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儿子,你尽管说 >

第23章

儿子,你尽管说-第23章

小说: 儿子,你尽管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行为和吼叫来表达愤怒。也有的男孩会把愤怒埋在心里而一点都不表达出来。无论如何,通过攻击行为释放出来和把愤怒埋在心底而隐藏起来都显然地让愤怒走上了不恰当的旁门左道。
    男孩的“支路”愤怒
  愤怒的“支路”表达涉及到本书始终讨论的一个概念,即如果男孩不能以健康的方式体验并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就会从其他的非健康的途径表达出来,愤怒当然也属于一种情感。大家可能很熟悉“自卫还击”这个词,它其实就是人们被迫表达愤怒的一种方式。对男孩来说,支路途径往往就是主动或被动的攻击行为,极少数还会出现肉体的(身体的)病症。当我对家长说起“支路情感”时,他们都立刻会联想到他们孩子的行为和身体症状。特别是对男孩的家长更有意义,因为男孩很少被训练得能直接而且健康地表达愤怒。
  安德鲁关于离婚的“支路”愤怒
  我见过一个11岁的男孩安德鲁,他身上突然一下子出现了一系列的病症:头痛、胃痛和失眠,而且也不愿意和朋友们一起玩儿了,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这些问题出现得如此突然,以至于安德鲁的妈妈怀疑他长了脑瘤。把所有想到的原因都被排除了之后,他妈妈觉得应该带他看一下心理医生了。初次见面时,安德鲁的妈妈把他描述为一个“敏感的”男孩(性格内向),说他在小的时候就常常由于感到伤心或受挫而哭泣。似乎是在刚上小学的时候他改变了,变得不太爱哭了,而且交了很多朋友。他妈妈还说,目前对于他绝对没有辱骂或蔑视等不利因素。
  他父亲向我证实了离婚的事实,尽管离婚是很痛苦的,但他们还是离了,而且现在他们相处得很融洽。当时家里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安德鲁把所有事都“处理得非常好”。在这里我要重点说明一下,把离婚的后果处理得非常好的孩子通常都非常好地隐瞒了自己的情感感受。我进一步询问,父母亲一致这样表示:“父母离婚、家也从大房子搬到了小房子,这些都没有让安德鲁掉过眼泪。他很会体贴人。事实上,是他帮助我们度过了那一段……”
  在这一点上,安德鲁的身体症状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或许这算是受过伤以后的反应。大多数家长认为,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表达或流露负面情感,那就意味着孩子根本就“没有”负面情感。事实上这是错误的认识,孩子们其实非常清楚哪些情感能够安全表达哪些又不能安全表达。此外男孩还有“同流规则”加给他们的影响,令他们掩藏起了脆弱的心理感受。按照安德鲁的推断,如果他的父母因为离婚而伤感,他就不应该再难过了,不能让父母雪上加霜。但当他这样做了以后,他就放弃了自己的悲伤和愤怒的感受。
  弄清事实 安德鲁让自己对父母离婚的感受“消失”了,不仅如此,当他的父亲开始和别人约会的时候,这又让他受到了新的刺激。可以理解,安德鲁的父母觉察不到让他受到了这种刺激。毕竟安德鲁“轻松度过”了离婚及其带来的变化,能很方便地互相探望,而且在学校他也做得不错。他们相信,安德鲁已经克服了离婚事件给他的情感造成的任何影响。所以当他父亲开始与人第一次约会的时候(刚好在安德鲁身体不适之前一周开始的),父母都想不到这也和安德鲁的身体有关系。而且,他父亲的新女友很不错,而且本来就是原来这家人的朋友!
  从成长心理学中我们懂得了,家长离婚以后,孩子的内心总怀着一个愿望,那就是父母有一天会破镜重圆。这种想法时而清晰时而朦胧。而且不论是儿童还是少年都会这样。(我有一位朋友,很多年前离婚了。就在她即将再婚的前一天晚上,17岁的儿子给她打去电话,问她:“假如爸爸一小时之内给你打个电话说想跟你重归于好,你会取消这次婚礼吗?”)
