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北方之王 >

第221章

北方之王-第221章

小说: 北方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的教育学家、科学家,在中国科学界是罕见的,他的物理学修养和对其内涵理解的深度,国内也是少有的。他回国后虽有报国之心,却专著于学术研究,不再提起政治,在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既让自己成为政治家又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研究和科学即使人耗尽一辈子的精力也不一定可以得到什么,如果再分散开去,那么根本就不可能取得成果来。③

    李成坤忽然想起了什么,“他们要试验的东西是不是上次我们去见识过的,那个叫做无线电探索器的东西?”顾正宏点点头,“就是那个东西,不过他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雷达。”“雷达,雷达,不错,很贴切。上次看的时候距离太短了,只有不到二十公里,现在怎么样了?既然敢拿出来做实战检验了,那么就是说有突破性进展罗?”早知道就瞒不过他,顾正宏笑着说,“没错,据说最大距离已经超过了八十公里!”李成坤心里略一估算,“八十公里,太好了,要是实战成功了,给他们记大功,这对我们太重要了,不仅给前线部队近二十分钟的预警时间,更是可以给飞机准确定位,有了这玩意,航空兵胜算就大增。”

    “要是成功了,我们要不要把这个科研成果告诉德国人?”李成坤脸色变了变,“还是不给为好,听说他们自己也重新开始研究了,他们的水平要比我们高得多,要不了多少时间就能赶上来的。”顾正宏知道他还是对戈林有些不满,叹了口气。当初开始研制无线电探索器的时候,李成坤就向德国方面有偿索要这方面资料的时候,谁知道戈林不仅声称没有,还扬言这些研究是毫无意义的,拒绝给予任何的帮助。

    那些从事过这方面研究的科学家都被戈林控制起来,不允许和中国人接触,李成坤对他的态度很是不满。后来才知道戈林看到了雷达能从如此远的距离发现飞机,大吃一惊,不禁对自己一手建立起来,世界上最强大的空军感到担心。那么飞机的威力将大打折扣,特别是他担心德国装备这种雷达后,会被英国窃取,如果英国拥有这种雷达,将会对德国构成极大的威胁。

    戈林对这些研制成功雷达的科学家不仅没有奖励,更是把而下令停止雷达的研制,并销毁或严格封存有关的技术资料。这样一来,德国对雷达的研制虽然起步较早,技术实力雄厚,但进展缓慢。李成坤知道事情的原委后,不由感叹万分,为什么德国会让这种肥猪笨蛋掌握世界上最强大的空军?这种低劣的掩耳盗铃的做法也敢拿来用。事实上这个胖子仗着自己是纳粹头子,以他狭隘的目光,极力的打压海军,不愿一架飞机分到海军,使得德国的航空母舰建造计划因此搁浅。

    直到两年前,德国间谍获取了英国和美国已研制出雷达的情报后,戈林才下令重新开始研制雷达,这一耽误,使德国对雷达的研制远远落后于英、美,这也让德国空军在其后制定的“海狮计划”中损失惨重,实力强大的德国空军和英勇的德国空军将士的奋战也不足以抵抗巨大的损失,面对只有他们数量二分之一、质量尚且不如自己的英国皇家空军面前刹羽而归。

    …………………………………………………………………………………………………………

    ①二战英国的武器和其它生产中,有近五分之一的机床是美国的援助。

    ②有个故事大家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二十多年前美国教育家来中国考察,看到中国学生的勤奋、纪律,断言二十年后中国必然超过美国。中国教育家去美国考察的时候看见他们课堂上混乱不堪,也预言中国二十年后超过美国。然二十年过去了,美国仍然远远的将中国扔在后面。

