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股民十大赢家实战系统 >

第4章

股民十大赢家实战系统-第4章

小说: 股民十大赢家实战系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顾这几年的行情,A股市场的行业轮动特征相当明显。2009年,原材料表现很不错,到了2010年,医药行业强势回归,2011年金融抗跌,2012年,地产涨幅最大,而到了2013年,完全是TMT(TMT是科技、媒体和通信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的第一个字头)的天下。因此,对普通股民,尤其是对于很多上班族的股民或者是新股民来说只需要判断市场趋势,再选择不同的行业指数判断机会,买入相关的行业指数型基金即可,再也不需要麻烦地研究上市公司,研究个股,在同板块间进行个股选择,买卖点决策等一系列的问题,投资变得简单起来了,因此笔者将指数型基金放在股民投资基金的第二的位置。

    此外说到指数型基金,必须要提到ETF和分级杠杆基金在市场底部时的特殊作用,每一次市场下跌出现反弹时,笔者总会提到不要买股,买分级杠杆基金或者ETF。这是因为市场下跌后往往在趋势上会很脆弱,很容易反弹失败再创新低,这个在过去几年间频繁出现,远的不说,在2012年6月开始连续半年的下跌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每一次抄底都会成为局部的高点,所以抄底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具有风险的行为,而之所以股民趋之若鹜,也是源于高风险背后的高收益,而指数型基金就可以通过控制风险和投资品种的盈利模式来解决问题,以小搏大获得高收益。

    首先来说ETF。股民往往选股很难,但做ETF则非常简单:在大跌后的反弹中ETF利润产出迅速又不会产生大的套牢,是抄底时最好的品种之一。比如在2013年6月市场出现了大跌,随后在6月25日出现了单日的大V型反转。当时笔者推荐了创业板ETF(159915),随后在6月26日大涨5。98%,超过了市场中90%的个股,隔天再度冲高2%以上,都实现了比较好的走势。从图1…7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大跌过后,创业板ETF走势往往在最初的3天都是最犀利的,赚取利润后,股民可以快速撤出,锁定利润,这是很好的抄底操作模式。

    图1…7创业板指数2013年3月~7月的走势图

    其次,分级杠杆基金也是很好的短线抄底品种。首先股民需要将表1…1和表1…2两个图进行收藏,这样能够明确哪些是分级杠杆基金,熟悉其
外资唱空做多、唱多做空背后的真相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在A股中,股民总是对国内的机构、券商发表的声音感觉怀疑,却对外资机构、投行、券商发表的言论格外关注,这是源于外资总能够在A股市场中赚取丰厚的利润,不过外资也总是在做一些表面唱空而背后做多的事情。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的金融巨头瞬间就被金融衍生品吞噬掉了大量的资金,从而纷纷倒闭,但全球有一个地方的金融资产却成为了避风港,那就是中资银行股,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并未完全放开,也很少有杠杆型的高风险投资产品。相反中资银行拥有很多的优质资产和垄断资源,能够取得稳定的资产收益。因此很多外资机构都因为低价购买了中资银行股而渡过了危机。有统计显示在2009年年初到2013年1季度末的4年多时间里,外资银行从中资银行股份中总共减持套现了2230亿港元,仅美国银行一家就套现1433亿港元,高盛、淡马锡也分别套现260亿、280亿港元,可谓是获利丰厚。。tenluo

