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谋说天下系列 >

第69章

谋说天下系列-第69章

小说: 谋说天下系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成长的路上注定磕磕绊绊,曹操也无法避免这个规律。

第三年,也就是公元198年4月,曹操再一次亲提大军征讨张绣。离开许都之前,曹操的军师荀彧劝说曹操不要打张绣,他说张绣和刘表结盟,我们很难对付,现在张绣由刘表提供粮草,而刘表是不会当真给张绣提供粮草的,所以张绣和刘表两个人总有一天会自己要打起来,我们不妨等一等,以坐收渔翁之利,你现在把他们逼急了,他们两个联合起来打我们,对我们是非常不利的。

曹操没有听荀彧的话,刘表和张绣果然结成死党,联合抗击曹操。于是曹操就下令撤退,这一撤,张绣猜想曹操是害怕了,率领大军乘胜追击。贾诩劝他别追,张绣哪里肯听,兴冲冲地追上去,灰头土脸地被打回来,狼狈不堪地逃回来,还没坐稳,贾诩鼓动他,将军,赶快再追!张绣迷糊了,问道,刚才我要追,先生说不要追,现在我吃了败仗回来,您又说赶快追,这是什么意思啊?贾诩摆摆手说,别问了,赶快追吧!张绣到底信任贾诩,也不再问,收拾残兵败将又追了上去,这次把曹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回来后,张绣看贾诩简直就是个神人,缠着他追问,为什么第一次以精兵追退兵,败了,第二次以残兵追胜兵,却胜了呢?贾诩笑着问张绣,你想想曹操为什么会退兵?张绣说,害怕了吧?贾诩说,错了,你看这场战争,曹操既没有失利的地方,也没有失误的地方,他为什么会突然撤兵呢?一定是他的后方出现了问题,所以他才退兵。他这是有计划地撤军,而不是溃败而退,以曹操的英明,他必然会亲自断后,所以将军您起初追上去,当然必败无疑。曹操心里有事,他一定会急急火火地往回赶,既然已经打败您了,他就不会再亲自断后,一定会跑到前锋去了,而断后的肯定打不过将军您,所以您哪有不胜之理啊?这一番解释,张绣对贾诩佩服得五体投地。

那么,贾诩关于曹操的推测正确吗?事实证明,曹操那边的情况与贾诩推测的丝毫没有分差,贾诩确实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

原来,正当曹操与张绣酣战的时候,袁绍的谋士田丰看到机会,对袁绍建议说,我们应该趁着曹操在外,许都虚空,把小皇帝夺过来。曹操听到这个消息,一想,皇帝比张绣重要多了,于是赶快退兵回去救后院之火。

其实曹操是虚惊一场,袁绍并没有接受田丰的意见,偷袭许都。曹操连打了三次张绣,一败一胜一平,双方得分相同,征服张绣这事只好暂时搁浅。谁知道,第四年,事情突然出现了转机,老对手张绣居然主动来投降曹操,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中原只剩下两股最大的对峙力量,这就是曹操和袁绍,那么中间力量就成了曹操、袁绍集团极力争取的对象。袁绍一向见事迟,这次反应却快了一回。他派人对张绣说,你得投到我们这边啊,跟着曹操走是迟早要遭殃的。话音刚停,还没等张绣回复,贾诩就顶回去说,请使节大人回去向你们袁将军说,就说我们主公说了,袁将军连自己的兄弟都不能容忍,还能容忍异姓人吗?袁绍的使节气呼呼地回去了。张绣吓得不浅,问贾诩,先生,你就这样把袁绍的人打发走了,我们可怎么办呢?贾诩说,不要担心,我们可以投靠曹操啊!张绣瞠目结舌,您不是开玩笑吧?我和曹操打了三次,反叛了一次,他的儿子和大将都死在我手里,我们去投降,他能放过我吗?再说,他的力量还没有袁绍强,投他有什么好处?

