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决胜金融危机 >

第7章

决胜金融危机-第7章

小说: 决胜金融危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农,许多中产阶级也纷纷破产。
  银行系统损失惨重,破产数高达10500家,占全部银行的49%,到1933年3月时整个银行系统陷入瘫痪。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的1941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才超过危机前的1929年。

一、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3)
这场持续4年之久的“大萧条”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在1932年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第一页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伟大、古老、一直是成功的社会的成员们正在自问:西方生命及其成长的长期历程,是不是在他们的时代很可能将到终点?”
  4罗斯福“新政”拯救危机
  面对“大萧条”,西方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德、日、美、英、法等国都出现了法西斯组织。德国纳粹党还在希特勒的策划下夺取了政权。日本也发生了多次军人政变,最终建立了军事法西斯统治。德、日两国再加上“大萧条”前不久登台的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将世界引入了战争的边缘。
  而在美国,从1929年担任纽约州州长开始,罗斯福便实施了一系列与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不同的政策: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产。这些政策后来被一并称作“新政”。1933年3月4日,罗斯福终于成为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罗斯福在他的总统就职演说中告诉美国人:“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怖的只是恐怖本身。”
  1934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来到华盛顿。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政策是最好的政策。而凯恩斯不相信市场经济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实现充分就业,他主张国家必须干预经济。他的划时代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的通论》那时正在酝酿之中。他到美国和罗斯福一拍即合,他发表了大量文章支持新政。在推动新政的同时,他的理论也在完善。1936年《就业、利息与货币的通论》出版时,已经有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践依据。凯恩斯认为,市场需求不足,政府必须想办法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刺激消费;企业界没有办法扩大投资,政府必须担当起投资的责任。政府从哪里弄钱来投资呢?靠赤字财政。他认为,在出现萧条时政府应当减少税收,增加支出,有意识地使预算出现赤字;当通货膨胀加剧时,政府增加税收,紧缩财政开支,取得财政结余,偿还萧条时发出的债券。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被称为“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期间制订的15项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律占1/3。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在罗斯福的要求下,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
  罗斯福新政运用财政、信贷两个杠杆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医治市场经济自发机制所造成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痼疾。政策重点是用需求带动生产。办法之一是实行赤字财政和发行债券,调动闲置资本用于生产和消费。办法之二是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
  1929年,政府的总开支约为100亿美元,1933年,增加为130亿美元,1936年增加到150亿美元。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民间投资也有起色。经过政府三年“注射”之后,国民总所得额与国民总消费额上升了50%,但政府的投资计划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仍有900余万人失业,直到“二战”期间政府投资扩大到1030亿元,就业问题才得以缓解。
  5昔日的“大萧条”与今天危机之比较
  1929年的“大萧条”与如今的金融危机比较,有什么不同呢?
  1930年,美国颁布《霍利…斯穆特关税法》,为保护美国农业和相关商品,制定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该法的实施虽然给美国经济的下滑带来暂时的缓解,但是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报复接踵而至,世界贸易体系随之崩溃。根据数据显示,75个主要贸易国家的月度总进口值从1929年年初的29977亿美元一直滑落到1933年的10569亿美元,下降近一半。
  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正是非合作博弈的结果:在危机面前,只要一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以邻为壑,率先采取不合作策略,就会导致所有国家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引起集体非理性。
  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对于席卷全球的危机,世界各国必须采取合作的态度,共同救市。媒体报道有一个细节:摩根大通针对收购贝尔斯登的尽职调查本可以持续数月,但是财长保尔森却给双方下令,必须赶在亚洲市场开市之前达成协议。保尔森此次发令所具有的浓厚行政色彩一度遭到美国投资界的质疑与反对,认为有损美国自由市场的良好形象。但事实证明,保尔森的判断是明智的,因为全球股市之间的联动性已今非昔比。
  1929年的经济危机,和这次的金融危机,从目前看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时代背景不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成了主要经济国家间的协同反应机制外,重要的区别在于:这次金融危机中,实体经济尚没有出现明显的严重衰退,乐观地估计,各国之间加强协调互动,或许形势还不会那么严重。
  1929年美国“大萧条”,一个原因是缺少对股市和整个金融系统的监管。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应运而生,其职能就是专门对证券交易进行监管。通过建立起包括美联储、证交会在内的一整套金融监管体系,在证券领域引入辩方举证制度,加大对内幕交易等证券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等措施,美国金融体系恢复了元气,美国股市也终在25年之后重达新高。
  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还是美国当今的金融监管体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金融业产品创新速度太快,产品设计过于复杂。从基础产品到最高级的衍生品之间层次过多,令普通投资者无法判断其风险,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池或存在监管疏漏,就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美国政府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强大意愿。并且,还有人提出,应该成立一个新的跨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二、什么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体系的崩溃说明了什么?
况杰(普汇创展管理咨询机构高级合伙人)
  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建立起布雷顿森林体系。体系的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而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有研究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始人是凯恩斯,正是他在1929年大萧条后,认定市场可能失效,政府需要救市;为了防止汇率的不稳定性,有必要建立一个固定汇率制度;凯恩斯还“设计”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后者在全球金融危机到来时,承担最后借款人的角色。
  现行的全球经济及金融体系多是以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基础的,以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为首的西方领导人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及全球市场的统一规则。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元的优势地位基础之上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该体系促进了国际金融的稳定发展。但20世纪60至70年代,在经历多次美元危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只有世行和IMF继续存在。70年代后,巨大的通胀压力迫使美国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开启浮动汇率时代。”
  英国首相布朗在2008年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欧盟领导人峰会上曾表示,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在现行银行业及其他金融行业情况下加大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他说:“现在我们拥有全球金融,全球经济及全球资本流通,但我们缺少的是国际新的金融及经济运行规则。”现在布朗也想利用政治资本重新创立新的全球金融运行规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表示:我们需要新的国际金融监管体制。
  布朗还表示,全球最顶级的30家银行都会受到国际银行监督者的监督。其中包括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及瑞士瑞信银行等。他们都将被一个叫做“监督大学”的机构所监督,而该机构的成员来自这些合作银行的每个成员国。
  在广大欧洲领导人中,布朗也提出了其他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减少银行高管人员的薪水及分红,停止鼓励“过度风险”操作,建立让银行及时公布自己盈利及亏损情况通报机制,打击银行进行“高风险”放贷及打击其他“阴影银行体系”下的风险债务操作等。
  布朗希望通过一次国际金融峰会来实施他的改革计划,他期望峰会达成关于国际金融行业的具体监管措施,及跨国公司的综合管理机制,及为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建立新的“金融预警机制”,同时,也还将就新的国际贸易细则达成新的协议。
  据悉,此前布朗因为重新给英国银行业注资370亿英镑而名声大噪,该举动也对美国及其他欧洲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过去的几年内,英国首相布朗就开始考虑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但最终都无果而终,而布朗的副手也表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于布朗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一贯主张强势欧元的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公开呼吁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谢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或许重回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中,增加市场的有序性,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及市场监管政策的监管,才是维持金融稳定最好的方法。特里谢认为正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市场缺乏有效监管,才导致目前这次严重的金融危机。1971年,由于美元及黄金挂钩的制度失效,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崩溃,而这也宣布了浮动汇率时代的到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实际上可以被解释为是对金融市场有序性的一种否定。”特里谢说。
  

