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江浙残明梦 >

第4章

江浙残明梦-第4章

小说: 江浙残明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尊素一听,笑道:“叶兄真是迂腐,女子多才,有何不可?”

    叶宪祖摇头道:“真长兄有所不知,读书能有多大用处?像我只能靠写些传奇赚取额外之资而已,还不是空怀报国壮志一事无成?女子不习闺训,反喜诗书,一不能博功名二不能济天下,恐为世人所笑。”

    尊素道:“美度兄,你我既称莫逆、情同手足。兄既有一女,犬子宗羲,何不亲上加亲,结为儿女亲家?”

    叶宪祖一听大喜道:“如此甚好,在下亦有此意,但恐有辱贤侄呵。”

    尊素道:“哪里哪里,正是犬子高攀呢。”

    二人抚掌相视,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叶宪祖抱起宗羲,睇视良久,方才放下,赞叹道:“观此子,如善加调教,日后成就定远在你我之上啊。”

    叶宪祖见天色将晚,便请尊素引他一同去拜见黄曰中。黄曰中正坐在椅上歇息,见儿子与宪祖过来拜见,就问了些近况,分外高兴。

    二人告退,再到尊素书房。又喝了些酒,越谈越投机。当夜,二人干脆在书房内抵足而眠,彻夜长谈。

    第二天,叶宪祖告辞回余姚。黄尊素携宗羲一直送到村口桥头,看着他登船而去方才回来。

    光阴荏苒,一晃两年时间过去了。万历四十三年(1615)初,黄尊素考中了秀才。

    鄞县句章乡夕阳里洞桥村董武铭爱黄尊素的道德文章。在一个晚潮落日时分,驾乌篷船入港,亲来黄竹浦延请他去洞桥董家授业。长期闭户读书、早想外出的黄尊素答应了。六岁的宗羲也随之同去。

    在甬上,宗羲与董家诸子董守谕、董德偕、董德偁等一同学习。尤其是董氏幼子董德偁,年龄相仿,志趣相近,使他们结成了总角之交。

    洞桥有一座建于宋太祖建隆年间、拥有六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古老廊桥。小宗羲与小德偁经常在此桥上玩耍。他们有时在桥上的廊屋间捉迷藏,有时站在桥上,争着朝悠悠的南塘河水投掷石子看谁远近。虽然仅仅相处了几个月,但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董家子弟从尊素学,后来都成了一时名士。其中董守谕精于易学,所著《卦变考略》深得后人推崇。

    而在这年秋闱,黄尊素赶赴省城考取了第五十八名举人,主考官就是后来被崇祯皇帝钦赐“天下第一清忠”匾的东林党人邹维琏。

    第二年春闱,尊素又赴京师会试,竟然又考中进士。

    同年七月初三日,在家的姚氏夫人又为尊素诞下了次子,取名宗炎。

    一连串的好消息频频传至这个诗礼传家的庭院内,整个黄竹浦都沸腾了。

    万历四十五年(1617),黄尊素授南直隶宁国府推官,于是八岁的黄宗羲连同母亲姚氏、弟弟宗炎等跟着父亲一同北上。

 

    这是一个晨曦袅娜、清风习习的凌晨,众多的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都一大早都涌到村口的黄竹桥头来为黄尊素一家送行。

    叶宪祖从余姚赶来了。黄尊素的岳父大人姚克俊从上虞楂湖赶来了。黄尊素的蒙师张圭章、原东家董武铭也携着三个儿子分别从鄞县赶来了。德偁拉着宗羲的手,送给了他一颗从河边捡来的、他一直珍藏着的彩色石子。

    叶宪祖握着黄尊素的手,道:“亲家翁,此去宣城④,有一人须得小心对付。”

    黄尊素忙问:“敢问何人?”

    叶宪祖道:“此人姓汤,名宾尹,专与东林党人作对,是个罢职在家的厉害角色。”

    董武铭一听也说道:“在下也闻听过这个汤宾尹,听说此人神通广大,连知府都得看其脸色行事,人称‘汤宣城’。”

    黄尊素道:“此去为公,定当严于执法,岂畏豪强?”