贾诩说,这正是我们要投靠曹操的原因啊!我们这点儿力量,对袁绍来说不过是锦上添花,他又怎么能拿我们当回事呢?但在曹操那里就是雪中送炭,曹操一定会器重我们。再说,曹操胸怀大志,是一心成就霸业的人,这样的人一定会把大局放在个人恩怨之上,不会计较以前那些事,而且他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我们这样反叛过他的人去投靠他,还会帮助他树立形象,将军您就放心地去投降吧。

张绣对贾诩向来言听计从,于是带了人马前往许都。曹操一听张绣来投降自己,喜从天降,老远迎出来,拉住张绣的手嘘寒问暖,亲热得不得了,对于宛城反叛的事绝口不提。他还安排酒席,盛情招待张绣,席中,又提出和张绣结成儿女亲家。从此张绣就归附到曹操帐下,曹操给予张绣的待遇远远超过别人,张绣最后被封到两千户,而其他人的封侯都没有超过一千户的。

而策划这一切的贾诩也成为曹操的一名谋士。如果说曹操对张绣的态度多少出于外交目的的话,那么对贾诩,曹操则是衷心感激、倾心欣赏。张绣来降以后,曹操曾私下里握着贾诩的手说,使我信重于天下的人就是先生啊。

贾诩自投到曹操麾下以后,为人处世变得非常低调,从不出风头,也不多交际,经常闭门谢客,待在家里安安静静地过日子,他的儿子、女儿嫁娶的也是平常人家。在三国那个风云莫测的时代,谋士的下场往往凄惨,而贾诩却得以平平安安地活到77岁,寿终正寝,是三国时代结局最好的谋士。

就在张绣投降曹操的这一年春天,袁绍集结了十万精锐,向许都方向开进,而曹操也率领部队抵达了官渡,一场决定时局的战争即将打响,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呢?

贾诩为什么能够神机妙算?原因就在于他看透了人性和人心。他是一个知人的人,能够把打交道的对象的心思摸得清清楚楚,所以他能够看到曹操撤退后面的原因,能够看到张绣投降以后的结果。同时,他又是一个知己的人,所以他明白像他这样从敌对阵营里投降过来的人,对于曹操来说,既是被利用的对象,又是被防范的对象。所以,他在投曹以后,收敛锋芒,低调处事,为自己在乱世中赢得了平静安宁的一生。

3。 官渡之战

从公元190年开始,经过十年的战争淘汰,绝大多数首领渐渐退出政治舞台,杨奉被灭,吕布已死,袁术身亡,张绣投降,孙策据守江东,刘备尚未出头,逐鹿中原的只剩下两名选手——曹操和袁绍。袁绍据有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四州;曹操则掌控西到关中,东到兖州、豫州、徐州,黄河以南、淮汉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两巨头在黄河下游隔河南北对峙。

一山难容二虎,曹操、袁绍一决雌雄势在必行,挑头的人是不可一世的袁绍。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先发制人,派大将颜良越过黄河,攻打白马,同时派大将文丑进攻延津,官渡之战就此打响。

袁绍主攻白马,驻守白马的刘延只有三千人,抵挡到四月的时候,实在顶不住了,就给曹操写了一封鸡毛信求援。曹操当即决定增援白马,他的谋士荀攸建议说,咱们不打白马,打延津,做出一副要从延津渡过黄河、包抄袁绍后路的架势,这样袁绍一定会上当受骗,派兵增援延津。

这就是所谓“声东击西”之计,曹操心领神会,于是率领一支部队大张旗鼓地向延津进发。袁绍果然上当,马上派人增援延津。曹操行至半路,停了下来,派关羽率领一支轻骑兵走小路直扑白马。

关羽为何在曹操手下呢?公元199年,刘备起兵反抗曹操,曹操亲自率领精兵攻打刘备,占领沛县,收复徐州,刘备溃不成军,逃往袁绍帐下,关羽无力抵抗,只好投降了曹操。曹操爱惜关羽是英雄,对他百般笼络,关羽虽然感恩,却无法忘怀哥哥刘备,决定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以酬曹操知遇之恩,然后再回去找刘备。

眼下正是立功的机会,关羽一行像神兵天将一般突降白马,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当场砍掉脑袋。这个时候,袁绍才明白自己中了曹操的声东击西之计,赶快派刘备和文丑转而拦截曹操。曹操早已料到袁绍的反应,根本就没打算守白马,为了避免袁绍到白马后拿当地百姓出气,曹操决定带着白马的老百姓沿着黄河往延津的方向走。带着老百姓行军,速度自然快不了。没多久,刘备和文丑的军队就迎头赶来了。

当时曹操率领五六百骑兵正走到一个山坡,哨兵报告说来了几百骑兵,过一会儿又报来了一千骑兵,步兵更是数不胜数。曹操听到,不仅不逃,反而下令全部人马就地休息。手下奇怪了,敌人都要来了,我们应该准备迎战,怎么能休息呢?而且从白马运来的那些辎重,粮食啊、布匹啊都横七竖八地丢在路上,不能不收拾一下吧?曹操说,你别管,我自有分寸。原来这是曹操的又一计——诱敌之计。

