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 >

第19章

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第19章

小说: 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忠孝节义理论长大,他生于戎马之间,十七岁就中了武举投身军队,深知谁有实力谁能胜利的道理,再加上他从小受的教育直接来自于父亲吴襄和祖大寿,所以他一生都不放弃兵权,事事以保存个人实力为重,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这种军阀作风与思维,其实从少年时起就已经建立了。
  就是这种思维下,吴三桂在行武生涯中时刻不忘培植只效忠于自己的军队,他手下有三千子弟兵,是他直接训练的。这些人,不忠于大明,只忠于吴姓,他们的待遇远远好于其他正规军队,用吴襄的话说:我们吃粗食,他们吃细粮,食酒肉,我们穿粗布衣裳,他们都是穿的绸缎名牌。(“臣所食者粗粝,三千人皆细酒肥羊;臣所衣者布褐,三千人皆纨罗纻绮”)这三千死士,后来成为关宁铁骑中最重要的力量。
  除了三千死士,吴家父子大量用辽东子弟,辽东人骁勇擅战,崇尚武力,经吴氏父子严格训练,为关宁铁骑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三桂十七岁中武举后,进入祖大寿军中成为一名游击将军,此后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功劳累积,不断升迁,但真正令他名声大振的,还是“单骑救父”的传奇经历。
  事情发生在祖大寿督军建昌的时候。当时吴襄为大寿部将,有一次出城侦察,竟与大队清军相遇,吴襄等急退,清军则采取围而不攻的态度,在后面紧紧跟随,最后直至在城下将吴襄追上,围住迫降。吴襄此人倒是很有气节,决不投降,直逃到近城处,数万清军将其围个水泄不通。
  祖大寿在城上观望,虽然心急如焚,但也知后金兵势大,明军开城应战,决无胜算,如若因此城门洞开,被伏兵冲进,丢了城池,罪无可赦,所以只得静观其变,不敢妄动。
  吴三桂见父亲被围,急得坐立不安,他跪在舅父面前,请求发兵,祖大寿以双方兵力相差悬殊不可妄开城门为由,说:“我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万一失利,咎将安归!”吴三桂也知道其中利害关系,于是哭着说:“大帅不肯出兵,末将愿率家丁以死相救。”祖大寿不置可否,支吾一声,吴三桂就势得令,率家丁二十人,出城去了。
  这一战以卵击石,决无胜算,吴三桂也没想着活着回来。他在左右各置一将领,自己居中,分为两翼冲过去,此举将清军吓了一跳,见明兵极少,因为疑有诈,清军竟然让开了一个缺口。吴三桂杀入清军阵营,有若虎入羊群,瞬间斩杀数名将士,一路冲杀,竟然让他找到了父亲。
  这个场面在当时看来,颇有几分神助之感。祖大寿在城楼上眺望,也很激动,于是命城上明兵擂鼓助威。战鼓隆隆,杀声阵阵,吴三桂杀得性起,脸上挂满鲜血,连鼻子都被打伤了,后来一直没有好。
  几乎是奇迹一般,吴三桂以区区二十骑竟然在万马丛中将吴襄救了出来,他与关宁铁骑纵马狂奔,杀出重围。清军看他策马飞奔,竟不追赶,直至入城。吴三桂生还,似乎是因为清军疑诈才能成功,今日看来未必全是如此,更像是因为清军统帅皇太极爱才,所以下了不得追杀的将令,否则以吴三桂一人之力,怎能生还?
  

