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谋说天下系列 >

第68章

谋说天下系列-第68章

小说: 谋说天下系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守住这个地方;益州土地肥沃,向来有“天府之国”之称,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对他不满意。而将军您是皇室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够占领荆州、益州两个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政治,一旦机会来临,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分兵进军,攻击曹操。到了那个时候,有谁会不欢迎将军呢?如果这样的话,不仅您可以成就功业,汉室也可以得到恢复。

在这番精辟透彻的分析中,诸葛亮既为前途莫测的刘备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也预见了后来“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至此,东汉末期群雄纷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逐渐尘埃落定,呈现出清晰的走势。

回头再看走过汉末政治舞台的英雄和枭雄们:张角发动了起义,却由于缺乏军事素养,几十万人众被打得落花流水;何进要诛杀宦竖,不过手起刀落的事,竟搬请董卓助力,结果不明不白地被太监所杀;董卓进入京都,原本可以挽天下大势于将颓,却擅自废立,秽乱宫廷,成为众矢之的,死在最信任的人手中;王允杀了董卓,正可实施仁政,延长东汉政权,却因为器量狭小,不给董卓部下留后路,于是被董卓部下送上了死路。

放在其他时代,这些风光一时的枭雄或许都可以成事,然而三国是一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英雄辈出的时代,能经受历史考验的人必然是非同凡响的真英雄真豪杰。

曹操是身经百战的混世英雄,刘备是屡败屡战的孤胆英雄,孙权是根深蒂固的世家英雄。历史为三国拣选了三位骨灰级的英雄,然而这仅仅完成了试炼真金的第一步,谁能笑傲到剧终,谁能射中那只左奔右突的白鹿,一场场精彩纷呈、斗智斗勇、穷尽谋略的角逐正等待着他们去激情演绎,尽展风采。

诸葛亮作为一个身居乡村的26岁青年,能够对时局有这样精准的把握,确实非常难能可贵。他的这份洞见能力是有来历的。从心理学上来说,从处理一件事情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应对人生的态度。诸葛亮读书只观大略,种地精耕细作,他在把握大局的时候,大气磅礴,抓住主线,不拘小节;在处理事务的时候,认真负责,不轻率马虎,务求完美。这种态度其实正是他在隆中读书、种地态度的延续。凭借着这种对事情的正确把握,诸葛亮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章 曹魏霸中原

1。 屯田积粮

上一章我们讲到,公元192年,曹操入驻兖州,征服了黄巾军,将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黄巾军由拖家带口的农民组成,所以它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除了有部队之外,还有随军的家属和农民。当时曹操收编的青州黄巾军,有三十万纯粹的士兵,另外还有一百万是随军家属和农民,而且还带着耕牛和农具。

这一百万农民对于曹操来说简直是上天的一份厚礼。当时连年战乱,农民离乡背井,农田悉数荒芜,粮食极度匮缺,有些地方竟然出现了人吃人的事。各诸侯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军粮,曹操也不例外。他在征陶谦讨吕布时,都曾经因为军粮短缺而被迫撤兵,对于缺粮有着切肤之痛。

上一章里,毛玠在给曹操出主意的时候,除了建议他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外,还提出了修耕植、蓄军资以成霸业的计划。战争比拼的是武力,武力后面的支撑则是经济实力,只有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战争才能坚持到最后,取得最终胜利,这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

百万随军农民的到来,不就正好为毛玠的计划提供了生产力基础吗?因此,当曹操接来皇帝,其他事情告一段落之后,就集中力量解决粮食生产的问题。

公元196年,曹操开始屯田。连年战争使许多土地沦为无主之地,曹操就将这些土地收归国有,然后把这些田地拿出来,一部分交给自己的军队去耕种,这叫军屯,另一部分招募流浪的农民来耕种,这叫民屯。他规定,租用政府耕牛和农具的交六成地租,自有耕牛和农具的交五成地租。租税与和平年代相比重了一点儿,但在当时来说非常优惠,到处都是饥馑流民,能够种上地、吃饱饭,就是最大的福分。

这就是曹操的屯田制,其实相当于现代的生产建设兵团,实行居住方式军事化、耕作方式集体化的管理方式。兵团里的人平时扛着锄头下地耕田,战时就握着刀枪上阵拼杀,战斗力丝毫不受影响,粮草问题也解决了。