    叶宪祖见他如此,只得叮嘱他多加小心。尊素答应了。

    黄尊素看看时间不早,就跟大家一一告别,一起回到船上来。

    船启动了。岸边的人们纷纷挥着手,道声“珍重”。

    不满周岁的小宗炎在乳母的怀里睡得很甜,仿佛周围的一切都跟他无关。此次北上,除了黄尊素一家,还有尊素原配翁氏的哥哥翁逸,一共六七人。

    在宗羲幼小的心灵里,还不曾装有太多的闲愁别绪。但他坐在船头,视线划过竹桥上送行的人们挥别的手,划过玩伴小德偁,划过未来的岳父大人叶宪祖,划过经常逗他玩的几位叔叔,划过在家人搀扶下颤微微柱着拐杖的老祖母……他的眼前突然模糊了。

    他在父母诧异与责备的眼神中,竟莫名其妙地哭泣了起来……

    姚江东去蜀山青。碧如蓝的江水随着船桨的摇动,搅起了阵阵白浪,散出片片水花。一粒粒的水珠不时地窜到宗羲的脸上、嘴边,甘甘凉凉的似晨露。

    与黄竹浦隔江相望的蜀山之侧永乐寺里的钟声敲响了。

    太阳从东边的群山中露出了半张红脸,将远处化安山上的碧绿丛林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新的一天开始了。

 

    ……再过两年,即万历四十七年(1619),叶宪祖也考中了进士,授广东新会知县。

    自此,黄尊素和叶宪祖这对儿女亲家成为了政治上的相互同情者,以致后来一同受到阉党的迫害。

 

 

 

 

————

    ①至圣先师:即孔子。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封孔子为“至圣先师”,此后士人多以尊之。

    ②吴江派:晚明戏剧重要流派,因其领军人物沈璟为南直隶吴江(今属江苏)人,故名。代表作家有王骥德、吕天成、卜世臣、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晋等。创作主张与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相抗。

    ③俞龙戚虎:明抗倭名将俞大猷与戚继光以英勇善战知名,时人多并称为“俞龙”、“戚虎”。

    ④宣城,即今安徽省宣城市,明为宁国府治。
 
 历史时空  
 
 中华人物  
 
 读史心得  
 
 乡土史话  
 
 
 事事关心  
 
 生活万象  
 
 国学研求  
 
 人文发展  
 
 
 传统诗词  
 
 现代诗歌  
 
 散文随笔  
 
 小说剧本  
 
 
 书生之见  
 
 评书论艺  
 
 书人书事  
 
 电子书库  
 
 
 
 
  
| 
 文章中心首页 
 | 
 历史天地 
 | 
 社会纵横 
 | 
 文学殿堂 
 | 
 书虫联盟 
 | 
 南窗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玉苍山下 》》 文章中心 》》 文学殿堂 》》 小说剧本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明季春秋(3·《江浙残明梦》第一部)    热      【字体:小 大】 
 
第二章 祸起三案 上 
 
作者:郭进艮    文章来源:玉苍山下    点击数:847    更新时间:2008…10…25 


 

    万历皇帝这几天来一直很烦恼。他突然觉得自己在这世界里的事情除了饮酒作乐之外,就是摔东西发脾气了。有时他又觉得上天似乎对他的行为不满,因此对各地报来的天灾人祸消息总是风声鹤唳的。而他的神经过敏,反而更加导致了他的乱发脾气。

    万历帝已经是连续二十五年没有上朝理事了。尽管朝臣一再进谏,但他就是不理。

    万历帝长期不理朝政也是有其原因的:因为朝臣们总是不满足他的愿望,处处与他“刁难”。

    万历皇帝最大的“愿望”就是弃长立幼。

    原来,万历帝元配姓王,原籍浙江余姚,万历六年(1588)立为皇后。王皇后知书达礼,淑静端庄,颇得李太后喜爱,可惜一直未能生育。

    皇后不育,后宫便有了觊觎之心,万历宠妃郑贵妃便是其中一个。

    郑贵妃为北直隶大兴县人。万历初入宫。因她容貌佼好,精明机敏,不久就在后宫三千佳丽中脱颖而出,得到了万历帝的宠爱。皇后不曾生育,便使得郑贵妃迅速野心膨胀,于是她竭尽全力奉迎皇帝,不久由淑嫔超晋为贵妃。父亲郑承宪与弟弟郑国泰也先后成为当朝显要,家族随之显赫一时。

    谁知抢先一步、于万历十年(1582)为万历帝产下“龙种”的,却不是郑贵妃,而是宫女出身的王恭妃。于是,这个皇长子朱常洛在朝臣中理所当然地成了“皇储”人选的众望所归。