三、1987年美国金融危机(1)
况杰(普汇创展管理咨询机构高级合伙人)
  姚远(中国工人出版社资深编辑)
  1987年上半年,美国股市继续上涨,市盈率到达23倍,而指数在6个月里上涨了30%,8月25日,道指达到了272242点。随后,令人担心的消息开始充斥市场。包括贸易逆差、伊朗冲突和货币贬值。
  1繁荣背后隐藏着什么隐患?
  事实上,美国1983年以来的经济繁荣就埋伏着严重的危机隐患。
  第一,美国两大赤字有增无减。
  1985年上半年,美国自1916年秋以来首次成为净债务国。国际支付经常项目的赤字高达621亿美元。1986年所欠外债累计2000亿美元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根据萨洛蒙投资公司统计,美国政府、公司和私人的债务,60年代平均债务总和约为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两倍。1987年财政年度预算赤字虽比上一年度减少600亿美元,但仍高达1480亿美元。
  第二,股票过分升值和美元不断贬值。
  前者已经持续5年。股票市场总额和支撑的实际资本相差167倍,买空卖空长期盛行。到1987年8月,股票账面价值提高了3倍多,达29000亿美元,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高水平。美元疲软,汇市下跌,美元信任危机加深。一旦失控,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2一个“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和1929年一样又是在十月,又是一段美国股民的黑色记忆。这一天美国股市又一次大崩盘,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便重挫50832点,装了特殊程序的计算机不停地在卖,任何试图使其稳定下来的努力都失败了。仅仅一天时间,美国的股票市场就大幅度缩水,其价值超过五千亿美元。这是一个“黑色星期一”,一个“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受美国股市崩盘的影响,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也开始狂跌,“1929年的股灾又来了吗?”巨大的恐慌在投机者心中蔓延,昔日的情景再次重现,很多人由百万富翁沦为赤贫,精神崩溃、自杀的消息不绝于耳。
  当天纽约股票交易所内阴云密布,一片紧张气氛。各种股票价格纷纷疯狂下跌,当时价格变动是如此之快,使得联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