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黑血-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中东地区与英国的利益逐鹿,美国知道自己的胜算有多大。美国意欲打破英国在中东的独大局面,继而取代其地位,看起来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事情。
。。
3。怀抱石油的中东碰到开始扩张的美国(1)
当一个国家的国力日益强盛,而且这个国家还野心勃勃,那后面发生的事情就只会是“扩张”。试想,当怀抱石油的中东碰到了意欲扩张的美国,那将会是怎样的局面呢?
美国是个聪慧的国家,那里有一群聪慧的决策者。还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当这些聪慧的人看到手中的数据——?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的总体份额由从前的70%下降到51%,与之相应的,海湾国家的石油份额则由从前的7%上升到16%——这个事实的时候,他们就清楚地知道,美国已经无力以自身资源来维持世界上最大石油出口国的地位,而中东的石油将成为美国的必需品。另外,这群决策者是心知肚明,随着今后本国的工业发展,美国的能源需求是只能增不能减的了。
如此一来,中东,作为美国最主要的石油供应站、对外扩张的弹药库,美国政府势必会好好考虑该拿它怎么办。事情还远不止这些,美国政府还预测到,用不了多少时日,欧洲的整体经济也会进入从煤炭到石油的转型期。也就是说,控制住中东石油的阀门,就相当于执掌了欧洲的命运。控制了欧洲的命运,相当于是美国对外扩张迈出了最好的一步。那样,美国离自己的帝国梦就又近了一步。
当然了,美国曾经也是个不喜欢过多插手国际事务的国家,凡事置身事外一度被奉为对外事务的行为准则。美国的国父华盛顿在离职演讲里就告诫自己的国民,“扩大我们的商务关系时,尽可能少与它们发生政治关系”。不过,国父的话也不是人人都奉为圣旨,比如罗斯福。罗斯福,20世纪最受美国民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了4届的总统。至今,其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仍是举足轻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让美国一步步走了出去。先是1942年美国驻军伊朗。尔后,在二战还没有结束世界大部分地区还在炮火纷飞之际,他又开始考虑战后的世界格局。在罗斯福构思的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里,有苏、美、英、中四国的身影,四国将共同组成一个具有协调世界各国事务的“中央政府”,以此机构来维护世界秩序。
斯大林是很赞赏罗斯福的设想的,他对“中央政府”这个机构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哪个大国,或者说哪个有野心的大国不想在国际舞台上趾高气扬地支使他人呢?
在不少有心人的期盼下,1944年到1945年间,“联合国”这个国际组织横空出世,这是罗斯福和他的智囊团的倾心之作。这个组织取代了早已失去了作用的国际联盟,宣告了以往各国排它结盟、单边行动的外交局面将被打破,世界格局将重新洗牌。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罗斯福的做法:他不仅希望今后不再有传统类型的向海外扩张的帝国,还希望分化欧洲各国的实力,弱化欧洲整体对世界的影响力,尤其是对美国的影响力。另外,以当时的国际形势,再结合美国自身后来的获利程度,对罗斯福的做法就更难以挑剔。比如,在罗斯福提议的四个“警察”中,中国因当时国力孱弱,基本就是一个“挂衔”的。况且,当时的蒋介石政权是个彻头彻尾的亲美政府,美国也是充分分析了它会与自己站在一条线上,所以才给了中国一个“挂衔”的虚职。说白了,美国由始至终还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大,联合国的成立让美国可以以履行国际使命为借口,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事,谋求自己的利益。
3。怀抱石油的中东碰到开始扩张的美国(2)
罗斯福构想的蓝图不可谓不宏大。联合国作为一个国际管理机构,美国就是要通过它来控制其他国家的政府。事实上,二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美国以自身无与伦比的实力将联合国组织操纵得游刃有余。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评价罗斯福“在外交和行动上显得有些软弱”。但看到罗斯福不遗余力地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搭桥铺路,谁还能说他不是一位具有远瞻意识的领导者?当欧洲各国还在舔舐战争留下的伤口时,美国已经坐稳了超级大国的位置,其战后的经济总产量几乎占了全世界的一半以上。同时,由于之前中东能源策略实施得当,美国在高速运转的时候完全不愁能源的供给问题。
