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美女班的男助教 >

第102章

美女班的男助教-第102章

小说: 美女班的男助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直吹到1932年“一二八”之后才告衰落。
在这样混乱的局面下,实际上从属于商务印书馆、由活动影戏部改组的国光影片公司不得不匆忙结束。戏剧家田汉虽也在1926~1927年间创办南国电影剧社,尝试拍摄影片《到民间去》,开展他理想的电影艺术运动,在资金不足、经验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以失败告终。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2。/'1928年,以经营电影院起家的罗明佑,同民新影片公司的黎民伟首先取得协议,这年12月,以华北公司名义,与民新公司在北平合作拍摄故事片《故都春梦》,公映后颇受欢迎;遂再以“民新”、“华北”名义又同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取得合作,共同组成联华影业公司,提出“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的方针,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爱欲之争》、《恒娘》、《一剪梅》、《心痛》、《桃花泣血记》等片。由于创作人员多半是大学生、留学生或话剧演员,艺术创作上摆脱了文明戏影响,较注意电影艺术特性的运用和掌握,深受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观众的欢迎,从而在观众中产生了与“明星”、“天一”的影片的不同印象。当时这鼎足而立的三家影片公司,“明星”和“天一”被称为旧派,“联华”则被称为新派。
1929年2月4日,上海的夏令配克电影院放映美国影片《飞行将军》,这是有声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放映。半年之后,上海首轮电影院先后改装有声放映设备,但内地中、小城市,仍然放映无声电影。尽管如此,中国电影界从1930年初开始,不顾重重困难,进行了第一批有声电影的尝试。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首先试制了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由大中国和暨南两家影片公司合股,以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名义,租用日本发声映画株式会社的有声器材设备,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青》;同年6月下旬在上海公映;三个月后,天一影片公司利用美国摄影、录音人员和器材设备拍摄的片上有声片《歌场春色》也在上海公映。随后,1932年1月,明星影片公司完成了它的第一部片上发音有声影片《旧时京华》。联华公司虽然在1930年拍摄的《野草闲花》中首先用蜡盘发音配了中国第一支电影歌曲《寻兄词》,其后又拍了几部配音片,但片上发音有声片的制作,要推迟到1935年。应该说,当时所进行的第一批有声电影的尝试,推动了中国电影技术界对有声电影技术的不懈钻研和努力,从而使中国电影在30年代能利用自己的技术顺利地从无声电影过渡到有声电影。
中国电影简史(二)1931…1937自1941年起,“中制”和“中电”由于种种原因陷于停顿。1943年底,“中制”开始恢复制片活动,至抗战胜利前夕,又完成了《气壮山河》(何非光编导,姚士泉摄影)、《血溅樱花》(何非光编导,罗及之、姚士泉摄影)、《还我故乡》(史东山编导,韩仲良摄影)、《警魂歌》(寇嘉弼编剧,汤晓丹导演,王士珍、王士英摄影)4部故事片。教育部所属的中国教育电影制片厂,1943年起,也拍摄了《川北胜迹》等几部短片。
1935年在山西太原成立西北影业公司,1938年迁到成都,先后完成了长纪录片《华北是我们的》(1940,瞿白音编辑,陈晨摄影)和故事片《风雪太行山》(1940,贺孟斧编导,杨霁明摄影)。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2。/'香港到1937年6月底为止,成立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司,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曾拍摄了《最后关头》(1937)、《焦土抗战》(1937)、《边防血泪》(1937)、《上海火线后》(1938)、《女战士》(1938)、《民族罪人》(1938)、《血肉长城》(1938)等粤语故事片和《广州抗战记》(1937)、《西北线上》(1938)、《厦门血战记》(1938)、《八&;#8226;一三周年抗战史》(1938)、《八路军攻平型关》(1938)、《保卫华南》(1938)等纪录片。