,身穿长袍,相貌儒雅。留着飘逸青须的文士执弟子之礼,毕恭毕敬说道:“以上就是鄙东主之意,却不知几位先生意下何如?”

几个大儒对视片刻,沉吟了下,才有人说道:“桓符,你是说,不仅无偿为我等刻印书集,而且还要付予我等润笔之资?”

“正是。”青须文士点头说道:“东主素来敬仰各位先生才德,愿为诸位尽份心意。”

或许研究学问的心思比较纯朴,不懂无事献殷勤非奸必盗的谚语,而且了解青须文士的为人。料其不会坑害自己,顿时以为遇到了不为名利的义士,脸上泛起了笑容。

“桓符,无偿刻印书集,已经有些不妥,怎能另外收受钱财呢,且回禀你家东主,就说我等心中感激难抑,其他,却是受之有愧啊。”

几个大儒纷纷赞同,纷纷感叹世风日下,好人还是存在的。

“诸位请听我一言。”拱了拱手,青须文士满面激昂之色,义正词严道:“东主此举,起先桓符也不解其意,后听其解释,才明白东主高义。”

恭敬拜了拜,青须文士叹道:“东主有言,今观现世,前朝大儒所传经集,十有八九殆尽遗失,究其原因,无非是不得及时印刻留存,实是可悲。”

“每思及此处,东主悲愤填膺,若是这些经集得以世代传承,可谓后世子孙之幸,由感于此,特作此决定。”青须文士继续以敬服语气说道:“而且按东主之意,诸位先生书集,乃集毕生之精力,潜心专研,方可有成,立言于世,此情此举,可敬可佩,却不如如何表达心中孺慕。唯有做此庸俗之举,以示尊重,希望诸位莫要推辞。”

一席话来,听得几个大儒开怀大畅,如同六伏天饮了冰凉泉水,浑身清洌舒爽,甜丝丝的,回味无穷啊。

“盛情难却,诸位还是答应了吧。”几个年轻士子,也不知是受了青须文士的暗示,还是出于其他缘由,连忙在旁推波助澜。

然而,人家大儒的境界有多高,钱财什么的,都是浮云,挥一挥衣袖,无论旁人如何劝说,青须文士怎样巧舌如簧,就是不肯答应,想来是不愿留下一丝为财所动的污名。

“我说几位,你们知不知道子贡赎人的典故。”僵持不下之时,忽然门外传来一个孤傲的声音,众人惊讶回身观望,却见沈辽度步而入,朗声说道:“当年子贡好心把人赎回来了,为何却受到孔夫子的责骂,无非是怪他好心办坏事,我看你们也是如此,自已清高就好了,何必挡了其他人的财路。”

沈辽是什么脾性,杭州城谁人不知,以几个大儒的胸襟,岂会在意他的无礼,反而仔细思考他话里的含义。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法令,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子贡出于好心,将一些人赎回,却不要国君奖赏,孔子却认为子贡此举伤天害理,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孔子觉得,子贡不领取补偿,固然让他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那以后想做善事的人,却要思量再三,所以子贡此举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

而今,几人举动与当年的子贡何曾相似,理所当然的以自己的标准等同他人,似乎有些欠缺考虑啊。

“文人清苦,若是得了这笔钱财,改善生活之余,得以潜心研究学问,岂不是更好。”沈辽说道:“你们推托得倒是利爽了,让其他人怎办。”

“睿达言之有理,是我等欠虑了。”大儒就是大儒,不会否认自己的失误,虚心接受批评意见。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此甚好。”沈辽点头,随之又快步离去,不等众人挽留。

“这小子,性子与其兄截然相反,还需磨练啊。”

“才气出众,有点孤傲,也属正常,想当年林兄不是如此。”

“哈哈……”

一阵轻笑之后,或许年纪大人,几个大儒聊起当年往事,居然有几分乐此不疲,旁人也知情识趣的插话几句,拍个小马屁,表示景仰,欢悦融融,一团和气。

欢笑之余,也有人暗自寻思,无缘无故的,沈辽为何冒出来帮腔,难道他就是印社的幕后东主,有此可能……

隔壁,一间装饰华丽的厢房之内,楚质举杯说道:“睿达,谢了。”

没问楚质为何让自己出面说那番话,沈辽饮尽回敬,轻笑说道:“唉,谁叫我在你手下听差使唤,不得不从啊。”

“还说呢,你这个幕僚,真是不尽职,一月到头,点卯出现的次数,屈指可数。”楚质心中感激,却笑骂起来:“白领俸禄的差事,我也想做。”

“别说我,你这个知县也不务正业,救灾,治湖,出书,样样有你份,却没见你坐过几天签押房。”沈辽毫不客气的回敬:“昨儿刘主簿还报怨着,让我劝你收下心,有点知县的自觉。”

嬉笑怒骂,酒酐耳热,有几分飘飘然,楚质无意似的问道:“对了,文通在江宁可好?”