    郑贵妃毕竟是迟了四年。直到万历十四年(1586),郑贵妃才为明神宗生下皇三子朱常洵。万历帝非常高兴,马上将她晋为皇贵妃。但是郑贵妃并不满足,她一直想让皇帝立朱常洵为皇太子。按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哪轮得到郑贵妃的儿子?可郑贵妃却仗着皇帝的宠爱,撒娇泼赖,硬是要万历帝冒天下之大不韪立其子为皇储。万历帝左右为难,一时倒没有了主意。

    常言道爱屋及乌,万历帝确实也是很想立朱常洵为太子的。但是以维护正统道义秩序为己任的众朝臣却不肯相让。他们前赴后继,纷纷上疏请早立长子为东宫太子。万历帝极力弹压,哪里弹压得住,于是恼羞成怒,将那些敢抗言上疏的朝臣纷纷斥职治罪,同时将支持自己的力量扶植起来。在皇帝的亲自栽培或幕后操纵下,朝臣中逐渐分成了两派:一派专与皇帝做对的,主张立皇长子朱常洛;另一派站在皇帝一边的,主张立皇三子朱常洵——这就是万历朝初中期的“国本之争”。

    万历帝看看不行,毕竟“弃长立幼”名不正言不顺,于是采取“拖”的办法,将立嫡之事也一拖再拖。但岁月毕竟是不饶人的。到了万历二十九年(1601),皇长子朱常洛年已弱冠,而万历帝本人也已三十九岁了。他迫于压力,只好于这年十月将朱常洛册立为皇太子。皇三子朱常洵则于同日被封为福王,封国在洛阳。然而朱常洵却一直拖到万历四十年(1612)才去了封国。

    万历帝为此大为光火,干脆继续长期窝居宫内饮酒取乐,外事一概委之阁臣。

    大明江山虽是朱家的,但做皇帝的有做皇帝的难处,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记在起居注上。天地至尊为皇帝,但比皇帝更大的是封建伦理纲常。他想反抗,却只能是碰得头破血流,所以他最大的反抗方式就是不理朝政。

    他将自己当皇帝当到目前这种窝囊地步的原因,归结于那些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尤其是东林党那班可恶的家伙;他将郑贵妃一家和所有能迎合他意愿行事的“邪党”官员视为“忠臣”。

    但越这样想他就越感到窝火。

    这不,今个儿一大早,他又独个儿坐在龙椅上没来由地发火。将一块价值连城的玉如意掷在地上,摔了个粉碎。

    今天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的端午节。天朗气清,轻风拂爽。万历帝本来与郑贵妃约好在御河中划龙舟,但郑贵妃到现在还没到。他等着等着,没有了兴致,只好靠摔东西发泄。

    累了,万历帝干脆倚在龙榻上闭目养神。

    宫女、内监们战战兢兢地在一旁服侍,他们生怕一旦惹怒了这个喜怒无常的天子,轻则挨板子,重则脑袋搬家。

    谁都怕皇帝,只有一个人不怕他,那就是郑贵妃。

    谁不想做国母?郑贵妃做梦都想让他当上太子的儿子朱常洵却于三年前去了封国洛阳,母子分隔两地,遥遥思念。但这又有什么办法?

    再过片刻,有内侍禀报:“皇贵妃到。”

    万历帝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赶快坐了起来,连连吩咐:“快快有请。”

    浓妆艳抹的郑贵妃,在宫女内监们的前后相拥下进来了。

    年愈五旬的郑贵妃,依然保持着佼好的面容、细腻的皮肤与窈窕的身材,看上去倒像是个三十出头的少妇。只是几十年的后宫生活,使她由原先一名年轻的乡下女子,变成了一位庸容华贵的皇贵妃。她早已忘却了乡下的皎皎月光、曲折的小路与泥土的香味。即使偶尔想起,也不过是童年片片温馨的记忆。

    但她在万历帝面前,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活泼热情与精明果敢——这使得她在皇帝和宫女太监面前拥有判然不同的两个面目。

    她一进宫殿,就往皇帝身边一坐,顾自双手掩面,哭了起来。

    万历甚为诧异。他搂着郑贵妃的腰,问道:“爱妃何事而哭?”

    郑贵妃道:“皇上,你要为臣妾做主啊。”

    万历帝更加莫明其妙:“何事?”

    郑贵妃不吭声。万历帝更加焦急,于是追问:“是不是奴才们不听话了?”

    “不是。”

    “那是不是外臣又参你状了?朕近来不曾收到啊。”

    “也不是。”

    “那,皇后数落你了吗?”

    “不曾。”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是为何?”

    郑贵妃抽泣了半天,方才带着哭腔道:“皇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