反映了当时抗日战争形势对香港电影界的影响和香港电影工作者的爱国立场,也反映了港澳同胞和南洋侨胞的抗日要求和对于抗日电影的企望,其中长纪录片《西北线上》(又名《延安内貌》)是青年导演林苍、摄影师徐天翔、金崑组织的青年摄影团于1938年3月去延安拍摄的,它真实地反映了延安的风貌和生活片断,是一部具有文献价值的作品。1937年底,蔡楚生、司徒慧敏等自上海转移到香港,开展抗日电影的摄制活动,曾为独立制片的粤语片公司拍摄了《血溅宝山城》(1938,蔡楚生、司徒慧敏编剧,司徒慧敏导演)、《游击队进行曲》(1938,蔡楚生、司徒慧敏编剧,司徒慧敏导演)等抗日故事片和《保卫大四邑》(1938)等纪录片。1938年12月,中国电影制片厂在香港设立据点,成立大地影业公司,进行国语片的拍摄,曾先后拍摄了《孤岛天堂》(1939,蔡楚生编导,吴蔚云摄影)、《白云故乡》(1940,夏衍编剧,司徒慧敏导演,姚士泉、吴蔚云摄影)两部故事片。随后蔡楚生、司徒慧敏、谭友六等又组成新生影片公司,完成了国语片《前程万里》(1940,蔡楚生编导,姚士泉、李文光摄影)。但是,1939~1941年间,绝大多数粤语片都又回到过去民间故事、神怪武侠等内容的制片路线;经过少数爱国粤语电影工作者的努力,才拍摄了象《小广东》(1940,汤晓丹、罗志雄导演)、《烽火故乡》(1941,卢敦编导)、《小老虎》(1941,罗志雄导演)、《民族的吼声》(1941,汤晓丹导演)、《流亡之歌》(1941,刘芳编导)、《国难财主》(1941)等抗日题材粤语片。随着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不久沦陷,香港电影业全部停顿。
上海“孤岛”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时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区域止。这4年上海形成一个被称为“孤岛”的时期,一部分文化工作者仍留在“孤岛”,利用租界区域,继续坚持并开展抗日文化运动。
电影方面,明星公司由于战火的破坏已无力复业,“联华”后身“华安”也于1938年夏结束,同年上半年只有“新华”一家公司继续拍片,下半年,“艺华”也恢复拍片;8月新成立的国华影片公司开拍了第一部影片。这样,私营电影制片业随着《木兰从军》(1939,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见彩图)上映后的卖座,在以后的一年里,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1940年一年上映的67部国产故事片中,取材自稗官野史、民间传说、评弹故事、章回小说的古装片就有54部之多。1941年上映了11部,其中有几部借古喻今,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题材影片,例如《武则天》(柯灵编剧,方沛霖导演)、《葛嫩娘》(魏如晦原著,周贻白改编,陈趾青导演)、《苏武牧羊》(周贻白编剧,卜万苍导演)、《李香君》(周贻白编剧,吴村导演)、《梁红玉》(周贻白编剧,岳枫导演)、《红线盗盒》(魏如晦编剧,李萍倩导演)、《孔夫子》(费穆编导)等。
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艺华、国华、金星等十几家影片公司,一共出品了80多部影片,其中时装片占有60部,其中如《肉》(桑弧编剧,朱石麟导演)、《复活》(魏如晦编剧,梅阡导演)、《家》上下集(周贻白改编,卜万苍、杨小仲、李萍倩、岳枫、吴永刚等集体导演)、《世界儿女》(费穆编剧,费穆、佛兰克夫妇导演)、《花溅泪》(于伶编剧,张百川导演)、《乱世风光》(柯灵编剧,吴仞之导演)等,制作态度都比较严肃。这一年,动画片制作家万籁鸣、万古蟾从内地回到上海,带领他们组织的卡通班70多位学员,以一年4个月时间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孤岛”电影业随之为日本帝国主义所控制。
日本占领区长春:日本帝国主义操纵的伪满洲国,在1937年8月21日成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执行宣扬伪满“国策”的制片方针。8年中,共摄制了200多部所谓“启民电影”,120多部所谓“娱民电影”和300多部“新闻电影”,宣扬“王道乐土”,鼓吹“日满协和”和所谓“大东亚”政策,这些影片都不受观众欢迎。满映还垄断了东北全境的影片发行放映。