“好得很,我姐正张罗着帮他说门亲事。”沈辽俊逸脸庞泛起几分红晕,似乎有些醉了。

“好事呀,到时一定给他奉上份大礼。”楚质笑容满面,继续问道:“江宁与杭州也不算远,成婚之礼,是回乡举行吧。”

第三百六十八章 家事

拐弯抹角打探沈瑶的情况。可惜沈辽似乎也不甚了解,再喝了几杯闷酒,见到沈辽酒意上涌,快要醉晕之时,急忙劝阻,送其回家。

世间,流传最快的往往就是秘密,席间,书商们无不誓言旦旦,然而,出门之后,所见所闻,却以最快的速度传到许多人耳中。

州衙之内,范仲淹从浩繁的书案文海中抬起头,淡淡说道:“也就是说,印书钱资是由印社自理,定价出售乃是其自发行为,与楚知县无关,所谓的敛财之举,不过是流言而已。”

“确实如此。”顾可知笑道。

“哦。”范仲淹微微点头,继续埋首书案。

等了片刻。不见动静,顾可知掂了掂手中的本子,十几本,每本几页,长篇大论,分量不轻,捧着都有些累,忍不住问道:“那么……,太守,这些折子?”

“酌情处理。”

得到这个答案,顾可知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了,点头应声,慢步退出,正好衙门厨房缺少几个生火引子,煮菜烧饭的大师傅报怨许久了,得赶紧给他送去。

“小子,年轻,涩嫩,不过还算可教……”

至此,有关楚质负面流言悄然生起,又无声的沉寂消失,众人的注意力又专注于西泠印社上面,印书不要钱,反而倒贴稿费称为热门焦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印社相继推出几位大儒的书集大作,自然又引发一阵抢购风。

渐渐的。有人惊讶印社为何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数十万字的著作,这分明不合常理,其中必有缘由,不过那是之后的事情了……

风波平定,抛去彩印,范仲淹撰序、点评的外衣,人们重新审视楚质的诗词集,却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地方,就是楚质所作,必是流传甚广,堪称精品的佳句,肯定如此,如果不能为后世传诵,他未必肯记。

惊讶之余,再纵观全文,每首细读,只觉回味无穷,诗词风格变幻莫测,言情的凄婉动人,抒志的立意高远。令人感同身受,心怀敬意,好书不怕缺少发现之人,书集里的诗词都是经过楚质精心细选出来的,本就吸引目光,又附有范仲淹的亲笔点评,更加引人瞩目,想忽略都难,当然以最快的速度向四方扩散。

如果说,之前楚质只凭借几首诗词为人所知的话,那现在,随着诗词集的流传,其名气又盛涨几倍,让那些时常关注他的人很是喜悦。

“总算有几分良心,没忘记我这个小叔。”

汴梁楚家,摸着制作精美的书集,楚潜一边抱怨,笑容却是不减,固然已经有子嗣继承香火,然而对于楚质,他依然关爱有加,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书信少了,回头捎信骂他几句才成。”

“一方知县,杂碎琐事,样样不能离心,忙碌了吧。”楚洛在旁为儿子开脱道。

“有道理,不过那更加要写信回来,好让我给他支招。”楚潜说道,几任知县。他对于该如何处理县务简直熟得不能再熟了。

“何必用你。”楚洛说道:“没听人说吗,深得范知州器重,时常耳提面命。”

“质儿呀,什么时候都有让人好生羡慕的运道。”楚潜感叹起来。

“做叔父的,反倒嫉妒自家侄子来。”楚洛笑了笑,轻声说道:“听说范公治下严厉,不知质儿是否能受得住。”

“二哥宽心,有句话叫做严师出高徒,质儿平日就是过于随和了,我怕他在县衙中吃了那些奸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