    ③束星北是最激烈反对全盘吸收苏联经验的高级知识分子之一,在他眼中,“苏联的科学水平是比较差的,像样的物理杂志一本也没有,科学全是抄袭德国人的。科学家也大都是二流货色。”然而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解放后的历次运动,特别是“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大致解决了知识分子的“基础”和“头脑”,使他们从整体上失去了“声音”,放弃了“自我”。中国原本在建国初期初步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也没有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如从苏联引进的二战中美国生产的吉斯卡车毫无变型的生产了半个世纪,也就是大家在八十年代还十分常见的“解放”牌。而长江750摩托目前还有在中国军队服役,这还是德国战争爆发前装备部队的,这在二战中德国的重型摩托车根本算不上什么。中国因为全面苏化和后来的“运动”彻底的失去了创新精神,这是最让人心疼的。

第二部 第七十九章 雷达 (中)

    雷达的研制,十分曲折、离奇,当初从最开始从德国聘请的一批工程师中,就有人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他在培训中国的相关人员的时候,不止一次的提起他雷达的作用。这引起了中国方面的极度好奇,和他接触后才知道在三十年代德国就已经开始研制用于防空的警戒雷达,而早在一九○四年许尔斯迈尔就取得了雷达设计的专利,德国雷达研制起步相当早,实力雄厚。

    在他的极力吹捧下,他所说的东西也引起了饱受日本飞机骚扰之苦的中国人的注意,并给相关的机构写了封信。这封信引起了军事机构的极大兴趣,他们收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初步认识到了那个德国工程师所言非虚。然而和他接触后才得知,他并未参加研究过程,只是从事相关的研究,对真正的构造并不十分的清楚。这个时候情报机构得到的一个消息传来,让所有的人都兴奋万分。

    在调查日本关于这方面研究的时候,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早在四年前,也就是在日本入侵中国前,制造雷达的技术虽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还处于试验到实用之间的过渡时期。这个时候,美国的一个叫斯比奇的电子科学家,想把自己发明并试验成功的雷达试制品——“电磁波探测器”卖给日本海军,开价三十万美元。这个设备虽然体积庞大,性能也很不完善。

    日本人当时对雷达还没有什么认识,特别是对雷达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根本无法理解。在确定方位上,日本人还沿用X、Y双轴坐标的方法,对雷达这种用极坐标定方位的方法半信半疑。因此,日本人不相信这个笨重的家伙凭一点上发射的电磁波就能发现远距离的目标,并能同时测出目标的方向和距离。他们总算不是太笨,对这个毫无所知的东西开出了十万的价格。

    正当日本人和斯比奇讨价还价之时,美国军方对斯比奇的发明发生了兴趣,预感到这台仪器的军事价值和如被日本人买走将造成的损失,美国军方不仅按斯比奇的要价买下了笨重的设备,并且禁止日本人与斯比奇接触。根据调查,四年过去了,军方早已对斯比奇失去兴趣。他们之所以制止斯比奇出售这种东西给日本,并不是因为它先进,而是害怕日本人也掌握这种技术。事实上美国军方同期研制出的这种设备要精密得多。

    派遣出的情报人员,经过数次接触,花费了巨资终于邀请斯比奇来到中国,重新研制了和当年卖给美国军方相同“电磁波探测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斯比奇的日子也不好过,加上他得到的消息,美国军方研究水平要高得多,自己研制出来的只不过是粗糙、很不完善的毛坯,巨大的体积和军方的根本无法相比。经过一番思考后同意了中国人的要求。

    得到“电磁波探测器”经过初步的试验,那个德国工程师看了一眼,就说:“研究水平十分低,距离实际实用的雷达还有很长的距离,和原来他在德国见到的根本无法相比。”可是他也说,在这个粗糙的仪器中,“包含了制造雷达的基本技术。得到了这台仪器,就可以很快地研制出军用雷达。不过要真的想要近一步的完善雷达性能必须要有专业的科研人员近一步研究。”

    当时浙大的物理系的泰斗,束星北两位大师被邀请至黑龙江任教,束星北教授了解到这项研究后主动请缨担负起研制工作。“电磁波探测器”因为军用性质很强,各国都严格加以保密,外界根本难以取得相关的情报。就是美国和英国这方面的研究情况也是战争开始后才开始交流,德国更是在开战前才知道英国开始研究,更不要说对外有什么消息了。唯一可能提供帮助的德国却因为戈林这个笨蛋把自己的国内的研究中断,也禁止科学家对外接触,使得他们的研制工作陷入停顿甚至倒退。

