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谋说天下系列 >

第226章

谋说天下系列-第226章

小说: 谋说天下系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望望南方的形势说:“这南边比北方稍显安静,四川是夏国明昇的地盘,云南是元朝的宗室梁王镇守,福建是陈友定的势力范围,但他仍然效忠元朝,两广也都是元朝的势力范围。”

两人把南北形势做了一下对比,觉得北方元将不和争斗,元廷统治者又内斗争权,其实为向南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战机。此时元朝的将军自顾不暇,当然不愿向南出兵,且南方对朱元璋来说又比向北出击更有地利上的优势。

把目光放在南方之后,朱元璋觉得现在的战略是先攻打南方的哪个军事割据势力。

经过一番分析,朱元璋认为四川的夏国其实国主很年幼,且兵力不强,一直以来群雄纷争,夏国都无动静,此时一定不会有什么野心,而云南在边疆地区,一时半会儿对中部来说没什么威胁,也没什么军事价值,可以不管,所以就把向南的进军目标定在了福建和两广地区。

定下进军策略后,朱元璋开始进行部署规划。

在多年征战中成长起来的朱元璋,对任何一次进攻和防守都用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和严谨。

虽然决定向南进攻,他还是密切地关注北方的举动,派出了几个军事侦探前去侦察情形。

李善长说:“此时进攻福建和两广,当重兵出击。善长认为最好派徐达那些老将,福建、两广离应天较远,老将们身经百战,可以随机应对临阵出现的突变。”

自从刘伯温到了应天,李善长总处于弱势,毕竟他的智略不及刘伯温,且对江南的军事形势不如刘伯温熟知,在对军事谋划上刘伯温也是略胜一筹。当然李善长并不是不明白自己不如刘伯温的地方,但他气不过的是,刘伯温这人喜欢显示自己的聪明,有时仗才欺人,不给自己留面子。所以这次,眼看朱元璋就要成帝业了,李善长作为淮西功臣,当然要在关键时刻再表现一番。

而李善长的一番苦心,并未得到朱元璋的青睐,朱元璋也没有采用李善长极力攻取南方的建议。他把李善长和刘伯温的分析综合起来,他看得更高,也更远:南方当然是要进攻的,但北方绝不放弃,而同时进军的压力又太大。

朱元璋思虑很久之后,召来周德兴:“周兄,你跟随咱多年,身经百战,按理说,咱也该在应天享受几天清福了。可是眼下,天下局势依然不容乐观啊。”

周德兴知道朱元璋肯定是要委自己以重任,他已知道要出击福建和两广,但还不知道具体的作战计划,立即拱手道:“天下未定,德兴万无休养之意,德兴愿为平定天下尽毕生精力,请主公放心。”

朱元璋长叹一声道:“你们都是咱的好兄弟啊,跟随咱多年,从未安宁过,平定天下的时候就快到了。”

朱元璋的一番话,引起周德兴许多回忆,那回忆里有儿时相伴的甜美,也有苦苦作战的酸涩,更多的是对朱元璋更加忠心的坚定,因为在他心里,朱元璋虽贵为吴王,但并未忘记兄弟间的情谊。

朱元璋决定把最远的广西交给周德兴去征服,因为广西相对偏远,朱元璋担心万一是年轻的将士出兵,难免会有留下不归的野心,因为在过去的战役中并不是没有投降敌人,或有自立门户之心的将领,所以他派出自己信得过的老将周德兴率兵出征。

这一次,朱元璋是多线同时出动,周德兴出征广西的同时,朱元璋决定由江西直入福建。

相对广西来说,福建让朱元璋放心不下,因为周德兴带兵出击广西的元兵,应该说是胜券在握。而福建的陈友定却没那么好对付。陈友定本来是一个贫民,在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红巾军进攻福建的时候,他投靠元朝做了“民兵”,立了不少战功,此后占领很多城池,发展壮大,长期占据福建,虽无大志,飞扬跋扈,却对元朝尽忠尽责,在福建的根据地也算是比较坚固。

朱元璋在福建的策略是兵分三路,分别是胡廷瑞率领的骑兵从江西出击,作为正兵,以正面攻击,让陈友定误以为这是主力,诱使他派重兵相对;而另一路则从水路,派汤和、廖永忠从明州以舟师攻福州,作为奇兵,所谓奇兵是让敌人无法预料,突然袭击;另外还派李文忠从蒲城去攻建宁,这一路视为疑兵,用来分散陈友谅的兵力。