不知道罗斯福在构筑宏伟蓝图的时候,是否预见到了蓝图将会给美国造成的深远影响,至少他是无法亲身感受了。在联合国成立前的两个星期,罗斯福去世了。接过权力大棒并秉承了罗斯福部分施政思路的是另一位同样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杜鲁门。
到了杜鲁门执政时期,马歇尔计划是必须要说的,那是一个旨在帮助美国的欧洲盟国恢复受战争重挫的经济、同时遏止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扩张的计划。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到它?很简单,因为马歇尔计划能否成功有效实施,其中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能源。能源不足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脚步,而没有中东的石油支撑美国的任何计划都将会大打折扣。
对于这一点,美国那群聪慧的人是看得很清楚的,比如詹姆斯?福莱斯特。他是美国的第一任国防部长。还在很早的时候,他就开始关注美国在海外地区的石油问题,他深知石油对美国对外战略的重要性。
为了有助于“马歇尔计划”的展开,让能从中受益的西欧经济尽快复苏,以便它们有能力和自己一道抵制苏联的扩张,有效遏制“共产风”的蔓延势头,美国政府分析的结果是:唯有加大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满足供给才是上上之策。而且从长远来看,有了中东石油做后盾,美国自身的经济优势更是无人能及,其大国地位也将更加牢靠。如何做才能加大中东的石油供给呢?
还在1948年的时候,美国就已经恨不能将中东生吞了。那时候,每个月约有150万桶“黑色的金子”在美国海军的护送下,从中东运至地中海或太平洋地区,最高峰的时候还出现过500万桶的惊人数量。
为了保证这些石油的安全运输,美国派出的船舰就达24艘,闻名世界的中东舰队就是在那个时候改编组建的。开始的时候,中东舰队还是一支由海湾油轮组成的126特混舰队,而在当时,中东舰队已经成为了美国在中东的常备海军,实力非同一般。
除了在军事上加大保障力度外,美国政府还加大了扶植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的经济力度。美国是不会做赔本买卖的,它深谙经济的繁荣是政治稳定的前提这个道理,在它看来,只有中东的政治稳定,美国才能顺利获取中东的石油。在1950年9月,曾为中东霸主地位而心生芥蒂的美英两国在伦敦举行了会谈。会谈的内容就包括扶助中东那些亲英美的政府,让中东可以按照他们的思路发展,而它们也就可以从中渔利。
美国的如意算盘打得倒是不错。它希望英国能担负起防卫中东的责任,而自己则以中东“政治保护人”的形象负责并领导中东事务。按美国的设想,因为中东的石油大部分都供应给了欧洲,这样它便可控制整个欧洲。与此同时,美国意图提高全球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那么美国便可由此控制全球。
当初,罗斯福试图通过联合国控制世界。接着,杜鲁门又试图通过中东石油掌控全球,这些美国翘楚们的手法无不是一脉相承,都是要通过掌握某一关键命门,进而实现本国的“帝国梦”。可惜的是,联合国到底也没能成为美国手中的布偶,而其盟友英国没有能力也不愿意承担对中东的防卫责任。美国自己更是有一天猛然发现,其他国家还没有走到必须依靠中东石油的那一步,美国倒成了中东石油的依赖者,并为此被迫扛起越来越重的军事重担。
今天的中东没有因为石油收入和经济发展形成稳定局面,反倒是变成了聚集各方利益和矛盾的烂摊子,谁也不知该如何收拾。直到现在,美国在中东不过是勉强周旋,始终也无法让该地区局势稳定下来。最让美国难堪的是,自己已是深陷其中,苦苦挣扎,进退两难。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犹太人的梦想(1)
“我们人民的选择,总统先生,是处在建国和灭种之间。”——魏兹曼
随着二战的硝烟逐渐消散,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受战争之累风光不再,其一直稳居第一的世界霸主地位也摇摇欲坠。就在英国为自己霸主地位不保而忧心忡忡的时候,在二战中大发战争财的美国则凭借其雄厚的经济资本实力扶摇直上,逐渐爬上了霸主宝座。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也为了能够尽快取代英国在中东的地位,美国展开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它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利用了*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宿怨,积极地支犹反阿,排挤英国这个异己,意欲在中东尤其是巴勒斯坦地区称王称霸。