  为安德鲁治疗 对安德鲁的治疗重点是帮助他辨识并表达由于离婚事件导致“消失”的情感,而现在它们正走在支路上。我的方式就是让他立足于现在并理清楚已经发生的事。安德鲁对于父亲与别人约会很生气,一方面是因为这打碎了他的破镜重圆梦,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母亲还没有找到别的合适的人,安德鲁担心她会因此而伤心和孤独。在这个年岁,他已经意识到必须让妈妈不再受伤害(想象)。父母离婚以后,他已经“顶门立户”了。(任何孩子在照顾父母的情感方面都有些力不从心。)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男孩的怒气(6)
于是,针对安德鲁的另一种治疗手段就是帮助他和他的父母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对安德鲁来说,他需要深切地领会别人的感受(比方说对妈妈),而不要在其中掺杂自己的感受。这种治疗也包括让家长配合,在家里给他传授一些教育和成长的知识,旨在促进其健康的情感表达。这里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安德鲁的家长发现他们不能把学到的有关儿童发育的新知识用在他们别的孩子身上,因为她们是时时处处都要表达自己感受的女孩。
  像大多数男孩一样,安德鲁已经学会了不把负面情感说出来,更糟糕的是,他同时还要限制自己的正面情感。在他的经历中很少有乐趣或“活力”。让安德鲁的身体恢复正常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来自家庭的支持帮助他保持健康的情感表达。肯定地说,他的父母自己也从此学到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重要的情感技巧(特别是他父亲,因为也是在“同流规则”的伴随下长大的)。经过两个月的心理治疗,安德鲁的症状完全消失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发怒
  愤怒表达的多样化与很多个体因素都有关,包括:认知能力和情感的发展、气质与性格、文化环境以及遗传效应。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许多人很难改掉坏脾气,可是却学会了不用打、踢、吼叫的方式来表达愤怒。那么,他们的心理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呢?为什么男孩愤怒表达的发展过程往往与女孩的不同呢?
  愤怒是为人的标志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必须从自我表现的概念以及与其伴随的个性化思维能力(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的能力)说起。男孩在具有个体意识之前是没有愤怒情感的,相当于要经历一次“心理能力的萌生”(马勒、派恩和伯格曼 1975)。如果愤怒真的和感受到身体或心理的威胁很有关系,那以上说法就很有意义,因为男孩必须把自己看作是不同于他人的,而只有不属于他人的一部分才谈得上感受到威胁。这种个性化思维通常会在两岁时出现,所以当婴儿因为没吃好或者疼痛不适而感到受委屈的时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发怒了,因为他还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不同于他人的(扎汉…瓦克西勒和史密斯 1992)。
  一点也不奇怪,孩子恰恰就是以一次发脾气来完成其“心理能力萌生”的。一个有了自己独特想法的孩子,当有人对他说:“别那样,不许把玩具扔到窗户上!”他会真的会感到很生气。所有的否定性话语都被看作是对他的新的个体意识的威胁,加上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来缓冲怒气,怒火爆发就在所难免了。稍微留意一下会发现,幼小的孩子们在很多的事上听到别人对自己说“不”,实际上这种事简直太多了。大人们可能要和幼儿展开无休止的意志角力——就像两个在拳击台上的对手一样。
  气质与发怒的关系
  家长对付孩子的发怒次数多不多取决于孩子的性格。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在2岁时和3岁时的“随和”或“倔强”做过比较。当小家伙开始探索世界的时候,出于安全的考虑,家长必须给他定出一些限制。我的孩子第一次看牙医的时候,医生说的一句话给我颇深的印象:“这个年岁的孩子,都是猴儿精,一会儿一变。”当然,并非所有家长都会为孩子的坏脾气而困扰。
  活泼而充满好奇心的男孩在发怒时会表现得更激烈,而且十分在意是否有旁观者;懒散的男孩则不然。比如:刚刚因为往窗户上扔木块而被人喝斥,懒散的男孩过后很快就会变得跟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有些家长把发怒看成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并不认为其“有害”。实际上,心理治疗专家有自己的见解。著名成长心理学专家阿兰·史洛夫说过的一段话对此作了概括:
