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谋说天下系列 >

第225章

谋说天下系列-第225章

小说: 谋说天下系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流水。张士诚惊吓不已,从马上坠落,被士兵救起匆匆逃回城中。

忍无可忍的张士诚恨透了朱元璋,休息十日后,咬紧牙关,亲自率兵再次出击。这次可不得了,张士诚和他的军队已无路可走,做好了视死如归决一死战的准备,表现得勇猛惊人,甚至骁勇的常遇春都险些招架不住。眼看张士诚有胜利的希望,城头不知谁喊了一声:“军士如此辛苦,可以休息再战!”瞬即鸣金收兵。张士诚及其士兵正惊讶不知如何之时,常遇春已经掉头再击,大败张士诚。

原来,朱元璋早在城内安插了自己人。他知道张士诚的性格不易劝降,恐其来个誓死抵抗,这样必伤及自己的士兵,他先下手为强,差刘伯温找了机灵的士兵见机行事,以干扰张士诚的军心。

不久,徐达展开猛烈的攻势,苏州城陷。

辉煌一时的张士诚也只是英雄穷途末路了,这正是日暮时分,他和他的夫人刘氏,怀抱两个幼子,准备以死了结。他无法忘记连日来的悲惨,更无法原谅自己当初没有和陈友谅一起抵抗这个看着并不起眼的朱元璋。他只是想当自己的小帝王,和家人过着安稳的日子,守着身边的百姓安居乐业,他厌倦了战争。然而,他没意识到朱元璋的雄心,对朱元璋最初的“劝降”并未放在心上。落日的余晖映着他和他的家人,以及惨败不堪的城楼,他的心里涌起百般滋味。

就在这回味往昔的时刻,他被徐达的将士找到,那曾经是他部将的人,如今相见两相无语。

徐达押回张士诚,送给朱元璋处置。

朱元璋迎来披头散发的张士诚,心中感慨,这也是昔日的英雄啊。同时,张士诚的凄惨样,更激起了朱元璋平定天下为我所有的决心。他明白,人不可无志,只有足够的强韧,彻底消灭了敌人,他朱元璋才能真正的安稳下来。

是夜,张士诚趁人熟睡之时,以被单上吊自尽。

张士诚这样的性情之人,在乱世中难为大谋,用朱元璋的话说就是一个没有“气魄”的“小气”之辈。消灭了最富有的邻敌张士诚,朱元璋并没有放下心中的忧虑,他还有更强大的对手,那就是元朝。他朱元璋不是张士诚,他看得更远,也更有忧患意识,他的伟业已经揭开序幕,下一个谋划在朱元璋心中展开:扫除余下的起义军势力,再集中精力对付元朝。

8。 计杀小明王,逼降方国珍

最强和最富的敌人都被朱元璋除掉了,现在他最大的敌人是元朝,其次需要扫除的是周围的一些小势力。同时,朱元璋和他的文武将士也都明白,一直被安置在滁州的小明王其实已经成为笼中之鸟,且对朱元璋已经没有任何利用的价值,还存留他的名号实在是没有必要。

朱元璋知道自己多少年来都打着小明王的旗号,扮演忠义之臣的角色,也正是自己的仁义之名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将士们的忠心。要除掉小明王,那只有在暗处行动,让他死于意外,让天下人觉得小明王的死纯属偶然,和自己没有关系。

而这个计谋当然不能和刘伯温商量,也不能和李善长说,并且对朱元璋来说就是设计杀个不经事的小明王,无须周折,只要把事情做得圆满漂亮就够了。

想了几天,朱元璋决定光明正大地行动。

这日早议,朱元璋对文武将士说:“咱在应天也称了吴王了,可咱的主人还是小明王啊。当初称吴王也并无犯上之意,不过是为了给对抗张士诚找点事由,长些气势。如今强敌除掉了,咱认为是去滁州迎接小明王的时候了。”

众人听到要迎小明王,顿时议论起来,尤其是汤和、徐达,他们愤愤地说:“东征西战,卖命的是咱们的兄弟,死伤的也是这些兄弟,他小明王有何德何能来应天称王称帝!”

