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华尔街冲击波 >

第4章

华尔街冲击波-第4章

小说: 华尔街冲击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我是不会把钱借出去的,这就好像华尔街目前的情况,美国的金融机构不再充分信任彼此。这也不奇怪。   

  美国金融体系目前总计有大约2万亿美元的低质量抵押贷款。其中,很多贷款都已经违约,给持有它们的银行带来了威胁。当然,缺乏信任是会传染的。银行之间拆借的越少,放贷给其他行业公司的款项也就越少,你能获得的贷款也就越少。最后的情况就是,你无法获得抵押贷款或汽车贷款了。   

  由于消费占了美国经济总量的70%,所以如果无法获得贷款,那么,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坏事。贷不到钱,你就面临着危机─这就是信贷危机。当然,我们确实应该遭受万千指责。华尔街用各种方法把抵押贷款拆分打包,出售并进行交易。我们对此乐此不疲,却忘记了背后的风险。在炮制疯狂发财计划方面,我们的确有过人才华。还记得互联网泡沫吗?破灭了还不到十年呢。   

  不过美国大众,你们也有责任。   

  收回目前正在置华尔街于死地的上千亿美元不良抵押贷款?正是靠着这些钱,你们很多人才买了根本负担不起的房子和公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在得用你们的钱来偿还那些问题抵押贷款了,因为我们华尔街没钱了。政府接管AIG和“两房”,这都是你们的钱,2008年3月底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用的也是你们的钱。你们或许不喜欢这样,华尔街可能也不喜欢,甚至华盛顿的那些政客们都不会喜欢,但没人有得选─除非你刚好向往生活在物物交换的原始经济中。   

  因此,美国大众,我们的危机很不幸也是你们的危机。我们一起造就了危机,现在就得一起付出代价。合并、政府接管和破产会继续清扫我们的金融体系,这是个好迹象。这意味着我们正在自我调整,虽然这是被逼的。我们自由市场的运转方式奇怪吗?美国政府出面拯救华尔街,而你们,美国大众来埋单。         

虫工木桥◇BOOK。◇欢◇迎访◇问◇  

第10节:华尔街冲击波(10)         

  我的建议:留着这封信,等我们下次再遭遇愚蠢不幸的时候再拿出来看好了。   

  诚挚的华尔街华尔街的由来华尔街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道的名字,是英文“墙街”的音译。全长不过500多米,街道狭窄而短,从百老汇到东河仅有7个街段。1792年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侵犯而建筑了一堵土墙,从东河一直筑到哈德逊河,后沿墙形成了一条街,因而得名WallStreet。后拆除了围墙,但“华尔街”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并以“美国的金融中心”闻名于世。   

  华尔街一角华尔街是美国大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所在地,集中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办的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美国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铁路、航运、采矿、制造业等大公司的总部,成为美国和世界的金融、证券交易中心。一般常把华尔街作为垄断资本的代名词,垄断资本从这里支配着美国的政治、经济。华尔街成了美国垄断资本、金融和投资高度集中的象征。在其东北角矗立着古老国库的分库大楼(现为陈列馆),是在华盛顿发表就职演说的地点修建起来的。   

  在百老汇与华尔街的交界处,可以看到著名的三位一体教堂;早在华尔街还是一堵破烂不堪的城墙的时候,它就已经是这附近的标志性建筑了。这个教堂的建筑非常独特,一砖一石都值得仔细观赏,外面的花园里还有著名的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的墓。几步之外就是喧闹的街道,各种车辆日夜不息地经过,反而更加衬托出教堂本身的神圣与静谧。据说,银行家和基金经理们经常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来这里做祷告,然后再回到证券市场的血腥厮杀中去。   

  现在,三位一体教堂的正前方是纽约证券交易所,背后是美国证券交易所,左右两侧都是高耸的写字楼,只有周围的一小块地方还保存着17世纪的花园和墓地。从教堂门前穿越百老汇,就算正式进入了华尔街。路边的橱窗并没有写着高盛、摩根士丹利或美林等如雷贯耳的名字,反而贴着咖啡馆和健身俱乐部的广告。   