    初次见到大名鼎鼎的束星北,李成坤就发觉喜欢上了他的这种个性,他身材高大,操着一口苏北口音,嗓门洪亮如钟,腰板笔挺,像军人一样。时时低头思考问题时,那腰板也是笔直的。他是个彪形大汉、身高体宽、犷武魁伟,大概只要用一个手指就能把人提起来;他又是个生活在沉思中的人,无论上课、走路都在沉思,说的话又那么发人深省。造物主真奇怪,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大力士与哲学家——糅合在一起了……

    李成坤当时看到的时候如果不是看见了陪同的竺可桢,还真不敢相信这样一个人居然从事的物理研究,还站在中国的物理研究的顶峰。这才发现人真不可貌相。他是个棱型复合体,身上的每一个棱角都异常的锋利鲜明。与那些外圆内方、以柔克刚、“从善如水”的知识分子比较起来,束星北更多的品质是黑白分明、刚直不阿、心口一致,最见不得不公与黑暗。在学术上,他实事求是、锱铢必较,毫无客气可言。

    在生活中,他也是如此。有人因此说他脑子不会打弯,将学术作风带到生活当中,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了真理或正义,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然而就是这种率真、豪爽的秉性品质深对李成坤的胃口,在东北长大的李成坤和大多数北方人一样喜欢和那些豪爽、率直的人交往。好在李成坤对那些学术问题,也不会不懂装懂,没有刻意的做作。

    束星北原本就不喜欢和政客搭上什么关系,要不是看在李成坤抗日的壮举,加上他们允诺给予最好的研究和教学环境,他也不会来到这里。李成坤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也失口不提政治,束星北谈得多的是一些研究方面的问题,加上平日的意见和看法,好在束星北将学术问题的时候十分通俗、形象,李成坤听起来也不是很是十分困难。

    对于他们这样两种人的相交,外人都感到很惊讶。然而熟悉束星北的人都知道,他最厌恶的就那些热衷于政治、党派的学生和同事。如果是他的学生,他一定要严加管束或“挽救”,如果是他的同事或朋友,他就会与同他们疏远。束星北认为,政治就是政治,学术就是学术,它们是两个完全不能相碰的“专业”,一旦掺和在一起,势必要出问题。

    在他的眼里,人的标准也被简化为“好人”与“坏人”。“好人是公正无私、没有害人之心、爽直忠诚不虚伪,反之就是坏人……肯为别人牺牲自己的人是好人,为自己而牺牲别人的是坏人……”,“而政治或立场,往往会将人的面目弄得晦暗不清,以致失去人的根本的东西。”而李成坤虽然从来认为世界上什么人都有,却没有好人和坏人。但是他很大程度上是个军人,而不是政客,对自己还是赤诚以对,更没有什么害人之心,如果真的有害人之心也是对那些汉奸和日本人的。

    束星北刚到哈尔滨就认识了刚从德国回国不久的王淦昌,从此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经历不同,性情更是形同宵壤,可是对科学事业的执着与严谨的精神相同。在专业上,两人虽各有所长,一个擅长理论物理,一个擅长实验物理,但整体实力相当。从学业经历上讲,两人都乘坐过“科学英雄时代”的列车,都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

    科学研究上,两人也是须臾不可分离的伙伴,尽管各有所专,却每有新的题目或思想时,必到一起探索讨论。学生或同事有疑问或新发现,王淦昌一定要将他们引到束星北那里。他常说,束星北鬼点子太多了,你们去讨吧。反之,束星北也是如此,他称赞王淦昌的语言是:他肚子里的货很多,你们得盯紧点。有时两人也就共同关注的题目进行研讨,如核裂变和Bohr的色散理论或β衰变理论等。近年来,两人已开始讨论研究如何击破原子核了,两人的研究已完全进入国际物理学的先进行例了,对中国原子弹研制和和平使用核能做出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在三七年的时候,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玻尔来到中国。先抵达到上海,后应邀到了哈尔滨到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