朱元璋立即喝止道:“不得无礼,红巾军自起义以来,信奉明教,忠义为名,才赢得如此形势,咱认为此时理应前去迎接小明王,以建立大业。”

众人的议论声依然没有停止,在众人都讶异的时候,只有刘伯温捻须一笑。

朱元璋看在眼里,心中慨叹:“刘伯温果然堪称小诸葛啊,他太聪明了,但愿他这份聪明不要阻挡自己的野心。”

朱元璋起身说:“众人且不要再议论,当初徽州大学士朱升奉劝咱‘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建议好啊,就是这九字方针,奠定了咱今日的领地城池。明日即去迎接小明王,小明王就是咱应天的君主,各位不要再心存私念。”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就派大将廖永忠前去滁州迎接小明王。

廖永忠一到滁州,片刻不歇,即让小明王收拾些物品,说是日子已经确定,不得不赶路,否则江中起风太过危险。小明王要带随身侍卫同去,廖永忠就对他说:“应天比这滁州好多了,你啥也不用带,就我和你两人火速乘船前去应天,吴王已经为明王安排好一切了。”

廖永忠和小明王两人乘着一艘不大的船,前半路倒也安然无恙,只是小明王觉得有些不安,那廖永忠只顾自己喝酒,问话也爱理不理的。船至瓜洲的时候,已经是黑夜,十二月的夜晚,就是穿了棉衣还是寒意袭人,不喝酒的小明王更是倍觉寒冷,望着茫茫夜色,心中忐忑不安,而船上又只有他和一员大将,不禁担心起自己的安危。

廖永忠也不碰小明王,两人分坐。“到瓜洲了。”只听廖永忠望望外面说了句话,就起身去了船头。

回到船舱,两人还是不说话,到了中流时候,船几乎走不动了,原来是船尾、船头进了很多水,水正涌向船舱。小明王大叫:“我不会游泳啊,你还不补船!”

廖永忠也不说话,随即跳向附近的一条渔船走了。

第二天清晨,廖永忠即前去应天府请罪,说行船的时候,不料船撞上暗礁,漏水,恰逢夜黑,无法修补,而小明王不会游泳,天黑夜冷的,自己未能救出小明王,险些丧命,被渔民相救,才回到应天。

朱元璋听此,大怒道:“小明王是咱的君主,怎能如此疏忽。廖将军虽屡次立功,但功不抵过,斩首。”

汤和、徐达这些老将出来相劝,朱元璋还是不依。

只有刘伯温知道这是在演戏,和李善长两人站出来力劝,方才止住。

朱元璋当即决定在应天为小明王设灵堂,向世人宣布小明王的不幸,朱元璋又在小明王的灵堂上演了一出“忠臣哭英主”的哭戏。

小明王的死,当然是死而有因。其间的缘故当然也不止朱元璋一个人知道。但小明王死后,朱元璋也就不用龙凤年号了,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君,只是还没有正式宣告天下罢了。

在计杀小明王的同时,朱元璋还有另外的策划——逼降据守浙东沿海的方国珍。身经百战的朱元璋知道,经过和陈友谅、张士诚的激烈战争,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战役是不合时宜的,那就利用休养生息的时机对付周围较弱的势力吧。朱元璋把目光放到方国珍那里,其实除了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方国珍也算得上一支势力强大的义军。方国珍以庆元(今浙江宁波)为根据地,占领了温州、台州以及浙东沿海一带,拥有千艘战船,掌控丰饶的鱼盐资源,对朱元璋的发展来说是必须要吞并的肥硕之地。

朱元璋知道对付方国珍不需要太紧张,并且早在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方国珍见朱元璋的发展之势逼人,就遣使向朱元璋献温、台、庆三郡,只是朱元璋不愿意接受。因为朱元璋看不过方国珍性情无常,见风使舵,时叛时降,且只说献地,并无实际行动,不如拒绝。方国珍一直在强势之间摇摆不定,其实他的日子并不好过,进攻西吴、替元军运粮,等朱元璋取下杭州之后,方国珍又担心得要命,派人北面和扩廓帖木儿通好,南面又联络陈友定,以抵抗朱元璋的进攻。

朱元璋见方国珍这阵子忙着“外交”,又不忘向自己进贡,心中暗笑:“这就是强大啊,你若强大了别人都敬你三分。”

朱元璋又和刘伯温、李善长商讨,如何以最少的付出让方国珍主动言降。

李善长认为,对方国珍这样见风使舵的人,可以直接写一封讨伐信,吓唬吓唬他,再据理相劝,不费兵力直接使他归降。

朱元璋说:“这主意好是好啊,但方国珍这样的人,心里时刻都在变化,说不准他哪天又不投降了,趁咱出击别地的时候,来个突然变卦,在后背插你一刀,也是很有可能的。”