    与账面收益不符的是,这期间外资有过几次集中唱空中国股市,甚至是直接针对中资银行股的行为。2007年5月,上证综指突破4000点大关,高盛、摩根士丹利、瑞士第一信贷、摩根大通等外资投行集体看空中国股市。结果A股仅仅出现了短暂的调整,随后就又出现了一波近50%的涨幅,摸高到了6124点。而数据显示,在外资投行集体看空中国股市前后中,QFII的仓位一直没有降低。随后在2008年10月,瑞银发表中国A股投资策略,对A股大肆唱空,称“尽管目前A股很便宜,但仍不是买入的时机”,而结果2008年11月初,管理层推出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措施,随后A股出现了大反弹,从1664点涨到了3478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番唱空过程中,瑞银却并未错过抄底,始终在大量吸收蓝筹股。时间到了2012年,从8月中旬开始,高盛、瑞银等大投行纷纷下调中国经济未来增速预期,并以经济下滑风险、银行业利润预期下降、高风险的债务等理由号召资金做空中资银行股,但结果是银行股在9月份筑底,随后缓步上行,到了2012年12月更是出现了井喷式的上涨,期间银行板块整体涨幅近40%,成为引领A股从1848点到2444点上涨的主力军,而随后的年报显示,QFII并未对中资银行股进行减持,甚至还在唱空的同时增仓。

    之所以外资机构、投行和券商屡屡出现唱空做多的行为,就如同我们生活中购物是一样的,买方真心想买,但内心又千方百计地希望以更低的价格买入以便于获取更好的收益,这样就会呈现出来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嘴上不停地说商品各种缺点的人,反而是要大量购买的人;相反很多时候,卖方为了能够更好地将商品卖出,则要夸大所售产品的优点,借机抬价,而目的并不是为了惜售,反而是为了更好地卖出。因此,股民在看机构研报时需要多思考一下,很多时候外表光鲜,乃至诸多机构都说好的个股未必是机会,股民需要思考其中的风险点;同样的,一支个股和板块表面上危机重重,但经过中长期的风险释放之后,反而是在酝酿机会,等待买点。

    外国的券商、投行在A股中主要是两大赢利方式:

    第一,经纪模式。经纪业务是最传统,最初级的,说得直白一些就是证券客户佣金和交易费等收入的提成,以及发行承销费用。前者是积少成多的连续收益,后者则往往是间歇性的大额利润。从构成来看,发行承销是投行大额利润的稳定来源,比如说A股、H股,还有中国上市公司到海外上市均有高盛的身影。在A股方面,高盛参与了除建行之外的其他四大国有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A+H股的IPO发行,要知道这些公司都是动辄上百亿美元的IPO发行,按照2%~3%发行承销费率计算,作为主承销商或分承销商的高盛,自然从中获利不菲。高盛除了A股和H股的上市,还有帮助中资企业登陆美国主板以及二板市场的上市项目。如中国移动通信于1997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0亿美元,随后在2000年10月进行了后续股票发售交易(筹资69亿美元)及可转换债券发售交易;中国石油、中国银行(香港)、平安保险先后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中高盛均扮演着重要角色。高盛在32次IPO中都处于联席保荐人地位,由于能够到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规模比较大,高盛从中赚得盆满钵满。

    第二是自营业务,也分为两大赢利模式:做市商模式和投资模式。做市商模式是国际成熟市场中较为流行和普遍的一种市场交易制度。实际上这也是市场从庄股时代向多空交易时代的转变,做市商往往拥有手续费和印花税的特权,因为其交易频繁,同时承担买进卖出的双方交易,为买而卖,为卖而买,在买卖差价中赚取利润。证券公司作为做市商实际上是通过双边报价,维持市场的流动性并利用投资者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来获取差价的。做市商面对的主要是所持的头寸风险,不存在买卖价差的风险,因此其好处和收益是显而易见的。投资模式最早就是类似于“坐庄”,会进行一些价格操纵、内幕交易等灰色操作部分,但随着证券市场的规范化,这样的操作越来越少,逐步演变为波段操作、价值投资、指数套利、直投业务和衍生品投资等。在自营业务中最赚钱的是直投业务和金融衍生品投资,而非股民想象中的在股市中的传统操作(毕竟市场内任何操作都是有风险的,即使是技术和资金实力都非常强大的券商也是如此,其会尽量做一些风险小的),而直投业务和金融衍生品投资则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获得大额的利润,这就是券商最大的优势。