  迅速成长的孩子可能会满腔怒火、与人为敌、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充满了胡思乱想。但是迅速成长的孩子同样也可能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勇敢、诚实、助人为乐,可能会自我感觉良好。
  家长对自己的性格和愤怒控制得怎么样,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性格倾向和制怒能力。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家庭,他们有两个孩子,一个“随和”一个“固执”。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长身上找到性格的影子(儿子像父亲;女儿像母亲)。直到家长开始留意自己的个性特征,并注意到自己的性格如何在家教中同化了孩子之后,这个家庭的状况才有了好转。孩子的性格酷似父母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坏程度的区别就在于家长对自己性格的接受、克服和喜欢的程度。
  家长越喜欢自己的性格,就越喜欢追随其性格特点的孩子。这并不是说如此就不会有什么摩擦、大家就非常和谐了。确切地说,这只是令孩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氛围中感到比较受人喜欢罢了。即,当家长理解并喜欢自己时,他们就有了理解并喜欢孩子的前提。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气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事实上,在孩子是否喜欢自己的问题上,家长、监护人、教师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不言而喻,自我接受是保证情感健康的重要因素。虽然固执的男孩往往难以控制住自己的心理情感,但是完全可以教会他该怎样去做。能够对这类型的男孩表示喜欢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愤怒和攻击行为的外在联系
  气质无疑是很重要的方面,同时环境因素也影响着孩子们的攻击行为取向。科研人员在考察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的亲善表现(诸如善解人意、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等等)时,也了解了孩子们的攻击行为。例如,较少有亲善表现的孩子一般会表现得有些对抗,他们对人比较冷酷,不为他人着想。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都是冷酷无情的具体例子。
  

男孩的怒气(7)
家庭暴力
  几十年的临床观察和调查研究发现,有攻击行为的和不合群的孩子与时常发生暴力事件的家庭生活经历很有关系(克里坦顿和爱因斯沃思 1989;道奇、佩蒂特和贝茨 1990;乔治和梅恩 1979)。这里所说的暴力事件的经历既包括目击也包括遭受。虽然所有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孩子自己并不见得一定有攻击行为或暴力行为,但是有暴力行为的孩子通常都目睹过家庭暴力事件,并经历过恐惧→愤怒→攻击行为怪圈。简单地说,他们的暴力师傅就在家庭中。他们坚信发怒是不可控制的,于是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就是他们所掌握的发泄愤怒的方式。
  这种孩子会变得十分警觉,很注意从别人的一些小事上挑出敌意来,比如说话语气、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手势等(道奇、佩蒂特和贝茨 1994;莱德尔和西科奇蒂 1989),这些都对男孩的发怒过程有严重作用。通过对威胁的评价或察觉出敌意之后产生的惧怕,那些曾遭受过暴力事件的男孩得到的感觉会是扭曲的。他会据此做出不正确的评价,并最终引发暴力行为。如果没有再评价或更完善地再思考,这种事会一再发生。
  我们的文化对男孩攻击行为的宽容
  在家里目睹或体验过暴力行为的男孩在发怒时会做出攻击行为,这之间有明显的联系。但是在没有暴力的家里长大的孩子也会有攻击行为,这又怎么解释呢?关于这个问题,注意一下容忍男孩攻击行为的大文化圈,或许就能找到答案了。
  曾经有过一个专门演示了这种宽容的实验(康德利和罗斯 1985)。让参与试验的人观察两个在一起玩耍的孩子。事先给这两个孩子都穿上厚厚的羊毛滑雪服,为的是看不出性别来。然后分别告诉观察者他们是一对男孩、一男一女、一对女孩,结果,以为他们都是男孩的观察者“看见的”攻击行为比其他人“看见的”要少。这个实验表明,男孩的攻击行为要比女孩的攻击行为更被人们所接受。
  娱乐方式与攻击行为 不只是对男孩攻击行为的宽容,当今美国的男孩生长的文化环境还是一个充斥了暴力的文化环境,大家看看电子游戏、电影、电视和职业体育就明白了。这些文化方面的问题强化了男孩的攻击行为。班杜拉和罗斯(1963)做过一个很了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