刘伯温沉思良久方说:“看来征战是不可避免的,经历此前的长久战,此次不宜再派重兵,且方国珍的兵力并不充足,又缺乏训练,素养差,长久未上战场。臣认为此次只需在浙东调集驻兵,先从陆地进攻,一方面占领了土地,另一方面方国珍也无路可逃。”

朱元璋大声道:“好!方国珍没路可逃,你这番话正提醒了咱,没路了,可是有船啊,那方国珍海船千艘,若真逃到海上称王,还是留有后患啊。”

李善长和刘伯温相视一望,两人都不得不佩服朱元璋考虑问题的周全。

商讨之后,朱元璋决定先让李善长执笔写招降书,看看方国珍的反应,同时谋划军事进攻的策略。

与其说以朱元璋之名发出的这封信是在招降,还不如说是在讨伐谴责方国珍。信中历数方国珍的十二条罪过,每条都是他最没尊严的求降告饶、献礼之举,说他朝送款于西,暮送款于北,怎是大丈夫的行为。当方国珍收到这封信,气得差点吐血。

这当然是朱元璋的计谋,他就是要让方国珍生气,气得一病不起最好,他就真的不用费力气了。但是朱元璋也知道,以方国珍的性情,当然会暴怒,但还不至于气到重病的地步。

果然不久,朱元璋就收到方国珍的回信,确切地说就是一封乞降信,把朱元璋的英勇和实力赞美了一通,还言辞恳切地表示忠心之意。朱元璋当然不会信他这一套,方国珍也没招惹自己,出兵还是要寻个理由。

朱元璋思索之后,觉得既然你来投降了,那好,你就进贡吧。朱元璋命令方国珍贡粮食二十三万石,同时又附了一封信威胁他,若不按时进贡,就武力相对。

方国珍当然没有那么多粮食,心中惶惶不安,觉得朱元璋是要把自己逼到绝处了,江浙一带自己也没法待了。好吧,那就逃跑吧,早在朱元璋击败东吴张士诚的时候,方国珍就做起了海上帝国的美梦——万一夹在中间,实在没法混,被人攻击的话,就举家迁到船上,率领数千海船,载着金银财宝,在海上过活。

于是,方国珍一面暗示朱元璋自己在筹粮,一面却在日夜搜集金银财宝,调集海船,准备物资齐备即下海逃亡。

朱元璋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行动。兵分三路,直入方国珍的势力范围。

朱元璋命令朱亮祖率兵攻浙江、金华等地,又令水兵攻台州,同时让汤和、吴祯率领驻扎在常州、长兴、宜兴、江阴等地的驻军合攻庆元。在这些老将的指挥下,浙东沿海地区有的是惧怕朱元璋的势力,不攻即破,有的是一攻即破,很快都被收归占领。朱元璋当然不会放过聚集重金的方国珍,就让廖永忠率领水军从海路围守进攻,切断方国珍逃入海中的后路。

方国珍被多面夹击,尤其是廖永忠从海上与汤和从陆地的合击,让方国珍无法承受,且他的将领大多已经投降,只好送出所有的财产和船舰,彻底投降朱元璋。

从发动进攻到最终占领方国珍的势力范围,再逼降他,前后不过三个月的时间。

这一年,朱元璋彻底摆脱了小明王,又成功地逼降了方国珍,浙江大部分地区都被平定。朱元璋的领地从两湖到河南东南部,从安徽到江西、浙江,又包括汉水下游和长江下游,而这些地区是当时物产最丰、土地最沃、人口最密的地方,为朱元璋称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 抢战机,东征南伐扩势力

除掉小明王之后的朱元璋,已经没什么顾虑了,所以他不再用小明王的龙凤年号,以“吴元年”为自己的新年号,这其实也标志着朱元璋要成为新的帝王。

站在地图前,朱元璋望着南北形势,到底是北上出击元兵,还是向南继续征伐弱小的义军势力?

刘伯温说:“北方在表面上还是元朝的天下,但其内部的情况却很复杂。山东一带是地主军王宣在防守,河南是扩廓帖木儿驻守,关内陇右是李思齐、张良弼等人把守,大同是孛罗帖木儿镇守。而扩廓帖木儿和李、张二将不和,孛罗帖木儿和扩廓帖木儿两人一直是对立的,他们之间一直纷争不断,在打内战。而且此时元廷统治者之间也在争夺政权,互相残杀。”

朱元璋望望南方的形势说:“这南边比北方稍显安静,四川是夏国明昇的地盘,云南是元朝的宗室梁王镇守,福建是陈友定的势力范围,但他仍然效忠元朝,两广也都是元朝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