关城里的少年英雄(5)
吴三桂单骑救人之时,皇太极、多尔衮当时都在军中,吴三桂的骁勇一定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以来,明军畏战,少有良将,而吴三桂之奋不顾身,令爱才的皇太极也未免惊叹。皇太极熟读《三国演义》,吴三桂冲进军中那一刹那,他可能想起了一个人——长坂坡单骑救主的赵云。这位后金领袖可能也被感动了,也可能在内心中他把自己当成了曹操,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好汉子!吾得此人,何忧天下?”(《清世祖实录》)爱才招抚之心,当时就已经有了。
  吴三桂救父的一幕,令祖大寿等辽东军民无不侧目,而此战对吴三桂的意义重大,成为吴三桂的一个重要的政治资本。后人考察,此段历史中多有不属实之处,但救父之行为,确实存在,而吴三桂之勇猛,亦是当时明军中极为少见的。
  这位少年新贵也由此走上了一条坦荡的通天大路。封建社会讲究忠孝,吴三桂的这一行为,使他在道德上无懈可击,在忠勇上更是帝国楷模,此事由随军太监高起潜(此人亦是吴家多年友好,这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角色)传到宫中,崇祯亦受震撼。此后,吴三桂的名望似乎在其父之上了,他的地位与职位随名望水涨船高,才二十三岁,就提为前锋右营参将;四年以后,二十七岁的他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六年时间,吴三桂由游击升到参将,再升到副将,由副将升到总兵,成为封疆大吏,可谓一帆风顺,平步青云。
  坐镇宁远,更成为他军事生涯中第一个高峰。关外八城,以锦州、宁远两城最为重要,作为宁锦防线最重要的一环,坐镇宁远的以往全是名将,袁崇焕、孙承宗、祖大寿,哪个不是威名一时的人物?吴三桂继袁崇焕、祖大寿后,驻防宁远,这个讯息让全朝野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朝廷对这位少年英雄的倚重,已超出了当时任何一个人。
  历史如果到此截止,吴三桂将是一个光辉的少年英雄形象。可惜的是,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接下来发生的一场战役,令这位少年得志的英雄没有成为真正的英雄,最终走上了个人利益至上的军阀道路。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松山会战(1)
这一战就是后来影响了明清两国军事形势的松山会战。此战是明在亡朝之前与满清发生的最后一次大战役,此战之后,明朝曾经的钢铁防线彻底崩溃。
  在了解这场战争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吴三桂与朝中文武群臣的关系。
  吴三桂与袁崇焕、熊廷弼、孙承宗等这些人虽然同为镇守边关的重将,但在本质上有重大区别,他是一个非常注重培育个人实力、一心想要实现个人抱负的人,他的雄心壮志里有“公”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私”的动力。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来因为他是武举人出身,尚武精神里就有“实力”决定一切的生存法则,二来他又是军人政权割据势力下的代表人物,以拥有兵权为重,所以在封建社会推崇的士大夫道德上,他相对要灵活得多,也机动的多。平心而论,吴三桂是晚明时期难得的军事人才,而做人又灵活机动、聪明绝顶。当他驻守宁远的时候,他不可能不会想起他的前辈们的下场,袁崇焕的死,孙承宗的不断被贬等等。这个时候,他当然会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不想重蹈覆辙,必然要取得内部的支持,防止背后的暗箭,这样才能便宜行事,实现自己的梦想。
  吴三桂不光是军事天才,更是晚明以来最成功的一个机会主义者。利用救父这个噱头,他捞取了强大的政治资本,而在接下来,他更充分的利用舅父祖大寿兄弟为后盾,不断地立功创业,寻找机会,同时他也不满足于依附祖氏一脉,在父亲吴襄的协助下,他与当时的军事强人多有接触,其中包括当时的辽东巡抚方一藻,蓟辽总督洪承畴等人。为了接近这些高官大鳄,送钱送物是必不可少的,拜为门生则更名正言顺。而难得的是,他还懂得走宫中后宫势力这条线,在宫中,他还打通了大太监高起潜的关节,拜他为义父,这位高起潜曾做过监军,无论宫中宫外,能力极大,吴三桂与之来往密切,甚至在后来,与高的关系比老谋深算的洪承畴还要好。
  与强横直率的祖大寿相比,吴三桂不仅打仗厉害,搞关系学也有一套,在这里面,他父亲吴襄起的作用极大,而对吴三桂的飞黄腾达起到最大作用的人,就是被他奉为恩师的洪承畴。
  洪承畴是晚明最后一位具有极高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综合型人才。他在宦海多年,有威望,有手段,有能力,同样也是机心深沉、擅长变通的能臣,李自成起事后,几乎是逢洪必败,而清军几次入关,他也均做出了正确的军事判断。
  洪承畴原任陕西三边总督,主要是与李自成农民军周旋,辽东军事时局日益紧张后,明廷调洪承畴、孙传庭回师,崇祯十二年,洪承畴成为明辽东统帅。到任后,洪承畴发现军队兵士训练不足,将领作战能力低下,犹以山海关守军为重。山海关地处要道,兵士之能力、将领之优劣对整个战局至关重要,前方敌军不时压境,因此练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方商议,洪承畴将负责练兵的任务交给当时的辽东大将吴三桂。吴三桂奉命来到山海关整练军队,以提高他们的作战能力。
  这次山海关练兵对吴三桂的未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的关宁铁骑就是在这里发展壮大的。练兵包括演习刺杀、熟练使用武器,布阵、进退方法、掌握战斗号令,吴三桂与当地的监纪通判朱国梓一起,制定计划,部署操练,监督进度。这位朱国梓也非等闲人物,他父亲朱梅,是孙承宗和袁崇焕最喜爱的将领,曾任山海关总兵多年,也是祖大寿多年的战友,在当地极有威望,用他来配合行事,自然事半功倍。吴三桂的练兵计划是成功的,他练的兵不仅是山海关的,还有宁远、锦州各镇的辽兵,每日无止停,吴三练还提出了:“不独练人,尤宜练(武)器,必人与器相合,器与人相合,而后可以言练”的理论(《明清史料》),两年时间,吴三桂练兵三万,这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也是一支绝对效忠于自己的军队。关宁铁骑由此也壮大了。
  古往今来,凡大军事家必重视练兵事宜,练兵不但可增强军队战斗力凝聚力,关键的是,练兵还是一个有效的洗脑、统一思想的过程,兵士最后不但练熟了各种技巧,最重要的,是还在刻苦、呆板的训练中培养了对主帅绝对效忠的情感,所练之兵,最后也大都带有私家性质。前朝勤于练兵的是戚继光,他的军队是来自他老家的江浙子弟,被称为戚家军,清朝后期也曾有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最后不但凭此夺了天下,还培养了为乱中国的北洋军阀集团,这是后话。吴三桂的练兵在性质与他们并无区别,尽管是洪承畴的安排,但这些所练之兵最后还是成了他的拥趸。
  