北平:1938年2月,在北平成立了“满映”分支机构“新民映画协会”,除控制华北各地的影片放映发行外,还着手制作纪录短片。1939年2月,又在北平成立了由日本“北支军”直接控制的“兴亚影片制作所”,拍摄所谓“宣抚电影”,宣传“建设东亚新秩序”。1939年11月,为了强化对华北电影的控制,以“新民映画协会”为基础,由伪“华北临时政府”、“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和“日本兴亚院”等共同投资,成立了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垄断了华北沦陷区的影片输出输入和发行放映,还在1940年底自建摄影场,拍摄配合“治安强化运动”的影片。1941年2月,为了掩人耳目,又附设了一家表面上由中国人创办的燕京影片公司,专门拍摄戏曲片。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2。/'上海:早在1939年6月27日,在日本占领军的控制下,成立了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影”),由褚民谊(南京汪伪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任董事长,川喜多长政任副董事长,石川俊重任总经理。除制作所谓“大东亚电影新闻”和所谓“文化电影”等影片外,并垄断了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华中、华南地区的影片发行放映。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进入“租界”,“孤岛”消失。敌伪将“新华”等12家影片公司合并,于1942年4月10日成立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司(简称“中联”),由林柏生(南京汪伪国民政府宣传部长)任董事长,川喜多长政任副董事长,张善琨任总经理。从此,上海影业全部为日寇所侵占。
1943年1月1日,又成立了上海影院股份有限公司,由张善琨任代表董事兼总经理,独占了上海影片发行与影院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上海电影事业的控制,1943年5月日寇又指使汪伪政权公布了所谓“电影事业统筹办法”,把“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影院股份有限公司”合并,于1943年5月12日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使制片、发行、放映一元化,实施三位一体之电影“国策”。由林柏生任董事长,陈公博(南京汪伪国民政府立法院长)、周佛海(南京汪伪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兼警政部长)、褚民谊三人任名誉董事长,川喜多长政任副董事长,冯节(南京汪伪国民政府宣传部驻沪办事处处长)任总经理,张善琨、石川俊重任副总经理。成为日寇操纵下日伪合作的最大的电影托拉斯。
日寇和汪伪已经觉察到中国观众对日本电影侵略的抵制,在制片方针上必须调整,为了迷惑中国观众,暂且搁下了如《东洋和平之道》那样明目张胆鼓吹侵略中国的影片,集中拍摄了不少所谓“以恋爱为中心”的影片和所谓“大题材的中国电影”,也重点拍摄了一系列提倡“顺民哲学”的影片(如《博爱》),及宣传所谓“中日提携”、“清算英美”的影片(如《万世流芳》)。合并成为“华影”后,除继续制作“三角恋爱”、“家庭纠葛”之类影片外,为了“担负大东亚战争中文化战、思想战之任务”,还成立了“国际合作制片委员会”,与日本合作拍摄宣扬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影片(如《春江遗恨》)。“中联”在短短的一年中,拍摄了近50部故事片,“华影”在两年又3个月里,拍摄了近80部故事片。
革命根据地1938年秋季,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等先后来到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成立延安电影团,决定首先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袁牧之编导)。当时电影团只有两部摄影机,一台35毫米,一台16毫米,在延安拍摄完毕后,电影团于1939年1月,分两路到华北敌后进行拍摄。袁牧之和吴印咸去晋察冀一带;徐肖冰先去冀中,后又和吴本立去晋东南。前后拍摄两年余。这部纪录片由袁牧之带往苏联,进行后期制作,因苏德战争爆发未能完成,但其中片断,曾用于1950年中苏合拍的《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了的中国》两部纪录片里。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2。/'1942年2月,延安电影团完成了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的拍摄,由吴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