    下面来介绍一些直投业务的案例。2006年,高盛以每股3元的价格受让3205万股西部矿业股份(2007年经转增股本后增至1。92亿股)。2007年,西部矿业上市,股价最高达68。5元,每股业绩0。81元,当时高盛一面吹嘘西部矿业大蓝筹,让市场资金接盘,一面分批次套现。到2008年该股业绩只有0。23元,所谓的高成长只是一个很大的泡沫,2008年11月4日,该股股价更是跌到了5。3元,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股价就从最高的68。5元跌到了5元多(如图1…8),这样的跌幅也只有中石油能够媲美了,时间到了2013年,西部矿业也只有7元多,当初被套的股民不知道要何时才能够解套。而高盛却从中创造了数十倍的投资收益,可以说高盛的成功背后是无数投资者的血泪。
洞察陷阱才会赚得更多
    介绍过了国际券商诸多行为之后,我们再来看国内券商一些特殊的方面,比如说为什么在个股上市时,不同的上市公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调研报告,有的说股价被低估存在机会,有的却高喊股价风险很大?原因就是赢利模式不同带来所在的利益方向上的不同,导致了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比如说以大盘股IPO来说,其往往对市场走势起到重要的影响。以2010年上市的农行为例,当时由于市场在4月16日开启了一波下跌行情,指数从3200点跌到了2550点一线,而就在此时农行发布了上市募集公告进行询价,在股指持续下跌,市场弱势之际,此时却要发行超级大盘股继续向市场抽资,这种落井下石的做法必然会引发市场的反感,因此市场普遍认为农行发行价可能只有2。1~2。3元附近。到了6月底7月初农行的发行价确定之时,沪指已经跌到了2319~2395点一线,但神奇的是农行的发行价却在股指持续下跌中攀升到了2。68元/股,而且市场中还不断有券商、机构、媒体在说农行这个价格太便宜了。这是一个比较“神奇”的事情,也就是说市场持续走弱,农行发行价反而在一片质疑声中不断走高,市场也分为了两派,一派说农行“太贵”,一派说农行“太便宜”,那么究竟农行是贵,还是便宜,究竟是谁在说谎呢?◆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这里面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在1998年8月18日国家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还有中国建设银行)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期限30年,年利率7。2%),将这些资金注入四大行,同时为其剥离了1。4万亿元不良资产,通过再贷款和金融债券的方式进入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随着农行2010年7月15日的上市,标志着四大行全都实现了成功上市。此时,我们不禁要问,当初那1。4万亿元不良资产如何处置呢?截至农行上市时,十余年时间过去了,仅收回了3050亿元左右的资产,剩下1万多亿元不良资产依然存在,这还未考虑到每年支付四大行300多亿元的利息负担,实际上这些坏账并未被解决,只是被封存“冷冻”了起来。农行是四大行最后完成上市的,股份制改造进程中主要受困于对不良资产的处理,最后采取的方式是财政部和农行设立“共管账户”,置换8156亿元不良资产,存续时间15年。这相当于农行持有财政部年利率为3。5%的等额债券,财政部每年付息285。46亿元(从农行利税中扣除),15年共4281。9亿元,连本带息12445。1亿元,至此农行改革成本也超过了1万亿。换句话说,为何要尽快让农行上市,而且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发行价,这是国家战略所决定的。一旦上市成功,那么随后再需要资金弥补资本金和企业发展需要时,就可以通过股市这个融资渠道来完成,与普通债券不同,股市融资和增发是不需要偿还的,资金获得更为直接,成本更低。

    农行上市了,赢家有以下几个(如图1…9):首先,国家解决了一个资金上的大包袱,不再需要国家为其支付大量资金和利息,农行可以同其他上市银行一样,源源不断地从股市中融资补充,让股市去解决资金的问题。其次,农行融资渠道更宽了,对银行来说,资金充裕与否就意味着利润的多少,此外,上市的过程也是将财富扩大化的过程,各个股东的价值都得到了体现。其三,发行承销机构和一系列发行单位也可借此机会赚上一笔,毕竟类似农行这样的超级大盘股,动辄数百亿元的发行总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