松山会战(2)
吴三桂的这支精锐部队也在后来多次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任总兵后,与清军在杏山、宁锦等地展开了多次战斗,常有胜绩,这固然因为洪承畴的指导,但是吴三桂本人在这些战斗中表现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当时是受到肯定的。明廷多次对他提出嘉奖,甚至到后来,所获奖赏均在其他各州总兵之上,吴三桂之名压过了各镇总兵,即使皇太极、多尔衮之流亦有所耳闻。
  崇祯十三年初,明朝突然遭遇了三百年未有的饥荒,民间竟出现“父子相食”的场面,而这时,在内外交困的大败局下,崇祯又冤杀了很多有才能的将领,令李自成、张献忠为领袖的农民军势力日益增大。这个时机被敏锐的皇太极捕捉到了。皇太极清醒地认识到,明朝内忧不解决,外患更无法抵挡,而在皇太极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心结,那就是关于宁锦防线。这个防线是当年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等建立的,阻挡清军北进多年,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就死于宁远之战,以至多年来,进京只能绕道而为之。此线不破,难取大业,明朝大饥荒,农民军大起义,这是天赐良机。这个时候,攻破宁锦,再直取山海关,取明天下指日可待!皇太极想明白了这一点,立刻挥师北,第一个打的就是锦州。
  皇太极的决定,宣告明王朝与满清最后一个关键的战役——松山会战正式拉开序幕。
  崇祯十三年(一###○年)春天,皇太极大军逼近锦州。三月,将锦州包围,一时“填壕毁堑,声援断绝”。清军围攻锦州,其目的是想占据距锦州十八里远的松山,以此为据点,将战略向前推进。当时锦州有松山、杏山、塔山三城,互为犄角环伺,而这中间,松山地势最为重要。
  锦州当时的守将正是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由此时开始,祖大寿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坚守之战,在这位军事强人的固守下,皇太极竟然久攻不下。祖大寿也不断地向朝中告急。
  崇祯十三年五月上旬,洪承畴奉命出山海关,驻军宁远,指挥各路兵马援锦。此时洪承畴的官位是“蓟辽总督”,在他上任之前,崇祯一朝的一员名将——前任督师卢象升刚刚在巨鹿贾庄血战清军而死。卢象升是与曹文诏、孙传庭齐名的名将,也是洪承畴“剿匪”多年的同事,他的死,不但让明朝又损失了一员良将,更给继任的洪承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清军几次南下,都无法攻破宁锦防线,直取山海关,只能绕道而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