屯田制的实行,说明了曹操不愧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在《屯田令》里也曾这样说过:“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魏武在潇洒挥鞭之前,先老老实实地挥了几年锄头。屯田制的成功,使曹操的兵营变成农场,处处出现了“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景象。

粮仓充实了,北方的社会自然稳定了,曹操也摆脱了军粮短缺的困窘,东征西讨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那么在曹操屯田积粮的时候,别的诸侯在做什么呢?《魏书》中写到:“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诸侯并起的时候,都没有长远的打算,肚子饿了就去抢老百姓的粮食,吃饱了就把多余的粮食都扔了,最后由于缺粮,队伍纷纷瓦解,不攻自破。

当曹操的士兵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的时候,袁绍的军队在河北吃桑葚果腹,袁术的军队在江南吃河蚌充饥,桑葚和河蚌都被吃光的时候,就人吃人。

人生就是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过程。从诸侯结盟到屯田备战,在混乱的时局中,曹操已经由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将领,成长为一个目光长远的政治高手。而那些与曹操结盟的人,当时没有什么作为,后来更没有什么长进。

就拿诸侯中最最厉害的袁绍和袁术来说。袁绍自从在迎接献帝上输于曹操以后,就一步输,步步输,在政治上永远地矮曹操一头。袁术又怎么样呢?

在曹操屯田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97年,袁术忍不住了,在淮南正式称帝。袁术称帝从一开始就是自说自话,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支持。他的属下问他,当年周文王拥有三分之二的天下,尚且服侍殷纣王,您难道比得上周文王吗?孙策原本和袁术的关系不错,一听说这事,也立马写信与他划清界限。

袁术不死心,他总得找个人来支持自己,于是派使者和吕布和谈,要与吕布结为儿女亲家,这样一来,吕布就是皇亲国戚,她的女儿也就成皇妃了。吕布一开始同意了,还把女儿送出去了,然而权衡再三,还是不敢公然和反贼结亲,于是把女儿追回来,还把袁术的使者用一辆囚车送到许昌,交给曹司空处理。

袁术一听,气得要命,马上派张勋、杨奉、韩暹等人找吕布算账。杨奉、韩暹阵前倒戈,降了吕布,吕布率部紧逼袁术的老巢寿春,几千人马将袁术几万大军打了个落花流水,还留了一封信寒碜了一把袁术。

正当袁术众叛亲离的时候,曹操也亲自出兵讨伐这位袁陛下。袁术一听,曹司空不来进贡反来进攻,他哪里是曹操的对手呢?吓得连迎战都不敢,掉头就跑,准备跑回他的根据地淮南。谁知道跑到半路,没有粮饷了,原来他的丞相眼看前途无望,便是逃也逃不出生天,还不如临死前做点儿好事,就把军粮拿出来分给沿途饿得奄奄一息的老百姓。

袁术这是屋漏又逢连阴雨,但他还是苟延残喘,苦苦地撑了两年,实在撑不下去了,只好去投奔他哥袁绍。没想到曹操早就料到他会走这步棋,已经派了刘备在下邳守株待兔,单等他自投罗网。袁术无奈,有家不能回,有亲人不敢投,继续逃吧,逃到安徽寿春附近一个江亭的时候,再也跑不动了,在这里一病不起。

躺在病床上,袁术回想起来,都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当了三年半的假皇帝,还是做了三年半的真乞丐。他临死的时候军粮已断,想吃饭,只有一碗麸皮粥,烈日炎炎,口干舌燥,这碗粥实在难以下咽,只好和手下要求,给我一碗蜂蜜水吧。谁知手下说,哪里来的蜂蜜水啊?就剩这碗粥了,爱喝不喝。袁术沉默良久,大吼一声,我怎么落到如此地步,遂吐血不止,当场毙命。

袁绍袁术如此,其他诸侯也伐善可陈。他们或者明哲保身,或者醉生梦死,或者争权夺利,或者浑水摸鱼。在历史的淘汰赛里,当年势力强大的诸侯们就此渐渐没落,当年力量弱小的曹操却一日日羽翼丰满起来。

政治上占有优势,经济上积累了实力,如今的曹操环顾四野,踌躇满志,该是他一展神威,荡平九州的时候了。那么,他举起的刀剑首先要对准谁呢?