各军部署妥当,朱元璋知道这次出击虽然让胡廷瑞所属的骑兵做正兵,但他并未把所有的重托都寄托在胡廷瑞那里,胡廷瑞不过是个幌子,用来诱惑陈友定,真正的主力其实是汤和、李文忠,这样的布局是故意让陈友定不分主次,无以应对。

汤和与廖永忠从海路到了福州后,并未出击,先派使者到延平送招降书给陈友定,顺便打探陈友定的情形,这招降书不过是宣战书罢了。

而陈友定则当众斩了汤和派去的使者,这使得汤和非常愤怒,立即通告两路将领,看来陈友定是已经做好了备战的准备。且兵探回来报说,陈友定在福州城,环绕城墙设垒筑台多处,并派了勇士相守,福州和延平在军事上构成椅角,护卫援助。

得知信息后,汤和、廖永忠猛攻福州,同时李文忠攻建宁,胡廷瑞攻延平,三路齐下。最先被攻下的是福州,陈友定的主力军都在延平,而胡廷瑞则故意边打边绕,不集中攻击。攻下福州后,汤和、廖永忠直奔延平,援助胡廷瑞齐攻陈友定的主力军,陈友定和他的将士誓死守城,城最外围的守将和守兵都被打败了,而最里面的守护非常严实,城门久攻不下,城墙难以穿越。汤和他们一直围攻十天,最后城内的陈友定兵力不足,难以抵抗,方才城破。

陈友定知道,即便自己投降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强命他的儿子与他一同自杀。汤和他们仅仅花了半个月的工夫就攻下陈友定的老巢延平,又用了几个月的工夫整顿接管福建地区的城池和百姓。

而征两广的军事策略,朱元璋也是兵分三路前进。周德兴和杨璟由湖广南攻广西,陆仲亨从韶州直捣德庆,另一路则是平定福建的水师,由汤和、廖永忠率领,从海道直袭广州。

这一次,朱元璋并没有让三路兵士同时出发,而是分时段进行,以减少损失,同时也避免远方作战将士混乱的状态,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附近都是自己的兵士,并非同时进攻,就容易调度协调,增援进退也都容易指挥。

周德兴所率领的兵士最早出发,从衡州推进广西,先经过血拼占领了永州,又攻下全州,最后攻入桂林地区。这一路兵所遇到的抵抗势力最大,障碍也最多,但周德兴有绝佳的指挥才能,也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最后都成功地达到了目的。第一路军初步告捷的时候,朱元璋立即让陆仲亨出兵北江和西江地区(今桂林一带),切断广州和靖江的交通要道,阻止两广之间的援助和后退路线。然后让廖永忠派人向元将领劝降,并把来攻的军事力量夸大数倍,进行威吓,最后江西福建行中书省左丞何真归降。何真一归降,广州和附近的州县不战而下,都顺利收归。

此时,在两广的大好形势下,朱元璋又让廖永忠派兵沿着西江进入广西,与周德兴会合,同时围攻靖江,靖江很快即被攻破,广西被平定。

朱元璋抓住最好的时机,抢先东征南伐,以他出色的军事部署能力,很快就平定福建,收归两广,扩大了地盘,也充实了军力,为北伐元军打下基础,也为自己霸业的形成做了漂亮的注解。

10。 重兵北上,声震中原攻大都

在东征南伐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在部署下一个战略方针——北伐。虽然刘伯温分析北方元廷内斗为南方作战提供了时机,而朱元璋认为这其实也为北伐提供了战机,因为那些元廷将领和领导者只顾争斗,无心顾全大局。所以在东征南伐的同时,朱元璋又紧锣密鼓地进行北伐的备战工作。

虽然元朝现在看似羸弱不堪,其实在北方还聚集着很强的实力,而直接对抗元朝也是朱元璋成就霸业的最后一步,所以北伐的备战工作要比南伐更加严谨密切。朱元璋先和刘伯温商量了大致的作战方针,然后又和诸将在军事会议上详细商讨。

猛将常遇春说:“末将以为,如今南方已定,只剩下北方一些军事割据,那些势力又互相争斗,应趁此机会,用攻坚战术,重兵出击,直接攻下大都,都城一旦被破,乘胜再攻击北方的军事势力,即可大获全胜。”