  总而言之,现在的华尔街只是一个旅游胜地,经常有成群结队的外国人带着敬畏的表情到此一游,希望看看“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是什么样子;然而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荒废的商业区,几栋陈旧的摩天大楼,以及许多露天茶座或咖啡馆。纽约证券交易所现在已经不允许游客进入了,所以华尔街的旅游价值也残存无几了。   

  早在20年前,许多金融机构就已经离开地理意义上的华尔街,搬迁到交通方便、视野开阔的曼哈顿中心城区去了。华尔街附近挤满了古旧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道路也像蜘蛛网一样难以辨认,实在不太符合金融机构扩张业务的需求。“9?11”事件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华尔街周围的格局,有些机构干脆离开了纽约这座危险的城市,搬到了清静安全的新泽西。现在,除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之外,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或基金把总部设在华尔街。   

  但是,人们宁愿仍把这一切称为“华尔街”。在洛克菲勒中心的办公室里,人们阅读的仍然是《华尔街日报》;在国会听证会上,美联储主席仍然关心着“华尔街的态度”;在大洋的另一侧,企业家们的最高梦想仍然是“在华尔街融资”。无论地理位置相隔多远,人们在精神上仍然属于同一条街道─在这条街道上,所罗门兄弟曾经提着篮子向证券经纪人推销债券,摩根曾经召开拯救美国金融危机的秘密会议,年轻的文伯格曾经战战兢兢地敲响高盛公司的大门(日后他成为高盛历史上的传奇总裁),米尔肯曾经向整个世界散发他的垃圾债券;在这些神话人物死去几十年之后,他们的灵魂仍然君临纽约上空,附身在任何一个年轻的银行家、分析师、交易员、经纪人或基金经理的身上,随时制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话。这就是华尔街。   

  从早晨7点到晚上12点,在华尔街(当然,这是一个广义称谓)的每一个金融机构办公楼里,灯光都不会熄灭,电脑都不会关闭。在所有人都已安然入睡的时候,外汇交易员还在聚精会神地做着某个遥远市场的大宗交易;在所有人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分析师已经喝着浓浓的咖啡,开始举行例行晨会;在所有人都在与家人欢度周末的时候,投资银行家正在三万英尺高空的机舱里奔赴某一个新兴国家,准备星期一和他们洽谈IPO问题─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工作,也是生活和爱好。华尔街的王牌对冲基金经理会对着CNBC的镜头大叫:“我对这一切都上了瘾!”         

虹←桥←书←吧←BOOK。←  

第11节:华尔街冲击波(11)         

  无数对华尔街上瘾的人组成了金融界─无数的财富在这里融合沟通,无数的资产在这里配置交易,无数人在这里辛勤劳动,从事他们为之上瘾的工作。   

  这就是华尔街。   

  华尔街的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一位身着黑色套装的年轻女孩迈着轻快的步子从星巴克走出来,在雷曼兄弟总部的公司楼下,她停下来瞥了一眼那上面淡蓝色的屏幕。以前,这块屏幕一直显示着雷曼的Logo,而现在,那上面的字成了“巴克莱资本”。不过,屏幕上方依然有着“雷曼兄弟”的字样。   

  女孩拿出手机,对着屏幕拍了一张照,然后飞快跑进了楼里。   

  大楼附近的一个小公园里,一群20多岁的雷曼员工聊着天,吃着零食,喝着咖啡。他们甚至显得很兴奋,他们对想与他们讲话的人回答:“不,对不起,我们无可奉告,我们不能作评论。”   

  这是9月23日,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一周之后。   

  就在那家曼哈顿金融区的星巴克里,有一位从事私募股权投资(PE)的詹姆斯(化名)正在喝着咖啡。2006年,他从华尔街一家大型投行离开,投身PE。   

  詹姆斯23岁进入投行,从事并购交易。他不否认,自己也做过一些对于客户来说根本没有战略意义的交易,但是他还是做了。“如果做成的话我们就能拿1000万美元的奖金。可以说,在那家投行工作的两年里,我给一些公司的股东们浪费了300亿美元。”   