借着美国所造的势头,犹太复国主义也趁此机会依靠美国的力量反对英国,要求其结束在中东地区的委任统治。这股犹太复国主义势力打击*人,壮大犹太武装的力量,并逐步在巴勒斯坦站稳了脚跟。
犹太复国主义让英、美两国与中东的关系盘根错节,纠缠不清。早在3000年前,在现在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前身——一个新兴的希伯来王国就在此地诞生了。可谁又想到在几百年后,那片土地就不再属于犹太人,他们被驱逐出了巴勒斯坦,从此犹太人没有了祖国。
犹太人是执著的,没有了国家,但他们却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仰。国家被灭后的犹太人在世界各地流浪,他们大部分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教义,传承着自己的文化。犹太人形成了一支独特的、没有自己土地、没有自己祖国的民族。有人曾经设想过,如果犹太人不是那么的执著,而是放弃了自己的信仰,或者是把自己很好地融合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中,而各国也摒弃异见,那情况会是怎样?恐怕就不会有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大屠杀的惨剧,而今天我们也看不到中东的民族冲突了。
犹太人在自己的国土被驱逐,而随后在那片土地上,与自己同宗的后裔穆罕默德创立了*教,建立了统一的*帝国。从此,巴勒斯坦*人成为巴勒斯坦土地上的主人,之后他们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1518年,巴勒斯坦被并入了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内。在被奥斯曼帝国统治的400年间,奥斯曼帝国鼓励传播*教和*文化,巴勒斯坦人的信仰和文化传统被传承了下来。
与巴勒斯坦*人的命运不同,因为基督教在欧洲被广泛传播,话散落分布于欧罗巴大陆上的,只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被视为异教徒。从中世纪起,就有欧洲人*犹太人的事情发生,而歧视*犹太人“风气”的形成则是在19世纪后半叶。可以说,现在没有几个欧洲国家可以心安理得地说自己没有*过犹太人。在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由于被捕的嫌疑人中有一个是犹太人,结果牵连了在俄居住的所有族人,俄国乃至东欧随即掀起了屠杀犹太人的狂潮。为了逃避屠杀,不少居住在俄国的犹太人被迫另觅住地,在这群人中有一部分人就迁居到了巴勒斯坦。这可以说是以色列建国前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第一次高潮。
最初,面对迁居到来的犹太人,巴勒斯坦的*人还是表现得比较友好的。尽管双方的信仰不同,但这对同根兄弟还是能相互共存,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冲突。可是后来的犹太复国主义风潮愈演愈烈,打破了本来尚算祥和的局面,从此巴勒斯坦人的命运也发生了彻头彻尾的改变。。 最好的txt下载网
1。犹太人的梦想(2)
复国主义旋风的刮起,与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一直以来的悲惨处境有很大关系。在1894年,法国就发生了一起著名的“德莱斐斯事件”,事件中的主人公德莱斐斯是一名在法军参谋部工作的犹太人。德莱斐斯由于是犹太人的身份,竟然被当作德国奸细而被判了刑。事件被披露后,在全欧洲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同时也震撼了一名犹太人赫茨尔,而他后来也成为了“犹太复国之父”。
早期的赫茨尔并未有“复国”的思想,他觉得只要犹太人尽力接近并融入基督教社会,那样欧洲社会对犹太人的歧视和*就会慢慢消失。可是在“德莱斐斯事件”发生后,赫茨尔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意识到犹太人最终不可能融入基督教社会,犹太人唯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才能改变悲惨的现状。1896年,赫茨尔再次将自己的想法具体化,也就是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