果不其然,刘备和文丑的骑兵冲过来,一看满地都是好东西,犹豫了一下,到底没能抵挡住诱惑,敌人也不打了,都下马来捡宝贝。这时候,曹操突然站起来,下令说,上马!一时间,号鼓齐鸣,杀声震天,六百铁骑从山丘上一冲而下,打得袁军四处逃窜,文丑也被关羽立斩马下。刘备见此状况,好汉不吃眼前亏,脚底抹油,掉头就跑。关羽立下此功,算是报答了曹操的厚遇,就留下了一封告别信,留下了曹操给他的赏赐,骑上赤兔马追赶他那跑得比兔子还快的哥哥去了。

战争初期,曹操使用声东击西之计,打了袁绍个措手不及,还杀了袁绍两员大将,可以说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然而袁绍毕竟在兵力上占有极大的优势,当时袁绍号称十万大军,曹操兵力不足一万,所以曹操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必须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接下来,战争就进入最艰难的相持期。

曹操获胜后,没有驻守白马,也没有留在延津,而是退到了官渡。袁绍一见,越发得意了,曹操打了胜仗还往回退,分明是害怕我嘛,于是紧跟而来,在官渡扎下营帐,与曹操对峙。袁绍还煞有介事地让每个士兵都带一根三尺长的绳子,以便抓住曹操就地捆绑起来。袁绍着实可爱,也不想想,曹操就是这么好抓的吗?他更没料到曹操此举的良苦用心。从白马转移到官渡,袁绍的补给线长了,曹操的补给线却短了。曹操以退为进,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

两军在官渡扎下营帐后,开始各施绝技,斗智斗勇起来。袁绍先在自己那边垒起了高丘,丘上盖起高楼,然后派弓箭手居高临下,对着曹营射箭。高空射箭,和现在的火箭炮似的,挡都没法挡,曹军死伤惨重。曹操怎会束手待毙,就制造了一种叫做发石车的机器,利用杠杆原理,向上抛射巨石,把袁绍的木楼撞个粉碎。

袁绍又挖地道,打算挖到曹营,给曹操来个连锅端。曹操见招拆招,绕着营地挖了一圈深沟宽壕,让袁绍的土行孙计划就此破产。

双方就这样你来我往,几个月后,都疲惫至极,尤其曹操这边,粮草将尽,士兵疲乏,处境更加困窘。有一天许都的运粮车来了,曹操去劳军,看到运输队风尘仆仆,筋疲力尽,有的运夫连鞋都没有,光着脚赶路,满脚的老茧,有的还血迹斑斑。曹操见状非常难过,拉着运夫的手说,弟兄们辛苦了,请你们再给我十五天的时间,十五天之后,我再也不让你们这么辛苦了。

曹操哪儿有在十五天内决胜的把握?他实际上是不想打了。和袁绍比起来,自己势单力薄,哪里拼得过人家的实力啊,曹操打算在十五日之内撤军。他写了一封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但荀彧坚决反对。荀彧用楚汉之战的例子来鼓励曹操,说您虽然处于劣势,但未必比当年刘邦在荥阳成皋更窘迫,当年刘邦和项羽对峙,谁都不肯后退,就是因为谁后退谁就会失去大势啊!袁绍这次倾巢出动,分明是要和我们决一死战,你退他会进,咱们没有退路,只能顶住。曹操又问贾诩,贾诩说,曹公啊,你在四个方面胜过袁绍,你的智慧超过袁绍,勇敢超过袁绍,用人超过袁绍,决断超过袁绍,可是为什么打了半年,还不能胜利呢?这是因为你一味求稳,顾虑太多,只要你下定决心,集中力量猛攻,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两位谋士的话就像定心丸一样,安定了曹操躁动的心,曹操下定决心,死守到底,决战到底,不胜不归!

就在曹操痛下决心的时候,转机突然来临,将曹方从战争的胶着状态解救了出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在官渡相持的困难阶段,曹操如果放弃坚守,那么天下局势将有改写的可能。在战争中,尤其在冷兵器战争中,机遇与风险同在,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关键的时刻,双方比拼的是实力,是智力,更是意志,哪方主帅的意志坚定些,哪方就会多一分胜利的可能,往往再坚持一下的努力将会带来最后的全面胜利。当然,“再坚持一下,就赢得成功”并非仅仅适用于战争中。

4。 大败袁绍

在官渡,曹操和袁绍相持数月,曹军兵少粮缺,曹操几乎顶不住了,甚至动过撤军的念头,是谋士们的鼓励使他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