强弱的转换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东汉末年,当曹操一步步显示出他的政治远见和英雄气概的时候,袁绍、袁术等人却在表现着自己的蛮横和愚蠢。是曹操的远见和谋略铺平了他的前路,更是其余人的蛮横和愚蠢扫除了曹操的障碍。盖世功业的获得,绝非一朝一夕可致,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只要每一步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最后一定会收获令人惊异的成果。

2。 三战张绣

公元196年,对于曹操来说,是丰收的一年,如我们在上一节中所言,这一年曹操完成了奉天子和屯田两件大事,获得了政治和经济上的资本。现在,他终于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了。那么,他第一个征服的对象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张绣。张绣是骠骑将军张济的侄子,张济是董卓手下,董卓被杀,张济与李傕、郭汜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而后张济又引兵入荆州,在攻打穰城的时候,中流矢而死。张绣接管了他的部队,与刘表结盟,屯驻在宛城。

曹操拿张绣开刀的原因很简单,柿子拣软的捏,当时张绣的实力是比较弱的。最初,事情进行得出乎意料地顺利。曹军兵临城下,没动一刀一枪,张绣就大开城门,举手投降。

没有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第一场战争的胜利,曹操难免有些得意,这一得意就忘形,做了一件犯忌的事情,就是强娶了张绣的婶婶。曹操在生活上很随和,没有多高的要求,只要食物能填饱肚子,衣服能保暖,房子能遮风避雨,他就心满意足,但他有一样嗜好,就是女人。曹操每攻占一个城池,都会顺便收集几个美女回去。这回进了宛城,他一看张绣的婶婶美貌动人,就怦然动心,想也没想,就强纳了人家为妾。

此外,张绣有个贴身侍卫胡车儿是个人才。曹操是爱才之人,一见胡车儿就喜形于色,又是送红包又是请吃饭,亲热得不得了。

曹操在那厢使劲表现,旁边的张绣脸上挂不住了。霸占婶婶已经够丢人了,你还一个劲地拉拢我手下的人,这不明摆着要架空我图谋我吗?于是,就在曹操喜得美姬爱将、无限幸福的时刻,张绣给了他突然一击。

张绣的这一击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他先向曹操申请说,我们的部队要移防,可以吗?曹操说可以啊,他继续问,我们的运输车太小了,容量有限,很多东西装不下,能不能让士兵穿着盔甲,拿着武器,以免用车搬运?曹操正沉浸在幸福的感觉中,不曾提防,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张绣的队伍就一身戎装,拿着武器,开着战车,从曹操的军营前大大咧咧地经过,突然掉转头来,冲进曹营,将曹操杀了个措手不及,丢盔弃甲。

这一仗打得曹操大伤元气,最钟爱的长子曹昂牺牲了,最贴身的大将典韦没命了,还有一个侄子曹安民也做了张绣的刀下鬼,就连曹操自己也差一点儿性命不保。

策划这次战斗的是张绣的谋士贾诩,也就是策动李傕、郭汜进攻长安的那个人。在曹操春风得意的时候,贾诩给了他重重的打击,然而他又在关键的时候,给了曹操很大的帮助。当然这是后话,我们后面再说。

吃了败仗的曹操灰溜溜地回家了,回家就开经验总结大会。在会上,曹操主动担负起战败的责任,向大家沉痛地进行了自我批评。他说,这次是我错了,我原本应该防着张绣一手,在接受他投降的时候,将他的一个儿子扣在我这里当人质,但我没有这么做。我知道自己错误的原因,下次不会再犯错了。

这就是曹操有别于其他人的地方,如果换了袁绍或者袁术,他们肯定要归咎于别人,追究当初是谁赞成张绣假投降的,但曹操没有推卸责任,主动将责任承担了下来。

总结大会不是白开的。第二年,曹操再次南征张绣,这回轮到张绣被打得满地找牙。

然而,成长的路上注定磕磕绊绊,曹操也无法避免这个规律。

第三年,也就是公元198年4月,曹操再一次亲提大军征讨张绣。离开许都之前,曹操的军师荀彧劝说曹操不要打张绣,他说张绣和刘表结盟,我们很难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