而朱元璋的思路刚好相反,当然他也知道常遇春提出的方案也是大多数将领的想法,但是却有轻敌冒进的倾向。

朱元璋说:“大都是元朝经营了上百年的都城,防御守护一定非常坚固。倘若集中兵力深入,久攻不下,而分散在山东等地的元兵再去大都援助,那么咱们的军队到时可能粮饷不足,进退皆难。”

这个时候刘伯温说:“直接进攻大都虽然是速战的策略,但正如主公分析,看似存在优势,仔细分析弊端更多,不如反其道而行。”

朱元璋看了一眼刘伯温,又扫视诸将,决定选择和常遇春相反的策略,他说:“刚才所说的劣势,对我军来说都是致命的威胁。咱以为,都到了这种地步了,攻大都是早晚之事,不过方式不同罢了。大都好比是一棵大树的根,而山东、河南等地不过是其所剩无几的枝叶,不如先去枝叶,取下山东,回师河南,砍其枝叶,去其羽翼,再进军潼关,占其门户。这样,东、南、西三面的军事要地皆被我军掌握,此时大都处于孤绝无援的境地,再发动总攻包围大都,自然拔其根基。攻下大都,再乘胜向西,云中、太原等地亦在掌控之中,元朝即可彻底灭除。”

诸将听了,皆连连称赞这是最稳重全面的策略。

这就是朱元璋在十多年的战斗生涯中培养出的军事分析能力,既能把握全局,又能细心紧密地注意到局部,同时野心和魄力共存。

战略既定,下一步就是具体的军事部署。

这次真像李善长建议的那样,用最精锐、最强的将领出击。

朱元璋备战工作的下一步就是组织挑选统帅部人员。

朱元璋知道,选拔人才得和李善长商量,李善长虽谋略策划不如刘伯温,但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对将领们的熟悉却是最好的。

朱元璋说:“这次北伐,关系重大,咱觉得还是要任用老将担任将帅。”

李善长说:“平陈友谅之前,主公亲自指挥诸将,此次北伐,将领皆在远处作战,善长认为需要选出一个能在场指挥节制诸将的大将军。”

朱元璋道:“这也是咱在考虑忧心的问题啊。像常遇春、蓝玉这样的猛将,虽骁勇善战,但常常会意气用事,必须有个大将军来压阵,你以为谁做这个大将军最合适呢?”

朱元璋这样问李善长,并不是说他自己心中就没有人选,不过他更想听听他人的意见。

李善长略有所思,沉默片刻即说:“善长以为,徐达可统帅全军。徐达身经百战,用兵持重,言行谨慎,不做无把握之事,也不打无把握之仗,又注重军纪。在将士中又属老字辈,能服众。”

朱元璋点头应允,其实他心中也选了徐达,徐达是他的结拜兄弟,一同打天下可谓是赴汤蹈火,性情稳重,靠得住,对朱元璋绝对服从和忠心。

经过严密的考虑,朱元璋在行军前宣布了北伐的将帅部署: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管制诸将,有运筹决策之权。常遇春骁勇善战,所向披靡,为副将军,做先锋。朱元璋知道,像常遇春这样的骁将,必须要适当驾驭,他的位次仅在徐达之下,他就无话可说,毕竟徐达是老将,同时任命参将冯胜(原名冯德胜)配合常遇春,做左右翼。雪显、傅友德各领一路大军,独当一面。

应该说,这支北伐军配备了最优秀的将领,也使用了最精锐的兵士。

出发前,朱元璋特地和几位主将谈心,谈心不过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打仗,更好地为自己服务,这是朱元璋用人的聪明之处,他非常清楚将领的情绪和心理在作战中的重要性,所以每次大战,朱元璋都恳切关心地和将领谈话。

先是徐达、常遇春、冯胜、傅友德等人。对徐达、汤和这两个结拜兄弟,朱元璋在私下里都是以兄弟相称,从不摆架子。而朱元璋跟老将在一起,最拿手的谈心方式就是回忆,通过共同的往事记忆,唤起共同的情感共鸣,这样情感拉近了,说什么也都容易听进去。

朱元璋说:“北伐的重任在你肩上担着,这个责任很重,你作为大将军,一定要严整军队,沟通上下,使将士们同心协力。大将军的威严,你当用则用,有违纪犯规者,当严惩不误,万事慎重再慎重,当断则断,指挥百万大军当镇定自若,统筹兼顾。”

一切都安排妥当,行军前,朱元璋为约束鼓舞士气,在应天北门外的七里山,设出师祭坛。

朱元璋先举起酒盏,祭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