  2006年的华尔街弥漫着一种乐观的气氛。詹姆斯的老板就是一个乐观的人。   

  他一直相信道琼斯指数2009年会到达15000点。“而我当然相信他说的,毕竟他是我的老板。”詹姆斯说。   

  但是2008年9月,华尔街似乎正在经历死亡。   

  一位银行的交易员说,他不会忘记那个黑色的星期一。“9月15号那天我7点不到就来了,因为我知道有事情等着我做。法律合规部的头儿给了我一叠终止通知书,让我送到雷曼去。里面全是我们和雷曼的往来账目。”   

  “我狂奔了7个街区,跑到他们的前台,跟他们讲我是来送终止合同通知书的。他们早就预料到了,于是他们法律部门的所有人员一齐出来,站成长长一排—大约有50人。”   

  那些通过雷曼进行股票交易的对冲基金发现,自己在英国的账户已经被冻结了。他们知道对于一个混乱的破产申请来说,几乎没有什么能保证他们要回自己的钱。   

  这也是那一周里,华尔街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一部分。不过更多的人,是在震惊之后才明白,这场危机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   

  克雷格?柯谷是帕格索斯资本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这两天,常有那些圈子里的朋友来找他。他们说:“我真的觉得应该退休了,但是我投资的股票下跌了70%。”   

  而这些人并不属于失败的一族。他们有的已经五六十岁了,他们把一生奉献给了工作和机构,但是现在游戏规则变了,这才是令他们难过的事。柯谷这样说道。   

  他们有的失去了工作;也有的早前在纽约买了超大型的房子,现在责问自己当初为何做出那样的选择;也有的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退休资金下跌了80%~90%—到了这个地步,他们必须得去找工作了,同时他们也在质疑,他们以前的奋斗换来了什么?   

  不过这还不是最坏的时候,危机才走了一半的路吧,柯谷说,这是他的猜测。   

  每个人都在寻找危机之源。尽管对很多人来说,这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詹姆斯说,他投行的老板太乐观,是因为他没有看到潜在的东西,没有看到真正被创造的价值是什么,是什么在给这一切提供动力。“就是因为贷款和降低了的信用评估标准,让人们获得了自己不应该拥有的钱,而循环的房价又给这一切推波助澜。”   

  股东的资产价值大幅缩水,那是银行家们干的好事。他们不在乎,因为钱照样进他们的口袋。只要尚有一个幸存的投资,他们就会过来游说,说哪里出了差错,又如何可以买另一家公司来弥补这一损失—是的,完全有必要再凑集一些可转换债券。         

▲BOOK。▲虹桥▲书吧▲  

第12节:华尔街冲击波(12)         

  “我对这样的整个模式表示强烈不满,太讽刺了。”詹姆斯最终选择了离开,他厌倦了这样的生活。   

  资深经济分析师布赖恩?瑟克说,最大的失败来自大家都低估了按揭证券的风险,这种金融产品是非常复杂的。监管者有失误,但是那些愿意贷款的普通市民也有责任。要是想追究责任的话,涉及括的范围太广了。   

  布赖恩?瑟克说,我们觉得即使7000亿美元救援计划出台了,前景还是不乐观。他认为,美国2008年和2009年的GDP增长应该会大幅度滑落。   

  但是他拒绝预言未来。美国的市场有很多的优势—它很庞大、覆盖种类多、有基础设施,这些不会消失。“我不会说结论就是美国将永远失去它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对许多年轻的投行分析师来说,之前的危机感已经开始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玩笑式的自嘲。这些年轻人都毕业于有名望的大学,而且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们的希望很大一部分来自丰厚的遣散补偿费用—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年薪,再加上从毕业起的第一年就挣上10万美元年薪而攒下来的雄厚存款,他们有资格觉得乐观。   

  一个年轻的交易员说,他已经自愿地接受减薪,但是如果真的工作保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